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线条的雕塑 个性签名设计一本通 编辑:谢昭然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开本:16开 版次:2006-12-1 页数:100
ISBN:9787541031489
目 录 一 签名设计款式 1. 行书签 2. 草书签 3. 一笔签 4. 创意签 5. 花签 6. 线条签 7. 合文签 8. 形象签 9. 学者签 10. 竖式签 11. 防伪签 12. 仿英文签 13. 英文签 14. 自由签 二 签名设计成功案例赏析 三 中国百家姓签写技法及变化 李、王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张、刘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陈、杨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赵、黄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周、吴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徐、孙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胡、朱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高、林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何、郭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马、罗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梁、宋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郑、谢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韩、唐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冯、于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董、萧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程、曹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袁、邓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许、傅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沈、曾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彭、吕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苏、卢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蒋、蔡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贾、丁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魏、薛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叶、阎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余、潘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杜、戴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夏、钟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汪、田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任、姜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范、方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石、姚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谭、廖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邹、熊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金、陆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郝、孔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白、崔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康、毛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邱、秦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江、史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顾、侯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邵、孟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龙、万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段、雷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钱、汤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尹、易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黎、常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武、乔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贺、赖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龚、文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四 常用草书字 五 名人名家签名欣赏 六 昭然书法作品欣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于签名设计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念和新的思路,是一本有别于其他签名设计的书。即便是您没有书法基础,只要能在第三章“百家姓”中找到自己的姓,再按示意图的要求套上自己的名字,也会写好自己的签名。相信您在通览全书之后,一定能很快提高签名设计水平,并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设计 出风格迥异的签名。从签名的笔画特点出发,加以想象、创意,突出其装饰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相同的名字就能设计不同的风格,自然也能将签名者的个性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您还需注意应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使用,正如服装发型、皮包、鞋子协调搭配才能相得益彰。 签名设计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艺术,限于水平,本书定有不尽人意之处,权当是抛砖引玉,同时也期待能有更好更多的同类书籍面世。但愿本书能为读者朋友在签名设计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希望它的出现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亮色,带来好运,带来效益,带来名气,从而一名惊人。
1. 行书签 2. 草书签 3. 一笔签 4. 创意签 5. 花签 6. 线条签 7. 合文签 8. 形象签 9. 学者签 10. 竖式签 11. 防伪签 12. 仿英文签 13. 英文签 14. 自由签 二 签名设计成功案例赏析 三 中国百家姓签写技法及变化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修改与完善”这个环节的重视,很多设计类书籍往往在“完成度”上戛然而止,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迭代自己的作品”。它不仅教你如何发现自己签名的缺陷,还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缺陷自查清单”——从线条的节奏感、字体的重心分布到整体的视觉平衡,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瑕疵都被列举出来并配以纠错示范。这种强调自我审视和持续改进的学习闭环,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我驱动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模仿书中的范例,而是真正掌握了一套可以伴随我职业生涯不断进步的“内功心法”。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方式,是这本书作为一本顶尖参考资料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风格”的形成机制上,展现出了超越一般技巧书的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写得好看”的层面,更深入挖掘了不同书写风格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审美倾向。比如,它会对比分析几种主流字体风格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社会心态和个性表达,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明白了,签名设计绝非单纯的技巧堆砌,而是个体精神面貌的外化。书中对于如何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物性格,来“定制”专属的视觉符号体系,有着非常独到且实用的见解。它鼓励读者去观察、去体验、去理解“人”的本质,然后将这些内在的特质转化为外部流畅的线条。这种由内而外的设计哲学,让我对“个性化”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只是追求表面的花哨,而是追求内在的契合与共鸣。
评分内页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完全没有一般技术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它巧妙地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步骤糅合在一起,逻辑性强到令人赞叹。比如,讲解某种线条的转折处理时,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文字描述,而是配上了好几张不同力度、不同角度的微小动态图示,甚至连笔尖与纸面接触时的受力变化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种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那些原本看着复杂晦涩的技法,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坐在你身旁,手把手地示范指导。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详尽到近乎“保姆式”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让人敢于下笔尝试,而不是望而却步。整个阅读体验下来,感觉知识点被“打碎”了,再用最易于吸收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非常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尤其是那个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却又典雅的光芒,跟书名所蕴含的艺术气质非常搭。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米白色的哑光纸,看起来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对着设计稿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别提侧边裁切得干干净净,装订工艺也相当精湛,随便翻阅都不会有松散的感觉,完全体现了“工具书”应有的扎实和耐用。细节之处见真章,光是拿到手抚摸这些质感,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从外在的视觉到内在的触感,都做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这种对美的追求,本身就是最好的开场白。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书在工具推荐和辅助材料方面的详尽程度,这简直是为深度使用者量身定做的宝典。它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评测市面上各种材质的笔尖、墨水和书写介质,并且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给出了详尽的性能参数对比表,包括墨水的干燥速度、不同纸张的洇墨倾向,甚至是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下书写效果的变化预测。我之前总是在挑选合适的工具上耗费大量精力,现在有了这份详尽的“实验室报告”,我可以迅速锁定最适合自己手感和风格的装备组合。这种基于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撑,让原本带有一定玄学色彩的书写技巧训练,变得更加可量化、可控制。这本工具书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帮我们省去走弯路的时间,直接进入最优化、最高效的训练轨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