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元和郡县图志(套装上下册)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元和郡县图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李吉甫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地理
  • 元和郡县图志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地图集
  • 古籍
  • 珍本
  • 史学
  • 文化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3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71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0
套装数量:2
字数:6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和郡图志,是唐朝地理名著,为我国现存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写成于唐宁宗元和八年(公元八二一一年》,因以当代年号为称,并非是元和时实际控制的疆域地志。它的体例,和初唐魏王李泰地志相同,是正史地理志的扩充,但较为简括,在某些方面又赶超于括地志的内容形式,为后来的太平寰宇记等书开创了先例。元和郡县围志,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旧录二卷,总四十二卷。它以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的部分,在北宋时就亡佚了,志的部分,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限隘仲首刻此书时亦有缺佚,大体上还保持四十二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一十五三一十六卷,今天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四卷了。因为图已亡佚,故宋陈振孙直主齐绿懈题称为元和郡县志,现传各本仍用[图志]旧称,今仍题为元和郡县图志。

内页插图

目录

元和郡县图志序
元和郡县图志总目
元和郡县图志目录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三卷

附录:
1 程大昌跋
2 洪迈跋
3 张子颜跋
4 孔继涵跋
5 新唐书艺文志
6 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
7 四库全书提要
8 孙星衍序
9 严元照悔庵学文
10 孔继泰跋
11 程晋芳勉行堂文集
12 黄丕烈跋
13 叶德辉郋园读书志

前言/序言


《元和郡县图志》:重绘大唐版图,洞见时代脉络 在中国浩瀚的史籍长河中,地理总志犹如星辰般点缀其间,它们不仅是描绘山川河流的图卷,更是透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的生动载体。《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元和郡县图志(套装上下册)》所收录的《元和郡县图志》,便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部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地理巨著,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考证、详实的记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大唐王朝的地域全貌,以及隐藏在这幅地图背后的深刻时代印记。 溯源与编纂:时代的召唤与巨匠的心血 《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其管辖的地域范围空前。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全国各地情况的清晰了解,成为维系国家稳定、指导地方治理、进行经济规划乃至军事部署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唐朝政府和士人阶层对于一部全面、权威的地理总志的需求愈发迫切。 《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者李吉甫,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其在史地方面造诣颇深。李吉甫官至宰相,深知地理信息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秉承“究天地之形,知人物之宜”的宗旨,组织了当时一批学识渊博的官员和文人,历时数载,搜集整理散布于各类史籍、方志、奏疏、碑刻、地图等文献中的地理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终于在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完成了这部巨著。《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唐代官府组织编纂大型文献的严谨与魄力,也凝聚了编纂者们无数的心血与智慧。 内容之宏富:一幅绘制详尽的大唐地图 《元和郡县图志》的篇幅之巨,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堪称典范。全书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以“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为基本单位,逐级递进地进行详尽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疆域与管辖: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道、各州的地理位置、行政级别、隶属关系、所辖范围以及所属的郡县数量。这为我们了解唐朝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对疆域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朝鼎盛时期的辽阔版图,以及其在各个区域的管辖能力。 山川河流: 这是地理总志的核心内容之一。《元和郡县图志》对全国各地的山脉、河流、湖泊、海岸线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它不仅记录了这些地貌的名称、位置、走向,还对其长度、宽度、水流情况、支流分布等进行了详实的说明。例如,对于著名的黄河、长江、淮河等水系,书中不仅描述了其主流,还追溯了其源头,记录了其流经的州县,以及沿途的重要渡口、桥梁等。对于那些对农业、交通、军事至关重要的山脉,书中也一一加以考证,力求精准。 土壤与气候: 书中还对各地的土壤类型、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描述。虽然在古代,土壤和气候的科学分类尚未形成,但书中通过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物产特性的描述,间接反映了当地的土壤肥沃程度和气候的冷暖、干湿等特点。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物产的分布以及人口的承载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物产与经济: 《元和郡县图志》详细记载了各地出产的粮食、果蔬、木材、矿产、手工业品以及特产。例如,它会记录某个地区盛产某种谷物,某个地方出产优质的木材,或者某个州盛产陶瓷、丝绸等。这些物产信息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地的经济特色和资源禀赋,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商品流通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书中对物产的描述,往往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交通与关隘: 交通是连接区域、促进交流的重要纽带。《元和郡县图志》对全国各地的道路、驿站、渡口、关隘等交通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它描述了主要官道的走向、里程、沿途的驿站设置,以及重要关隘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的交通网络,也为研究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物资运输以及人员流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古迹与遗闻: 除了对现时地理状况的描述,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古战场、古代城址、名人故居以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掌故。这些内容将地理空间与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这部地理总志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感。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痕迹。 人口与户籍: 虽然《元和郡县图志》的侧重点并非人口统计,但书中也根据史料记载,对部分地区的户数、人口数量进行了模糊的提及,以及对当地的民风、习俗有所描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社会生活面貌。 价值与意义:穿越时空的宝贵财富 《元和郡县图志》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一部古代地理学著作,其意义深远,体现在多个层面: 史学研究的基石: 对于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而言,《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了解唐代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地理、文化分布等方面的最权威、最翔实的原始资料。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地理背景,都需要通过查阅此书来解读。 古代地理学的里程碑: 《元和郡县图志》在古代地理学上的成就,体现在其科学的体例、严谨的考证和全面的记录。它开创了以行政区划为纲,分级记述的地理志编纂模式,对后世的地理志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展现的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细致观察与记录,是古代地理学研究的宝贵遗产。 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中记载的无数地名、山川、物产、古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们是理解唐代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动注脚。许多在诗词歌赋中耳熟能详的地名,都能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找到其地理坐标和历史渊源。 地方史志的源头: 许多后来的地方志,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元和郡县图志》的影响。它为地方史志的编纂提供了范例和参考。 现实启示的镜鉴: 尽管时代变迁,但《元和郡县图志》所体现的对国家疆域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交通脉络的梳理、对地方发展的考量,对于我们今天的区域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了解过去,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提供启示。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的价值:让经典重焕光彩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元和郡县图志(套装上下册)》的出版,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这部曾经可能因为年代久远、传本稀少而难以得见的经典,以现代出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丛刊的整理和出版,通常意味着对原著进行了严谨的校勘、注释和版本考证,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配以必要的导读和研究文章,极大地便利了学界和公众对这部巨著的阅读和研究。 结语 《元和郡县图志》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山川形胜的书,它是一部关于大唐王朝的百科全书,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翻开它,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身临其境地漫步于盛唐的大好河山之间,感受那个辉煌时代的脉搏。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的宝贵窗口,其价值,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特别是唐代社会结构感兴趣的爱好者,我怀着极大的期待购入了这套《元和郡县图志》。开篇之初,就被其详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书中对于每一处地点的记述,都力求追溯其最早的称谓、演变的轨迹,以及在不同朝代下的行政隶属关系。这种精细到极致的考证,对于理解一个地方在漫长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重要军事关隘、交通要道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是理解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关键。例如,书中对一些边境州郡的记载,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想象当时边防的严峻,以及中央王朝如何通过设置郡县来巩固统治。此外,书中对地方物产、特产的提及,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线索。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历史著作,这套书更像是一本“地图册”与“地方志”的结合体,用文字勾勒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方社会的面貌,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评分

这套《元和郡县图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的严谨性。书中对于每一次地名变动、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都尽可能地追溯其源头,引用相关的史书、碑刻等文献。这种“以文献为本”的研究方法,使得全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城市或地区,多角度、多层面的记述。比如,对于一些曾经显赫一时却后又衰落的郡县,书中会详细记载其兴衰的原因,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变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虽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其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和考证细节,但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身就足够令人肃然起敬。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套《元和郡县图志》之前,我对古代地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地理并非仅仅是“山川湖海”的简单罗列,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物产的细致描绘,让我能理解为何某些地区会成为重要的农业基地,为何某些地区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古代交通路线的描绘,无论是陆路驿道还是水路航线,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理解古代信息传播、商品流通以及军队调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的记载,大致勾勒出一条古代商旅的路线,想象着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情景。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所蕴含的知识量和研究深度,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深入学习的。

评分

初次捧起这套《元和郡县图志》,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过往的深深眷恋,仿佛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人文荟萃的时代。封面素雅,字体古朴,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读。拆开包装,书页的纸张触感温润,印刷清晰,装帧也很扎实,看得出是用心之作。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对全书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一个初次接触此类古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喜欢其对地名、沿革、建置等信息的梳理方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仿佛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山川河流的地理特征,到州县的设置与变迁,再到户口、赋税、风俗等社会生活细节,都力求详尽,展现了唐代作为一个统一王朝,其统治疆域和内部管理的宏观图景。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区域,书中也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我能勾勒出大概的轮廓。阅读的过程,不单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古人智慧和对历史地理研究的敬畏之情。

评分

《元和郡县图志》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旅程。它并非那种一目十行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反复咀嚼的。书中大量引用的史料原文,虽然有些晦涩,但恰恰是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才最能体现其学术价值。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记载与现代地图对照,想象着书中描绘的山川河流在当下的模样,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对地理的变迁和历史的厚度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书中对一些已经消失的河流或山脉的描述,便引发了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思考。同时,书中对一些地方风俗习惯的记录,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的独特视角,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经济史的资料库,其价值在于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

评分

中华出品必属精品,可能是最早的地理历史的书了,关于历史地理的延革。

评分

不错!

评分

少了上册,客服已帮忙解决

评分

杭州,是他的老朋友了。现在是"湖山依旧我重来"。他这次过的这个春天和夏天是舔伤口了("卧病空山春复夏"),胜果寺可能更凉快--"六月深松无暑来"。他得的是肺病。只宜静养。他现在既需要用静心的沉思来"洗心",也需要用高质量的空气来洗肺。他从心眼里喜欢这个风水宝地。在这种人间天堂的环境中过心魂相守的宁静的书生日子,是他发自内心的愿望。再用颜子的内倾的精神境界来比论一番,就更心安理得了。"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这种冰雪文字是心存富贵的功利人写不出来的。"便欲携书从此老"是他真实的心声。他若没有这种淡泊的心境,也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功业。因为淡泊养"义",因义生的"利"才是好"利"。此时还算进修,在深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功夫。当然,只有这样养心,才能养病。

评分

波斯人信札

评分

十年沧桑

评分

地理志

评分

书已收到!很满意!发票也有了,可是没有附上 详细的出货单,有书名的那个单子,我无法到单位报销啊!能麻烦给我再寄一张?谢谢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