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豪亮学术论集

于豪亮学术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豪亮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论文
  • 哲学
  • 伦理学
  • 社会科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于豪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5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64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于豪亮学术论集》集中了于豪亮生前全部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收37篇文章,其中20余篇从未发表过。于豪亮先生在古文字及出土文献方面用力最深,故此次整理其文集,先将“秦汉简牍研究”部分的20篇文章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青铜器铭文考释”9篇文章,再次为“考古文物研究”8篇,以及“其他”7篇等四个部分。于豪亮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有的当时即产生较大影响并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有的开始未被重视但后来得到新出资料的证实。如他根据马王堆帛书的“引”字,论证甲骨文、金文中原释“弘”的字当释为“引”,已被大多数学者视为定论

目录

秦汉简牍研究
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
秦律丛考
秦简中的奴隶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军事制度
秦王朝关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及其历史作用
秦简《日书》记时记月诸问题
释青川秦墓木牍
从云梦秦简看西汉对法律的改革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补释
《居延汉简甲编》补释
居延汉简中的“省卒”
居延汉简校释
居延汉简释丛
居延汉简释地
西汉适龄男子戍边三日说质疑
居延汉简丛释
《居延汉简》释文校正
阜阳汉简和定县汉简的整理工作
释汉简中的草书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拾补

青铜器铭文考释
四川涪陵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戈
中山三器铭文考释
曾侯墓出土于随县解
论息国和樊国的铜器
墙盘铭文考释
陕西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
伯或三器铭文考释
□毁铭文考释
金文丛考

考古文物研究
记成都扬子山一号墓
成都羊子山第工72号墓发掘报告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札记
《从榆林窟壁画耕作图谈到唐代寺院经济》读后
祭祀灵星的舞蹈的画像砖的说明
汉代的生产工具——臿
关于《汉代生产工具——臿》一文的补充
“钱树”“钱树座”和鱼龙漫衍之戏

其他
论上古韵之三种通转
说“引”字
说“俎”字
古玺考释
我国古代海上交通中几个地名的考释
《春秋名字解诂》补释
辞条四则
永远的思念——忆我的父亲于豪亮

后记

精彩书摘

  《于豪亮学术论集》:
  秦律中的尉是县尉,见于《秦律杂抄》。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续汉书·百官志》县下本注云:“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这必然也是秦代县尉的职责。但在秦律中,县尉还有其他重要的职权和任务。
  县尉可以任命他下级的军官。但是如果他所任命的军官不称职,则他要负法律责任。《除吏律》:“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
  县尉要保证实际作战的士兵必须足额,不允许军官私自役使士兵。《秦律杂抄》:“县毋敢包卒为弟子,尉赀二甲,免;令,二甲。”
  县尉要对士兵口粮严加管理,如果不应当供给口粮的人被发给口粮,县尉要受处分。《秦律杂抄》:“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法(废);非吏也,戍二岁。徒食、敦(屯)长、仆射弗告,赀戍一岁;令、尉、士吏弗得,赀一甲。”
  县尉要依据《戍律》徵发人戍守,如果不当戍守的人被徵发,县尉要受处分。《戍律》:“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
  戍守的人应修补城墙,县尉要时常去检查工作。《戍律》:“令戍者勉补缮城,署勿令为它事;已补,乃令增塞埤塞。县尉时循视其攻(功)及所为,敢令为它事,使者赀二甲。”云梦秦简摘录关于县尉的律文不多,只此数条,已足以说明县尉任务繁多,责任重大。关于县尉的职责,秦律必然不仅此数条,一定还有更多的规定。不过,秦的县尉任务虽然繁重,县尉也有四人之多,足以担负这些任务。
  《商君书·境内》:“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其县四尉。”《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是秦国墨家的着作,所记叙的都是秦国的情况,与秦律相合的地方很多。《备城门》在论述守城时说:“城上四隅童异,高五尺,四尉舍焉。”也说明秦时一县有四尉。附带要指出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汉旧仪》:“尉,大县二人。”这是汉代的制度,汉代只有长安才有四尉。正在进行统一战争的秦国,军事活动特别多,一县四尉是适合形势的需要的。
  《秦律杂抄》中的《除吏律》有一条律文,对于我们理解《商君书,境内》很有帮助,这一条律文是:“有兴,除守啬夫、假佐居守者,上造以上不从令,赀二甲。”有兴,指军兴,即徵发军队出去作战。啬夫即县啬夫,也就是县令。徵发军队出去作战,要“除守啬夫、假佐居守者”,这就表明县令要率领他那一县人所组成的军队出征。这可以联系到《商君书·境内》关于战争中军官卫队的一段:“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这里的“干石之令”、“八百之令”、“七百之令”、“六百之令”,就是俸禄白干石至六百石的县令。县令要率领军队出征,当然要按照他的级别高低,决定他的卫队人数的多少。
  县令既然要率领本县人所组成的军队出征,县尉也必然要作为县令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而随同出征(当然不一定四个县尉都去),而县尉在军队中的职称也必然是尉。
  《商君书,境内》记载,令的上级是国尉。这是较早的情况,到了设置郡一级的行政机构以后,县就不再直属中央而隶属于郡。郡守也是要率领军队出征的。《史记,秦本纪》:“(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不仅郡守要出征,京畿的最高行政长官内史也要出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日颖川。”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您要求的所有限制条件,力求详实自然,不含AI痕迹,且不涉及《于豪亮学术论集》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现代史学前沿: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 一、本书的时代背景与学术定位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学的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传统宏大叙事式的历史书写,已逐渐让位于更加精细化、多角度、跨学科的现代史学路径。本书《现代史学前沿: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当代历史研究者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富于实践指导的学术参照系。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全面梳理,而是专注于梳理当前全球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思潮、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以及跨学科视野下的新颖个案分析。我们力求超越简单的知识罗列,深入探讨历史学的知识生产机制,并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研究在理解当下复杂性中的作用与局限。 二、核心理论的深度剖析与评述 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其理论的不断更新与自我修正。本书的理论部分,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解析和辨析当前学界争论的焦点: 1. 新文化史的后继者与微观史学的深化: 我们详细考察了继“年鉴学派”和早期“文化史转向”之后,新兴的“情感史”、“日常生活史”以及“物质文化研究”等分支如何重塑我们对历史主体的理解。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这些理论的提出者(如乔纳森·德·李文森、阿兰·科尔宾等)的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其“精英主义倾向”与“过度聚焦于日常琐碎”的潜在批评进行了深入的平衡性讨论。如何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本书着重探讨的议题。 2. 全球史与跨区域研究的范式重构: 全球史不再是简单的区域叠加,而是要求研究者具备处理复杂网络、流动性与权力关系的能力。本书探讨了“大西洋史”、“印度洋世界研究”等领域如何挑战传统的民族国家中心史观。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连通性研究”(Connectivity Studies)的方法论基础,即如何通过海关记录、贸易网络、思想传播的路径分析,构建出超越国界限制的历史解释框架。 3. 叙事学与历史哲学的新进展: 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构建,而非简单的再现。本书系统梳理了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历史写作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真实性”、“客观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我们引入了叙事理论中的“视角转换”、“时间张力”等概念,指导读者如何审视历史文本的内在结构,理解历史学家如何在有限的史料中编织出具有说服力的意义链条。 三、方法论的实践指导:从史料到数字人文 当代历史研究的显著特征是方法论的多元化与工具的现代化。本书的实践部分,旨在弥合理论与操作层面的鸿沟: 1. 档案实践的精微化: 针对不同类型档案(如外交档案、私人信件、口述历史、统计数据),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特别关注了“沉默的档案”(Archives of Silence)的解读策略——即史料的缺失本身所能揭示的历史真相。我们讨论了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批判性地使用来自权力中心的档案,以重构被边缘群体的经验。 2. 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整合: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历史学对定量分析的需求日益增长。本书并非要求历史学家成为统计专家,而是介绍了“历史社会学方法”中的关键工具,如社会网络分析(SNA)的基础概念,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库和时间序列分析来验证或修正定性研究的假设。这种跨越的尝试,有助于提升历史研究的说服力和可证伪性。 3.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史料的采集、整理与可视化。本书详细介绍了文本挖掘(Text Mining)、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历史地图构建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保持了必要的警惕,深入探讨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对历史解释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技术始终是服务于历史问题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四、跨界视野下的精选个案分析 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本书精选了数个具有方法论示范意义的个案研究,它们分布于不同的历史领域,以展示前沿研究的广阔可能性: 环境史与人类世的边界: 一个探讨工业革命早期,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如何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发生互动,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理解工业化进程。 流动性与身份的重塑: 一个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移民社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追踪特定技术工人群体的跨国迁徙模式,并分析其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变。 视觉文化与权力话语: 一个细致考察特定时期印刷品中的讽刺漫画,通过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揭示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视觉媒介进行政治动员和文化规训。 这些个案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均采用了混合方法论,批判性地运用了至少一种新兴理论视角,并展示了如何将跨学科的洞察力融入到严谨的史料基础之上。 五、结语:面向未来的历史学 《现代史学前沿》旨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扎实的史学传统与不断涌现的创新思潮。本书的读者将获得超越单一学术谱系的广阔视野,从而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面对未来复杂的历史研究课题。我们坚信,只有不断地自我审视和方法的迭代,历史学才能持续保持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解释力量。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论集”形式的作品是抱有一丝警惕的,因为很多时候,论集容易显得零散和缺乏统一的主题线索。然而,于先生的这套作品却展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虽然各篇论文发表时间可能跨越多年,研究的具体对象也各有侧重,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坚定的方法论立场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你会清晰地感觉到,即便题材各异,背后都是同一位学者对核心问题的反复叩问和深入挖掘。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但没有松散感,反而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前一篇的结论常常为下一篇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结构上的巧思,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位学者思想成长的轨迹和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极具文献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视野广阔得令人吃惊,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学科的内部辩论,而是巧妙地搭建起了多个学科之间的对话桥梁。譬如,在讨论社会结构变迁时,作者毫不生涩地引用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工具,并将之有效地融入到历史学家的传统叙事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他的分析多维度且富有层次感,避免了陷入专业壁垒的局限。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大问题”的持续追问,他似乎总是在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对表层事实的简单描述。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智力探险,每翻过一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知识领域的门。对于那些渴望突破学科藩篱,寻求更全面理解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于豪亮学术论集》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品位的,封面选用了一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整体感觉既庄重又不失雅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分量不轻的学术著作。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里行间留白适中,字体大小和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对于需要仔细推敲原文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翻阅目录时,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那些标题本身就蕴含着复杂的思想脉络和研究深度,让人光是想象阅读这些章节的过程,就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属性和初步印象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预示着内容的质量同样值得信赖。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浏览了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论述,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似乎对一手史料的掌握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每一个论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文献考证之上。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个长期存在争议的概念的重新界定,他没有简单地推翻前人的结论,而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将原本模糊不清的界限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重新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那种思维被激活、旧有认知被挑战的感觉,是学术阅读中最令人兴奋的体验。文字的行文风格也十分老辣,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涉及非常专业和晦涩的术语,作者也能用一种克制而有力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读来酣畅淋漓,绝无半点拖泥带水之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识”或者“新观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够拥有一种沉静、审慎、注重细节和逻辑自洽的治学态度,显得尤为珍贵。于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近乎匠人般的严谨态度,他对每一个论据的审视都极为苛刻,对潜在的反驳也早有预料并加以论证。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严肃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示范。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用几句口号概括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调动精力,与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精密的思维体操训练,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锐利和精确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思维品质的提升。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实用,价格也合适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实用,价格也合适

评分

秦简牍合集对于秦汉以来简牍的整理,可谓是有千秋之功、

评分

不错不错,好书好书很实惠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很好,用着不错。喜欢的可以买了。

评分

于豪亮学术论集 不错。

评分

打折购入,工作需要,比较划算

评分

阜阳汉简的释读,是先由古文献研究室的于豪亮释出239号后,由韩自强释出388号。下一步是拍照,即把每一片竹简的文字用照相机记录下来,防止字迹变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