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

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賓虹,鄧實 編
圖書標籤:
  • 美術
  • 藝術
  • 繪畫
  • 設計
  • 藝術史
  • 藝術理論
  • 藝術欣賞
  • 教材
  • 叢書
  • 技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34671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987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術叢書》是上海神州國光社從1911年春開始刊行的一大套關於中國美術的叢書,編者是神州國光社的創辦人鄧實,後來又有黃賓虹加入。這是集中國古代重要美術著作於一身的大型叢書,依傳統四部分類法的“書畫、琴譜、篆刻、雜技”,將所收書籍分為“書畫類、雕刻摹印類、磁銅玉石類、文藝類、雜記類”等五類,共收書270餘種,約300萬字。其中書畫類最多,占全書七成,其中不甚經見之書,更為言書畫者所不可不備。《美術叢書》的齣版始事於1911年春,至1918年為止,刊齣瞭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黃賓虹加入編者行列,刊齣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後,刊齣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訂再版,是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嚴一萍加入編者行列,由颱北藝文印書館增加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為完備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蘇古籍齣版社影印齣版瞭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齣版瞭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訂本為底本,按原書實際大小影印,以原書“某集某輯”的編次分為40冊,單冊定價,閱藏兩宜。

內容簡介

  《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包括:書筏、畫筌、龔安節先生畫訣、苦瓜和尚畫語錄、賜硯齋題畫偶錄、草心樓讀畫集、摹印述、墨經、琴學八則、觀石錄、藝蘭記、履園畫學、七頌堂詞繹、七頌堂識小錄。

作者簡介

  黃賓虹(1865-1955),近現代畫傢、學者。原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彆署予嚮、虹叟、黃山山中人。除繪畫之外,並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和教學。擅畫山水,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乾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裏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緻。曾任杭州國立藝專教授、中國美協常務理事等職。著有《黃山畫傢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
  鄧實(1877~1951)字鞦枚,彆署枚子、野殘、雞鳴,風雨樓主,廣東順德人。1877年生於上海。五歲亡父,與弟鄧方(字鞦門)相依為命。從青年起,便崇拜顧炎武,“喜為經世通今之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政藝通報》,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後與黃節、章太炎、馬敘倫、劉師培等創立國學保存會、神州國光社,齣版《風雨樓叢書》和《古學會刊》,主編《國粹學報》,在知識界産生過較大的影響。關心時局,“凡閱國內外月報、旬報、時報至百餘種,鈔輯成書”,至數百捲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讀書,每及“當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飲酒起舞,期期以報國自許。

目錄

玉颱書史
玉颱畫史
拙存堂題跋
鼎録
研史
皺水軒詞筌

前言/序言


現代藝術思潮的浪潮之巔:《現當代西方繪畫大師專題研究》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以來藝術演變軌跡的裏程碑式著作 本書籍《現當代西方繪畫大師專題研究》並非您所提及的《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而是一部專注於梳理和解讀二十世紀至今,西方繪畫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流派、核心人物及其創作哲學的重量級學術專著。它以嚴謹的史學視角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為讀者構建瞭一幅從印象派餘暉到後現代主義多元爆發的宏大畫捲。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實現對現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係統性、立體化呈現。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計三十餘萬字,輔以大量高清的藝術品圖像和詳盡的文獻考據。 ---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黎明與烽火——從後印象主義到立體主義的結構革命 本部分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藝術如何掙脫傳統學院派的束縛,開啓瞭波瀾壯闊的現代主義曆程。 一、色彩的解放與內在世界的探索: 詳細剖析瞭塞尚的“形體結構化”、梵高的“情感注入式筆觸”以及高更的“象徵主義色彩運用”,探討他們如何為現代藝術奠定瞭解構現實的理論基礎。我們不隻是簡單地陳述他們的風格,更深入探討瞭塞尚對幾何形體的執著如何直接啓發瞭後來的立體主義運動。 二、野獸派的狂歡與情感的直抒: 重點分析瞭馬蒂斯等野獸派大師如何將色彩從描繪對象的束縛中徹底解放齣來,使其成為獨立的情感載體。本書通過對比早期作品與成熟時期的作品,解析瞭馬蒂斯在色彩純度和平麵化處理上的不斷深入。 三、立體主義的理性解構: 這一章節是本部分的核心。我們不僅涵蓋瞭畢加索和布拉剋在“分析立體主義”階段對物體多視角的並置和碎片化處理的技法分析,更延伸探討瞭“綜閤立體主義”中拼貼(Collage)和物性引入對藝術材料觀的顛覆性影響。特彆引入瞭對鬍安·格裏斯在立體主義發展後期的“清晰化”嘗試的專門研究。 四、未來主義的速度與機械的崇拜: 考察瞭意大利未來主義者如何將工業時代的動態感、噪音和暴力美學融入畫布,探討其激進的政治立場與藝術錶達之間的復雜關係。 --- 第二部分:潛意識的深淵與形而上的追尋——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心理轉嚮 進入二十世紀二戰前後,藝術的焦點從對外部世界的結構重構,轉嚮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挖掘和反思。 一、反藝術的旗幟:達達主義的邏輯顛覆: 本章詳細梳理瞭蘇黎世、柏林、紐約等地達達主義小組的異質發展路徑。重點分析瞭杜尚的現成品(Readymade)如何徹底挑戰瞭“藝術作品”的傳統定義,以及其背後的反理性、反戰爭的哲學意涵。 二、夢境的精確描繪:超現實主義的視覺魔術: 深入研究瞭薩爾瓦多·達利、馬格利特和米羅在不同方嚮上的探索。達利的“偏執狂批判法”被詳盡解析,而馬格利特的日常物品的“陌生化”處理,則被置於哲學符號學的框架下進行討論,闡明瞭他們如何試圖構建一個比現實更真實的“超現實”。 三、抽象錶現主義的美國崛起:歐洲傳統的斷裂與重建: 聚焦於二戰後藝術中心的轉移。本書將抽象錶現主義分為“行動繪畫”(如波洛剋、德·庫寜)和“色域繪畫”(如羅斯科、紐曼)兩個維度,著重分析瞭“行動繪畫”中身體性與創作過程的融閤,以及“色域繪畫”中巨大色塊所營造的崇高感和精神體驗。 --- 第三部分:從具象到非具象的邊界模糊——新具象與抽象的再協商 本部分關注在抽象藝術主導的時代,部分藝術傢如何試圖重新引入具象元素,或在極簡的抽象中尋求新的意義。 一、戰後歐洲的“新具象”運動: 探討瞭法國和英國在戰後對人性和社會現實的關注,如讓·杜布菲的“原生藝術”對材料和原始形態的迴歸,以及弗朗西斯·培根對人體扭麯與內在痛苦的極端錶現。 二、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的先聲: 分析瞭唐納德·賈德、索爾·勒維特等藝術傢如何將作品的物質性降至最低,強調作品與空間、與觀看者的關係。這一部分著重區分瞭極簡主義的“物體”與傳統雕塑的區彆,並將其視為觀念藝術的直接鋪墊。 --- 第四部分:波普的日常入侵與媒介的革命——通俗文化與藝術的聯姻 本書將波普藝術視為對抽象錶現主義主觀情緒的強力反彈,是藝術對大眾文化進行挪用、消費和反思的開端。 一、安迪·沃霍爾的生産綫與名人崇拜: 詳細分析瞭沃霍爾如何運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商品化和批量生産的機製,探討其對藝術的“光環”的消解作用,以及其作品中隱含的消費主義批判。 二、羅伊·利希滕斯坦的漫畫符號學: 研究他如何將本戴點(Benday dots)和漫畫分格引入高雅藝術,討論其對圖像的“機械復製”與對經典敘事的戲仿。 三、英國波普的幽默與反諷: 對比美國波普的商業化傾嚮,分析瞭英國波普藝術傢如理查德·漢密爾頓對流行文化符號的更具批判性的挪用。 --- 第五部分:後現代的多元化景觀——拼貼、挪用與身份的構建 全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七十年代至今的藝術生態,強調去中心化、身份政治和媒介融閤的特徵。 一、照相寫實主義與新具象的迴歸: 探討瞭查剋·剋洛斯等藝術傢如何通過極端精確的復製技術,重新審視攝影媒介與繪畫的關係,以及對肖像的本體性追問。 二、機構批判與觀念藝術的深化: 關注漢斯·哈剋、丹尼爾·布倫等藝術傢如何將焦點從“作品”轉移到“藝術機構”本身,揭示美術館和藝術史構建的意識形態基礎。 三、身份、性彆與後殖民語境下的藝術錶達: 專門闢章討論瞭女性主義藝術(如辛迪·捨曼)和後殖民藝術對傳統藝術史中“中心”敘事的挑戰,探討藝術如何成為構建和錶達多元文化身份的工具。 --- 《現當代西方繪畫大師專題研究》的寫作風格力求平衡學術的深度與閱讀的流暢性。我們避免使用晦澀的行話,而是通過紮實的文獻梳理和對關鍵藝術史事件的重構,引導讀者真正理解每一位大師的創作動機和曆史貢獻。本書適閤藝術史專業人士、策展人,以及所有希望係統、深入地掌握二十世紀至今西方藝術演變邏輯的愛好者深入研讀。它不是一部簡單的圖錄匯編,而是一部旨在解構現代性,迎接多元未來藝術圖景的深度思想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排版,給瞭我一種非常強烈的“學術經典”的觸感,這本《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與其說是一本圖冊,不如說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古代肖像畫中“神韻”的捕捉技巧的分析。作者並沒有使用太多玄乎的詞匯,而是非常理性地從眼睛、眉宇和嘴角三個關鍵點入手,拆解瞭不同流派如何通過筆觸的微小變化來錶達人物的內在性格。例如,對於一位曆史人物的描繪,書中對比瞭兩種不同畫傢的處理方式:一種是用極細的綫條勾勒齣內斂的堅毅,另一種則通過墨色的暈染來營造深沉的憂鬱。更讓我稱贊的是,它在討論理論的同時,附帶瞭大量的古代畫論的原文選段,並且做瞭精準的白話翻譯和注釋,這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便捷性。對於想深入研究繪畫心理學和人物刻畫技巧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可靠的理論基礎,它的專業性和資料的詳實程度,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珍藏級彆。

評分

這本《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的書,說實話,我期待瞭很久,總算是拿到瞭。我一直對中國古典繪畫的演變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宋元時期的文人畫,總覺得那裏藏著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翻開這本書的封麵,那墨韻的質感就已經讓我心神安定瞭不少。內頁的紙張處理得非常考究,不是那種亮得刺眼的銅版紙,而是略帶啞光的米黃色,這樣印刷齣來的古代畫作的細節,特彆是那些層次豐富的皴法和暈染,纔顯得有古韻。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趙孟頫和董源作品的深入解讀,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的分析,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心境,比如那種“既入世又齣世”的矛盾與和解。書中收錄瞭一些我此前從未在其他普及讀物中見過的拓片和局部放大圖,這對於理解古代匠人如何通過筆墨的粗細乾濕來營造氣韻生動,簡直是醍醐灌頂。比如,有一幅山水畫的樹法分析,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渴筆”的運用,如何用近乎乾枯的筆尖掃齣鬆針的蒼勁,而不是用飽滿的墨色簡單堆砌。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匠心,留白恰到好處,讓眼睛在沉浸於復雜的圖例和文字之間得到休息,而不是被信息流淹沒。讀完前半部分,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在那個文人雅士的圈子裏走瞭一遭,領略瞭他們筆下的天地大美。

評分

我是一個偏愛當代藝術裝置和行為藝術的觀眾,一直覺得傳統美術對我的吸引力相對較弱。這次抱著嘗試的心態翻開瞭《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沒想到卻被其中關於明清文房用品的專題深深吸引住瞭。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式非常新穎,它沒有把它當作附屬品來介紹,而是將筆、墨、硯、紙本身提升到瞭藝術品的高度來探討。比如,關於端硯的開采和雕刻工藝,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石品之間的紋理差異,以及文人如何根據硯颱的“發墨”性能來選擇最適閤自己書寫風格的硯颱。這種對日常用品的極緻追求,體現齣一種深入骨髓的“儀式感”。書中還收錄瞭不少清代士大夫的書房布局圖,每一件器具的擺放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寓意,這讓我看到瞭“生活美學”的最高體現。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追求的效率和極簡,是否也犧牲瞭某種與物質世界深度互動的樂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微小的物件,如果被賦予瞭精湛的工藝和深沉的情感,也能擁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評分

拿到這本《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來的,因為我前段時間剛參加瞭一個關於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研討會,對立體主義和抽象錶現主義的脈絡有些模糊。但這本書一打開,我就發現它完全是另一個維度——它深入到對“材料”本身的探討。我驚喜地發現,它對敦煌壁畫的礦物顔料的分析非常詳盡,簡直像是一本考古學的工具書。作者詳述瞭青金石製成的群青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産生微妙的色變,以及古代匠人如何利用不同的礦物基底來固定顔料的持久性。我特彆欣賞它跨學科的視角,它不僅僅停留在藝術史的敘述上,還引入瞭化學和物理學的知識。比如,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討論瞭不同曆史時期緙絲工藝中“平針”和“打籽”技法的張力控製,用現代的材料科學術語來解釋古代絲綢的韌性,這讓那些原本抽象的技藝變得可以量化和理解。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藝術的美不僅僅在於最終的視覺呈現,更在於其背後支撐其永恒的物質基礎和工藝的精進。讀完這部分關於材料的章節,我對“傳世之作”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叢書”類的讀物期望值不高,總覺得它們更偏嚮於學術資料的堆砌,缺乏生動的敘事性。但《美術叢書33(4集第3輯)》卻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方式講述瞭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脈絡。它沒有按時間順序死闆地羅列,而是通過幾個標誌性的園林案例——比如蘇州拙政園的麯徑通幽,以及江南私傢園林的“藉景”手法——來串聯起各個朝代的審美變遷。書中對“意境”的闡述,非常到位。作者引用瞭大量古代園林設計者的筆記和詩歌片段,把冰冷的建築結構變得有溫度、有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虛實相生”的解讀。書中通過幾張不同光影下的園林照片對比,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對圍牆的處理和植物的疏密安排,來創造齣“有限空間無限延伸”的視覺錯覺。它讓我意識到,中國園林的設計哲學,其實是一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考,是對人生有限性的溫柔迴應。這本書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仿佛是跟一位飽經風霜的園林大師在午後小坐,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花木深處的秘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