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求识录

读史求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鸿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史学
  • 文化
  • 国史
  • 读史
  • 启示
  • 知识
  • 记录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218067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2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2
页数:1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目录

小引
上辑
历史研究要以人为本
史与思
宗教传播史方法论浅议
专门史与通识
“粟特人在中国”的再研讨
关于知、识、文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学术三名著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华裔学者
避免架空立说
我们不提倡“速成”
精神产品和精神家园
下辑
仰望陈寅恪铜像
从手迹看心迹——读梁方仲教授听陈寅恪先生讲课的笔记
历史人物的后世造影——陈寅恪的武则天与郭沫若的武则天
中外交通史上的胡商与蕃客
宋代舶来品“海井”和“冷瓶”引发的思考
尼姑与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的“二西”眼界
文化交流的“回流”现象
文献解读与文化研究
治学片谈
附录访谈纪要
后记

精彩书摘

  李嘉荣:在您的著作中很强调历史要知人论世,实践起来觉得很难,具体应该怎么落实?
  答:以前很多种说法,一种就是很大很空的,学历史就是要了解、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答案也好像不是很能让人信服。另外一个就是说学历史可以汲取经验教训,这个是常常讲,也许现在还这么说。谁都知道历史不可重复,历史是一次性的,所以历史是不可能复制的、不可能克隆的。既然这样,五百年前的那条经验教训,你五百年后都没有机会再撞到它,那还有什么用呢?这个回答也很难令人信服。如果说历史学的功能,高度浓缩的话,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那么,按主观认识能力来说,无论“知人”还是“论世”,这两件都很难。老百姓都懂,知人知面不知心。遇到笑里藏刀,看得到他笑看不到刀,容易上当受骗。时代风云变幻莫测,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对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更加复杂。历史专业可以说有利于知人论世,过去人类生活就是历史。所以讲历史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时间的问题。一般时间分三段,过去、现在、未来,中外都这么说,罗马的奥古斯都、佛教和摩尼教都是三段,叫三际。冷静想一想,时间这三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像平分一个东西吗?第一段是过去,第二段是现在,第三段是未来,时间这个概念实际状况不是这样。过去是很长的,现在一过就变成过去了,昨天21日,今天22日,21日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现在是22日,明天是未来,照着明天来说22日就是过去了。然后这个未来也是很长,你知道这个未来终点在哪里?过去的起点你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过去的起点从哪里开始的。现在实际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一条线,是变动的、短促的。现在立刻就变成过去。未来就是还没有来。
《山川入梦录》 一卷烟云,半生山水,以笔墨为舟,渡尽人间烟火。 本书并非浩瀚史册的摹本,亦非晦涩哲思的堆砌。它是一部关于“在路上”的个人观察与体悟,是作者以双脚丈量大地,以心灵感应风雨的记录。全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展开,串联起近二十年来,足迹所及的广袤山河、古老城镇与寻常巷陌中的种种人事与景物,旨在探寻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真,而非考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全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行文风格追求诗意与写实的交织: --- 第一编:北国的霜雪与风骨 主题聚焦: 探索北方地域的地理特征、气候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以及在极寒环境中生命力的展现。 本篇着重描绘了辽东半岛冬季的凛冽与壮阔。我们不讨论任何朝代的更迭,而是聚焦于冰雪如何雕刻出当地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 章节细述(示例): 1. 雪原上的沉默(关于东北林场): 记录了在零下三十度的林场中,伐木工人日复一日的劳作。笔墨集中于光影在雪地上的反射、锯木声在寂静中回荡的物理感受,以及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所蕴含的温情。重点在于描绘环境的严酷如何磨砺出一种内敛而坚韧的“风骨”,而非历史事件的因果。 2. 山海关的潮汐: 描述了在非旅游旺季,海边渔村的日常景象。重点在于海水的颜色变化、渔民晾晒渔网的劳作姿态,以及那股带着咸味的、永不休止的海风。这部分旨在捕捉一种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塑造力。 3. 戈壁的呼吸: 转入内陆高原,记录了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仅存的几户人家如何与干旱抗争。重点放在对植被稀疏形态的描摹,以及夜晚星空下,那种令人屏息的宇宙感。叙事完全围绕个体生存的智慧展开。 --- 第二编:巴蜀的烟雨与况味 主题聚焦: 聚焦于南方多雨、多雾地貌对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侧重于“味觉”与“湿度”的感官体验。 这一部分完全专注于描绘感官世界,是对南方湿润气候下,生活气息的细致捕捉。 章节细述(示例): 1. 青石板上的苔痕: 深入一座古老山城(如重庆或成都的旧城区),描述雨水渗透进青石板缝隙中,生出的一层层墨绿色的苔藓。重点在于描绘这种“湿润的美学”——老藤、剥落的墙皮、被雨水洗涤后愈发浓郁的植物香气。 2. 茶馆里的时光慢煮: 详述在竹椅上慢饮盖碗茶的场景。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如何围绕着茶水进行交流,他们的语速、手势,以及阳光穿透薄雾照进茶馆时的光线质感。这里探讨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哲学,而非茶的历史或政治意义。 3. 江畔的船家歌谣: 记录在长江支流上偶遇的一支船队,他们的号子声如何与水流声交织。关注的是声音的物理特性以及其在特定环境中营造出的氛围,而非歌词的含义或民间艺术的起源。 --- 第三编:江淮的田园与哲思 主题聚焦: 考察平原水乡地带的农耕文明与水系对当地人精神气质的影响,探讨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 本篇致力于描绘江南水乡的宁静致远,笔触细腻,充满对田园生活秩序的赞美。 章节细述(示例): 1. 阡陌上的日出: 详细描绘清晨,水稻田倒映着天空的景象。重点在于水面上波纹的扩散、晨雾的升腾、农人荷锄下田的剪影,以及泥土被水润泽后的独特气味。这是一种对农业景观的纯粹美学记录。 2. 桥洞下的倒影: 聚焦于一座座石拱桥,观察光线穿过桥洞时在水面投下的几何图形变化。描绘孩童在桥边嬉戏,桨声打破水面平静的瞬间。强调的是结构、光影与水流的互动关系。 3. 旧宅的木格窗: 探访一处无人居住的旧式民居,重点描绘光线透过雕花的木格窗,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的景象。着重于时间在建筑材料上留下的痕迹,是对“静默的室内空间”的沉思。 --- 第四编:边陲的壮丽与孤寂 主题聚焦: 转向高原与边境地带,描绘地貌的巨大尺度感,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存在的渺小与高贵。 本篇的基调更为宏大,是对自然界原始力量的敬畏。 章节细述(示例): 1. 高原的色彩光谱: 记录在西藏或云南高海拔地区的见闻。重点在于天空的蓝、岩石的赭、经幡的红黄蓝白绿所构成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空气稀薄带来的感官上的清晰感。探讨的是色彩的饱和度与地域的纯净性。 2. 风蚀的雕塑: 描写经过亿万年风力雕刻而成的奇特岩石群。不涉及地质年代的精确划分,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赞叹自然界作为最伟大雕塑家的技艺,以及这些“无声的艺术品”所蕴含的漫长耐心。 3. 守望者的身影: 记录在偏远边防线上,一位老牧民(或看守者)的日常生活片段。他们如何与自然界的巨大变化相处,他们的眼神里所承载的辽阔感。这部分是对“坚守”这一行为本身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的描摹。 --- 结语:行者的心路 全书的收束并非历史结论,而是对“行走”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的再确认。作者认为,真正的求知,不在于案头的卷帙,而在于亲历的寒暑。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与世界深层的对话。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慢下来,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了的,土地的脉搏与生命的韧性。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关于山川的“感官记录”与“心境地图”,它描绘的是风景与人在特定时空下的交汇状态,而非任何历史事件的梳理或论证。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四: 我用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研读这本书的某个核心章节,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的严密性。他似乎非常注重史料的相互印证,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多重来源的支持,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需要停下来,查阅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涩的典籍原文,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链条。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强度的,它要求读者也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这绝不是一本可以“泛读”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解构、去消化,才能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复杂逻辑关系。对于那些追求深度学术探讨,不满足于肤浅解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学理基础,它提供的是“怎么想”的方法论,而非简单的“是什么”的答案。

评分

书评三: 这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位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散发着一种经久耐看的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现在这个电子化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我个人特别欣赏那种排版上的留白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给予了读者思考的空间,让文字仿佛能呼吸起来。我甚至有些舍不得在上面做任何标记,生怕破坏了它原本的完美。对于我这种偏爱实体书的“老派”读者来说,一本好的书不仅内容重要,其物质形态所带来的仪式感和触感也是阅读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本书在出版工艺上的用心程度,与它所承载的学识深度是相匹配的,体现了制作者的匠人精神。

评分

书评二: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求识”二字就意味着深刻的洞察力。看完之后,我得承认,它在某些角度上的确展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但整体而言,我总觉得在“新意”上稍微欠缺了一点火候。论述的框架是扎实的,逻辑也算清晰,但总觉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的梳理和整合,缺乏那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震撼感。我期待的“识”是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是能让人颠覆固有认知的角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且考究的参考资料,它帮你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入门者来说价值连城。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复习和确认,而不是突破。如果能在批判性思维上再大胆一些,或许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

书评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跨越了时代的局限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非常超然的历史视角,他没有被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或既有的主流观点所束缚。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时,他能够巧妙地将古今经验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出人类行为模式中那些恒久不变的规律。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抵人性深处的观察,是极其难得的。每次读到他处理那些敏感或存有争议的议题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冷静的、近乎科学家的客观态度,但同时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多重光谱,让人明白“过去”并非是僵死的定论,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的动态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学与某种哲学思辨熔铸于一炉,读完后,我对许多既有观念都有了更灵活的审视角度。

评分

书评一: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作者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非同凡响,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情感和历史场景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的澎湃情感。阅读它,就像是在与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对话,他用最精妙的工具,将冰冷的历史素材打磨成了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波澜壮阔,这种起伏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我甚至在一些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绝妙的措辞,试图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境。对于喜爱文字美感和文学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讲述,那种优雅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

评分

评分

帮同事买的,据说还可以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