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以严谨求实的观点,解析一幕幕击鼓传花的朝代替换,用真实求证的文字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变迁,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记忆
内容简介
《中华史记(套装上下册)》是吕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是20世纪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华史记(套装上下册)》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例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精彩书摘
后汉时代,是颇重门阀的(参看下篇第三章第七节)。袁绍是“四世三公”,所据的地方又广大,所以势力最强。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假借的名义,也比众不同。
“凉州系”在当时是个扰乱天下的罪魁。然而其中并没有雄才大略的人,李傕、郭氾、张济,不久都无形消灭了。只有吕布,却是个骁将。袁术攻刘备,吕布乘势夺取徐州。刘备弄得无家可归,只得投奔曹操。这刘备也是个英雄,曹操便利用他去攻吕布。曹操表刘备做豫州牧,借兵给他。公元198年,和他合力攻杀吕布。这时候,袁术因为措置乖方,在寿春不能立足,想要投奔袁绍。曹操顺便叫刘备击破他。袁术只得折回,死在寿春。然而刘备也不是安分的人,就和董承合谋,想推翻曹操,却又自己出屯小沛。事情被发觉了,曹操杀掉董承,打破刘备。刘备也投奔袁绍,于是青、徐、兖、豫四州略定。
袁曹冲突的时机到了。公元200年,战于官渡(在如今河南中牟县的北边),袁绍大败,惭愤而死。儿子袁谭、袁尚争立。公元206年,曹操全定河北[袁谭为曹操所杀。袁尚逃到乌桓(参看第二章第一节)又给曹操打败;再逃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把他杀掉]。公元208年,便南攻荆州。刘表刚好死掉,他的小儿子刘琮把荆州投降曹操。
这时候,刘备也在荆州。他和曹操是不能相容的,逃往江陵。曹操派轻骑追他,一天一夜走三百里,到当阳长阪(如今湖北的当阳县),追到了。刘备兵败,再逃到夏口,靠刘表的大儿子刘琦。
这时候的刘备,可算得势穷力尽了,却有一支救兵到来。当东诸侯起兵“讨卓”的时候,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而北。董卓西迁之后,孙坚便收复洛阳。后来和袁术结连去攻刘表,给荆州军射杀。坚兄子贲,收集残部,投奔袁术。孙策虽然年少,倒也是个英雄。看看袁术不成个气候,便想独树一帜。于是请于袁术,得了父亲旧时的部曲,南定扬州。公元200年,孙策死了,他的兄弟孙权代领其众。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便想一条计策,自己到江东去求救。
……
《中华史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段关于民族精神的不朽传奇 《中华史记》(套装上下册)并非仅仅是一部编年体式的历史记录,它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文化与血脉的宏大史诗。它以史料为基石,以人文关怀为灵魂, meticulously 描绘了自遥远的史前文明曙光,直至近现代风云变幻的壮丽画卷。这部巨著,不仅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更深刻地解读了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 上册:文明的肇始与帝国的奠基 《中华史记》上册,将读者带回那个蒙昧初开却又孕育无限可能的时代。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我们得以窥见华夏文明最初的萌芽与形成。这里有部落联盟的兴衰更替,有礼乐制度的早期雏形,更有“封邦建国”的政治格局。书中细致描绘了先民们如何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畔,筚路蓝缕,开创农耕文明,发展青铜铸造,形成初步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商朝的神秘祭祀,周朝的“德治”理念,都将在此一一展现,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随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乱世,却也是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代。儒家的仁爱与礼制,道家的顺应自然,法家的严刑峻法,墨家的兼爱非攻,孙子的兵法韬略,诸子百家的智慧光芒,如同一团团火焰,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火种。书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权谋的较量,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塑造了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伦理。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巨变。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以雷霆手段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书中将深入剖析秦朝的制度创新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会揭示其严苛统治下潜藏的危机。 汉朝的建立,在秦朝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统一国家的制度。汉武帝时期,更是将汉朝推向鼎盛,开疆拓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将中国文明与世界紧密相连。书中将详细叙述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以及其对后世的强大塑造力。我们还将看到,汉朝的盛衰,从“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外戚干政”的动荡不安,再到“王莽篡汉”的短暂中断,以及最终东汉的复兴,都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 下册:变革的时代与现代的曙光 《中华史记》下册,则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史更为复杂与动荡的时期。三国鼎立,群雄逐鹿,魏蜀吴的英雄史诗,至今仍被传颂。书中将细致描绘这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由此催生的三国文化,如《三国演义》所展现的忠义、智慧与勇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带来了新的民族文化,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门阀制度的盛行,士族阶层的崛起,以及玄学的兴起,都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书中将呈现一个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时代,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隋朝虽然短暂,却开启了大运河的修建,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更是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诗歌艺术的巅峰,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长安城的国际化风貌,都将在此得到生动展现。书中将细致描绘唐朝的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制,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如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轨迹。 五代十国的短暂混乱之后,宋朝的建立开启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朝虽然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侵扰,但其在科技、商业、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北宋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南宋的市井生活,理学的兴起,以及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都将在此一一呈现。书中将深入探讨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宋朝的“积贫积弱”背后所隐藏的制度性问题。 元朝的建立,将中国纳入了更为广阔的蒙古帝国体系。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戏曲艺术的繁荣,以及元朝独特的社会结构。书中将呈现一个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同时也探讨元朝统治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蒙元统治,重新确立了汉族政权的地位。明朝的政治制度,如内阁制的形成,以及海禁政策的实施,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展现了明朝强大的海上力量。书中将描绘明朝的政治风貌,以及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并探讨其由盛转衰的原因。 清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更迭。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书中将详细描绘清朝的政治制度,如军机处的设立,以及其在疆域巩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举措。同时,也将深入分析清朝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经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和不平等的战争。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寻求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壮阔,再到洋务运动的探索,戊戌变法的理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人民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书中将生动展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思想文化的碰撞,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英勇事迹。 《中华史记》(套装上下册)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中华民族精神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如何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却能够不断吸收融合,发展壮大;如何不断探索与创新,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中华史记》,就是一次与祖国千年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一次对我们自身根源的追溯与理解。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体味文明的博大,激荡起我们对民族复兴的深沉思考与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