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十七史商榷(套装上中下共3册)

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十七史商榷(套装上中下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鸣盛(撰) 著,黄曙辉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学术史
  • 史学
  • 十七史
  • 商榷
  • 王先谦
  • 古籍
  • 历史
  • 名著
  • 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66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6
套装数量:3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十七史商榷(套装上中下共3册)》是王鸣盛校理毛晋汲古阁所刻十七史所撰,不仅为其匡谬补阙,而且就其中的典章制度舆地职官皆探赜索隐,有所发明。全书共一百卷:《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以及论史家义例《缀言》二卷。
  整理者在校勘、标点之余,又辑录朱彝尊、何焯、钱大昕、洪颐煊、李慈铭、刘咸炘、余嘉锡、陈垣、陈寅恪等人的相关论述,或与《商榷》相发明,或勘误,或与王氏辩难。钱大昕、赵翼二氏与王鸣盛同时,亦校理全史,撰《廿二史考异》及《廿二史劄记》,三书相继问世,一时间蔚为壮观。三部著作,各有所长,李慈铭以为赵书意主贯串,钱书专事考订,王氏《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十七史商榷(套装上中下共3册)》则兼而有之,尤为可贵。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十七史商榷卷一
十七史商榷卷二
十七史商榷卷三
十七史商榷卷四
十七史商榷卷五
十七史商榷卷六
十七史商榷卷七
十七史商榷卷八
十七史商榷卷九
十七史商榷卷十
十七史商榷卷十一
……
中册
下册

前言/序言


《明史考异》:一段拨乱反正的史学求索 明朝,一个辉煌而又矛盾的时代,其历史的曲折与纷争,始终是后世史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数百年后,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却发现其间充斥着诸多模糊不清、甚至带有误导性的记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史考异》横空出世,它如同一束锐利的探照灯,照亮了明代史籍中那些幽暗的角落,进行了一场严谨而深入的辨析与纠正。 一、 史料的迷雾与辨析的必要 《明史》,作为中国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承载着明朝三百年的兴衰变迁。然而,它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史料真伪混杂,互相矛盾,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与谬误。特别是明朝末年,政治动荡,党争激烈,史官在记述历史时,往往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史实被歪曲、掩盖,或因缺乏足够详实的资料而失真。 《明史考异》的编纂者,怀着对史实真相的执着追求,对《明史》中的记载进行了逐一的审视与考证。他们深知,史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而真实性是建立在严谨的史料辨析之上的。因此,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史料,而是要深入文献的肌理,探究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拨开笼罩在历史事件上的层层迷雾。 二、 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多维度的考证 《明史考异》的问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背后凝聚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非凡的耐心。本书的考证方法,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首先,作者对原始史料的辨识能力极强。他们能够准确区分正史、野史、笔记、奏疏、书信等不同性质的史料,并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例如,对于一些野史的记载,作者会持审慎态度,在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再决定其采信程度。而对于官修史书,作者也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会对照当时的政策、制度、人物关系,找出其不合逻辑之处。 其次,本书的考证是多维度的。作者并非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时间维度: 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精确核对,分析其与其他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是否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例如,某项政策的颁布时间是否与当时的市场情况、社会需求相符。 空间维度: 结合地理信息,考察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合理,地理环境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例如,某个战役的胜利或失败,是否与地形、交通条件有关。 人物维度: 深入分析事件中涉及的关键人物的生平、性格、政治立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动机。例如,某项决策的制定,是否与某位朝臣的建议或反对有关。 制度维度: 考察事件是否符合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例如,某个官员的任命或惩处,是否符合当时的官制规定。 文献维度: 对比不同史籍的记载,找出异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例如,正史与笔记的记载可能存在细节上的差异,作者会从中梳理出更接近事实的脉络。 这种多维度的考证,使得《明史考异》的论断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正”与“误”的判断,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深度还原。 三、 聚焦关键问题,拨开历史迷雾 《明史考异》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明代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争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理解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键节点。 例如,在政治方面,本书会深入探讨明朝的皇权运作、内阁制度、宦官干政、党争的起因与发展,以及重大政治事件的真相。对于一些被后世简单化的评价,作者会尝试进行更为 nuanced 的分析。 在经济方面,本书会关注明朝的赋税制度、土地问题、白银流通、商业发展等,并对一些关于明朝经济状况的普遍看法提出质疑或补充。 在军事方面,本书会对一些重要的战役、军事制度、边防政策进行考证,还原其真实的战况和影响。 在文化方面,本书也会涉及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文化现象,并对其进行考证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细致梳理与辨析,《明史考异》帮助读者跳出了对明朝历史的片面认知,看到了更为复杂、更为真实的明代社会图景。 四、 史学价值与启示 《明史考异》的史学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为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史料基础。通过对《明史》的辨析,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实,避免被错误的记载所误导。 其次,本书展现了一种值得学习的史学治学方法。它所体现的严谨性、系统性、批判性思维,是所有史学研究者都应当秉持的原则。 再次,《明史考异》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纠正,更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不懈追求。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审视、被深入挖掘的领域。每一次细致的考证,每一次对史料的辨析,都是在向着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迈进。 最后,本书也折射出作者的家国情怀。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相的渴望,以及希望为后人留下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的良苦用心,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 《明史考异》是一部严谨、深刻、富有洞察力的史学著作。它以精湛的史料辨析能力,多维度的考证方法,聚焦于明代历史中的关键问题,拨开了笼罩在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本书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明朝,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学之道,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无限追求。阅读《明史考异》,不仅是阅读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与一位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史学大家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史叙述,而是扎根于原始文献的细密考察。那种对待史料的敬畏感,贯穿了全书的始终。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某几部重要史籍的早期版本差异,仅仅是针对一个词语在不同抄本中的微妙变化,作者就进行了长达数页的推敲和考证。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求真精神,在当下的快餐式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和不懈的求证。书中的行文风格偏向古雅,夹杂着不少引文和批注,初看可能稍显吃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仿佛能听到历史尘埃落下的沙沙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颇具匠心,看得出出版方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手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极佳,即便是篇幅浩瀚的引文,也显得井井有条。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标记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部分的细致处理,往往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典故,都会在脚注或尾注中给予明确的来源说明,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顺藤摸瓜,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它不是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和研究资料的结合体,值得常置案头,随时翻阅。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反过来提升了阅读的专注度,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历史研究有兴趣的朋友们,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我刚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严谨细致的学风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探讨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时,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脉络和时代精神。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其他一些相关的史学著作进行思考,发现作者的观点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比如在论及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时,书中对一些细节的辨析,精妙绝伦,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看似微小的差别,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整个学术风气的转向。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既有知识的增量,更有思维的碰撞。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清代学术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资料的汇集,更是思想的引导。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容量和深度,绝对不是一般读者能够轻易消化的。它更像是为专业人士或有志于历史研究的进阶读者准备的“干货”。我发现,要真正读懂书中的一些论断,必须对清代的基础史事、当时的学术流派,甚至是一些古籍的版本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并不是说它故步自封,而是说它建立了一个很高的知识门槛,以确保讨论的深度。例如,书中对某几位地方志编纂大家的学术思想对比分析,就极其深刻,涉及了中国地方文献学的高阶议题。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阅读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有巨大的成就感。它像一座知识的迷宫,每深入一层,看到的风景都更加壮阔。绝对是能极大提升个人历史素养的精品。

评分

老实说,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对“商榷”二字持保留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偏激或者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然而,通读下来,发现作者的“商榷”更多的是一种严谨的对话,而非简单的否定。他所提出的观点,无一不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充满了历史学家的谦逊与审慎。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作者的表现出了极高的客观性,总能平衡正反两方的论述,最后才提出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克制的学术态度,比起那些一锤定音的断言,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它教导我们,面对复杂的历史,保持开放和质疑的精神是多么重要。这套丛刊,与其说是结论的集合,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如何做历史研究的示范课。

评分

送货快,价格有实惠,商品质量好

评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套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好,但新出的改平装本了,很奇怪。

评分

清人三大家都是值得收藏的,毕业了也要好好的带走。我们觉得还是有许多值得观察的内容。

评分

做工和印刷都很好。正版

评分

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加油吧

评分

要的就是一版一印,不错

评分

说真的。精装的纸质不好。都赶不上平装的纸质。(“《十七史商榷》,史考类史书,是汉族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1722—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1] ,清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定居苏州;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撰有《十七史商榷》、《尚书后案》、《蛾术编》等书,成就卓著,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考史学家”)

评分

治小学者必读之书。 这本图书装帧精美,用纸不错,做活动时候买的,价格还算公道。这个时代学术著作由于出版较少,出版社定价很高,一本四百页的书动辄七八十元,打完对折也就是合理的市场价格。但学术研究又不能不参考最新著作,真是让人困扰。所以还是请京东多做活动吧,这样还能多买些书看看。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