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

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伊斯曼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产业
  • 音乐商业
  • 美国音乐
  • 文化史
  • 商业史
  • 音乐经济学
  • 版权
  • 唱片工业
  • 流媒体
  • 音乐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运村图书大厦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此信息作废
ISBN:9787519222390
商品编码:11371984925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2017-04-01
作者:大卫.伊斯曼 译者:左丽萍 开本: 32开
定价: 4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922239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
  美国商业史哈格勒奖
  美国镀金时代与进步时代历史学会德桑蒂斯奖
  美国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伍迪?格思里奖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网
  争相推荐

内容提要

音乐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在美国,音乐是如何成为商品的?音乐的商业进化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音乐出版商是如何宣传音乐产品的?艺人在音乐的商业进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作者大卫?伊斯曼在《贩卖音乐:美国音乐的商业进化》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美国镀金时代与进步时代音乐产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等历史。

作者简介

大卫·伊斯曼( DAVID SUISMAN),耶鲁大学 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教于特拉华大 学历史系.研究领域涵盖文化史、音乐史、美 国消费资本主义等。与他人合著有《机械复制 时代的声音》 、( Sound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oon)一本。

目录

第1章  音乐成为商业的时代
第2章  风靡一时
第3章  没有艺人的音乐
第4章  声音贸易
第5章  音乐财产
第6章  完美音调
第7章  黑天鹅
第8章  音乐背景的现代性
后 记
致 谢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美国音乐产业演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和商业模式的变迁: --- 《声浪之上:从留声机到流媒体时代的美国音乐商业版图》 导言:听觉的工业革命 自二十世纪初,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即兴的现场体验,它开始被捕获、复制和大规模分发。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次深刻重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美国音乐产业——一个由技术创新、资本运作、法律博弈和草根文化交织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演变轨迹。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今日听觉景观的关键商业决策、颠覆性的技术迭代,以及音乐家、唱片公司、发行商和听众之间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黑胶的黄金时代(1920s – 1960s):录制与发行的壁垒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唱片工业的起源,从早期的“种族唱片”(Race Records)和“山地音乐”(Hillbilly Music)的细分市场建立,到二战后经济繁荣时期,大型唱片公司如何利用标准化格式(78转、LP、45转单曲)构建起强大的发行垄断。 技术驱动的结构重塑: 我们将详细考察留声机技术和磁带录音技术的成熟如何降低了音乐制作的门槛,但与此同时,唱片公司却通过对录音母带的版权控制,筑起了高耸的商业壁垒。分析将集中于RCA Victor、Columbia、Decca等早期巨头如何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分销网络,确保其产品在零售端的绝对优势。此外,我们将探讨“A&R”(Artists and Repertoire)部门的崛起,这一部门如何从单纯的发掘人才转变为对市场趋势的精准预判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干预。 电台与唱片的共生与冲突: 广播电台的普及为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广渠道,但电台对播放权和版税支付的争议,构建了早期音乐版权体系的基础。本节会深入研究美国作曲家、作者与出版商协会(ASCAP)和BMI在争取音乐人权益方面的早期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塑造了后续的版税结算机制。 第二部分:滚石与MTV:巨头垄断与视觉革命(1970s – 1990s) 随着摇滚乐、放克和迪斯科的兴起,音乐的消费模式变得更加碎片化和文化导向。本部分关注“六大唱片公司”(The Majors)如何通过兼并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控制力,并在国际扩张中确立了美国音乐的全球主导地位。 录像带与音乐电视的冲击: MTV(音乐电视网)的诞生是音乐营销史上的一次关键性转折。音乐不再仅靠听觉传播,视觉形象成为推销艺术家的核心资产。我们将分析MTV如何重塑了流行巨星的定义,以及唱片公司如何投入巨资制作高质量的音乐录影带,将其作为推广新专辑的必要成本。这不仅是营销策略的改变,更是对音乐创作者自我表达空间的一次复杂挤压。 CD时代的超额利润与版权固化: 紧凑型光盘(CD)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质和耐用性,推动了唱片公司营收在八十年代末达到顶峰。我们剖析了唱片公司如何成功说服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重复购买已拥有的音乐内容(从黑胶到磁带再到CD的“重购潮”),这一策略极大地强化了既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同时也进一步锁死了独立发行商和新兴技术进入市场的通道。 第三部分:数字洪流的冲击与重构(2000s – 2010s):盗版、iTunes与产业的阵痛 新千年伊始,Napster为代表的点对点(P2P)文件共享技术的爆发,对长期依赖实体销售的音乐产业构成了生存危机。本部分详细记录了唱片公司在面对“数字盗版海啸”时的防御、反击与最终的妥协。 从对抗到拥抱:苹果模式的诞生: 苹果公司的iTunes商店和iPod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合法、便捷的数字音乐购买途径。我们将分析苹果如何通过设定每首0.99美元的固定价格,成功地将数字分发“产品化”和“标准件化”,这在短期内稳定了收入,但也永久性地打破了专辑作为主要销售单位的结构。 独立厂牌的生态位: 在大型唱片公司忙于应对诉讼和转型之际,独立音乐厂牌和数字分销平台(如TuneCore, CD Baby)开始利用低成本的数字工具,为边缘化和新兴音乐人开辟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渠道。本节考察了独立音乐如何在主流市场衰退时,通过垂直整合和社区运营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第四部分:流媒体的统治与长尾效应的再评估(2010s – 至今) 流媒体服务(Spotify, Apple Music, Tidal)最终成为了数字分发的主导模式,彻底改变了音乐的“拥有”与“消费”观念。 订阅经济下的价值分配: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订阅模式如何重塑了音乐的商业逻辑。从单位销售转向“按播放量”付费,引发了关于版税分配公平性的激烈辩论。我们分析了头部艺人如何受益于巨大的播放量池,以及如何利用“算法推荐”和“播放列表策划”成为新的看门人,取代了传统的电台DJ角色。 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 现代音乐商业高度依赖大数据分析——哪些地区正在听什么风格,听众在哪个时间点跳过歌曲。我们将考察唱片公司和艺人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巡演选址、发行时机和市场营销策略,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准的商业投放。 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本书将展望Web3技术(如NFTs和去中心化音乐平台)对音乐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模式的潜在颠覆,评估这些新兴技术是否能真正解决当前流媒体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不公问题,还是会催生新的商业壁垒。 --- 《声浪之上》以扎实的商业史和技术史为骨架,通过对关键商业案例、法律文件和行业人物访谈的细致梳理,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音乐商业进化图景,揭示了在每一次技术浪潮背后,资本如何周旋,艺术家如何适应,以及我们的听觉体验如何被商业逻辑不断塑造和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音乐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改变了音乐产业格局的商业决策和市场趋势。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讲述了美国音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商业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和进化的。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仿佛在讲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标志性音乐事件的解读,比如披头士乐队的崛起对唱片销售模式的影响,或是MTV的出现如何改变了音乐的推广方式。书中的细节非常丰富,让我了解了许多我之前从未触及的音乐产业幕后故事,例如唱片合约的细节、音乐版权的争夺、以及不同年代的音乐营销手段。读这本书,就像是和我心目中的音乐巨头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商业智慧和对音乐产业的深刻影响。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商业”这个词在音乐领域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音乐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天赋和运气,但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观念。它深入剖析了美国音乐产业是如何从最初的零散个体,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高度成熟、规则分明的商业帝国。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商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研究,勾勒出音乐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变化、盈利模式以及竞争格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字音乐时代到来时,传统唱片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以及流媒体平台如何彻底改变了音乐的消费方式和价值分配。这本书不回避争议,也毫不掩饰产业的阴暗面,例如关于音乐付费、版权纠纷等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音乐作为一种商品,是如何被定价、被推广、被消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唱片公司、平台和听众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从爵士乐的摇曳生姿到摇滚乐的激情呐喊,再到嘻哈的街头叙事,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美国音乐的各个黄金时代。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唱片工业早期运作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独立厂牌如何挑战巨头、艺人如何从地下走向主流的种种细节,仿佛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原始创造力的年代。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让我看到了音乐产业背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商业策略以及技术革新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音乐景观。读完不禁感慨,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与商业博弈。那些关于版权、发行渠道、市场推广的探讨,更是让我对音乐的“贩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门精密的生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音乐本身,更着重于音乐背后的商业运作逻辑。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与商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对美国音乐产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展现了技术革新、市场需求、文化潮流以及商业策略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音乐产业的繁荣与变革。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从唱片销售到数字下载,再到现在的流媒体订阅,每一个转变都揭示了音乐商业的演进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商业化视为对艺术的侵蚀,而是将其视为音乐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商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音乐能够风靡全球,而有些却只能昙花一现。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音乐的“进化”不仅仅是风格上的革新,更是商业模式上的颠覆。我一直对音乐产业的发展轨迹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将美国音乐产业的商业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的音乐表演场所,到唱片公司的兴起,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流媒体的出现,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于不同音乐类型(如乡村、布鲁斯、摇滚、流行、嘻哈等)在商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商业策略获得成功,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尤其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从中提炼出关于音乐商业化的核心规律。这本书不仅适合音乐爱好者,更对那些对商业史、文化产业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