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都是爱书的人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都是爱书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昌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书评
  • 上海
  • 东方早报
  • 文化
  • 文学
  • 阅读
  • 书香
  • 知识
  • 时评
  • 都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9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6941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上海书评选萃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上海书评选萃系列为该刊五周年精选集,共有八本:《画可以怨》《穿透历史》《都是爱书的人》《国家与市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似是故书来》《兴衰之叹》《流言时代的赛先生》。艺术科学、苏东往事、藏书访书、经济社会、社科人文,你能想到的优秀作者,你能读到的优秀文章,尽在于此。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都是爱书的人》为《上海书评》五年来有关出版领域访谈和文章的精粹,汇聚了沈昌文、钱伯城、郝明义、俞晓群、企鹅老总马金森等诸多海内外出版界重量级元老,他们畅谈出版轶事,点评编辑艺术,解读畅销书的秘密,更有对书业未来的前瞻思索,所涉话题皆能引发爱书人的共鸣。

内容简介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都是爱书的人》汇聚了沈昌文、钱伯城、郝明义、俞晓群、企鹅老总马金森等诸多海内外出版界资深元老,他们或畅谈出版轶事,或点评编辑艺术,或分享读书心得;既有对往昔出版岁月的回顾和反思,也有对当下图书市场的解析和追问,更有对书业未来图景的勾画和前瞻。他们编书,出书,卖书,身份角色各有不同,但共同的,都是爱书的人。

作者简介

  沈昌文,1931年生于上海,江湖人称“沈公”。著名出版家,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旗帜与灵魂人物。著有《阁楼人语》等。

目录

沈昌文谈范用和他那辈出版人
钱伯城谈八十年代出版热
林行止谈《信报》三十五年
陈昕谈图书市场与书价高低
黄育海谈民营出版
郝明义谈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刘苏里谈书店的未来
企鹅老总谈出版业向何处去
罗伯特?西尔弗斯谈《纽约书评》
戈特利布谈编辑艺术

我的“《读书》十年”(吴彬)
她的周围,都是爱书的人(高林)
DK,死在“营销王”手上(俞晓群)
得了编辑病的那个家伙!(傅月庵)
“不能畅销,何必出书”(刘柠)
畅销书的秘密(陈一白)
阅读的春天在哪里(陈昕)
……

精彩书摘

  沈昌文谈范用和他那辈出版人
  2010年9月14日,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创始人范用先生逝世。而在之前的2004年,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读书》首任主编陈原先生作古。老一辈的出版人虽逐渐凋零,但是他们的风范依然值得后来的从业者记取。作为范用先生的继任者,沈昌文先生曾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主编多年,与范用、陈原等前辈都有密切的来往,他对这些往事的追忆,或多或少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出版业的艰难历程。
  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范用先生是哪一年,在什么场合?当时他给您的印象如何?
  沈昌文:我1951年3月从上海到北京进入人民出版社,大概在4月份就见到了范公。因为我在他的部门工作,我被分配到人民出版社期刊出版部的校对科做校对员。范公是期刊出版部主任,他是我的领导的领导。所以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51年4月初,在人民出版社所在的东总布胡同。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威严的领导同志。
  您眼中的范用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出版家?
  沈昌文: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书籍尽心尽力,付出了很大的力量。我现在还是这个看法,没有改变。
  现在我们知道,《读书》杂志是由范用、陈原、陈翰伯等老同志联合创办的,当年他们之间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沈昌文:创办《读书》时,我没有参与。一年后,我才进编辑部。进去后我发现,范公虽在名义上不是最主要的,实际上他出力极多。这是他多年做事的特色,就是不愿出名,而是幕后组织和操控。例如创刊号李洪林的文章,标题“读书无禁区”是编辑部改的。我后来对媒体说是史枚先生改的。我有根据。因为我手里有当年留下的手稿,上面是史枚的笔迹。但后来范公对传媒说是他改的。我起初以为他弄错了,后来一想他是对的。他办事的特点就是幕后操纵。他一定对史说标题要改,史就改了。
  但是,两位陈老那时也是对《读书》尽心竭力的。他们管大局。我手里有陈翰伯在创刊期间的批示,已在我的书里发表过了,大家看,老人家对这刊物多尽心。更不要说在创刊两周年时他主动亲自写的那篇《两周年告读者》了。陈原老人家单给我写的有关信件就有几十封。总之,要是把当年三位的合作比喻为一个公司的话,陈翰伯是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原是总工程师,范用是办公厅主任。
  范用先生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时候,三联还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个副牌。据说三联能独立,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到1986年,三联书店从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后,第一任总经理却是您,而不是范用先生。
  沈昌文:这我也很奇怪。我那时位卑职低,上层的事说不清。三联独立确实是范公大力办成的。他是独立的筹备小组组长。但到正式独立,1985年底,上面宣布他离休。可实际上他那时六十三岁,还不到六十五岁。也许那时政策规定六十岁以上不能新任命为领导。
  不过那时下面也有一个传闻,说范公有一次去上面开会,居然同一位高层领导顶撞了起来,他公然说对方的水平只能搞总务工作,管不了文墨之事。这传闻自然不可信。至于提名我当总经理,范公对我说过,是他和倪子明同志一起提的。那是他多年后为了某事写信痛骂我时提到的,认为他后悔那时的提名。
  您曾经说过,您一辈子受到范用先生的关照和提携,能具体说说吗?
  沈昌文:在这里举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第一件是1951年我做校对员之后不久,犯了一个大错误。当时正在抗美援朝,我校对的《新华月报》校样中把“抗美援朝”排成了“援美抗朝”,我没有校出来。当时我还是初校。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他教育了我但并没有处分我,这是对我的关照。这是我参加革命出版工作之后犯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1957年反右的时候,该年的上半年,人民出版社也因为内部的一些问题,群众意见纷纷。当时我也是群众,尽管我还没入党,但已经被提拔为社长秘书。我出于正义感,觉得应该对党内的问题发言,结果发表了一点意见,也在别人的有鼓动性的大字报上签了名。我对几位当年很积极的先生比较钦佩,其中一位是戴文葆。某天晚上,范公和我谈话,他告诉我第二天要开始反右,戴文葆要被点名批判,我应该及早表明态度。听了之后我知道情况有变化了,当天晚上就写了大字报和戴文葆划清界限,第二天早晨贴出来。那时范公是反右办公室主任,他把这个信息告诉我,让我首先揭发了戴。所以之后在讨论我的问题的时候,大家觉得沈昌文虽然有重大错误,但是在戴文葆的问题上是立了大功的,因此我的错误可以不划成右派。所以1957年组织上给我的结论是“中右”,不是“右派”,避免了以后去劳动改造。这两件事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
  1953年底1954年初的时候,我离开了他的部门,做了总编辑的秘书。这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当时翻译了一些俄文的资料。那时年轻人中懂俄文并且能够翻译资料的并不多。我从他的部门调出来,当然他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但具体的情况我并不太清楚。我在之后被评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概他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但我本人并不太了解。
  在办《读书》杂志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我正在考虑离开人民出版社,去商务印书馆。当时我是跟陈原提的。但是后来范公找到我说:“你不要去了,我和陈原商量了,你留下来成立一个三联书店编辑部,你来主持,并且负责《读书》杂志。”当时他起了什么作用我不太清楚。
  他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后来可能他觉得我不成材,否认有这事。但是我记得很真切。我1960年入党,当时在党支部讨论时遭到很大的反对。我被认为走白专道路,在阶级斗争中表现不佳,可是他尤其是还有一位社领导王子野都很支持我,做我的入党介绍人,这我非常感谢。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范用先生跟您交恶,甚至绝交。您能谈谈是什么原因吗?
  沈昌文:这个原因很复杂了。我想有三个原因。他尽管已经在1985年底离休了,由我来主持独立后三联的工作,但是他还是经常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出主意、想办法。其中有很多意见很好,我也都执行了,可是有三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做到,这可能引起了他很大的反感。第一个是他提出来要做的我不敢做。原因很简单,我必须考虑到我们的宣传方针、整个的大方向。举个例子来说,他不主张对作家的稿件进行删改,但我很喜欢删改,对这点他很反感。但当时我还不是主要的负责人,不便发表过多的意见。等到我成为主要负责人之后,我并没有按照他的方法进行,让他很反感。这个是我不敢按照他的办法做的。
  第二个是我不善于按照他的路子走,特别是关于艺术、关于美、关于封面。他懂得书、懂得艺术,特别是关于书的装帧,在这方面不断地发表意见,而且一定要照改。到我主持工作之后,在这件事上经常阻止他,而他则认为我不懂美、不懂艺术。我的基本立场是站在美术家这一边,觉得他们怎么设计就怎么做;他喜欢干预,而且讲的话是比较凶的,如说“你不懂”、“你们怎么这么庸俗”等等。这个我也跟不上。我到现在对书的装帧,最能接受的是后来我在别的地方组织出版的《新世纪万有文库》。这样的水平,他当然绝对受不了。
  第三个是我完全不想按照他的路子走。他在离休后还是经常跟作家约稿,而且把稿费等问题都谈定了,价钱都比较高。这个事情我讲实话是比较反感的。因此他代表三联书店约的稿件我退了一些。三联书店初创时期,经济非常困难。他的特点是完全不管经济。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分家的时候,他只要了三十万块钱、一百来部稿子,以三联名义出版的翻译稿他一部都不要。其实已经出版的书都已有纸型,重印不需要多少本钱,而且当时翻译书的原著是不付版税的。但是他完全不管这些。他的理由也很难驳倒,就是说邹韬奋先生当年就是艰苦奋斗,你们要学习他。我主持工作时,没钱、没房子,经济非常困难。说实话,是靠别的三联书店的老前辈帮我借到钱的,那些老前辈有的是反对他的,跟他有矛盾,现在来支持我们。所以我的三个“不”——不敢、不会、不想——是和他有很大矛盾的,以至于他认为我是一个完全不够格的搞出版的人,所以和我绝交。后来有大量的言论骂我不成材,他也给我写信当面骂我,在信中也直说要把信抄送给党支部。
  我也有受范公启发完成了他的理想,但是改变了他的方法。举个例子,他那时候很想恢复《生活》杂志,亲自编了《生活》杂志的试刊,打了报告要求出版。但是最后没有被批准,因为他要办的刊物的言论太激进了。等到我临退休以前想起这件事,觉得还是一件好事,又打了报告,最后办了《三联生活周刊》(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生活”两个字已经被哈尔滨的某个杂志用去了)。这本《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办到了今天,我很高兴。这个启发应该是从范公那里来的,可是必须改变范公的思路。他听了这话也许会生气。其实现在的《三联生活周刊》确实是从他那个路子来的,但是加以改变,适合需要。他是老前辈了,以往我向他汇报工作都很难,比如我告诉他:“这样不行啊,上面不赞成。”他就会说:“上面的谁啊?你让他来找我。我做出版的时候他在哪里?!”
  再举一个小例子。《读书》办了一些时候,他和一些老革命提倡要搞读书会。这自然是好事。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在人民出版社就搞过读书会。我是那时在那些读书会上才知道《围城》的,借来读了大感兴趣。但是,我们搞了一阵读书会后,我发觉有些大学的党团组织对这种活动很警惕。那时,从电视上看到牡丹电视搞顾客服务活动,我受到了启发。我灵机一动,把我们的活动更名为“读书服务日”,对上面报告说我们搞的是产销合一,于是皆大欢喜。范公觉得他提出的活动在不断举办,也高兴。
  当然,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不多,大多数都是让他烦心的。
  不久前,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张惠卿先生发表了回忆范公的文章,其中提到范公的个性,我觉得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文章中说:
  他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往往坚决果敢,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非把它做好做完美不可。他办事能力较强,工作效率高。但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我发现他身上总脱不掉过去形成的某些习性,如我行我素,家长式的领导作风,喜欢独断独行,不习惯集体领导等等,常被人认为不太好和他合作共事。他还有一种“傲上”性格,对有些他看不惯的领导人他会躲开,不理他们,他很不喜欢官场那一套,发展到不愿和上级机关打交道。
  其实他个性耿直,待人真诚,酷爱出书、编杂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我和他多年来一直相处很好,因为我了解他,知道他的性格,也敬重他对事业的执著和认真,所以在工作上我尽力支持他配合他,让他有充分的自主权,如别人的书稿选题要集体论证通过,他策划的选题书稿则由他一人拍板决定,我们都不去干预。
  您也曾说过,您对范公,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难道就因为他对您有恩,您就没想过要向他消除误解吗?
  沈昌文:我没有想到要和他消除误解。向他解释过若干次,没效果,之后他还不断地给我写信来骂我。于是我想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去解释了,我还是想办法销声匿迹吧。我在他面前躲开,甚至想离开三联书店。为此,在1991年1月20日,我专门写信给三联书店前辈徐雪寒同志。我说:“五六年以前,我曾满怀热情,参与筹建‘三联’。以后承揽全局工作,诚惶诚恐,力求实现理想。然而几年下来,我已完全幻灭,承认恢复‘三联’之举必不能在我手上完成。这中间,客观困难自不论。在主观上说,则无论老中青三者,均无法达致共识,是一重要原因。我是‘中’一辈,自应斡旋其间,促进调和谅解。然而因我本身姿态不高,亦因某些老同志要求过苛(恕我直说),使得裂痕越来越大。某些三联前辈对‘三联’出书和经营之指责,我已屡闻。这些看法,确实有理,切中肯綮。然而,在现在的情况下,大多做法是由于现实的需要而不得不尔。”“我自去年已还,憬然有悟,悉知底事之不可为,因已向新闻出版署坚决请辞。我在书面辞呈里明确提出,我的工作之最重要败笔,即为处理不好与‘三联’前辈的关系,而这对‘三联’这类老店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范用先生已去世,如果您还可以解释,您会说什么呢?
  沈昌文:现在也不必解释了。本就没有公开的言论,但在给朋友的信中写了很多,我也不再解释。
  您曾跟随陈翰伯、陈原、范公等老一辈出版家多年,他们的工作方式各异,或者异中也有同,您能介绍一下吗?
  沈昌文:我跟陈原的关系特别熟,跟范公的矛盾可能一部分也在这儿。
  他俩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住在楼上楼下的。他们两位领导之间可能有些隔阂,我也不太清楚。可是我一直跟着陈原,跟得很紧,一直到他去世。我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得一直很愉快。我有兴趣的正是陈原的专长,他是外语专家,我特别喜欢外语。我在“三联”主持工作的时候,也是因为范公的关系,我著作稿很少管,主要负责翻译的书。比如范公和巴老关系挺好,要出巴老的书,我就只管出巴老翻译的书,巴老的著作我一点不插手,巴老翻译的书我出了很多。这个都跟陈原有很大的关系。在回忆录里我也提过,我们在一起经常讲三种语言:俄语、德语、世界语,他很喜欢用这三种语言,我也勉强会一些。
  应该说陈翰伯、陈原、范公在出版路线上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是改革派。可是范公是主张顶着干,我没这个能力。陈原主张利用外国书来讲中国的事情,这个我配合得比较好,也很乐意做,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比如从巴金那里发现了房龙的著作《宽容》,第一版就印了十五万册,影响挺大。还有像《情爱论》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我本身比较内行。这和陈翰伯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改革开放,他告诉我的办法就是从马恩和毛主席著作中去找题材。陈翰伯过去是《新华日报》的人,所以他非常了解毛主席对自由民主的发挥。我跟随他读了很多马列著作,也知道了马恩比如说在爱情问题上的观点,这些都促使我组织翻译了《情爱论》,一下子印了一百二十万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陈翰伯、陈原、范公是一个路子,可是方法不同。范公的路子我学不上,他要顶着干,我没有这个能耐。我只能够学习陈翰伯、陈原比较曲里拐弯的办法。可是三位的改革的思想,我都欣赏、佩服,而且认为是一个路子。所谓的异跟同就是这样,“同”都是改革派,“异”是方法截然不一样。陈翰伯,特别是陈原的办法我都欣赏。1954年我是陈原的秘书,这以后我不断和他来往,一直到他去世,我什么问题都向他请教。他或者用中国话和我说,或者用外国话和我说,让我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怎么做好工作。所以我也因此离范公更远了。范公我当然很尊敬,按组织系统的话说,我是属于他的。但是说实话,他的方法我做不到。
  在他们那一辈老出版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遗产应该好好继承的?
  沈昌文:就是我刚才说的改革开放观念。他们的改革思路非常明确,有见解、有办法。他们的确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我没有贬低三位中任何一位的企图,我说范公只是说我学不到。对于陈原,也没有特别抬高他的意思,仅仅只是我们两个的思路比较接近。
  对年轻一代出版人,您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沈昌文:我没什么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前言/序言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一本关于爱书者之书,见证阅读的温度与深度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并非一本单纯的书摘汇编,也不是一份冰冷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群因为热爱书籍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他们或深耕于学术前沿,或行走于文化现场,或在日常生活中寻觅着文字的慰藉与启迪。本书收录的文章,来自《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多年来积淀下的精粹,它们以真诚的笔触,饱满的情感,以及扎实的学识,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而生动的阅读图景。 跨越时空的对话:经典与当代的激荡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其对于经典作品的深刻解读。作者们并非停留在对名著的简单介绍或赞美,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核,追溯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近代文学的巨匠,再到当代思潮的涌动,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次与作者灵魂深处的对话。 例如,对于一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作者们会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发掘其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他们会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更会探讨其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人性困境,以及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可能是一篇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人物复杂心理的剖析,其深刻的洞察力能让读者重新理解人性之复杂;也可能是一篇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解读,点亮其超越时代的智慧与哲思。这些文章,不以炫技为目的,而是以一种温润而有力的姿态,引领读者走进经典的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 同时,本书也紧密关注当代的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新作、历史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的论著,作者们都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其价值所在。他们会关注新锐作家的创作理念,评论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的书籍,并尝试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去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这种对经典与当代的并置,体现了本书的宏观视野和深度关怀,让读者在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喧嚣之间,找到连接点,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 人文的温度:在书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无奈 “都是爱书的人”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暖的社群感。本书的文章,不仅仅是对书籍的评介,更是作者们个人生命体验的延伸。在他们的笔下,书籍不再是冰冷的纸张,而是承载着情感、思想、记忆的载体。 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可能是一篇关于旧书店的怀旧,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可能是一段与某本书的偶然邂逅,却开启了一段深刻的自我反思;也可能是在阅读中,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引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种人文的温度,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人性化。 作者们也毫不避讳地探讨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在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中,他们会借助于书籍的力量,去理解和批判,去寻求出路。这些讨论,往往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真实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例如,当探讨教育问题时,作者可能会引用几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籍,并结合自己对当下教育现状的观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这种将阅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多元的视野:思想的碰撞与知识的拓展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作者,他们的观点和视角也因此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本书的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多元视角。 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广度上,更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作者们在评论书籍时,常常会借鉴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跨学科的比较和分析。例如,在解读一本社会学著作时,作者可能也会引入一些心理学或历史学的视角,从而使得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这种思想的碰撞,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此外,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作者们在进行评论的同时,也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梳理复杂的理论体系,或者梳理某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得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 对“阅读”本身的思考: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 本书的核心,是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系列书评的集合,更是一份关于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所带来的改变的记录。 作者们在文章中,常常会分享自己与书籍的故事。有的是童年时期对某本书的启蒙,有的是学生时代对某个理论的痴迷,有的是成年后在阅读中获得的慰藉和力量。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阅读如何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也涉及了阅读方式的变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作者们会思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何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他们会讨论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劣,会探讨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并呼唤回归沉浸式的、系统性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本书传递了一种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爱书的人,往往是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节奏,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在阅读中获得成长,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也在阅读中认识自己。这种生活方式,并非是遁世的,而是积极参与世界的,通过阅读,他们拥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力、更广阔的胸怀,以及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结语:一席思想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旅行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都是爱书的人》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真诚的情感,深厚的学识,多元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席丰富而美味的思想盛宴。在这里,你可以与经典对话,可以感受人文的温度,可以拓展知识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与一群“爱书的人”同行,在阅读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热爱书籍的人。它或许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书的关系,或许能为你开启一扇新的阅读之门,又或许,仅仅是在某个午后,伴随着一杯清茶,让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力量。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唤醒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翻开这本书,你将会遇见无数和你一样,深爱着书籍的灵魂。你们或许从未谋面,却因为共同的热爱,在文字的海洋里,产生了最深刻的连接。这,便是“都是爱书的人”所能给予我们的,最温暖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排版,和内文的纸张选择搭配得恰到好处,散发着一种安静的知识气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张扬的内敛美,不像有些书那样花里胡哨,而是专注于内容本身带来的力量。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排版者对文字的敬意,字里行间没有多余的留白,却也不会让人感到拥挤,节奏感拿捏得极妙。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字体处理,细微之处彰显功力。初次接触这套书,纯粹是被它那种对阅读本身的虔诚态度所吸引。它不像是一个快消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摩挲一下,感受那种油墨与纸张混合的独特芬芳。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带有“评论”性质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但这本书完全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它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文本的拆解还是对时代背景的梳理,都显示出扎实的学养。然而,最难得的是,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是犀利且精准的,但他绝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更像是一个带着热情的引路人,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脉络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一些经典著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没有急于否定或全盘接受,而是站在创作者和读者的多重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而资深研究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启发点,这份包容性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惊人,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跨越学科的连接能力。它不是孤立地谈论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位作家,而是巧妙地将文学、历史、社会思潮甚至是一些艺术现象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你读到关于一个作家的分析,下一秒可能就跳转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迁,然后又回扣到文本中的某个象征符号。这种跳跃并非杂乱无章,反而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牵引着你前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进行一场寻宝游戏,每找到一个关键的知识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其实是相互渗透、彼此滋养的,读完之后,看世界的方式都变得立体和多维了。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购买“书评集”类的书籍,总觉得它们缺少独立的生命力。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这个品牌本身就带有某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吸引了我。这本书读下来,我体会到了一种鲜活的、正在呼吸的文化现场感。它记录的不仅仅是过去的经典,更是当下知识界正在发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那些文字里带着一种上海特有的那种既海派又精致的思辨味道,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又不乏对现代性议题的锐利捕捉。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关切所在。对于想要了解近二十年来中国严肃阅读生态是如何演进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片样本,它记录了时代的脉搏,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反复咀嚼的真知灼见。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文本,而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碎片信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片可以独处的园林。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舒展,仿佛作者并不急于把你拉到某个高潮点,而是耐心地引领你走过每一个细微的观察和思考的路径。读起来,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个句子或某个观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柔软的地方,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奢侈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自己已经了解透彻的概念。它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一切情感的流露都极其自然,像是老友间的促膝长谈,真诚而克制。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刚品尝完一杯上好的清茶,余韵悠长,久久不散。

评分

DK,死在“营销王”手上(俞晓群)

评分

(6)略读

评分

(6)略读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罗伯特•西尔弗斯谈《纽约书评》

评分

比其它网站便宜一点 不错的书,内容很丰富,排版很合理,一拿到就爱不释手!绝对是正版的,给图片上的一样,而且崭新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京东订的价格真的很低,服务态度也很好。快递公司服务很到位,把书拿到4楼上来了(比什么破“汇通快运”好多了!)。表演卖家和快递公司!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全5分!今天家里没有牛奶了,我和妈妈晚上便去门口的苏果便利买了一箱牛奶和一点饮料。刚好,苏果便利有一台电脑坏了,于是便开启了另外一台电脑。因为开电脑和调试的时间,队伍越排越长。过了5分钟,有一个阿姨突然提出把键盘换了,这样就能刷卡了。我妈妈就在旁边讲了一句:“键盘不能热插拔,必须要重启。”那个阿姨好像没听见,还在坚持已见。我提出:“妈妈,我们不要在这家店卖了吧!又不是在其他地方买不到。”妈妈看了看队伍,同意了。我们把东西一放,就去了另一家百货。我提出要换另一家店不是只因为这队伍太长,还有店员素质之差。你布置了两台电脑,那你随时都要准备好换一台电脑呀,你现在让人的感觉就是你只有一台电脑能用,那一台就好像是摆设,没有一点用。我气愤不过跟妈妈说“我们去网上买吧”这样就来京东了,看到了这本书就顺便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了解京东:2013年3月30日晚间,京东商城正式将原域名360buy更换为jd,并同步推出名为“joy”的吉祥物形象,其首页也进行了一定程度改版。此外,用户在输入jingdong域名后,网页也自动跳转至jd。对于更换域名,京东方面表示,相对于原域名360buy,新切换的域名jd更符合中国用户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使全球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同时,作为“京东”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写,jd也更易于和京东品牌产生联想,有利于京东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京东在进步,京东越做越大。||||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本好书:《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作者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而是有了鲜艳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国著名唯美派插画大师,亲绘插图。|两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就是你面前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当今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控制与精神绑架,政治、宗教、信仰给我们的终极启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一次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从国家、宗教信仰的层面透析“思维的真相”。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犯罪学、传播学适用于:读心、攻心、高端谈判、公关危机、企业管理、情感对话……洗脑是所有公司不愿意承认,却是真实存在的公司潜规则。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无孔不入。阅读本书,你将获悉:怎样快速说服别人,让人无条件相信你?如何给人完美的第一印象,培养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如何走进他人的大脑,控制他们的思想?怎样引导他人的情绪,并将你的意志灌输给他们?如何构建一种信仰,为别人造梦?

评分

2013年3月凌晨3点半,我坐在电脑前为自己的第二本书写序。还是一个人生活,还是会每周习惯性地看完一本书,还是会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喜欢的歌还是那么几首,身边最好的朋友还是那么几个,仔细想来这便是我最大的幸运。曾经我想,如果有人愿意陪着你一起做梦,就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这样的人不止一个。还记得最开始我带着近十五万字的书稿——当然它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去拜访商谈了很久的出版社,接待我的姑娘一脸笑容地看着我,说了很多欣赏的话。然后不到十五分钟我就离开了出版社的写字楼,没错,我被拒绝了。那天的太阳很温暖,在外面等着我的死党跟我说了鼓励的话:“没关系,我认识的你,跌倒了也会爬起来战斗到底。”之后便有了你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同名短文《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评分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评分

沈昌文江湖人称“沈公”。著名出版家,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前主编,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旗帜与灵魂人物。著有《阁楼人语》。此书大概包括如下内容:沈昌文谈范用和他那辈出版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