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服饰艺术赏析
:48.00元
作者:胡小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302411895
字数:15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胡小平编*的《服饰艺术赏析》的编写以服饰起源的基本动机为起点,接下来呈现中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外经典服饰形象,使读者在比较中了解中西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演变领略其艺术魅力,同时体验中西方不同的服饰文化,欣赏不同时代服饰艺术的美感及发展轨迹。其次,介绍服饰艺术的特征及鉴赏要领,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并对近现代代表性服饰艺术作品、设计大师及品牌风格进行图文并茂的赏析性阐述,从而提高读者发掘服饰艺术魅力的能力。
目录
概述
走入——中国服饰艺术篇
 一、以礼为重——等级分明的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二、雄风振彩——尚黑素雅的秦代服饰(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三、广袖深衣——风姿曼妙的汉代服饰(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四、雍容大度——瑰丽开放的唐代服饰(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风物昌熙——人文毓秀的宋代服饰(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六、逐鹿中原——质朴包容的元代服饰(公元1271年—1368年)
 七、礼制回归——端庄典雅的明代服饰(公元1368年—1644年)
 八、剃发易服——窄袖筒身的清代服饰(公元1636年—1911年)
 九、西风东渐——承袭转变的民国服饰(公元1911年—1949年)
 十、朴素无华——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单色年代(1949年—1978年)
 十一、时光流变——与国际接轨的多元时代(1978年至今)
走入——西方服饰艺术篇
 一、轻衣薄裳——豪华配饰的古埃及服饰(公元前32世纪—前4世纪)
 二、身体美化——以饰为重的克里特服饰( 公元前23世纪—前16世纪
 三、开放浪漫——人体唯美的古希腊服饰(公元前12世纪—前5世纪)
 四、垂褶繁缛——厚重大气的古罗马帝国服饰(公元前6世纪—5世纪)
 五、蔽体深厚——东西文化交织的拜占庭服饰(公元5世纪—15世纪)
 六、新奇怪诞——幽静繁杂的哥特式服饰(公元13世纪—15世纪)
 七、优雅夸张——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服饰(公元16世纪)
 八、华丽炫动——柔美奇异的巴洛克服饰(公元17世纪)
 九、蜿蜒反复——华丽繁缛的洛可可服饰(公元18世纪)
 十、嬗变流行——多彩变革的19世纪服饰(公元19世纪)
走入——现代服饰艺术篇
 一、美轮美奂的奢华衣宴——高级时装
 二、紧身胸衣的瓦解——回归女性自然形态的设计
 三、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女性服装的现代化形成
 四、重温奢华步调——战后复兴女性新形象
 五、以艺术感召时尚设计——现代艺术流派的再现
 六、反传统的先锋——为自由而颠覆的时装
 七、人与自然和谐的时尚音符——来自东方着装哲学
 八、传统美的颠覆者——多元化的后现代时尚设计
 九、日新月异的潮流——聚焦快时尚的设计
 十、厚积薄发——中国时装界的先锋队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引人深思的宣传语吸引的,但真正让我决定深入研读下去的,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作者大胆地跨越了多个学科的界限,将自然科学的某些分析模型引入到对人文现象的探讨之中,这种融合是既大胆又极具启发性的。书中关于“模式识别”和“信息熵减”在传统艺术品结构分析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虽然有些章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推导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作者在注释和附录中提供了详尽的解释,确保了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它挑战了我们对学科壁垒的固有认知,激发了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找新突破的冲动。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这本关于“时间长河中的符号演变”的著作,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令人敬畏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视觉符号的系统性梳理,远超出了我对一般性研究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符号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投射。举例来说,作者对某种特定几何图案在古代祭祀仪式和现代商业标识中含义变迁的对比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全书行文流畅,即便涉及晦涩的符号学理论,作者也总能巧妙地通过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佳作,读完后,我对世界的认知维度似乎被拓宽了不止一个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处理“信息过载时代”的实用工具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美学信号”,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更精确的问题。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一套个人化的审美过滤器,如何通过对比、解构和重组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审美肌肉”。书中介绍的几套评估标准——例如“功能与形式的张力指数”、“历史回响的频率分析”等等——虽然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上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产品、环境乃至人际交往的判断上。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审视我周围的一切,效果立竿见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筛选、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套可以终身受益的思维训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时扑面而来的油墨香,仿佛把我一下子拉回了那个充满匠心和故事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纹理,即使用钢笔书写,墨迹也不会洇开,这对于喜欢在书边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大幅的插图和版式布局,看得出设计者在排版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深浅不一的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拿在手里,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它的外观足以吸引任何一个热爱书籍,注重阅读体验的爱书人,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太迷人了,它没有采用那种严肃刻板的学术论文腔调,反倒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秘辛。作者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小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遥远的年代和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温度和可感的呼吸。比如,在描述某次重大社会变革时,作者没有过多堆砌宏观数据,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阶层人物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细微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常常会因为某个出乎意料的转折而忍不住轻声赞叹。对于那些对历史脉络感到吃力,希望通过生动故事来理解复杂历史进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它成功地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