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植物识别
  • 野外生存
  • 衡山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鉴
  • 自然科学
  • 园艺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务馆
ISBN:9787100118156
商品编码:1176377624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
  • 作者:编者:何祖霞|总主编:马克平
  • 定价:39
  • 出版社:商务印务馆
  • ISBN号:978710011815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3-01
  • 印刷时间:2016-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67

编辑推荐语

由何祖霞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精选以衡山为代表的湖南地区植物146科355属564种。 可供华中地区湖北、江西等部分省市作为参考。 由植物分类学者编写,经**专家审定,确保**性。 精心编排内容和版式,语言简明通俗,普及性强。

内容提要

由何祖霞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衡山册)》介绍了衡山常见的146科355属564种,约占 衡山维管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据记载衡山种子植物 183科801属1776种,其中栽培种459种),植物种类的 选择除了考虑常见性之外,还选择了一些本区特征性 的植物种类。读者朋友,如有朝一日您到了衡山,在 啧啧称奇的同时,我们希望本书成为您的帮手。
     本书将植物科学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 对这些植物的名称、形态识别特征与相似种的主要区 别特征,以及在衡山的分布地点的介绍,让游人在寻 找植物、认识植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植物的奥秘, 使植物科学和文化知识*好地融入旅游中。
     本书所记载的每种植物均配有花果期(蕨类植物 为孢子期)的图例,植物图片均为作者在衡山及周边 地区拍摄。本册所提及的植物种类的花果期及生境描 述在参考《中国植物志》《湖南植物志》《湖南树木 志》等志书的基础上,充分反映衡山及邻近地区的实 际状况。在正文部分,除重点介绍的植物种类外,还 选择有l~2种形态相似的物种,这里的“相似”指的 是花、果、叶等形态学上的相似,并非亲缘关系上的 相近。
    

目录

木本植物
叶针状或鳞片状
单叶
复叶
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
花黄色(含淡黄色
辐射对称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有距
小而多
组成头状花序
花白色
辐射对称
花瓣三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唇形
兰形或其他形状
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紫色(含紫红色、淡紫色、粉红色或蓝色
辐射对称
花瓣三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两侧对称
蝶形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红色(含橙红色
辐射对称
花瓣三
花瓣四
花瓣五
小而多
组成头状花序
花绿色或花被不明显
辐射对称
花瓣六
小而多
组成穗状花序
组成头状花序
花小,花被不明显
蕨类植物
植株禾草状
中文名索引
学名(拉丁名)索引
后记及图片版权声明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假设的、不包含《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细且自然流畅的介绍: --- 《野外生存与博物学探索:昆虫、鸟类及地质考察指南》 前言:步入自然的殿堂 本书旨在为广大自然爱好者、户外探险者、地理及生物学学生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野外考察指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本书的撰写初衷,是希望通过清晰的图文介绍和详尽的背景知识,引导读者从更宏观、多维度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我们深信,真正的博物学精神,在于观察、记录与连接。 本书内容涵盖了三个主要领域:昆虫的形态与生态、常见鸟类的识别与习性,以及地质构造与矿物沉积的基础知识。我们精心筛选了最具代表性、在不同地理区域广泛分布的物种和地貌特征,力求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入门读者的可读性与操作性。 第一篇:昆虫——微观世界的巨人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昆虫世界的奇妙结构与复杂行为。 形态学基础与工具箱: 首先,我们将介绍野外识别昆虫所需的基本工具,如观察盒、放大镜和记录本的使用技巧。随后,我们将详细讲解昆虫的基础解剖结构,包括头、胸、腹三部分,以及触角、口器、翅膀等关键识别特征的解读方法。理解这些结构,是准确分类的前提。 常见目群的识别: 本篇重点介绍了鳞翅目(蝴蝶与蛾子)、鞘翅目(甲虫)、膜翅目(蜜蜂、蚂蚁与黄蜂)和直翅目(蝗虫与蟋蟀)的典型代表。 鳞翅目: 我们不仅展示了多种蝴蝶和蛾子的精美插图,还侧重于幼虫(毛虫)的食性特征和蛹期的保护策略。例如,如何通过翅膀的斑纹、翅脉走向来区分相似的物种,以及不同科属的触角形状差异。 鞘翅目: 甲虫的多样性令人惊叹。我们将聚焦于金龟子科、瓢虫科和天牛科,强调其鞘翅的颜色、光泽及表面纹理。此外,还收录了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害虫及其天敌的识别方法。 膜翅目: 重点介绍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蚂蚁)的群体结构、分工,以及独居蜂的筑巢习性。通过对它们社会行为的观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协作的奥秘。 行为生态学速览: 识别不仅关乎外形,更关乎行为。本书收录了昆虫的求偶舞蹈、捕食技巧、伪装与警戒色的运用实例。例如,拟态的复杂性——贝茨拟态与缪勒拟态的区别,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第二篇:鸟类——天空的歌者与信使 鸟类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本篇旨在帮助读者从远距离、动态的视角,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鸟种。 鸟类识别的“五要素”: 成功的野外鸟类识别依赖于系统性的观察。本书强调“五要素”原则:体型大小、羽色斑纹、喙形、腿部特征以及行为习性(飞行姿态与鸣叫)。 鸣声的魔力: 鉴于许多鸟类在灌丛中难以目击,鸣声识别成为关键技能。本篇附有详细的鸣声描述,并分类介绍了不同科属鸟类的典型叫声模式——是颤音、哨音还是重复的短促警报声。我们还提供了记录和辨识鸣声的实用技巧。 重点鸟群解析: 我们选择了在广阔区域内常见的猛禽(如鹰、隼)、林鸟(如山雀、鹟)和水禽(如鸭、鹭)进行深入解析。 猛禽: 侧重于翼展比例、展翅滑翔时的翼尖形状,以及不同科属在空中盘旋时的不同姿态。 林鸟: 强调“初级飞羽的末端颜色”和“翼斑”这两个关键识别点,辅以它们在树冠不同高度的活动习性。 季节性变化与迁徙: 鸟类的羽色会随季节和年龄发生变化(繁殖羽、非繁殖羽、幼鸟羽)。本书详细对比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生理阶段的外观差异,并简要介绍了区域性的主要候鸟迁徙路线及其停歇地的生态特征。 第三篇:地质考察——探寻地球的骨骼 地质是构成所有生态环境的基石。本篇将地质学知识平民化,教会读者如何在野外识别岩石类型、判断地质构造,并寻找有价值的矿物露头。 从脚下开始:岩石三大家族: 我们将岩石清晰地划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 重点介绍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晶体结构和冷却速度的关系。 沉积岩: 强调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性和胶结物的性质,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的典型产状。 变质岩: 介绍片麻理、板状构造等变质特征,以及它们指示的地质应力环境。 矿物的初步识别: 野外识别矿物主要依赖物理性质。本书详细介绍了硬度(莫氏标尺的应用)、条痕色、光泽和解理面的观察方法。我们精选了常见且易于辨认的指示性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和黄铁矿,并配以清晰的结构照片。 地质构造的宏伟叙事: 理解褶皱、断层和节理是阅读地质图的关键。本书通过图例清晰地展示了背斜、向斜的形态,以及各种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地表表现。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露头的倾角和走向来重建区域构造史。 结论:综合观察与记录的价值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一种“整体观察”的能力。昆虫的分布受制于植物(植物是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而植物的生长则受制于土壤和基岩(地质条件)。只有将鸟类、昆虫、植被和地质元素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我们的博物学探索才能真正深入。每位读者都应带着记录的习惯踏入自然,因为每一次细致的描绘和标注,都是对自然知识宝库的贡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饱满,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对植物学一窍不通的新手,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图谱快速锁定目标。记得有一次在郊外采风,遇到一株不认识的野花,赶紧拿出这本书对照。书中的图例不仅展示了花的形态,连叶脉的纹理、果实的构造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感觉仿佛触手可及。作者在细节上的把控力让人佩服,不像有些图册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关键的鉴别特征,这本书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完全没有在专业性上打折扣。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的享受,那种在野外发现“书中那个”的惊喜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用心,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很适合放在背包里随时取用,应对突发的好奇心。那些细微的笔触和光影处理,让植物的生命力仿佛要从纸页中挣脱出来,真不愧是花了大力气制作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描述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翻译官”。很多植物图鉴的文字描述都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手册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生物学特征。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比如形容某花的形状是“像倒扣的小铃铛”,或者某树皮的质地“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皮肤”。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瞬间拉近了读者与植物之间的距离。更赞的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相似种,作者会非常细致地指出它们之间最细微、最关键的区别点,并配上特写图进行佐证,避免了我们在野外“张冠李戴”的尴尬。读起来毫不费力,知识点却能牢牢扎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自然科学书籍的典范,逻辑性强到让人想为设计者鼓掌。它不是那种简单的A到Z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根据植物的科属、生长环境进行了非常科学的划分。初次接触时,你可能会觉得分类系统有点复杂,但深入阅读后,你会发现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识别效率。比如,它会先把灌木和乔木区分开来,再细分到叶形和花序的特征。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引导着读者从宏观到微观地去观察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种植物介绍前加的一个小小的生态背景介绍,几句话就能勾勒出该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这使得植物不再是孤立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这种兼顾了系统分类学和生态学视角的编排,让这本书的内涵远超一本单纯的“查图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微型的植物生态百科全书。

评分

作为一本野外识别手册,便携性与实用性是检验其价值的“试金石”。这本书的开本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版面能清晰展示复杂的植物形态,又方便我能将其轻松地塞进我的探险小包里,而不会显得笨重。材质的选择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防水防污,即便不小心沾上了泥点或露水,用湿布轻轻一擦就能恢复原貌,这对于经常在潮湿林地或山间穿行的我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书页的装订非常牢固,经过多次的翻阅和野外拉扯,依然保持着完好如初的状态,没有出现散页或松脱的迹象。这种对“工具属性”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撰者对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可靠的野外探险伙伴。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特定区域植物的地域适应性信息做了非常深入的挖掘。它不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更告诉你“它为什么会在这里生长”。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特定山系(例如衡山周边的特定微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孕育出这些独特植物种群的洞察。我曾经尝试用一些泛泛的全国性图鉴去辨识我们这片区域的特有植物,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因为很多植物的形态会因地理和气候差异而发生细微变异。这本书却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聚焦于这片山脉的“脾气秉性”,使得识别的准确率大大提高。这种深入到地域文化的植物学研究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质的飞跃,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种列表,成为了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志,让我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