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关于增值专用发票虚开如何判定及预防一直是困惑广大税务和法务工作者的棘手问题,本书通过对增值税基本原理、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泛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国家应收税款的影响等关键问题深入解析和研究,指明司法实践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界定、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影响等问题的错误模糊认知,指出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当和缺失,对广大税务和法务工作者解除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提升执业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清海,王家欣 著 著作 赵清海,上海乐洲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主要从事经济犯罪案件的代理辩护工作,尤其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的辩护代理,多年来致力于增值税法相关问题的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解读,更是在探讨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虚开模式。作者对于一些新兴的、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虚开行为,也进行了预警和分析,这显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比如,书中提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虚开的风险,以及税务机关如何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反制,这些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我个人是一名常年与税务打交道的财务工作者,深知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问题并非黑白分明。这本书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这些“灰色地带”。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不该做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更好”的书。在预防方面,书中提出的“加强合同审核”、“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完善发票核验流程”等建议,都是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税务合规水平,或者正在经历税务风险的企业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我是一位对法律法规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生涩难懂。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善于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展现不同情况下,税务机关如何判定虚开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后果。这种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在书中,我不仅了解到什么是虚开,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虚开,以及虚开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这让我对税务合规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无票支出”和“虚增成本”的章节,也让我对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的常见误区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法律知识离我们很远,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很多法律知识其实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这本书让我对“合规经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更加重视在工作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构建一套主动的风险防控体系。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分析问题,更着力于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关于“企业如何建立发票管理内控体系”的章节中,作者详细列举了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以及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明确发票的审核权限、建立发票台账、定期进行发票自查等。这些建议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应对税务机关的调查,以及在被调查时,企业应该如何配合,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那些不幸陷入税务调查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份及时的“指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预防”放在了首位,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虚开行为的发生。这比事后补救要有效得多,也更能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健康发展的专业著作。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不仅仅罗列事实,更注重从法理层面进行阐释,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行为表现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对“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介绍他人为自己开具”等行为的界定,以及“票、货、款”三者一致性的重要性,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虚开发票的意图”的探讨印象深刻,这一点是判断虚开行为是否成立的关键,也是稽查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作者通过引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进一步明确了“主观明知”的认定标准,这对于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比如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如何识别“假冒”的供应商、如何规范与中间商的交易等等。这些建议都非常接地气,能够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减少虚开的风险。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税务合规有了更严谨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广大涉税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避雷指南”。在当前税收征管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如何准确界定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的行为,避免触碰法律红线,是许多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书中对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文变得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各种虚开行为的 modus operandi,以及税务机关在识别和查处虚开行为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这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潜在的风险点,从而在日常经营中主动防范。对于税务稽查人员来说,这本书则是一份翔实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提升其对虚开行为的辨别能力和执法水平。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善意取得”和“恶意取得”的区分,这在司法实践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同时,书中对不同类型虚开行为(如“走逃(失联)”企业发票、受票方未实际经营等)的深入剖析,也极具参考价值。总之,这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