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

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吉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 著
图书标签:
  • 价值理论
  • 经济均衡
  • 公理分析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数学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价格理论
  • 经济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4176
商品编码:112887208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

:40.00元

作者:(美)吉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杜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1514176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是现代数理经济学划时代的名作。

它主要围绕价格体系的概念,研究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作为私有经济体的代理人如何通过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二是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的作用。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行为、经济均衡以及优化、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格理论都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价格理论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的主要地位。

当今,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如何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等现实经济问题亟须解决,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学者和经济学人了解并运用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思想,寻求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译者序
序言
第1章
数学知识
11引言
12集合
13函数与对应
14前序
15实数
16Rm上的极限
17连续函数
18连续对应
19Rm上的向量
110不动点
注释
第2章
商品与价格
21引言
22时期和位置
23货物
24服务
25商品
26价格
27利率、贴现率和汇率
28理论与解释
注释
第3章
生产者
31引言
32生产和生产集
33生产集的假设
3

作者介绍


吉拉德·德布鲁(GerardDebreu)

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方数理经济学家。

美籍法国人,1921年7月4日生于法国的加莱。德布鲁在数学方面造诣很深,在经济计量学界享有盛誉,其突出贡献在于运用数学方法,完善和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

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对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所做的贡献。这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一书中,就是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帮助他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的学术贡献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分析方法上的改进,他被公认为是现代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

德布鲁杰出的贡献或许还是间接性的。他用词准确,分析有说服力,始终强调把一种理论与其解释截然分开,这一切对经济学中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卓绝的影响。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文摘


序言



《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图书简介 一部对经济学核心概念进行深入、严谨重构的划时代之作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能体现学术深度的化名,例如:阿历山大·冯·霍夫曼] 译者:[此处留空] 出版社:[此处留空,选择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 内容提要:重铸经济学的基石 本书《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并非一部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也不是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简单修补或应用指南。它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哲学和数学工程,旨在对支撑现代经济学分析的根本假设——尤其是关于“价值”与“均衡”的表述——进行一次彻底的、自下而上的公理化重构。 作者以哲学家般的审慎和数学家般的精确性,挑战了那些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前经济学中对“偏好”、“效用”乃至“理性选择”的表述,在逻辑上存在根本性的模糊性与操作上的贫乏性,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均衡模型的内在不稳定性与解释力的局限。 本书将读者从经验观察的表层拉回到纯粹的逻辑结构层面,通过引入一套全新的、基于序贯决策与信息结构构建的公理系统,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但至今未被满意回答的问题:在一个复杂、动态且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中,“均衡”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一个可被唯一确定的、稳定的状态? --- 结构与核心章节解析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作者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批判性回顾与公理化的必要性 本部分首先对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价值理论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重点剖析了边际革命中“主观价值论”的内在逻辑张力。作者并未简单地否定边际主义,而是精确指出其在从个体偏好集合推导出市场均衡时所依赖的那些“隐藏的公理”——例如完备性、传递性以及对时间离散性的处理方式。 核心批判点: “不变的偏好”与“动态的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作者认为,传统模型将时间视为一个被外部赋予的参数,而非内生决定偏好和信息结构的关键要素。 第二部分:价值的序贯基础:从选择到结构 在这一部分,作者抛弃了静态的“效用函数”概念,转而构建一套基于“行动集合”(Action Sets)和“可实现集”(Feasibility Sets)的公理系统。 公理I:信息结构与认知边界: 引入了关于决策主体对未来状态的“有限认知”的公理,区别于完全理性的假设。价值不再是一个可度量的标量,而是一个关于“信息投资回报”的函数。 公理II:偏好的动态演化: 提出了“适应性偏好”的公理化表达,即偏好本身会随着主体在特定信息结构下所做选择的结果而修正。这为研究“习惯形成”和“路径依赖”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工具。 第三部分:均衡的新定义:稳定性与信息聚合 这是本书的数学核心。作者基于第二部分构建的公理,提出了“信息聚合均衡”(Information Aggregation Equilibrium, IAE)的概念,用以取代传统的“纳什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 稳定性与收敛性: IAE强调的不是静态的“最优配给”,而是系统在信息扰动下的“弹性”和“收敛速度”。作者通过引入拓扑空间的概念,严格论证了在何种信息结构下,经济系统才能保证均衡的存在性而非仅仅是可能性。 “无摩擦”假设的瓦解: 本部分明确证明,在任何引入了合理的异质信息和时间延迟的设定下,经典的“价格自动出清”机制在逻辑上是不可靠的。 第四部分:市场失灵与制度设计:超越帕累托最优 在明确了均衡的严格定义之后,作者将焦点转向对现实世界中“效率”和“公平”的再审视。本部分不再将市场失灵视为模型偏离的异常情况,而是将其视为公理化系统中的内在特征。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公理化建模: 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初始信息禀赋”的公理化描述,直接推导出这些现象的必然性,而非仅仅是偏离最优化的结果。 制度的“信息调节”功能: 产权、法律和契约被视为旨在调节信息流动和降低决策成本的“元结构”。真正的制度价值不在于资源分配,而在于提升信息聚合均衡的稳定性。 第五部分:方法论的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对经济科学自身地位的反思。作者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应是建立一个能“预测一切”的庞大模型,而应是建立一个能清晰界定“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不知道什么”的清晰框架。 量化与质化的结合: 作者倡导一种更注重“结构识别”而非单纯参数估计的计量方法论,强调模型的可证伪性必须建立在对底层公理的清晰把握之上。 --- 本书的独特价值 1. 拒绝经验妥协: 本书坚定地站在纯粹的逻辑分析立场上,对任何试图用简化假设来掩盖内在矛盾的做法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2. 数学的严谨性: 全书大量运用集合论、拓扑学和动态系统理论,为经济学中的“模糊概念”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适合具有高级数学素养的读者。 3. 跨学科的启发性: 对于研究决策理论、博弈论、认知科学以及法经济学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的公理化工具箱具有革命性的潜力。它为理解复杂适应系统(CAS)中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是一次对经济思维的极限挑战。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现有模型的依赖,重新审视价值和均衡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供“更清晰问题”的开创性著作。它必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内,所有严肃经济学研究者绕不开的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本身就透露出一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的倾向。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现象归结为简单原理的理论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公理分析”四个字,让我联想到数学和逻辑学中的严谨推理过程,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尝试建立一套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并非建立在经验观察之上,而是源于一些最基本、最不证自明的公理。这种方法论上的革新,如果能够成功,无疑会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作为“公理”,以及如何从这些公理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关于经济均衡的结论。这不仅仅是对价值理论本身的探索,更是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挑战。对于我这样对理论深度有追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经济学思想源头的绝佳机会。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就被其中对传统经济学概念的解构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给出“价值是多少”的答案,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价值是什么”以及“价值如何被定义”。这种“溯本求源”的研究思路,让我觉得作者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定义“价值”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为价值的产生和转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不像一些通俗的经济学读物,上来就讲什么“价格发现”或者“边际效用”,这本书似乎更注重理论体系的内部一致性和逻辑严密性。我猜测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稀缺性、效用、劳动投入等经典价值理论的讨论,但会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哲学思辨色彩的方式呈现。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于我这种希望理解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怎么样”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摆脱对一些经济学概念的模糊认识,建立起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约,但却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封面上“价值理论”几个字,就已经预示了内容可能涉及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的构建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规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基石。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公理分析”,这让我联想到数学和逻辑学中那种从最基本的公设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复杂定理的过程。我猜想,作者可能试图用一种非常严谨、近乎数学化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和构建价值理论,不再停留于经验观察和直觉,而是深入到价值概念最本质的定义和关系中。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一种清晰、连贯的理论框架,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价值会以某种特定方式被衡量和交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供需关系”这样相对宽泛的描述上。毕竟,理解价值的本质,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逻辑的关键。

评分

仅仅从书名来看,《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就给我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挑战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经济学,必须深入到其理论的基石,而“价值”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这本书提到“公理分析”,这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最基本的原则出发,构建出庞大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非常感兴趣。我猜想,作者可能并非是在讲述“市场中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更偏向应用层面的问题,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讨“价值”这个概念本身,并试图用一种类似数学公理化的方法,来阐述价值如何能够导向经济的均衡状态。这种研究思路,让我觉得作者是在进行一种“思想的考古”,试图挖掘出经济学理论最本质的逻辑。对于一个喜欢刨根 জিজ্ঞাসা(刨根问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经济学深层逻辑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究的冲动。我一直认为,很多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时,往往过于简化或者过于依赖直觉,而缺乏一种坚实的逻辑基础。这本书提到的“公理分析”正是我所期待的,它意味着作者试图以一种更接近数学或逻辑学的方式来构建经济学理论。我想象着书中会从最基础的“价值”的定义出发,然后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推理,最终推导出经济均衡的条件。这种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构建过程,是极具魅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价值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最终促成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理论的理解,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