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库:巴西史 [A History of Brazil]

世界历史文库:巴西史 [A History of Brazi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 著,王龙晓 译
图书标签:
  • 巴西史
  • 世界历史
  • 拉丁美洲历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殖民地历史
  • 葡萄牙殖民地
  • 巴西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80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Brazi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了解巴西历史的必读书目。作者特别详细研究了三个历史转折时期:1530-1560,1888-1897,1964-1993,并在第三版中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和分析。

作者简介

    芝加哥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相互作用:新的挑战和连续性
土地
印第安人
欧洲人
发现与挑战
未来的模式

第二章 殖民经历
社会融合
土地扩张
经济和政治的依赖性

第三章 国家的建立
国家心理和思维的形成
巴西的布拉干萨
政治独立
无序到有序

第四章 现代化和连续性
咖啡——变革的原动力
器物的变化
进步和依赖性
政治家和外交官

第五章 变化和连续性
新社会群体和新思想
废奴、移民和劳动力
中间群体和军人
乡村民间融人资本主义

第六章 新巴西
旧共和国的上升
外交的胜利
开发亚马孙
旧共和国的衰落

第七章 变革的挑战
历史的新主题
文化和政治的热情
权力模式的转变
民族主义和工业化

第八章 改革、进步和倒退
民主化
发展民族主义
发展的烦恼
一场政治突发事件
改革的承诺或威胁

第九章 与过去一样的现在
附录一 巴西历任国家元首
附录二 巴西史大事年表
附录三 小说中的历史:一篇书目述评
索引

精彩书摘

  帝国覆亡后的三十年间,巴西经济变革最大特征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扩张和巴西出口,特别是咖啡业的快速发展同步。
  一些巨大的障碍制约着工业化:流动资本和完善的货币、信贷和银行体系的缺乏;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缺乏;令人满意的运输网络的缺乏;未能建立足够的关税壁垒以应对来自英国的竞争;没有能力识别并应对奴隶制的影响;社会精英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农业部门的利己主义。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改变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漫长工业革命对巴西的影响如此小。尽管如此,工业革命一旦开展,巴西还是能够向欧洲和美国学习,从它们的经验中受益并可以免费采用它们的发明。
  在某种程度上,工业化代替了购买进口货物并使经济呈现多样化,它挑战着巴西长期以来的依赖性。每家新工厂都承诺一定程度上的自立并增加国家财富,但现实中这些承诺未必都能实现,所有外国或外国资助的工厂从巴西榨取了大量财富,而这些财富远远多于它们投入的资金。只要根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改变,我们就不能指望工业化根除依赖性。更便捷、更便宜的商品生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也为20世纪巴西人口的迅速增长铺平了道路。集中在少数城市中的工厂增加了那些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而且随着它们的发展,巴西的性质也在改变。因此,工厂和城市使人们开始质疑扎根于16世纪的巴西传统社会,直到19世纪后半叶,它从未受到过任何挑战。
  1908年博览会上使民族工业自豪地展览着它们自己的商品,也使巴西有机会评估本国工业化。据官方估计,巴西有大约3000个大大小小的工业机构——但以小工厂为主,同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一样,纺织业是其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工业化开展得最好的地区是里约热内卢(联邦特区),它有3.5万名工人,圣保罗有2.4万名工人,南里奥格兰德有1.6万名工人,里约热内卢有1.4万名工人,伯南布哥有1.2万名工人。这一年巴西工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历史文库”中另一本历史著作的详细简介,避开了您提供的《巴西史》的内容。 --- 世界历史文库:大英帝国的兴衰与转型 本书聚焦于现代世界格局中最为复杂和影响深远的权力结构之一——大英帝国。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帝国外交史或军事编年史,而是深入探讨了从17世纪早期英国的岛国转型,到其如何逐步构建起一个横跨五大洲的全球性霸权,并最终在20世纪经历的解体、重塑与遗产传承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理解,一个面积有限的欧洲国家,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制度、经济动力、技术创新以及军事部署,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主导了全球贸易、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话语权。 第一部分:萌芽与扩张(1600-1783) 本部分详述了英国如何从一个欧洲次要强国崛起为全球性竞争者。我们首先考察了都铎王朝晚期,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海洋的初步关注,以及英国商业模式的早期探索。重点分析了垄断性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EIC)的成立,它们如何成为国家权力延伸的经济先锋。 我们详细剖析了英荷战争的深远影响,这些冲突不仅塑造了英国的航海技术和海军战略,更确立了其在商业航运上的领先地位。在北美,本书细致描绘了“十三殖民地”的建立过程,探讨了不同殖民地之间在经济结构(如新英格兰的商业化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奴隶依赖)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为后来的独立冲突埋下伏笔。 而在亚洲,对印度次大陆的渗透是本书的重点。我们不只是描述了 प्लासी之战(Battle of Plassey)的军事意义,更深入分析了东印度公司如何利用印度内部的政治分裂,逐步从贸易代理人转变为事实上的统治者,以及这种“委托代理”式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结构造成的早期冲击。这一阶段的结尾,以1783年《巴黎和约》标志着北美殖民地丧失,成为帝国反思和战略转向的关键节点。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与“光荣孤立”下的权力巩固(1783-1870) 本部分着眼于英国国力与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步性。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升,更是帝国维系与扩张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探讨了煤炭、蒸汽机和纺织技术如何为皇家海军提供前所未有的远程投射能力,以及铁路建设如何重塑了殖民地内部的经济流动性,确保原材料的有效提取和制成品的倾销。 拿破仑战争被视为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详细分析了特拉法加海战的战术意义,以及战争结束后,英国如何利用其金融实力和“一邦之主”(Pax Britannica)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尽管这种“自由”往往是以牺牲对手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 此外,本书对“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挖掘。我们研究了鸦片贸易的道德困境与经济驱动力,以及英国如何以人道主义名义推行“自由港”政策,实质上为本国产品打开市场。同时,本书也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社会矛盾——一个繁荣的帝国背后,是国内工业区严峻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三部分:新帝国主义与全球体系的紧张(1870-1914) 随着德国和美国的崛起,英国的相对优势开始受到挑战。本部分聚焦于“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从注重贸易优势转向直接的领土瓜分,尤其是在非洲大陆。 本书细致考察了“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的复杂外交博弈,包括柏林会议的原则与后果。我们分析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如何使埃及成为帝国的“生命线”,以及这种对战略通道的控制如何引发了与法国、俄国之间更为尖锐的冲突。 在亚洲,英俄之间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被置于地缘政治的核心。本书探讨了英国在阿富汗、波斯等缓冲地带的长期部署,这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信息战和政治渗透的综合体现。同时,对本土的关注并未减弱,爱尔兰问题、殖民地自治权力的争论,以及对海外军事干预成本的质疑,开始在英国国内政坛引发深刻分歧。 第四部分:战争、衰落与遗留的遗产(1914-1997) 两次世界大战是加速帝国瓦解的决定性事件。本书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耗尽了英国的经济资源,并开启了对帝国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性质疑。我们分析了英联邦的早期形成尝试,如何试图用更松散的结构来维系一个正在疏远的自治领群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本土的摧残,使其在战后失去了维持全球力量投射的物质基础。本书重点描述了战后去殖民化的浪潮。我们不仅关注印度的独立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更深入探讨了英国在巴勒斯坦、马来亚和非洲殖民地的复杂撤离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对后殖民地国家长期稳定的影响。 最后,本书探讨了冷战时期英国角色的重新定位。从“大西洋两岸的特殊关系”到加入欧洲共同体(EC)的挣扎,英国努力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寻找新的定位。本书的结论部分,聚焦于“后殖民英国”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帝国遗产——从法律体系、语言、金融中心到持续的移民模式——如何继续塑造着当代英国社会的面貌。 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互动的全面审视,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大英帝国复杂命运的综合性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为之折服的是作者对于二十世纪巴西社会转型期的深度剖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剧烈变革的时期,从工业化初期的蹒跚学步,到军政府统治的铁腕时代,再到最终回归民主的艰难历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张力。这本书对瓦加斯时代的分析尤为独到,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位为独裁者,而是将其复杂性——民族主义的鼓动、社会福利的推广以及对劳工阶层的精明控制——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梳理军政府时期对文化和知识界的影响这一块印象深刻,那种在国家安全逻辑下,社会思想被如何压制和引导的描述,读来令人深思。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失败还是人权上的污点,都被公正地记录和审视。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框架,让读者能够将巴西在冷战背景下的具体行动,置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这使得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南美大陆历史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堆砌着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年份,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走过巴西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开篇对殖民时期葡萄牙人的到来及其对原住民社会结构的颠覆,描绘得尤为生动,那种文化碰撞的冲击力,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治事件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关于经济结构——比如蔗糖种植园的兴衰、咖啡时代的崛起——如何塑造了巴西的社会阶层和民族认同的细节。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葡萄牙语世界”这个概念在拉丁美洲语境下的复杂性。那段描绘早期奴隶贸易对巴西社会肌理的深刻影响,既有历史的冷峻,也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在慨叹历史无情之余,也能体察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底层声音。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对历史的解读也颇具洞察力,让人对这个热带国度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部“文库”性质的通史,本书的收尾部分对当代巴西的描摹尤为精妙,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现代政治生态——从‘崩溃的’(崩溃掉的)政治机器到新世纪的社会实验——梳理得条理清晰。作者在讨论近几十年巴西社会经济政策的反复拉锯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但又饱含同情的视角,非常值得称道。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巴西未来如何”的简单答案,而是通过对近年来几次关键选举和经济危机的冷静分析,让读者自行去体会这个国家在追求稳定与发展之间的永恒挣扎。读完最后一章,我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成熟的阶段,不再是停留在足球和桑巴的刻板印象上,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深陷矛盾、却又韧性十足的现代国家轮廓。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全面、且令人满足的阅读旅程,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复杂巴西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包容性,它能让一个对巴西地理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乃至东北部内陆地区的鲜活图景。它在讲述政治史的同时,从未忘记提及巴西广袤土地上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张力与经济差异。例如,作者在论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非常有力,将南部富庶的工业区与贫瘠的内陆农业区并置,深刻揭示了巴西内部固有的结构性问题。这种将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的写法,让巴西的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人民和资源争夺的宏大史诗。此外,书中对巴西文化现象,比如波萨诺瓦的兴起,或是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艺术思潮的简要回顾,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丰富了文本的层次,又服务于主线叙事,使人感到巴西的历史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而非仅仅是权力中心的更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老练,仿佛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剧。进入到帝国时代和随后的共和国初期,叙事的张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八二二独立”这一关键转折点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被简单地描绘成一场彻底的革命,而是被展现为精英阶层之间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这种对历史事件多层次解读的能力,让读者得以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接着,当探讨到十九世纪末咖啡精英主导的政治格局时,作者那种近乎批判性的幽默感跃然纸上,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荒诞与必然。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旧共和国”政治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的描述,它们远比我想象的要精明和复杂。而对“旧共和国”末期社会动荡的刻画,也为后面瓦加斯时代的到来埋下了有力的伏笔。整段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逻辑链条清晰,但又不失文学性,让人一口气读完,仍意犹未尽,想立刻再去翻阅那些被略写但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

一些巨大的障碍制约着工业化:流动资本和完善的货币、信贷和银行体系的缺乏;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缺乏;令人满意的运输网络的缺乏;未能建立足够的关税壁垒以应对来自英国的竞争;没有能力识别并应对奴隶制的影响;社会精英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农业部门的利己主义。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改变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漫长工业革命对巴西的影响如此小。尽管如此,工业革命一旦开展,巴西还是能够向欧洲和美国学习,从它们的经验中受益并可以免费采用它们的发明。

评分

七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蚀之。乙卯,诏曰“比年灾异屡发,日蚀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臧,实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极言其故,勿有所讳”夏五月,郡国十三旱。鲜卑慕容廆寇辽东。秋七月,朱提山崩,犍为地震。八月,东夷十一国内附。京兆地震。九月戊寅,骠骑将军、扶风王骏薨。郡国八大水。冬十一月壬子,以陇西王泰都督关中诸军事。十二月,遣侍御史巡遭水诸郡。出后宫才人、妓女以下二百七十人归于家。始制大臣听终丧三年。己亥,河阴雨赤雪二顷。是岁,扶南等二十一国、马韩等十一国遣使来献。

评分

一些巨大的障碍制约着工业化:流动资本和完善的货币、信贷和银行体系的缺乏;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缺乏;令人满意的运输网络的缺乏;未能建立足够的关税壁垒以应对来自英国的竞争;没有能力识别并应对奴隶制的影响;社会精英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农业部门的利己主义。这些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改变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漫长工业革命对巴西的影响如此小。尽管如此,工业革命一旦开展,巴西还是能够向欧洲和美国学习,从它们的经验中受益并可以免费采用它们的发明。

评分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为3300公尺。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宽达1610公里,称为大西洋中脊,它是环球海岭(72,450公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脊两侧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间。北大西洋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圭亚那(Guiana)海盆(西侧)和加那利(Canary)海盆、维德角海盆(东侧)。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侧)和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东侧)。

评分

帝国覆亡后的三十年间,巴西经济变革最大特征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扩张和巴西出口,特别是咖啡业的快速发展同步。

评分

四年春正月甲申,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尚书左仆射,下邳王晃为尚书右仆射。戊午,司徒山涛薨。二月己丑,立长乐亭侯寔为北海王。三月辛丑朔,日有蚀之。癸丑,大司马齐王攸薨。夏四月,任城王陵薨。五月己亥,大将军、琅邪王伷薨。徙辽东王蕤为东莱王。六月,增九卿礼秩。牂柯獠二千馀落内属。秋七月壬子,以尚书右仆射、下邳王晃为都督青州诸军事。丙寅,兖州大水,复其田租。八月,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以陇西王泰为尚书右仆射。冬十一月戊午,新都王该薨。以尚书左仆射魏舒为司徒。十二月庚午,大阅于宣武观。是岁,河内及荆州、扬州大水。

评分

洋面狭长,呈S形。以赤道为界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大西洋海岸曲折,属海和岛屿众多。重要的属海︰西侧有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圣罗伦斯湾、哈得逊湾和巴芬(Baffin)湾;东侧有地中海、黑海、北海和波罗的海。重要的岛屿有︰斯匹茨卑尔根(Spitsbergen)岛、熊岛、格陵兰岛、冰岛、不列颠群岛、法罗群岛(Faeroes)、谢德兰(Shetland)群岛、亚速群岛(Azores)、维德角(Cape Verde)群岛、大小安地列斯群岛、百慕大群岛、马德拉(Madeira)群岛、卡纳里亚斯群岛(Canaries)等。南大西洋的海岸线比较平直,主要岛屿有亚森欣(Ascension)岛、圣赫勒拿(St. Helena)岛、特里尼达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Tristan deCunha)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戈夫(Gough)岛等。

评分

1908年博览会上使民族工业自豪地展览着它们自己的商品,也使巴西有机会评估本国工业化。据官方估计,巴西有大约3000个大大小小的工业机构——但以小工厂为主,同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一样,纺织业是其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工业化开展得最好的地区是里约热内卢(联邦特区),它有3.5万名工人,圣保罗有2.4万名工人,南里奥格兰德有1.6万名工人,里约热内卢有1.4万名工人,伯南布哥有1.2万名工人。这一年巴西工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帝国覆亡后的三十年间,巴西经济变革最大特征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扩张和巴西出口,特别是咖啡业的快速发展同步。

评分

1908年博览会上使民族工业自豪地展览着它们自己的商品,也使巴西有机会评估本国工业化。据官方估计,巴西有大约3000个大大小小的工业机构——但以小工厂为主,同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一样,纺织业是其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工业化开展得最好的地区是里约热内卢(联邦特区),它有3.5万名工人,圣保罗有2.4万名工人,南里奥格兰德有1.6万名工人,里约热内卢有1.4万名工人,伯南布哥有1.2万名工人。这一年巴西工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