内容简介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布局规划,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重点扶持大宗粮食品种的区域性、专业性和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加快大中城市成品粮油交易市场建设。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购销和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采取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发挥引导粮食市场购销价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粮食期货交易,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服务。
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的适当投资引导,重点建设从粮食主产区到主销区的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实现跨省区粮食物流主要通道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快捷高效、节省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作者简介
孙前进,1953年3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70年11月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I现兰州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留日商学博士,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副主任,北京物资学院教授。
1990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班”学习与研究日本经济一年。1992年8月赴日本学习及研究日本流通与物流,早稻田大学商学研究科研究生,拓殖大学商学博士,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访问研究员,2003年8月回国调入北京物资学院。
出国前在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等单位工作,任工程师,曾参加阳安、梅七、西延、沈丹、大秦等铁路新(复)线建设工程的大型项目施工及管理。归国后,讲授本科《现代流通学》、《物流系统论》课程。先后承担并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编著出版著作数部,发表论文若干,政府及企业委托咨询项目多件。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粮食管理行政
001国家粮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9】7号
二 综合政策
002 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粮展【2011】224号
003 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004 食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国粮展【2012】4号
005 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粮展【2006】63号
006 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发【2008】4号
007 于印发《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试行)》、《粮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程序(试行)》和《粮食监督检查证件管理规定》的通知国粮检(2005)31号
008 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号
009 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农计发【2006】1号
010 国的粮食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6年10月,北京
三 食质量
011 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国粮发【004】266号
012 国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国粮检(2007)195号
四 食风险基金
013 食风险基金实施意见国发【1994】31号
014 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998】17号
015 食风险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财建【001】691号
016 政部关于加快拨付粮食风险基金的紧急通知财经明电【1999】号
五 食价格
017 务院关于调整粮油统销价格的决定国发【1991】18号
018 务院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的决定国发【1992】5号
019 务院关于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制度的通知国发【1993】12号
020 务院关于调整粮食销售价格的通知国发【1996】7号
021 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粮价检查情况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96)21号
022 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998】18号
023 务院办公厅关于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0】7号
024 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的通知工商市字(2000)第44号
025 际间粮食收购价格衔接办法计价格【2000】533号
026 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
……
六 食流通体制改革
七 食流通
八 食流通监督
九 食市场及市场体系
十 食收购
十一 购销
十二 食供应
十三 化粮处理
十四 食库存与出库管理
十六 油储备
十七 央储备粮
十八 州粮食批发市场
十九 食物流
二十 食流通统计
后记
精彩书摘
三、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七)结合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起,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实行直接补贴的粮食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商品量的70%。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比照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的做法,对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八)尽快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直接补贴的标准,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直接补贴的对象是主产区种粮农民(包括农垦企业、农场的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办法可以按农业计税面积补贴,可以按计税常产补贴,可以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可以同种粮农民出售的商品粮数量挂钩。直接补贴资金要真正补到种粮农户,确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作用。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直补办法的指导性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办法。
(九)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亿元(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40%)对种粮农民补贴,以后年度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经过三年,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部分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接补贴农民不足的,经省级人民政府申请,由中央财政根据粮食风险基金的缺口情况给予借款;仍有缺口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以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落实。其他地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从现有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自筹资金解决。
……
前言/序言
《粮食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是《中国现代流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政策文献汇编》系列丛书的第五辑。本书的主要构成内容是总序中所列出的“中国现代流通体系”中的“粮食流通体系”(三级编号24)的政策法规文献汇编。
粮食是指谷物及其成品粮、豆类和薯类:粮食流通是指粮食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过程,包括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活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国家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自古至今,粮食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历朝历代政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最难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粮食统购统销,全国范围开始使用粮票,到1993年,实行了38年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9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其中分析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
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文集(第十一辑):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区域粮食治理 图书简介 本卷聚焦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动背景下,全球农业供应链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重塑趋势,以及在此背景下区域层面粮食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本书汇集了二十余篇重量级研究报告、政策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为理解和应对21世纪的粮食安全复杂性提供多维度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参考。 第一部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重构 全球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极大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可及性,但也带来了对少数关键节点和单一路径的过度依赖。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国际粮食贸易流、物流网络和价格稳定造成的冲击。 研究首先关注了“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对跨国粮食供应链的系统性影响。通过对过去十年间主要粮食出口国出口管制政策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国家安全逻辑介入贸易决策对全球市场预期的剧烈波动作用。重点分析了化肥、种子、农机等上游关键生产资料的国际供应风险,指出过度集中的采购模式是现代农业体系的核心脆弱点。 其次,本部分探讨了供应链韧性的多维构建。韧性不再仅仅是“恢复速度”,更关乎“适应能力”和“冗余设计”。研究引入了“多中心化”和“区域化”的概念,评估了在不同地缘经济区域内建立备份物流枢纽和替代性贸易路线的可行性与成本效益。其中,对“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在粮食贸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对东南亚、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和南美洲内部贸易协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描摹。 此外,技术在重塑供应链中的作用是本部分的另一重要主题。无人机监测、区块链溯源和物联网(IoT)在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潜力被系统梳理。然而,研究也警示了数字鸿沟和技术标准不统一可能在新的供应链体系中制造新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区域粮食治理:跨国合作与制度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带来的长期压力,区域性合作已成为保障粮食供应的必然选择。本部分聚焦于区域组织在协调粮食政策、平衡资源分配和构建共同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的实践与挑战。 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几个关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盟、非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在农业合作机制上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组织在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协调补贴政策和建立区域战略储备方面的经验与障碍。特别指出,由于各成员国农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实现“共同农业政策”的难度远高于其他贸易领域。 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水资源跨境管理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针对尼罗河、湄公河、拉普拉塔河等重要国际河流流域的农业用水分配冲突,研究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多边谈判框架下的最优合作策略,强调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性水资源治理方案的必要性。 在制度创新方面,本书关注了“气候智能型农业”(CSA)在区域推广中的政策激励机制。探讨了如何通过碳市场、绿色金融工具以及跨国技术转让,引导区域内小农户采纳抗旱、耐盐碱的种植技术,以实现减排与增产的双重目标。 此外,对粮食援助与人道主义干预机制的区域化调整进行了评估。在传统多边援助体系效能下降的背景下,区域组织如何构建更快速、更精准的粮食应急响应机制,成为本卷关注的焦点。研究分析了特定区域冲突后重建粮食体系的成功案例,强调了“本地化采购”(Local Procurement)在提升援助效率和支持本地农业复苏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数字经济转型中的小农户与粮食体系公平 本卷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粮食生产的最基础层面——小农户。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下,如何确保小农户不被边缘化,而是成为新供应链和治理体系的积极参与者,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 研究评估了数字平台在连接小农户与终端市场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亚洲和非洲多个国家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揭示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议价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数据所有权、算法歧视以及平台依赖性等新的风险也被系统性地识别出来。 此外,本书对新型土地产权制度和集体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探讨了在保障小农户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的气候适应性投资,例如共同投资抗旱灌溉系统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最后,本部分总结了构建公平、韧性且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体系所需的政策框架。强调从“生产导向”到“营养安全导向”的范式转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将粮食损失和浪费(FLW)的治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整合营养教育、食品伦理与可持续生产标准,为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粮食治理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 本书特色: 全球视野与区域聚焦的结合: 跳出单一国家视角,将分析置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宏大背景下,同时深入剖析特定地理区域的治理实践。 跨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国际贸易理论、环境经济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发展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政策操作性强: 许多章节基于最新的政策文件和试点项目的效果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了即时的政策工具箱。 本书适合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和区域发展机构的研究人员、农业经济学及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以及关注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