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年谱

李鸿藻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侗,刘凤翰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藻
  • 年谱
  • 清史
  • 人物
  • 传记
  • 史学
  • 地方志
  • 家族史
  • 近代史
  • 学术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25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年谱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1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鸿藻年谱》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李鸿藻的一生行谊,并附录当时重要史实及有关文献,以供参考。李鸿藻无全集或任何专集行世,故所留存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择其较重要者,编入本谱。而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至七月十六日(一八九四年二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日记,为其仆从所记,别具风格情趣,故亦录存。本谱所采用之李鸿藻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系由李鸿藻之孙李宗侗提供,惟因原稿字迹间有潦草难辨者,又有破损之处,抄录或有错误,尚望识者指正。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谱前
谱前附录
一、李俨传
二、李殿图传
三、李殿图墓志铭

年谱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一八二O)一岁
道光元年辛巳(一八二一)二岁
道光二年壬午(一八二二)三岁
道光三年癸未(一八二三)四岁
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五岁
道光五年乙酉(一八二五)六岁
道光六年丙戌(一八二六)七岁
道光七年丁亥(一八二七)八岁
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九岁
道光九年己丑(一八二九)十岁
道光十年庚寅(一八三O)十一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十二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一八三二)十三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一八三三)十四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一八三四)十五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一八三五)十六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一八三六)十七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十八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一八三八)十九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一八三九)二十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八四O)二十一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一八四一)二十二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一八四二)二十三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一八四三)二十四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一八四四)二十五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二十六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一八四六)二十七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二十八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一八四八)二十九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三十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八五O)三十一岁
咸丰元年辛亥(一八五一)三十二岁
咸丰二年壬子(一八五二)三十三岁
咸丰三年癸丑(一八五三)三十四岁
……

精彩书摘

  六月二十二日(七月十六日)命编修张之洞为四川乡试副考官。
  是日,三女淑莲生,小字莲官,杨夫人出。
  穆宗大婚后,其左右(内务府郎中贵宝、文锡及侍读学士王庆祺等)有以修圆明园议进者,公以粤捻初平,回焰方炽,必当培养元气,不宜以有用之财,置无用之地,力谏乃已。
  按:修圆明园事,发端于同治七年秋。当时诸王大臣,以侈端将起,极力反对而罢。至同治十二年春,皇帝亲政、大婚两大典相继告成,其议又起。其间公之明疏与密谏不只一次,其屡次造膝密陈之语,甚笃切而长,然公不肯对外人自言,今颇难知其详,观后所述疏稿,及《越缦堂日记》,可知其概焉。
  七月二十日(九月十一日)两江总督李经羲奏前任刑部侍郎吴廷栋卒于江宁,谕照侍郎例赐恤。吴著有《拙修集》十卷。
  按:吴廷栋(竹如)自同治五年乞休后,寄居江宁,清贫不受馈遗,卒年八十有一。直隶、山东皆入杞名宦祠,其所服官省份也。竹如对公极推崇,见前所录《拙修集》。
  八月一日(九月二十二日)以张之洞为四川学政,章望为广东学政,吴大潋为陕甘学政。
  按:张之洞自六月二十二日为四川乡试副考官,未回京即简放学政。章鋆浙江人,时任国子监祭酒,与公同年,咸丰壬子(二年)榜之一甲一名进士。
  九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十七日)为颐养太后,朱笔上谕,重修圆明园。
  是日上谕:“朕念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以来,朝乾夕惕,倍极勤劳,励精以保万几,虚怀以纳舆论,圣德聪明,光被四表,遂教海宇升平之盛世。自本年正月二十六日,朕亲理朝政以来,无日不以感戴慈恩为念。朕尝观养心殿书籍之中,有世宗显皇帝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集一部,因念及圆明园本为列祖列宗临幸驻跸听政之地,自御极以来,未奉两宫皇太后在园居住,于心实有未安,日以复回旧制为念。但现当库款支绌之时,若遽照旧修理,动用部储之款,诚恐不敷,朕再四思维,惟有将安佑宫供奉列圣圣容之所,及两宫皇太后所居之殿,并朕驻跸听政之处,择要兴修,其馀游观之所,概不修复,即着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着总管内务府大臣于收捐后,随时请奖。并着该大臣等核实办理,庶可上娱两官皇太后之圣心,下可尽朕之微忱也。特谕。”侗按:此谕为故宫藏朱笔原文。同治《东华录》及《穆宗实录》所不载。
  又按:当时准备重修部分,约三千馀间,属于圆明园者有大官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殿、慎德堂、安佑宫、藻园、上下天光、万方安和、武陵春色、杏花春馆、同乐园、舍卫城、双鹤斋、西峰秀色、紫碧山房、北远山村、明春门。属于万春园者有:大官门、天地一家春、蔚藻堂、清夏堂,以及两园之道路、桥梁、船只、河道、码头、围墙、门楼等附属工程。属于长春园者有:海岳开襟。以上重修范围,共分六大工程。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李鸿藻年谱》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会详细描述其他主题的内容,完全不涉及李鸿藻或其年谱的相关信息,力求内容丰富且自然流畅。 《大航海时代的远征与文化碰撞:十七世纪欧亚贸易网络的构建》 本书是一部关于十七世纪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宏大叙事,重点剖析了欧洲列强、新兴的亚洲王国以及非洲沿海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军事与文化互动。在那个被地理大发现浪潮彻底改变的时代,一系列的远征不仅重绘了世界地图,更深刻地影响了各个文明的命运轨迹。 第一部分:远洋航线的开辟与霸权争夺 十七世纪是欧洲海洋力量达到顶峰的时期。本书首先追溯了葡萄牙人开辟的印度洋航线在初期衰落后,荷兰和英国如何迅速崛起,并以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和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取而代之。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与垄断: 我们将深入探讨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如何在亚洲建立起事实上的贸易垄断。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场军事与政治的结合。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建立,到对香料群岛的血腥控制,VOC展现了早期跨国公司在殖民扩张中的巨大能量。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复杂的股份结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与爪哇、马六甲等地土著政权的微妙关系。重点分析了VOC如何通过“中间人贸易”(entrepot trade)体系,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与日本的白银、欧洲的呢绒进行高效对接,从而攫取巨额利润。 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追赶与战略调整: 与VOC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不同,英格兰东印度公司(EIC)在初期面临诸多挑战。本书细致描述了EIC如何在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势力范围内,通过建立如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等贸易据点,逐步从纯粹的贸易商转型为政治实体。特别关注了EIC与本土贵族和地方王公之间的合纵连横,以及其在波斯和东南亚的军事干预,为后来的英属印度统治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与白银流动: 在太平洋彼岸,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体系依然是连接亚洲与美洲的生命线。本书详尽描绘了这条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路线的复杂性——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到菲律宾马尼拉,数百万白银(主要来自波托西银矿)通过此路输入亚洲,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商品生产,同时也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的早期迹象。书中探讨了这种单向的白银输入对亚洲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西班牙统治者在维持这条昂贵航线上的巨大财政压力。 第二部分:亚洲内部的反应与变革 十七世纪的亚洲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者。本书将视角转向了东方。 明清易代与海禁的松动: 在中国,明末清初的动荡期,官方对海外贸易的态度摇摆不定。一方面,沿海的私商活动从未停止,甚至在战乱时期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清廷在郑成功等海上势力的挑战下,逐步认识到海洋控制的重要性。书中分析了当时欧洲商人如何利用中国沿海的权力真空,与福州、广州的特定商人集团建立起排他性的贸易关系,以及茶叶和瓷器成为欧洲贵族阶层奢侈品象征的过程。 日本的“锁国”与荷兰的特殊地位: 日本德川幕府在“岛原之乱”后推行了严格的“锁国”政策,但在长崎的出岛,荷兰人作为唯一被允许进行贸易的欧洲实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详细研究了“出岛贸易”的运作机制,荷兰人如何成为西方知识(兰学)进入日本的唯一渠道,以及日本如何利用这种有限的开放,既获取了急需的物资(如火药和医药),又有效地限制了外部政治势力的渗透。 东南亚的区域性冲突与贸易网络: 在暹罗(泰国)、越南和印尼群岛,地方政权为了在欧洲列强和区域性强国(如印度莫卧儿帝国或中国)之间寻求平衡,发展出复杂的贸易策略。重点分析了暹罗在纳雷颂恩国王治下的短暂兴盛,以及其如何试图利用欧洲技术来增强自身的海军力量,但最终未能抵御周边压力和外部干预的命运。 第三部分:文化、技术与物质的交换 贸易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但十七世纪的交换远超白银与丝绸本身。 宗教传播与世俗影响: 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南怀仁等人的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本书考察了传教士们如何在天文、数学、地图学等领域展示欧洲的先进性,以此作为进入精英阶层的敲门砖。同时,也分析了天主教教义在儒家文化圈中引发的教义之争及其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技术的扩散与适应: 欧洲的新式船只设计(如加隆船)、火炮技术和冶金工艺,通过贸易渠道缓慢但持续地扩散到亚洲。书中对比了亚洲手工业者对这些新技术的吸收和改造过程,例如,日本和越南对荷兰火炮技术的模仿,以及中国对欧洲玻璃制造工艺的借鉴。 物质文化与身份构建: 欧洲对亚洲奢侈品(如中国瓷器、印度棉布)的狂热需求,反过来塑造了欧洲的消费文化和艺术风格。本书探讨了“中国风”(Chinoiserie)在欧洲室内装饰和艺术设计中的兴起,以及这种审美逆转对欧洲本土产业的刺激与冲击。反之,欧洲的呢绒、钟表和玻璃制品也在亚洲上层社会中成为地位的象征。 结论:全球体系的早期雏形 本书总结认为,十七世纪的远东贸易网络并非一个统一的、平等的市场,而是一个以欧洲商业资本和海军力量为驱动力,以亚洲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的早期全球化雏形。这一时期的互动为后来的殖民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奠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经验。通过对这些复杂互动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现代世界秩序是如何在炮火、香料和白银的交织下被塑造出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官方史料汇编,毕竟“年谱”这个体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纪年和客观性要求。然而,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实在高明。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某年做了什么事”,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编织在一起。比如,在论述李鸿藻主持地方改革的那一段,作者并没有急于赞扬其“功绩”,而是先用了大段的篇幅去铺陈当时地方财政的困境、民间舆论的分化,甚至是反对派的势力构筑。这种“先设障再破局”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戏剧张力。更绝的是,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其笔锋的转向十分自然,使得人物的抉择显得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不失个体的能动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史料功力所折服,它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却又丝毫不显刻意。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历史人物的传记研究一向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为了迎合特定叙事,难免会有所取舍甚至美化。但《李鸿藻年谱》在呈现其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和失误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坦诚与克制。书中对于几次关键性的决策失误,没有进行冗长的辩护或指责,而是用引述不同角度的原始材料来呈现当时的困境与后续影响。这种“让史料自己说话”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客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李鸿藻晚年与同僚间的矛盾激化时所采用的“平衡术”——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通过对比双方的信函和私下记录,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是非曲直。这种克制、冷静的叙事风格,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沉稳有力,即便面对争议性极强的话题,也处理得滴水不漏,体现出极高的学术良知。

评分

这本《李鸿藻年谱》的编纂,真是费了一番匠心。从篇幅上看,它显然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概述,而是深入到了历史的肌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处理李鸿藻早年科举道路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很多传记为了追求叙事的流畅性,会一笔带过那些磨砺的岁月,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反复推敲的草稿、那些灯下苦读的夜晚,甚至连他与座师之间微妙的互动都有所提及。这种详实的记录,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一个士大夫如何在制度的洪流中摸索前进。尤其是在阐述他如何平衡儒家传统与时代变革的张力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将他不同阶段的奏折、书信与日记进行交叉比对,展现了一种复杂且充满内在挣扎的形象。读罢,我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体会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背负的沉重与坚持。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使得这部“年谱”远超了一般的流水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部立体的人物传记。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体验,那便是“沉浸”。这种沉浸感并非来自华丽的辞藻或戏剧性的转折,而是源于作者对于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现代的旁观者,而是被拽入了那个充满泥泞和机遇的晚清官场。作者对官场潜规则的描摹,比如权力运作的微妙、人情世故的复杂,写得入木三分,绝非学院派生硬的理论阐述。举例来说,他对某个重要任命背后涉及的利益交换和私人恩怨的侧面描写,就远比官方文书要生动得多。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值得称道,它保持了历史研究应有的严谨,但又避免了学术论文的晦涩。语句流畅,结构清晰,时而引用古雅的文言,时而穿插清晰的白话解释,使得即便是对清代官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理解人物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享受阅读乐趣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边缘信息”的运用。很多关于晚清名臣的著作,往往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角力或军事行动,但《李鸿藻年谱》却将大量篇幅投向了李鸿藻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投入与思考。这部分内容读起来,就如同在厚重的青砖墙上蓦然发现了一扇雕花的侧窗,透出清新的气息。例如,关于他如何筹建学堂、如何挑选幕僚、甚至是他对园林艺术的偏好,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些看似“软性”的细节,实则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形象。通过这些记载,我得以一窥李鸿藻在权力中心之外的精神世界,他如何平衡治理国家的重担与个体审美的追求。这种对人物立体性的刻画,使得这部年谱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史学研究,对于研究清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其日常的喜怒哀乐和审美取向,同样是历史长河中值得被记录的珍贵片段。

评分

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

评分

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评分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

评分

老公买的,他喜欢,应该不错吧

评分

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

评分

百合网的模式是通过科学匹配测评系统归纳出来的推荐体系,并希望以专家咨询服务为主打,锁定高端客层。然而,婚姻的成功配对往往是一次性的,就算再高端的客户也不一定希望配对成功后一直使用咨询服务(除非你婚姻出现问题)。咨询者定位似乎与产业规模成长有某方面的违逆。同样,以高度专业的团队为商业模式核心,会有上述的人手限制问题。而世纪佳缘则是靠着完善的机制体系,以高度延展性不断吸收、淘汰新旧用户,有效迎合市场的变化。毕竟,多数人一辈子只结一次婚。

评分

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

评分

《李鸿藻年谱》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李鸿藻的一生行谊,并附录当时重要史实及有关文献,以供参考。李鸿藻无全集或任何专集行世,故所留存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择其较重要者,编入本谱。而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至七月十六日(一八九四年二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日记,为其仆从所记,别具风格情趣,故亦录存。本谱所采用之李鸿藻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系由李鸿藻之孙李宗侗提供,惟因原稿字迹间有潦草难辨者,又有破损之处,抄录或有错误,尚望识者指正。

评分

面对波涛汹涌的成长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