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与古代史研究

简牍与古代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荣曾,汪桂海 编
图书标签:
  • 简牍
  • 古代史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史
  • 史料学
  • 汉唐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6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简牍与古代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战国秦汉简牍所见社会制度综合研究”的阶段成果,收录有关战国至魏晋简牍的研究论文十四篇。论文利用简牍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官制、法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认识战国秦汉魏晋历史与社会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价值,适合简帛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先秦史、秦汉史的研究。
汪桂海,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研究馆员,从事秦汉史研究,在简牍方面尤所专长。

目录

1.新蔡葛陵楚简所见的祖先系统 曹菁菁
2.里耶秦简中和酒有关的记录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隶臣妾制度探讨 吴荣曾
4.汉代的减罪与赎罪 邬文玲
5.略论秦汉时期的工匠 于振波
6.《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 蔡万进
7.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时期的刍稿税 杨振红
8.汉简中所见“合檄”试探 邬文玲
9.皂囊与汉简所见皂纬书 马怡
10.从出土资料谈汉代羌族史的两个问题 汪桂海
11.汉代的贡纳制度 汪桂海
12.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的伍子胥故事残简 刘乐贤
13.中国简牍的类别及使用年代--兼与韩国木简比较 刘乐贤
14.长沙走马楼竹简所见库资管理问题探讨 沈刚
附录:湖南郴州晋简释文
后记

精彩书摘

  河东郡,《汉书·高帝纪》:二年九月,“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汉书·季布传》,孝文帝日:“河东吾股肱郡。”《汉书·楚元王传》:“以宗室不宜典三河。”河东郡为中原内郡,关中东方门户,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备受汉中央政府重视,公文数量自然要大大超过别处,故设邮数量多,当以“十里一邮”规定设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云:“河东守谳,邮人官大夫内留书八日,诈更其徼(檄)书辟留,疑罪。廷报:内当以为伪书论。”(简60)河东守所谳正是一则关于邮人作弊的案件,此案惊动河东守、中央廷尉,足见邮在国家和河东郡地位之重要。
  高祖七年颁诏建立奏谳疑狱制度,意在改变疑狱久拖不决问题,尽可能缩短审理时间,防止“无罪者久系不决,有罪者久而不论”,《二年律令》规定:“诸狱辟书五百里以上以邮行”,“邮入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不中程半日,笞五十;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简273)。按10里一邮计算,一日一夜要通过20个邮,千里之外只需五日便可送达,在地势险峻、人烟稀少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条件差,邮人的行程与内地的标准不尽一致,但这无疑加快了疑狱奏谳文书传递速度,与奏谳制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也是一致的。汉初,直属中央的只有内史等十五郡,关中以东皆为诸侯王国之地,诸奏谳文书涉及郡县不出汉十五郡之列,从“胡状、丞熹谳狱史阑”案“十年七月辛卯朔癸巳(七月三日),胡状丞熹敢谳之”至“十年八月庚申朔癸亥(八月四日),太仆不害行廷尉事,谓胡啬夫谳狱史阑,谳固有审,廷以闻,阑当黥为城旦,它如律令”的奏谳与回复时间看,前后仅一月,除去廷尉处“吏议”时间,奏谳文书的传递速度可见一斑。当然极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前引《汉书·王温舒传》,王温舒为河内太守时,捕杀豪强,“上书请”,“奏行不过二日,得可”,反映至武帝时,由于治狱官吏的“以刻为明”,汉初“诸狱辟书”即治狱文书,当然也包括奏谳文书,“五百里以上以邮行”的规定遭到破坏,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为驿自河内至长安”以求神速也是与汉武帝时治狱实际相吻合的。
  ……

前言/序言







汉唐雄风:中古帝国政治与社会结构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王朝——汉代与唐代,深入剖析了这一中古时期帝国在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演变轨迹。不同于侧重于某一时段或特定事件的传统史学著作,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贯穿近千年历史长河的比较性研究框架,探究汉唐盛世在国家治理模式上的共通之处、内在张力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帝国基石——中央集权的制度构建与张力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汉唐两代在权力中枢构建上的异同。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的演变与最终帝国官僚体系的初步确立,是理解帝国早期政治运作的关键。我们将细致梳理汉代从“外朝”到“内朝”的权力转移过程,分析诸如察举制、太学设立等制度如何为帝国提供基础性的人才储备与意识形态支撑。重点在于剖析“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是如何在不同时期被具体化,以及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关系如何塑造了王朝的政治气候。 进入唐代,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细化程度。本书将重点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形态,探讨其在权力分工与互相制约上的精妙设计。不同于汉代相对松散的行政体系,唐代的“通天塔式”官僚结构,如何通过复杂的审批链条确保政令的有效传达与执行?我们将比对唐代科举制度的革新,特别是其如何吸纳士族阶层,并同时培养出对皇权更为忠诚的“新贵”,从而固化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边疆治理模式的演变。从汉代的郡县制向西北的推行与羁縻政策,到唐代对突厥、吐蕃等强大周边政权采取的“和亲”、“册封”与“羁縻府州”相结合的复杂策略。这种处理内部(关中本部)与外部(广阔边疆)关系的手法,直接体现了帝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选择与能力极限。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精英阶层的流变 社会结构的研究是理解帝国稳定性的核心。本书将深入分析汉唐两代精英阶层的构成与流动机制。汉代,豪强地主与世袭贵族仍占据重要地位,门阀制度的萌芽贯穿始终。我们将考察《盐铁论》中反映的社会经济矛盾,以及国家对土地兼并的有限干预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唐代社会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士族”到“庶族”的转型。科举制度的推行,理论上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上升通道,但实际上,这种开放性有多大程度是受制于地域、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的垄断?我们将借助墓志铭、地方志等一手材料,重构唐代中晚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实。 更进一步,本书关注到帝国社会的基础——农民与城市人口的变迁。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帝国前期如何有效地将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随着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的加剧,这一制度的瓦解过程及其对社会动荡的影响,将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对于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城市管理、商业活动以及市民阶层的形成,也将有详尽的论述。 第三部分:思想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塑造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奠定了此后中国政治哲学的基调。本书将考察汉代儒学如何被改造,使其更适应于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从“先秦之学”向“经学”的转变过程。同时,道家思想在民间与统治阶层的渗透,以及谶纬之学的兴衰,构成了汉代复杂精神图景的一部分。 唐代是文化上的大融合期。佛教的鼎盛与“三教并行”(儒、释、道)的局面,深刻影响了唐人的精神世界与政治伦理。我们将分析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兴起,如何与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唐代文化景观。儒家经典在唐代的解释体系,如何与“开明专制”的政治实践相呼应?本书认为,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兼容并蓄与内在的实用主义倾向,共同构建了唐帝国的文化自信与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结论:汉唐遗产与中古中国的“统一性” 最后,本书将总结汉唐两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关键地位。它们不仅是制度的创造者,更是塑造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华帝国模式的“原型”。中古帝国在政治稳定、社会动员和文化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借鉴。通过对这两大黄金时代的系统比较,我们得以洞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内在的连续性与周期性律动,理解“大一统”观念是如何通过制度、思想和精英运作得以持续维系的。本书力图超越碎片化的断代史叙事,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有机的中古帝国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节奏感和整体流畅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年代考证,作者也极力避免了阅读疲劳。他擅长运用“小切口撬动大历史”的写作手法,从一片不起眼的简牍残片入手,层层深入,直至揭示出一整个时代的风貌。每当我觉得即将被细节淹没时,总会有一个精辟的总结性论断将思绪拉回主线。这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让冗长的学术探讨变得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也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足见作者在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拿捏的分寸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着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社会肌理的隐秘通道。我原以为会是枯燥的文物罗列,没想到它在探讨具体简牍内容的同时,对背后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乃至日常生活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作者的知识体系非常宏大,从考古学的新发现,到文献学的传统解读,再到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良久,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又被拓宽和修正了一次。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的论述,不仅引用了考古实物,还结合了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进行分析,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

评分

阅读这本“简牍与古代史研究”的体验,简直是一场对古代文字与文明的沉浸式探索。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老道,充满了对史料的敏锐洞察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残片断句,抽丝剥茧地还原成鲜活的历史场景。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谨慎的考证态度,绝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陈,让读者在跟随他论证的过程中,自己也参与到历史重构的乐趣之中。书中对不同时期简牍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不同地域、不同官署的文书风格差异,被他勾勒得栩栩如生。读到某些关于古代行政流程的描述时,我甚至能想象出秦汉官吏们伏案疾书的场景,这种将冰冷文献转化为生动叙事的能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现代关怀。作者并未将古代历史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代社会的一些议题进行隐性的对话。例如,在讨论古代文书的保密与公开机制时,我联想到了现代的信息管理困境;在解析古代司法文书的措辞时,也体会到语言在权力运作中的微妙作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它不只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提问题”,激发我们去思考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以及我们是如何从那些泛黄的竹片上继承和塑造了今日的社会形态。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引导,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与普通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透着厚重的气息,很对我的胃口。封面选用的材质,摸上去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色彩搭配上,深沉的墨绿与泛黄的纸张色调交织,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上,楷书和行书的穿插使用,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舒适度,更是在视觉上模拟了古籍的韵味。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的处理,线条清晰,内容详实,让我这个对古代文献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大致领略到原件的风貌。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但透露着一种对学术的尊重。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力作。整体而言,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信息,就是一部严肃、严谨且充满匠心精神的学术著作。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不太常见的学术书

评分

此册内容比较杂,涉及简牍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很多方面。其中还有新的原始材料发表,这是很有用的。

评分

简牍与古代史研究不错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河东郡,《汉书•高帝纪》:二年九月,“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汉书•季布传》,孝文帝日:“河东吾股肱郡。”《汉书•楚元王传》:“以宗室不宜典三河。”河东郡为中原内郡,关中东方门户,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备受汉中央政府重视,公文数量自然要大大超过别处,故设邮数量多,当以“十里一邮”规定设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云:“河东守谳,邮人官大夫内留书八日,诈更其徼(檄)书辟留,疑罪。廷报:内当以为伪书论。”(简60)河东守所谳正是一则关于邮人作弊的案件,此案惊动河东守、中央廷尉,足见邮在国家和河东郡地位之重要。

评分

简牍与古代史研究看上去不错

评分

一本论文集,还不错。有些论文不错。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未名中国史丛刊的最新一种,吴荣增老先生主编的论文集,汇集了不少秦汉简牍方面的论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