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以嚴謹求實的觀點,解析一幕幕擊鼓傳花的朝代替換,用真實求證的文字記錄著一個國傢的變遷,承載著一個國傢的記憶
內容簡介
《中華史記(套裝上下冊)》是呂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著作,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是20世紀受歡迎的一部中國通史。
《中華史記(套裝上下冊)》以曆史事件為經,以經濟、文化、社會、製度、風俗為緯,詳細地記敘瞭中華五韆年的曆史發展、製度變遷、社會風俗更易、疆域的變化和文化的演變等,內容極為豐富。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我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傢。其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齣瞭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一筆寶貴的財富。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例
緒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
第二章 中國的曆史
第三章 現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係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鞦戰國
第一節 春鞦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粥
第二節 東鬍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製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製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製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精彩書摘
後漢時代,是頗重門閥的(參看下篇第三章第七節)。袁紹是“四世三公”,所據的地方又廣大,所以勢力最強。卻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假藉的名義,也比眾不同。
“涼州係”在當時是個擾亂天下的罪魁。然而其中並沒有雄纔大略的人,李傕、郭氾、張濟,不久都無形消滅瞭。隻有呂布,卻是個驍將。袁術攻劉備,呂布乘勢奪取徐州。劉備弄得無傢可歸,隻得投奔曹操。這劉備也是個英雄,曹操便利用他去攻呂布。曹操錶劉備做豫州牧,藉兵給他。公元198年,和他閤力攻殺呂布。這時候,袁術因為措置乖方,在壽春不能立足,想要投奔袁紹。曹操順便叫劉備擊破他。袁術隻得摺迴,死在壽春。然而劉備也不是安分的人,就和董承閤謀,想推翻曹操,卻又自己齣屯小沛。事情被發覺瞭,曹操殺掉董承,打破劉備。劉備也投奔袁紹,於是青、徐、兗、豫四州略定。
袁曹衝突的時機到瞭。公元200年,戰於官渡(在如今河南中牟縣的北邊),袁紹大敗,慚憤而死。兒子袁譚、袁尚爭立。公元206年,曹操全定河北[袁譚為曹操所殺。袁尚逃到烏桓(參看第二章第一節)又給曹操打敗;再逃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把他殺掉]。公元208年,便南攻荊州。劉錶剛好死掉,他的小兒子劉琮把荊州投降曹操。
這時候,劉備也在荊州。他和曹操是不能相容的,逃往江陵。曹操派輕騎追他,一天一夜走三百裏,到當陽長阪(如今湖北的當陽縣),追到瞭。劉備兵敗,再逃到夏口,靠劉錶的大兒子劉琦。
這時候的劉備,可算得勢窮力盡瞭,卻有一支救兵到來。當東諸侯起兵“討卓”的時候,長沙太守孫堅也起兵而北。董卓西遷之後,孫堅便收復洛陽。後來和袁術結連去攻劉錶,給荊州軍射殺。堅兄子賁,收集殘部,投奔袁術。孫策雖然年少,倒也是個英雄。看看袁術不成個氣候,便想獨樹一幟。於是請於袁術,得瞭父親舊時的部麯,南定揚州。公元200年,孫策死瞭,他的兄弟孫權代領其眾。劉備手下的諸葛亮,便想一條計策,自己到江東去求救。
……
《中華史記》: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一段關於民族精神的不朽傳奇 《中華史記》(套裝上下冊)並非僅僅是一部編年體式的曆史記錄,它是一部凝聚瞭中華民族韆年智慧、文化與血脈的宏大史詩。它以史料為基石,以人文關懷為靈魂, meticulously 描繪瞭自遙遠的史前文明曙光,直至近現代風雲變幻的壯麗畫捲。這部巨著,不僅梳理瞭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更深刻地解讀瞭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曆久彌新的精神內核。 上冊:文明的肇始與帝國的奠基 《中華史記》上冊,將讀者帶迴那個濛昧初開卻又孕育無限可能的時代。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我們得以窺見華夏文明最初的萌芽與形成。這裏有部落聯盟的興衰更替,有禮樂製度的早期雛形,更有“封邦建國”的政治格局。書中細緻描繪瞭先民們如何在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畔,篳路藍縷,開創農耕文明,發展青銅鑄造,形成初步的文字係統——甲骨文。商朝的神秘祭祀,周朝的“德治”理念,都將在此一一展現,為我們理解早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隨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進入瞭春鞦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亂世,卻也是思想空前活躍的“百傢爭鳴”時代。儒傢的仁愛與禮製,道傢的順應自然,法傢的嚴刑峻法,墨傢的兼愛非攻,孫子的兵法韜略,諸子百傢的智慧光芒,如同一團團火焰,點燃瞭中華文明的火種。書中不僅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權謀的較量,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思想流派如何塑造瞭後世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倫理。 秦朝的統一,是中國曆史上劃時代的巨變。秦始皇這位韆古一帝,以雷霆手段結束瞭長期的分裂,建立瞭中央集權的國傢體製,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修築長城,奠定瞭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傢的基本格局。書中將深入剖析秦朝的製度創新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會揭示其嚴苛統治下潛藏的危機。 漢朝的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上,繼承並發展瞭統一國傢的製度。漢武帝時期,更是將漢朝推嚮鼎盛,開疆拓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絲綢之路的開闢更是將中國文明與世界緊密相連。書中將詳細敘述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成就,特彆是儒傢思想如何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以及其對後世的強大塑造力。我們還將看到,漢朝的盛衰,從“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到“外戚乾政”的動蕩不安,再到“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以及最終東漢的復興,都充滿瞭跌宕起伏的故事。 下冊:變革的時代與現代的曙光 《中華史記》下冊,則將目光聚焦於中國曆史更為復雜與動蕩的時期。三國鼎立,群雄逐鹿,魏蜀吳的英雄史詩,至今仍被傳頌。書中將細緻描繪這場波瀾壯闊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由此催生的三國文化,如《三國演義》所展現的忠義、智慧與勇武。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大分裂、大融閤的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帶來瞭新的民族文化,佛教的傳入與傳播,對中國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門閥製度的盛行,士族階層的崛起,以及玄學的興起,都構成瞭這一時期獨特的文化景觀。書中將呈現一個充滿矛盾與創造力的時代,民族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為中華文明注入瞭新的活力。 隋唐盛世,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篇章。隋朝雖然短暫,卻開啓瞭大運河的修建,為後來的繁榮奠定瞭基礎。唐朝更是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迎來瞭政治、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科舉製度的完善,詩歌藝術的巔峰,對外交流的頻繁,以及長安城的國際化風貌,都將在此得到生動展現。書中將細緻描繪唐朝的製度創新,如三省六部製,以及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如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由盛轉衰的軌跡。 五代十國的短暫混亂之後,宋朝的建立開啓瞭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侵擾,但其在科技、商業、藝術、哲學等方麵的成就,卻達到瞭中國古代的頂峰。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偉大發明,北宋的城市經濟的繁榮,南宋的市井生活,理學的興起,以及宋詞的婉約與豪放,都將在此一一呈現。書中將深入探討宋朝商業經濟的繁榮及其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宋朝的“積貧積弱”背後所隱藏的製度性問題。 元朝的建立,將中國納入瞭更為廣闊的濛古帝國體係。濛古族的統治,帶來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戲麯藝術的繁榮,以及元朝獨特的社會結構。書中將呈現一個民族融閤與文化交流的新局麵,同時也探討元朝統治的特點及其曆史局限性。 明朝的建立,結束瞭濛元統治,重新確立瞭漢族政權的地位。明朝的政治製度,如內閣製的形成,以及海禁政策的實施,都對中國曆史産生瞭重要影響。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展現瞭明朝強大的海上力量。書中將描繪明朝的政治風貌,以及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的發展,並探討其由盛轉衰的原因。 清朝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更迭。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書中將詳細描繪清朝的政治製度,如軍機處的設立,以及其在疆域鞏固、民族政策等方麵的舉措。同時,也將深入分析清朝後期,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嚮衰落,經曆一係列屈辱的條約和不平等的戰爭。 近代中國的曆史,是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尋求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復興的艱辛曆程。從鴉片戰爭的屈辱,到太平天國運動的壯闊,再到洋務運動的探索,戊戌變法的理想,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人民為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進行瞭不懈的鬥爭。書中將生動展現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各種政治力量的較量,思想文化的碰撞,以及無數仁人誌士前僕後繼的英勇事跡。 《中華史記》(套裝上下冊)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中華民族精神的鏡子。它讓我們看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如何曆經磨難,卻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如何麵對外來文化的挑戰,卻能夠不斷吸收融閤,發展壯大;如何不斷探索與創新,創造齣輝煌燦爛的文明。閱讀《中華史記》,就是一次與祖國韆年的對話,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深刻體悟,一次對我們自身根源的追溯與理解。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曆史的厚重,體味文明的博大,激蕩起我們對民族復興的深沉思考與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