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神話學文庫·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跨越神話與仙話的界綫,運用比較神話學的方法,由“蓬萊”想象的思維前提人手,匯整相關文獻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對於其間的發展脈絡,逐一分析,使“蓬萊”由樂園而上升至宇宙創生的高度,從而梳理齣比較完備的“蓬萊”意象係統。對於神話宇宙觀的探討,跨度雖大,卻能在神話錶層敘事與深層象徵間,進行深入論述。
  迴歸神話的想象世界,反映齣作者對於實證性要求與浪漫性理解的兼容並蓄,擺脫純然訓詁考據的窠臼,希望能夠引導讀者具體體會神話語言的特質。     
作者簡介
     高莉芬,颱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古典文學及神話學的研究與教學,齣版著作有《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元嘉詩人用典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追尋與超越
一、俗世與神聖:永恒追尋的空間越界
(一)存實宇宙與他界空間
(二)解釋與詮釋:神話的意蘊
二、符號與象徵:神話地景與神話空間
(一)虛假的隨意性
(二)神話地景的空間象徵
三、原型與迴歸:海上蓬萊與宇宙聖山
第二章 神聖儀式與宇宙秩序:封禪泰山與望祀蓬萊
一、企求神通:封禪祀典與天地祭儀
(一)天地祭儀與方圓祭壇
(二)上封泰山與求仙蓬萊
二、探求不死:封禪祀典與海上求仙
(一)藥與仙:求蓬萊不死仙藥
(二)壽與仙:會蓬萊仙人安期與羨門
三、神聖儀式:神山祀典與宇宙秩序
(一)絕地天通與神山祀典
(二)強化的儀式與聖化的空間
第三章 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
一、前言:海洋、神山與仙鄉
二、海洋與神山:海洋型宇宙創生與海上蓬萊
三、大壑歸墟:原初大水與榖形宇宙海
四、巨鰲負山:龜馱大地與宇宙創建
(一)龜使者:負地之巨靈
(二)龜使者:柱天之巨靈
(三)龍伯大人與宇宙失序
(四)水中名山與水中聖土
五、洲與島:海上樂園與環水大地
(一)海中洲島與不死仙境
(二)洲島空間與環水大地
六、結語:蓬萊——海水聖化的宇宙樂園
第四章 壺象宇宙與神話樂園:蓬萊三壺神話及其宇宙思維
一、前言:壺山、神山與仙鄉
二、封閉遠隔的壺:壺形聖山與原初樂園
(一)花園與樂園:封閉的原初宇宙
(二)觀看與命名:“壺”的意義世界
三、中空容器的壺:此界與他界的中介空間
(一)漢畫像石中的蓬萊三山:升登不死的神聖境域
(二)壺:由“常”人“非常”的時空過渡甬道
(三)魂瓶與陶壺:迴歸祖靈的轉換宇宙
四、腹方口圓的壺:壺象時空與創世宇宙
(一)浮、葫蘆、壺:浮動的島嶼與創世葫蘆
(二)壺與天圓地方的宇宙思維
(三)壺象時空:天體循環的圜狀宇宙
五、人間構築的壺:詩意棲居與神話園林
(一)皇傢宮苑與蓬萊神山:不死仙境的人間復現
(二)士人園林與蓬瀛壺天:心靈聖化的中介閾門
六、結語:生命原鄉與原初秩序
第五章 結論:越界旅行與母腹迴歸
附論 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
後記 繆斯(Muse)的禮物
附錶《中國畫像石全集》中“東王公”“西王母’’的相關圖像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秦漢時期的海上蓬萊三神山神話,發展到東漢魏晉時期,在《拾遺記》中,除瞭具備原有眾水環繞,自水中浮齣的洲、島空間形式,以及樂園仙境性質外,其空間地景又增衍為“形如壺器”的“三壺”之狀。“蓬萊三山”被賦予瞭壺器外形,成為“蓬萊三壺”。神話敘事的增衍發展,具備瞭更多重的象徵意涵。魏晉以後,“蓬壺”一詞與“蓬萊”並用,同為海上仙鄉、樂園的符號,隱喻著先民集體的現世生命省思與構築理想世界的想望。但東漢以後的蓬萊三神山何以呈“壺器”之狀,“壺器”與仙鄉、樂園神話之間又有何象徵係統之聯結,值得進一步發掘探討。學界對蓬萊神話之研究,大都重視其神仙信仰與仙境特質之探討,這類研究成果並不以“蓬壺”為其論述之重點。至於學界對“壺”的研究則偏重於民俗信仰之考察,如有小南一郎《壺形的宇宙》一文①,以及馬昌儀的《壺形的世界——葫蘆、魂瓶、颱灣古陶壺之比較研究》②,前者從宗教學的視角探討“壺”與祖靈信仰之間之關係,後者則從民俗信仰的角度比較彝族與颱灣“原住民”的“壺”的信仰異同,兩文對民俗信仰中的“壺”有精闢的論述闡發,為本書之重要參考資料。但兩文的研究重心主要以“壺”之民俗信仰為主,蓬萊神話非其研究主旨,至於“壺”蘊含之宇宙觀亦非兩文的論述重心。但除瞭如學者所揭示的具有民俗信仰與宗教功能外,“壺”在中國上中古哲學與文化的語境中,本即具有宇宙論的象徵意涵。
  蓬萊三山以“壺”為其造型,在神話敘事的語言錶象下,實存著人類心靈的認知法則。神話語言書寫錶麵的“隨意性”,亦潛隱著初民的世界觀與宇宙思維。如葉·莫·梅列金斯基(E.M.Meletins kij,1918-2005)所說的:
  神話象徵具有這樣的功能,即促使人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同宇宙
  觀(在價值論上為意嚮明確的世界模式)相互依存於統一的體係中。①
  因此對神話思想內容的詮釋、分析,以及對其所蘊藏的深層思維精神的破譯與探求,自有重要的意義。本章以蓬萊神山神話為研究主體,聚焦於蓬萊“三壺”神話之研究,采用比較神話學之研究視角,以及母題分析之方法,並結閤語源學之考察,輔以畫像石圖像資料為佐證,嘗試在學界已有定論的論題上,重新檢視探討蓬萊“三壺”神話以“壺”為象所具有的神話思維及其宇宙觀,以見在神話語言敘事層下所蘊含的深層象徵思維,並探討壺形聖山與樂園神話間之關係,揭示神話思維所建構的宇宙觀與現實生存理想境域間的微妙聯係。
  ……      
前言/序言
     海中的蓬萊仙島和地上的昆侖神山是中華遠古的兩大仙鄉,都是古代神話版圖裏的神聖空間。然而,自從西方神話學傳人中土以來,中外學者對二者的研究取嚮卻頗有不同。對於昆侖神山的研究,學者多直接采取神話學的觀念、方法,加以整理、探索;對於蓬萊的研究,學者則略帶猶豫,多半讓她謙遜地陪伴在昆侖神話旁邊,作些比較分析,要不就將其定位為“仙話”,探究其中的神仙思想。
  高莉芬君在搜集、梳理有關蓬萊的文獻,並審視、瞭解前賢的研究成果之後,做齣重大的突破。她以比較神話學的視角,運用母題分析的方法,結閤語源學之考察,並以畫像石等圖像資料為佐證,重新檢視蓬萊神話所具有的神話思維,以顯現其在神話敘事錶層下所蘊含的深層象徵思維,進而探討壺形聖山與樂園神話間之關係,揭露神話思維所建構的宇宙觀與現實生存理想境域間的微妙聯係。總之,她將蓬萊由樂園提升至宇宙創生的高度。
  迴想當年,莉芬在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以《元嘉詩人用典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時,還是一個年輕女孩。接下來的這十幾年,她跨人文化這一廣袤的領域,孜孜砣砣,努力探索,厚植根基,然後又迴到文學的老傢。事實上,在提升蓬萊神話高度的同時,她也大大提升瞭自己研究的高度。她現在已逐漸步人壯年,這不免令看著她成長的我有些感慨。然而,讀瞭她這部好學深思、極富創見、論證嚴謹、剖析人微的力作,我又深感欣慰。
  是為序。    
				
 
				
				
					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引言  在中國浩瀚的神話星空中,“蓬萊”無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這個傳說中的仙境,承載著古人對美好、永恒與超脫的無限遐想。它不僅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神話學文庫·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一書,便是一次深入探究蓬萊神話源流、演變及其文化意蘊的係統性梳理與解讀。本書並非對書中內容的直接呈現,而是旨在勾勒齣蓬萊神話作為一個宏大敘事體係的獨特魅力,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神秘與想象的世界。  第一章:神山的召喚——蓬萊的物理意象與精神象徵  任何神話的産生,都離不開其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心理土壤。蓬萊神話的基石,便是那座神秘莫測的“神山”。這座山,並非凡間可見的山巒,而是凝聚瞭古人對崇高、神聖與隔離的極緻想象。     “山”的維度: 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山”往往是連接天地的關鍵節點。它高聳入雲,是神靈居住的場所,是凡人難以企及的聖地。蓬萊作為一座“山”,其“高”與“奇”是其基本屬性。它可能以其聳入雲霄的高度,挑戰著人們對高度的認知;它可能擁有凡間絕無僅有的奇花異草,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它可能被縹緲的雲霧環繞,使得探訪者望而卻步,卻又激起無限的好奇。本書探討的,正是這些關於“山”的原始意象,它們如何被塑造成一個與凡塵隔絕的超凡之地。    “神”的維度: 蓬萊山之“神”,體現在其孕育瞭神仙,是他們休憩、修煉、遊樂的場所。這些神仙並非冰冷的雕像,而是擁有情感、欲望,卻又超脫凡俗的存在。他們居住在蓬萊,享用凡間難得的仙露瓊漿,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神”的維度,反映瞭古人對生命永恒、力量超絕的渴望,以及對和諧理想境界的追求。書籍將深入剖析這些神話人物的塑造,以及他們與蓬萊山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精神象徵: 蓬萊山,作為一座神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精神象徵。它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躲避現實煩惱的烏托邦,是精神解脫的理想之地。當現實的生存壓力、政治動蕩、疾病痛苦侵襲時,人們便將目光投嚮那遙遠的神山,寄托對安寜、幸福與長壽的期盼。這種象徵意義,使得蓬萊神話超越瞭單純的傳說,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心理投射。  第二章:海洋的迷霧——蓬萊的地理之謎與文化意象  與神山緊密相連的,是廣闊而神秘的海洋。蓬萊,並非孤立存在於陸地,而是被汪洋大海所環繞,這賦予瞭它一種特殊的、難以觸及的美感。     “海”的維度: 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海洋往往是未知、危險與無窮的象徵。它浩瀚無垠,蘊藏著無數的秘密,也吞噬著無數的生命。蓬萊“在海之東”、“在海之中”,這種地理位置的設定,本身就為它披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大海的阻隔,使得到達蓬萊變得極其睏難,隻有那些擁有特殊能力的人,或乘坐特殊的交通工具,纔能穿越這片迷霧。本書將考察古人如何描繪這片神秘的海洋,以及它在構建蓬萊意象中所扮演的角色。    “洲島”的維度: 蓬萊並非一個單一的山體,而是一個包含山、海、島嶼的復閤體。這種“洲島”的設定,豐富瞭蓬萊的地理景觀,也暗示瞭其內部的層次與復雜性。島嶼的相對獨立性,使得神話敘事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各個島嶼之間穿梭,描繪齣更加豐富多彩的神仙生活圖景。本書將探討蓬萊所處的“海之東”、“海之中”的地理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洲”和“島”的可能形態,並追溯這些意象在不同古籍中的演變。    文化意象: 海洋的迷霧,既是物理的阻隔,也是精神的象徵。它象徵著凡人難以逾越的界限,也暗示著超越界限的可能。對於古人來說,大海不僅是自然的地理障礙,更是通往超脫之境的試煉場。那些成功抵達蓬萊的傳說,無不包含著剋服艱難險阻、戰勝自身局限的敘事。本書將分析海洋在蓬萊神話中如何與“山”相互映襯,共同構建起一個既令人神往又充滿挑戰的神話世界。  第三章:神聖的敘事——蓬萊神話的文本演變與主題探究  蓬萊神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通過無數文人的筆觸,不斷被豐富、被解讀、被賦予新的內涵。     源流與早期形態: 追溯蓬萊神話的源頭,可能與古代先民對海上升仙的原始想象有關。早期文本,如《山海經》等,雖然可能未直接點明“蓬萊”,但已隱約透露齣海中仙山、異域神國的概念。本書將梳理蓬萊神話的早期文獻記載,探究其最原始的麵貌。    道教的塑造: 隨著道教的興盛,蓬萊被納入道教的神仙譜係,成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進一步強化瞭其作為修行聖地的地位。道教的教義與修仙思想,為蓬萊神話注入瞭更深的哲學內涵,如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等。本書將分析道教對蓬萊神話的具體影響,以及它如何成為道傢修行者嚮往的理想境界。    文人的想象: 曆代文人墨客,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為蓬萊神話增添瞭無數色彩。他們將蓬萊作為寄托情懷、抒發抱負的載體,賦予其浪漫、唯美的藝術風格。從《史記》中方士的求仙傳說,到唐詩宋詞中對蓬萊仙境的描繪,蓬萊神話的文學意象不斷豐富,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母題。書籍將重點考察不同時期文人筆下的蓬萊形象,分析其藝術特色與文化意義。    多重主題: 蓬萊神話所蘊含的主題是多層次的。它包含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生命永恒的追求,對超脫現實的渴望,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時,它也摺射齣古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以及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憧憬。本書將對這些多重主題進行深入的挖掘與闡釋,展現蓬萊神話的豐富內涵。  第四章:洲島的遺韻——蓬萊神話的文化傳承與現實迴響  蓬萊神話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古代的傳說與文學作品中,更體現在其對後世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文化符號: 蓬萊,已經超越瞭一個單純的神話地理概念,演變成瞭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它齣現在繪畫、音樂、戲劇、小說等各種藝術形式中,成為一種獨特的東方審美意象。例如,許多園林景觀以“蓬萊”命名,寄托著人們對遠離塵囂、追求雅緻生活的願望。    現實的投射: 蓬萊神話中所蘊含的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也成為一種現實的投射。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往往會與古老的神話意象産生共鳴。蓬萊的“長生不老”、“幸福美滿”等概念,也可能在現代社會中被賦予新的解讀,例如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對和諧傢庭的嚮往等。    全球視野下的比較: 盡管蓬萊神話是中國本土的獨特産物,但其所蘊含的“海上仙山”、“理想樂土”等母題,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也並非絕無僅有。本書可能會嘗試將蓬萊神話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下,進行一些初步的比較,探討不同文化中對類似概念的想象與錶達。  結語  《神話學文庫·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一書,是對蓬萊神話這個宏大敘事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是對零散神話材料的匯集,更是對這些材料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心理、哲學思想和藝術想象的一次深度挖掘。通過對神山的召喚、海洋的迷霧以及神聖敘事的層層剖析,本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古老而迷人的神話世界,感受中華民族在追尋超越與美好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記。它提醒我們,即便身處現代社會,那些古老的神話依然擁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它們是理解我們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鑰匙,也是激發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無限想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