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服飾藝術賞析
:48.00元
作者:鬍小平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302411895
字數:15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鬍小平編*的《服飾藝術賞析》的編寫以服飾起源的基本動機為起點,接下來呈現中西方各個曆史時期的中外經典服飾形象,使讀者在比較中瞭解中西傳統服飾的藝術特徵、演變領略其藝術魅力,同時體驗中西方不同的服飾文化,欣賞不同時代服飾藝術的美感及發展軌跡。其次,介紹服飾藝術的特徵及鑒賞要領,形成正確的審美取嚮。並對近現代代錶性服飾藝術作品、設計大師及品牌風格進行圖文並茂的賞析性闡述,從而提高讀者發掘服飾藝術魅力的能力。
目錄
概述
走入——中國服飾藝術篇
一、以禮為重——等級分明的先秦服飾(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
二、雄風振彩——尚黑素雅的秦代服飾(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三、廣袖深衣——風姿曼妙的漢代服飾(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四、雍容大度——瑰麗開放的唐代服飾(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風物昌熙——人文毓秀的宋代服飾(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六、逐鹿中原——質樸包容的元代服飾(公元1271年—1368年)
七、禮製迴歸——端莊典雅的明代服飾(公元1368年—1644年)
八、剃發易服——窄袖筒身的清代服飾(公元1636年—1911年)
九、西風東漸——承襲轉變的民國服飾(公元1911年—1949年)
十、樸素無華——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單色年代(1949年—1978年)
十一、時光流變——與國際接軌的多元時代(1978年至今)
走入——西方服飾藝術篇
一、輕衣薄裳——豪華配飾的古埃及服飾(公元前32世紀—前4世紀)
二、身體美化——以飾為重的剋裏特服飾( 公元前23世紀—前16世紀
三、開放浪漫——人體唯美的古希臘服飾(公元前12世紀—前5世紀)
四、垂褶繁縟——厚重大氣的古羅馬帝國服飾(公元前6世紀—5世紀)
五、蔽體深厚——東西文化交織的拜占庭服飾(公元5世紀—15世紀)
六、新奇怪誕——幽靜繁雜的哥特式服飾(公元13世紀—15世紀)
七、優雅誇張——人性解放的文藝復興服飾(公元16世紀)
八、華麗炫動——柔美奇異的巴洛剋服飾(公元17世紀)
九、蜿蜒反復——華麗繁縟的洛可可服飾(公元18世紀)
十、嬗變流行——多彩變革的19世紀服飾(公元19世紀)
走入——現代服飾藝術篇
一、美輪美奐的奢華衣宴——高級時裝
二、緊身胸衣的瓦解——迴歸女性自然形態的設計
三、20世紀初的社會變革——女性服裝的現代化形成
四、重溫奢華步調——戰後復興女性新形象
五、以藝術感召時尚設計——現代藝術流派的再現
六、反傳統的先鋒——為自由而顛覆的時裝
七、人與自然和諧的時尚音符——來自東方著裝哲學
八、傳統美的顛覆者——多元化的後現代時尚設計
九、日新月異的潮流——聚焦快時尚的設計
十、厚積薄發——中國時裝界的先鋒隊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太迷人瞭,它沒有采用那種嚴肅刻闆的學術論文腔調,反倒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秘辛。作者擅長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小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那些遙遠的年代和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溫度和可感的呼吸。比如,在描述某次重大社會變革時,作者沒有過多堆砌宏觀數據,而是聚焦於一個特定階層人物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細微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讀起來酣暢淋灕,常常會因為某個齣乎意料的轉摺而忍不住輕聲贊嘆。對於那些對曆史脈絡感到吃力,希望通過生動故事來理解復雜曆史進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佳的入門讀物,它成功地將知識的獲取過程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探險。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處理“信息過載時代”的實用工具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煉齣真正有價值的“美學信號”,是每個人都會麵臨的睏境。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提齣更精確的問題。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建立一套個人化的審美過濾器,如何通過對比、解構和重組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的“審美肌肉”。書中介紹的幾套評估標準——例如“功能與形式的張力指數”、“曆史迴響的頻率分析”等等——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實際上可以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對産品、環境乃至人際交往的判斷上。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去審視我周圍的一切,效果立竿見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篩選、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審美體係。這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套可以終身受益的思維訓練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扉頁時撲麵而來的油墨香,仿佛把我一下子拉迴瞭那個充滿匠心和故事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紋理,即使用鋼筆書寫,墨跡也不會洇開,這對於喜歡在書邊做筆記的我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大幅的插圖和版式布局,看得齣設計者在排版上花費瞭大量的心思,深淺不一的字體搭配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視覺上呈現齣一種強烈的藝術衝擊力。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在光綫下摺射齣低調而奢華的光澤,讓人愛不釋手。這本書拿在手裏,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它的外觀足以吸引任何一個熱愛書籍,注重閱讀體驗的愛書人,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空間的格調。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封麵上的那句引人深思的宣傳語吸引的,但真正讓我決定深入研讀下去的,是它在方法論上的創新。作者大膽地跨越瞭多個學科的界限,將自然科學的某些分析模型引入到對人文現象的探討之中,這種融閤是既大膽又極具啓發性的。書中關於“模式識彆”和“信息熵減”在傳統藝術品結構分析中的應用,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雖然有些章節的數學公式和模型推導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但作者在注釋和附錄中提供瞭詳盡的解釋,確保瞭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跟上思路。這種跨學科的思維碰撞,使得全書充滿瞭活力和思辨性,它挑戰瞭我們對學科壁壘的固有認知,激發瞭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尋找新突破的衝動。
評分我花瞭將近一周的時間纔大緻瀏覽完這本關於“時間長河中的符號演變”的著作,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令人敬畏的學術深度和廣度。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化背景下視覺符號的係統性梳理,遠超齣瞭我對一般性研究的預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符號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投射。舉例來說,作者對某種特定幾何圖案在古代祭祀儀式和現代商業標識中含義變遷的對比分析,邏輯嚴密,論證充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全書行文流暢,即便涉及晦澀的符號學理論,作者也總能巧妙地通過生動的案例來佐證觀點,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的佳作,讀完後,我對世界的認知維度似乎被拓寬瞭不止一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