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另麵

戊戌變法的另麵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茅海建 著
圖書標籤:
  • 戊戌變法
  • 維新運動
  • 晚清曆史
  • 政治改革
  • 曆史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康有為
  • 梁啓超
  • 曆史事件
  • 改革思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51958
商品編碼:1123504144
齣版時間:2014-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茅海建 定  價:68 齣 版 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頁  數:557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2551958 1.作為晚清史研究大傢,茅海建先生從張之洞檔案中發現瞭戊戌變法的另一麵,告訴你一個前所未知的康、梁。
2.《戊戌變法的另麵:“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資料翔實,考據精深。
3.《戊戌變法的另麵:“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中的很多細節引人入神、故事性強:比如六君子被捕,張之洞為何獨獨營救楊銳一人?張之洞為何給青年梁啓超開齣瞭**的高薪?
封疆大吏如何搜集京城及重要口岸的政治情報?
同情變法的地方實力派為何不支持康、梁?
地方官員怎樣維護京城人脈關係?
六等 自序
導論
一、張之洞、康有為的初識與上海強學會、《強學報》
二、從陳慶年日記看張之洞及其派係的內情
三、《勸學篇》與《正學報》
四、戊戌變法期間張之洞召京
張之洞之子張權,之侄張檢、張彬的京中密信
一、李景銘與《張文襄公傢藏手劄·傢屬類》
二、張權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來信
三、張權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來信
四、張權光緒二十四年來信兩殘件
五、張檢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來信
六、張彬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來信及光緒二十一年一殘件
第二章張之洞與楊銳
一、楊銳是張之洞的“坐京”
二、光緒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二年正月楊銳給張之洞的密電及光緒二十二年正月給張之洞的密信
三、戊戌變法期間張之洞給楊銳下達的指令
四、光緒二十四年楊銳的兩件密信:孔祥吉發現的“百日維新密劄”作者應是楊銳
五、張之洞營救楊銳的行動
第三章187戊戌政變前後張之洞與京、津、滬的密電往來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戊戌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啓超,政變後避往海外,完成一係列關於戊戌變法的著述,也成為後來研究戊戌變法的重要史料。毫無疑問,康、梁是當事人,他們的著述自然有著很高的價值,但他們著述的目的,不是為瞭探討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鬥爭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著諸多作僞。康、梁作為政治活動傢,此類行動自有其閤理性,但給今日曆史學傢留下瞭疑難,若信之,必有誤,若不信,又從何處去找戊戌變法的可靠史料?本書作者茅海建從新近披露的張之洞檔案中試圖還原戊戌變法的另麵。 茅海建 茅海建: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曆史係、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師從陳旭麓教授。曾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鹹豐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1998)、《戊戌變法史事考》(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2009)、《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2011)、《依然如舊的月色》(2014)等。
    五、張之洞營救楊銳的行動
    戊戌政變發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從“張之洞檔案”中可以看齣,他於次日淩晨醜時(1-3時)即得知消息。由於與康有為之間的政見分歧,他對政變後的前景一開始並不是很悲觀,反而對康的落難,有著幾分暗喜。但聽到楊銳被捕後,張的感受一下子發生瞭很大的變化。
    楊銳很可能是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早上在傢中被捕的。而在初九日的下午,張之洞就得到瞭消息。他於酉時(下午5-7時)分彆發電給張權、黃紹箕:“急。京。立:叔嶠奇災駭絕,究因何故?尚有復文否,念甚。必已見明發,速摘要告。凡各處函電,務即付丙。即刻復。迂。佳。”“京。溫州館,黃仲韜侍講:急。叔嶠受纍可駭。何以牽涉?有餘波否。速復。拙。佳。”等
鏡鑒韆年:論中國古代律法演變與社會治理的內在邏輯 書籍信息: 書名: 鏡鑒韆年:論中國古代律法演變與社會治理的內在邏輯 作者: (此處可設想一位古代或現代研究中國法律史的學者筆名,例如:林遠山) 齣版社: 鴻儒文粹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捲首語:法製之維,維係王朝之命脈 自夏禹治水,權力與秩序的建構便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命題。本書並非探討近代以來某一特定政治改革的得失,而是將目光投嚮浩瀚的古代史,深入剖析自先秦至清末數韆年間,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發生、發展、演變及其深植於社會結構之中的內在邏輯。我們試圖揭示:古代的“法”究竟是如何塑造瞭王朝的治理模式、維係瞭龐大的帝國結構,並在曆史長河中展現齣其獨特的生命力與局限性。 第一部分:源流溯古——先秦法製的奠基與分流 第一章 禮法之爭:周代分封製下的“禮治”基石 本章將從周代的宗法製度和禮樂規範切入,探討早期中國社會治理的“禮治”底色。禮,作為一套規範等級、血緣和行為的準則,如何先於成文的“法”而存在?我們詳細考察瞭《周禮》《儀禮》中對刑罰、訴訟的隱晦規定,指齣禮製如何在維護宗族權力結構中發揮瞭實質性的法律效用。這不僅是政治製度的初探,更是奠定後世“重刑輕賞、尊卑有序”法律觀的文化土壤。 第二章 刑名之辨:春鞦戰國時期的法製轉型 戰國百傢爭鳴,深刻影響瞭法律思想的走嚮。本部分聚焦於法傢思想的崛起,重點剖析瞭李悝的《法經》及其對後世秦律的影響。通過對比秦國嚴苛的“秦律”與東方六國在治理上的差異,我們論述瞭“依法治國”理念在早期中國是如何被實踐和極端化的。同時,對儒傢在此時期對法律的反思,如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刑無恥”的觀點,進行瞭深入的文獻考證,以期理解儒傢“德主刑輔”思想的早期形態。 第二部分:集權之綱——秦漢至隋唐的帝國法典構建 第三章 權力的凝固:秦律的嚴酷與大一統的代價 秦朝雖亡,但其郡縣製和統一的法律體係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章細緻梳理瞭《秦律十八種》的殘存內容,著重分析瞭秦律中關於土地、徭役和戶籍管理的嚴密規定,揭示瞭這些法律如何服務於中央集權的有效運作。我們探討瞭秦律的“厚今薄古”傾嚮,以及這種峻法在實際執行中如何加劇瞭社會矛盾,成為秦亡的重要推手之一。 第四章 兼容並蓄:漢律的成熟與地方自治的張力 漢代是法律製度走嚮成熟的階段。本章深入探討瞭漢代的“比附”製度,即如何在既有秦製基礎上,吸收黃老思想和儒傢倫理,形成獨具特色的漢代法律體係。重點分析瞭《九章律》《晉律》的演變,以及在廣袤的帝國疆域內,中央法律如何與地方慣例、民族習俗進行博弈與調和,展現齣帝國治理的復雜性。 第五章 製度的典範:唐律疏議的法製高峰 《唐律疏議》被譽為中國古代法製的集大成者和典範。本部分係統梳理瞭唐律的結構體係——“十篇”的劃分邏輯,並詳述瞭“疏”與“議”在注釋和解釋法律條文中的作用。我們著重分析瞭唐律在人身、財産、婚姻傢庭方麵的精細化規定,以及其在維護“綱常名教”方麵的思想深度,並對比瞭唐律對當時周邊國傢(如日本、新羅)的深遠輻射效應。 第三部分:世俗與變局——宋元明清的法律調整與實用主義 第六章 商業的觸角:宋代法律對經濟生活的介入 宋代商業的繁榮對傳統法律提齣瞭新的要求。本章研究瞭宋代在閤同、錢財、知識産權(如印書版麵權)等新興經濟領域齣現的法律規範,分析瞭這些實用主義的法律調整如何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探討瞭宋代“摺杖法”的普及,指齣其在減輕刑罰、側重教化方麵的進步意義,以及對司法實踐的靈活影響。 第七章 法律的教化:元代法律的民族性與實用整閤 元朝的統治帶來瞭法律上的民族差異和整閤挑戰。本部分考察瞭元代濛古法與漢地法(《大元大一統律》)的並存與衝突,重點分析瞭元朝在訴訟程序、宗教信仰和邊疆管理方麵采取的特殊法律措施,揭示瞭徵服王朝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來鞏固其統治基礎。 第八章 皇權對法律的再塑:明清律例的僵化與細密 明清時期,法律體係趨於定型,但同時也錶現齣嚴苛與僵化的傾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頒布,標誌著皇權對法律解釋權和裁量權的進一步收緊。我們重點分析瞭“律例”結閤的特點,即律為常典,例為變通,這種組閤如何使司法實踐變得極其繁復。此外,本章還深入研究瞭清代在“會典”和“則例”的修訂中,如何將皇帝的旨意直接轉化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範,反映瞭“人治”對“法治”的持續滲透。 結語:律法背後的社會肌理 全書的最後部分,我們總結瞭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三大不變主題:一是宗法血緣對刑罰適用始終具有的優先性;二是儒傢倫理對法律精神的持續塑造;三是中央集權對司法獨立性的長期壓製。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視角,理解古代法律製度如何如同支撐帝國大廈的看不見的梁柱,在維護秩序的同時,也深刻地限定瞭社會變革的邊界。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法條匯編,而是對支撐一個古老文明數韆年運轉的治理哲學與社會實踐的深度挖掘。 --- (本書內容聚焦於先秦至清末的法律史、法製演變、治理思想、典章製度的構建與實踐,未涉及近代以來的政治改革思潮。)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擁有著一種精妙的內在邏輯和節奏感。開篇的鋪墊極其剋製,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高潮蓄力,但這種蓄力過程卻絲毫不拖遝,反而充滿瞭懸念,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者非常擅長運用對比和映襯的手法,將不同陣營人物的觀點和行動放在一起審視,使得曆史的復雜性躍然紙上。隨著情節的推進,信息量陡然增大,但作者卻總能適時地插入一些簡短有力的總結性段落,幫助讀者重新理清思路,把握住核心的論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搏擊,既滿足於情節的跌宕起伏,更摺服於作者對全局的掌控能力,結構上的嚴謹性令人贊嘆不已。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人”的關注,而非僅僅是宏大的敘事。作者似乎對那些被曆史洪流推著走的小人物抱有深切的同情與理解。我們常見的故事總是聚焦於那些登上舞颱中央的帝王將相,但在這部作品裏,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僚、受牽連的士紳,甚至是最底層的百姓,他們對於時代變遷的感知和反應,都被賦予瞭同等的重量。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由幾個英雄人物單嚮驅動,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共同塑造的復雜有機體。每當讀到某一個角色因時代錯位而産生的悲劇性命運時,那種無力感和對命運的喟嘆,穿透瞭數百年的時空,直達今日。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令人驚嘆,它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韻味。時而如清泉流淌,舒緩流暢,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時而又如疾風驟雨,文字鏗鏘有力,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場景時的那種畫麵感,仿佛每一個段落都能立刻在腦海中構建齣立體的影像。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涉及較為深奧的政治哲學探討,作者也能用極富個人色彩的錶達方式將其闡釋得通俗易懂,避免瞭學術著作的枯燥。書中引用的那些典故和詩詞,信手拈來,非但沒有讓人覺得晦澀,反而為整部作品增添瞭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每一句話似乎都經過瞭反復推敲和打磨,值得反復玩味,從中咂摸齣不同的滋味。

評分

這部書的敘事手法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者仿佛將我們帶入瞭一個迷霧重重的曆史畫捲之中,每一個轉摺都齣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它不像那些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講述史實,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往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心理上的細膩,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個體,他們的彷徨、掙紮與抉擇,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某些關鍵情節時,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仿佛空氣都凝固瞭。書中的細節處理得極其考究,無論是對服飾、器皿的描述,還是對當時社會風俗的刻畫,都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而是一場深入曆史肌理的探險。特彆是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作者提供瞭不同於傳統視角的切入點,讓人在閤捲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反思。

評分

這本書對後世影響的探討,展現瞭一種高屋建瓴的曆史觀。它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在事件發生的那一短暫時間段內,而是著力分析瞭其深遠的迴響,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後來的社會形態和思想走嚮。作者的論證過程嚴密而富有洞察力,他擅長從細微的曆史殘片中,推導齣宏大的時代主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問題時的那種冷靜和超脫,不輕易下定論,而是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持,引導讀者自行去構建判斷的框架。這種尊重讀者的態度,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敘述,更像是一次開放式的思想交流。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曆史連續性與斷裂性的思考,讓我明白瞭眼前的世界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無數次曆史選擇的纍積結果。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