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赋评注

全三国赋评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克星,周广璜,苏瑞隆 注
图书标签:
  • 三国
  • 文学
  • 历史
  • 古典
  • 注译
  • 正史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汉魏六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8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85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6
字数:8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汉中后期,刘汉王朝彻底衰落。其时皇帝大都幼小,朝政大权或为外戚所攫取,或为宦官所把持。汉末辞赋家赵壹在《刺世疾邪赋》里说:“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当指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赋中又说:“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朝政自无是非可言,故社会分化十分严重。汉末大文学家蔡邕在《述行赋》里说:“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老百姓实在难以存活下去,因而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军阀豪强纷纷趁机而起,称霸一方,自立为王,或至篡夺政权,号令天下。董卓被杀后,权柄渐落入曹操手中,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汉家天下三分,刘备自称皇叔,以正统地位自居,割据蜀中;孙权承继霸业,称雄江东;曹操占据中原广大地区,这里系当时国家核心地带,人文荟萃之乡,各方面都占有巨大优势。由于曹操个人长于谋略,又善于用人,因而日益强盛,成为当时可能统一全国的力量。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起,随后自立为帝。不久,西蜀、东吴也相继独立,公元280年,司马氏灭吴,最后统一全国,三国时代也随之结束。

作者简介

    龚克昌先生,193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南昌。著名辞赋文化专家,中国辞赋史家。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赋学会会长。他的代表著作有:《汉赋讲稿》、《汉赋研究》、《汉赋新选》、《楚辞选译》、《白居易诗文选》、《先秦诗歌选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曹操
沧海赋
登台赋
鹖鸡赋序
槐赋
陈琳
武军赋并序
应讥
答客难
神武赋并序
鹦鹉赋
止欲赋
武猎赋
大暑赋
柳赋
神女赋
马脑勒赋并序
迷迭赋
车渠碗赋
悼龟赋
大荒赋
刘宏
追德赋
崔琰
述初赋并序
阮璃
纪征赋
鹦鹉赋
止欲赋
筝赋
徐斡
齐都赋
序征赋
西征赋
从征赋
车渠碗赋
哀别赋
喜梦赋序
冠赋
圆扇赋
玄猿赋
漏卮赋
橘赋
七喻
杨修
出征赋
神女赋
伤夭赋
孔雀赋并序
节游赋
许昌官赋
暑赋
五湖赋
七训
邯郸淳
投壶赋
应砀
愍骥赋
撰征赋
灵河赋
驰射赋
校猎赋
释宾
正情赋
西征赋
鹦鹉赋
西狩赋
杨柳赋
愁霖赋
神女赋
车渠碗赋
迷迭赋
赞德赋
刘桢
黎阳山赋
遂志赋
清虑赋
大暑赋
鲁都赋
瓜赋并序
大阅赋
王粲
登楼赋
游海赋
初征赋
浮淮赋
鹦鹉赋
闲邪赋
莺赋
征思赋
寡妇赋
羽猎赋
大暑赋
柳赋
槐树赋
车渠碗赋
马瑙勒赋
迷迭赋
神女赋
愁霖赋
出妇赋
伤天赋
思友赋
酒赋
弹棋赋序
感丘赋
喜霁赋
白鹤赋
鹖赋
七释
吴质
魏都赋
傅巽
槐树赋
七诲
……

精彩书摘

  【辨析】
  《艺文类聚》卷四十四此赋作者署名“晋孙谚”,然遍查史籍,魏晋实无“孙谚”其人。“孙谚”当系“孙该”之误。而《北堂书钞》卷一一〇、《初学记》卷十六、《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五首》李善注、《文选》曹植《七启》李善注、《历代赋汇》卷九十四、《全三国文》卷四十此赋作者俱作“孙该”,则此赋作者当系孙该。《初学记》、《历代赋汇》又云“晋孙该”,然两晋实无孙该其人,显然是把孙该误作晋人了。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四十此赋隶属魏人孙该名下。据此,此赋作者应是三国魏人孙该无疑。
  音乐文化是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非常早,《尚书·舜典》就有记载:“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见古人对音乐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视的。此后随着各种乐器的出现,音乐的教化作用便有了具体的承载和表现工具。战国宋玉的《笛赋》,西汉前期枚乘《笙赋》和《七发》中一些写琴以及西汉中后期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都是早期乐器赋,此后各种乐器赋便层出不穷。
  吟咏描写琵琶的赋作始于魏晋,目前所能见到的有三国魏孙该、西晋成公绥和傅玄的《琵琶赋》。孙该的《琵琶赋》是第一篇关于琵琶音乐的赋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写了琵琶的制作材料、形制,而且写了古琵琶的演奏技艺和音乐特征,并且对其作了符合儒家音乐思想的阐释。此赋详略得当,开始只简单介绍琵琶的材料和形制,而对其音乐特征和演奏技艺则描述得非常细致。汉末魏晋,一直被看作是儒家思想倾颓的时期,但从此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仍旧作为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艺术品质的体悟。
  此赋意在体现儒家音乐思想的中和之美,“离而不散,满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轻”,正是音乐和谐之美的体现;“缓调平弦,原本反始。温雅冲泰,弘畅通理”,则是对琵琶音乐理念及功能的说明。这里的“本”即“和”。“和”被古人认为是乐的基本特征,《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老子》第二章日:“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荀子·乐论》日:“乐者,审一以定和也。”可见,当时对音乐的欣赏还是着眼于其教化功能的。
  此赋用笔极简,寥寥数笔,便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高超的琵琶演奏图。“抑扬按捻,推搦摧藏”,仅仅几个动作,一个如痴如醉的琵琶演奏者的形象便呈现在读者目前。而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中,则蕴藏了琵琶音乐的无穷魅力,从秦声到南乐,琵琶不仅具有宽广的音域特征,而且具有无穷的变幻组合方式,充分展示了古琵琶的制作水平和丰富而细腻的演奏技艺。
  ……
《全三国赋评注》简介 《全三国赋评注》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三国志》背后宏大叙事与深邃意蕴的学术力作。本书并非简单地对《三国志》原文进行梳理或历史考据,而是以独特视角,聚焦于《三国志》之外,那些同样承载着三国时代风云变幻、人物悲欢离合的文学瑰宝——历代文人所创作的“三国赋”。通过对这些历代三国赋的搜集、整理、评析与注释,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三国文化图景,揭示隐藏在正史篇章之外,士人心中的三国想象、价值评判与情感寄托。 长久以来,《三国演义》以其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成为大众了解三国故事最主要的途径。然而,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以其铺陈夸饰、韵律和谐的特点,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情感、寄寓理想、评论时事的重要载体。在三国这样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以及其后漫长的岁月中,无数文人墨客被这乱世英豪、江山社稷所吸引,创作了大量的以三国为题材的赋。这些作品,或赞颂英雄的雄才大略,或哀叹时事的沧桑变迁,或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历史遗迹,或感叹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它们以更为细腻、更为自由、更为主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眼中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三国世界。 《全三国赋评注》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资料搜集之全面。本书的编撰者,耗费了大量心血,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搜寻散逸的、未被广泛关注的历代三国题材赋作。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人物及重大事件的初探性咏叹,到唐宋时期对三国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情感抒发,再到明清时期在《三国演义》盛行之下,对其中人物及情节进行的文学化再创作和个性化阐释,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国赋作品。这对于以往三国研究往往局限于正史与小说,而对历代三国赋的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无疑是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其次,本书在评注上的精深与独到,是其另一大亮点。编撰者并未满足于简单的文本校勘与字词注释,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篇赋的创作背景、时代语境、作者生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社会意义。评注部分,不仅解释了赋文本身的含义,更着重于分析作者为何选择这个题材,为何如此表达,其情感倾向为何,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例如,对于赞颂曹操的赋,评注会分析作者是否受到当时政治风向的影响,其赞颂的侧重点是曹操的政治才能还是文学造诣;对于哀叹蜀汉兴衰的赋,评注则会探讨作者对“正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英雄末路的普遍同情。这种评注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每一篇赋时,都能获得多维度的理解,感受到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对历代三国赋的评注,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三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变迁。在早期,对于三国人物的评价,更多受到政治立场和历史真实的影响,如对曹操的评价,可能褒贬不一,也更侧重于其政治家身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逐渐深入人心,赋的创作也更多地倾向于从文学和情感层面进行解读。比如,关羽的“义”与“忠”,在后世的赋中被反复吟咏,其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忠义的化身。本书的评注,将这些演变过程一一呈现,使读者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对历史、对价值观的认知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此外,《全三国赋评注》还对一些鲜为人知但颇具价值的三国赋进行了发掘和推介。这些作品可能由于流传不广,或是篇幅较短,或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之手,但它们依然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作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本书的编撰,这些被历史尘封的珠玉得以重见天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三国历史及其文化影响。例如,一些描绘三国时期地方风物的赋,虽然篇幅不长,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一些以女性视角创作的赋,则能为我们展现被正史和小说所忽视的另一面。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文化、历史演变、士人心态的学者而言,《全三国赋评注》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不仅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更提供了深入的学术解读,能够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争鸣。同时,对于广大对三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也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启发性的读物。它能够帮助读者超越《三国演义》的既定框架,去发现和欣赏那些同样精彩、同样深刻的三国文学篇章,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及其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三国赋评注》的编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发掘。它以文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以历史的深度,解读文学。通过对历代三国赋的细致评注,本书不仅复活了那些沉寂的文学珍品,更揭示了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中国士人复杂而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而文学,则是承载和传递这些解读方式最生动的载体。本书的问世,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三国文化的认知,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互证,提供一条新的、充满魅力的探索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大气的封面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三国历史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是深入品味,越能体会其中韵味。而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就是要把这份韵味,通过“赋”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 我翻看了书中的一些章节,发现作者的评注,并非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他不仅仅是在讲解赋句的含义,更是在挖掘赋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赋作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比如,在评注一篇关于周瑜的赋时,作者不仅展现了周瑜的智勇双全,还深入探讨了赋作者在描绘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时,可能夹杂着对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乱世终结的期盼。 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评注时,并没有回避一些争议性的人物或事件。他会引用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件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敢于碰硬”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有担当的学者,他愿意带领读者去探索历史的真相,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的认知。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特。在评注古赋时,作者的语言会显得古朴典雅,与赋文相得益彰;而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又会变得清晰流畅,引人入胜。这种语言上的驾驭能力,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功底佩服不已。 总而言之,《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从我初步的接触来看,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三国题材佳作。它通过对“赋”的细致解读,不仅展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更深入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文人的情感表达。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与作者一起,在这本“赋”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感受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是三国题材的忠实拥趸,从经典的《三国演义》到各种历史学术著作,我都涉猎颇丰。最近,《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它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与众不同的。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评”这个字上下足了功夫。作者并非简单地摘录三国时期的赋作,而是对每一篇赋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会考究赋作的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揭示出赋作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价值判断。例如,在评注一篇描绘董卓的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为奸臣,而是探讨了赋作者在批判其残暴之余,是否也流露出对汉末乱象的无奈和对能够拨乱反正的渴望。 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人物的“解读”问题的。他似乎遵循着一种“亦正亦邪”的辩证法,不把人物简单地脸谱化。即使是刘备、关羽、张飞这样的正面形象,作者也会在评注中指出他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选择。反之,对于一些被视为反派的人物,作者也会尝试去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下的无奈。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深刻。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评注,在文学性和史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讲解赋作的艺术手法时,语言生动有趣,仿佛就在眼前,但在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时,又严谨考究,引经据典。这种行文风格,既保证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让我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获得严谨的历史知识。 总而言之,《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阅读魅力的三国题材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赋”的解读,更是一部展现三国时代人物群像、政治风云和文人心境的百科全书。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进一步领略作者的学识与见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作为一名沉浸三国历史多年的老书虫,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全三国赋评注》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凭初步翻阅,这本书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相当考究,采用了一种沉稳大气的风格,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拿在手中就有一种厚重感,预示着其内容的扎实。封面上的题名“全三国赋评注”几个字,笔力雄浑,透着一股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 我尤其关注的是其前言部分,作者开篇就点明了“赋”在三国文学乃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它不同于一般的史书叙述,也区别于纯粹的诗歌抒情,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承载着文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加工的独特文体。作者对“赋”的定义和理解,非常到位,让我对即将展开的评注充满了期待。他似乎在强调,理解三国,不仅要看宏大的历史脉络,更要体味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对英雄豪杰的赞美、批判、惋惜与感慨。这种视角,对于我这样一个偏爱细节和人文解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曹操的几篇赋,作者的评注部分,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赋作者当时的心境、创作背景,以及赋文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比如,有一篇赋,作者通过评注,让我看到了赋作者在描绘曹操雄才大略的同时,也隐约流露出的对乱世的无奈和对明君的渴求。这种评注,就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让你在欣赏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赋作的简单解读上,而是将之与当代的史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相结合。我在某个章节的评注中,看到了作者引用了一些近现代史学家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和辩驳。这说明作者在研究“赋”的同时,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与学界前沿对话,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无疑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仅仅是初窥,就足以让我感觉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赋”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三国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通过对古代文学形式的解读,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人物风采、政治博弈,以及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相信它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三国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三国题材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初次接触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它非常“实在”。书的整体风格朴实无华,没有过于花哨的装帧,但恰恰是这种低调,反而彰显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书本拿在手里,份量十足,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便迎面而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阅读期待。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评注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每一篇赋的解读,都力求还原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并深入剖析赋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所蕴含的深意。我看到,作者在评注时,不仅仅关注文学性的表达,更会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三国时代,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评注中,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常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比如,在解读一篇关于关羽的赋时,作者会引导读者思考,赋作者当时是出于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篇章?是单纯的崇敬,还是其中夹杂着对时局的感慨?这种互动式的评注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评述,都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即使在歌颂其功绩的同时,也会提及他们的局限性,或者当时的客观条件。这种不偏不倚的论述,让我对三国人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和饱满。它打破了以往一些过于脸谱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三国。 总的来说,《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以其扎实的学识、深邃的洞察和严谨的态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三国时期文学与历史的全新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思考、触动心灵的佳作。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更多智慧,对三国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拿到《全三国赋评注》这本书,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是一个对三国历史和古典文学都情有独钟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初步翻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服。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一些篇章,比如关于诸葛亮的一些赋作。作者的评注非常有见地,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像是对诸葛亮这个人、对当时历史事件的一种深度挖掘。我看到作者通过评注,揭示了赋作者在歌颂诸葛亮智慧与忠诚的同时,也暗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牵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作者非常用心,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去还原当时文人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在评注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我发现作者在解释某些赋作时,会引入不同的历史解读,甚至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家之言,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讲究,文字疏密得当,注释清晰明了,不会让人在阅读时感到疲劳。而且,我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精美的配图,虽然我还没有细看,但它们为整本书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总而言之,《全三国赋评注》是一本内容丰富、解读深入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了解事件的发生,更是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于历史中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探索更多隐藏在“赋”中的三国故事。

评分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评分

评分

简体字版的 如果是繁体字就好了

评分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龚克昌先生,193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南昌。出版辞赋研究专著的学者,著名辞赋文化专家,汉赋学术泰斗,中国辞赋史家,中国辞赋研究界权威。现任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辞赋家协会荣誉主席,山东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名誉所长,兼全国赋学会会长,全国赋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古文学研究会学术总监。山东省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洛阳大学特聘教授,鲁南辞赋协会总顾问、辞赋骈文网顾问等。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评分

简体字版的 如果是繁体字就好了

评分

简体字版的 如果是繁体字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