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被誉为“意大利当代的巴尔扎克”,与卡尔维诺、翁贝托·埃科齐名
★意大利当代文学三杰: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夏侠
★多部小说被搬上荧幕,由德西卡、戈达尔、贝托鲁奇等电影大师执导
★意大利文学高奖斯特雷加奖得主,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大师
弗朗切斯科是一位小说家兼记者,他以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爱情经历,以便以后根据日记创作小说。然而,当他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妻子科拉身上时,令人震惊的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妻子从事的神秘职业竟然是介绍年轻女子为男性“客户”提供性服务。与此同时,他与继女之间的关系也蒙上了一层禁忌色彩。他发现自己对妻子的爱已经死去,过去对生活的狂热追求也变得那么不真实。
这是一部手法奇特的作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品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写着、准备将来有一天用作某部小说的素材的日记。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是举世瞩目的意大利二十世纪划时代小说家。他在毕生创作的近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剖析了人的绝望感和忧虑,探讨了人的社会存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凸现了道德和行为、目的和手段、生存自由和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迥然不同。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了。”他的小说故事性强,有多部被拍成电影。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很少遇见这么固执这么自信的作家。
——苏童
我偏爱的(意大利当代作家)是莫拉维亚,他是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莫拉维亚只是纯然置身事外,观看现实的表象,避免做任何深层的诠释,而故事时间却在静谧中被延长,让人可以细细品尝这个不纯粹、冷漠世界的片刻优雅。
——(翻译名家)倪安宇
十月十四日,星期三
……
我走进自己的房间,看见写字台上的打字机旁摆着早餐,这是一顿细心准备的早餐: 在托盘里放着餐巾,带小碟的杯子,茶壶,烤面包片,蜂蜜和果酱。我拿出茶壶和茶杯放在写字台上,把托盘放在凌乱的床上。然后我调整了一下摆在窗前的写字台,以使窗户中三分之二的景色是天空,三分之一是楼群,最后我坐了下来。
只有到现在我才能完全回想起前一天白天和晚上发生的事情:匿名信,与芭芭的谈话,那场梦,从梦中惊醒,《俄狄浦斯王》中的诗句。然后我看着打字机,想起我曾决定在罗马停留期间记一本日记,可现在我又问自己这是否行得通。
事实上:我原以为能用日记记录下这段自以为平淡无奇的生活,然后从中发掘出一部叙述平淡无奇生活的小说的素材。但是第一天就表明,我这本特殊的日记是不可能成文的。颇
具讽刺意义的是,正当我想仔细观察这一无味的人生时,它却迸发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戏剧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我原指望能写出一部用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取代戏剧的非真实性的小说,可它却在一开始就失败了。
我点燃一根烟,透过窗户的玻璃看着眼前的天空,沉思着。我想:如果我仍然像以前设想的那样记一本日记,我就会根据这本日记写出一部真正具有小说品味的作品,也就是它是基于戏剧性的、更恰当地说具有夸张戏剧性的事件,而大量运用这些事件恰恰又是那些没有能力从平淡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诗意精髓的平庸作品之通病。
一个男人在十年之中没有对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妻女说过一句话,而在十年之后,通过一封匿名信了解到自己的妻子干起了拉皮条的勾当;而且她还试图让自己的女儿也去卖淫……从这些如此令人尴尬、令人难以置信、让人心情沉重的事件当中,我吃惊地嗅到了其中不真实的气味。我想到,类似作品的作者会不公平地被读者和评论家们认为是病态和刻意地追求情节复杂。
但不幸的是,或者说幸运的是,我所面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我的想象力完全没有能力,却营造出类似的情节,相反,我至今在日记中描述的令人尴尬、令人难以置信、让人心情沉重的事件并不是病态和刻意追求情节复杂的人想象出来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尽管这些事情令人难以置信,但它们的确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确确实实收到了一封匿名信,科拉确确实实从事那种职业,芭芭确确实实在十四岁的时候去过科拉的那所房子,我现在也确确实实地坐在写字台前,确确实实地感到万分矛盾与焦虑:我一方面要进行文学构思,另一方面又义不容辞地觉得,我必须尽快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小说的字里行间解决我所面临的窘境。
……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线索,每条线索都独立成章,却又在关键时刻精准地交汇融合,形成了一张宏大而严密的网。这种叙事架构的复杂性,本应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但作者高超的掌控力,确保了信息的层层递进,既保持了悬念,又给予了读者足够的逻辑支撑去理解全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时间跨度处理上的大胆与精准,时而迅速跳跃数年,时而又将几秒钟的对视拉伸成永恒的瞬间。这种节奏的把握,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此外,书中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还原,细致到令人发指,那些不起眼的道具、衣着甚至街角的尘土,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看似不经意却蕴含深意的细节,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历史重构上的匠心。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略显晦涩的开篇所困扰,感觉像是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然而,一旦适应了作者特有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哲思的深度和对存在主义命题的探讨。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那些关于自由意志、宿命论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抗争等议题,赤裸裸地抛给读者,引发长久的沉思。作者仿佛是一位思想的引路人,他设置的场景和人物的困境,无不指向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读完之后,许多曾经模糊的困惑似乎都找到了新的观察角度,虽然难题依旧存在,但思考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这种知识层面的提升感,是许多娱乐性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但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近乎神圣的敬畏感。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磨时间”的作品,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全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失落”这一主题的处理。它不仅仅是失去物质或亲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乃至身份认同的缓慢崩塌。这种弥漫在全篇的、近乎悲剧性的美学,处理得极其细腻,没有落入廉价的伤感,而是升华成一种对逝去之物的缅怀与致敬。书中的某些象征物,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同解读一部复杂的密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置于一个更宏大、更恒定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使之获得了超越时间的深刻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极强的辨识度,简直可以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它摈弃了冗余的形容词堆砌,用最精炼、最富冲击力的动词和名词,构建出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尤其是那些环境描写,没有一笔是多余的,却能立刻将读者拉入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可能是潮湿的、充满铁锈味的地下室,也可能是广阔无垠、寂静得令人心悸的荒原。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反而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为震撼人心。它不是那种煽情的文字,而是通过精准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情绪的暗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场景时,对声音和光影的独特运用,读到那些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风声的呼啸和微弱的心跳声,代入感强到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鬼斧神工,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另一个时空。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挣扎、渴望和最终的释然,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对主角在面对命运的十字路口时的犹豫和抉择,描写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他当时的焦虑与不安。故事情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的直线,而是充满了精妙的伏笔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谜底,让人欲罢不能。文笔老练,辞藻的运用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读来朗朗上口,却又字字珠玑。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功底,使得即便是描写那些沉重的、令人心碎的片段,也保持着一种令人敬畏的美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浓郁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这本书对我思维的冲击力是持久而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弗朗切斯科是一位小说家兼记者,他以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爱情经历,以便以后根据日记创作小说。然而,当他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妻子科拉身上时,令人震惊的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妻子从事的神秘职业竟然是介绍年轻女子为男性“客户”提供性服务。与此同时,他与继女之间的关系也蒙上了一层禁忌色彩。他发现自己对妻子的爱已经死去,过去对生活的狂热追求也变得那么不真实。
评分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是意大利二十世纪划时代小说家。他在毕生创作的近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剖析了人的忧虑和绝望感,探讨了人的社会存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
评分我走进自己的房间,看见写字台上的打字机旁摆着早餐,这是一顿细心准备的早餐: 在托盘里放着餐巾,带小碟的杯子,茶壶,烤面包片,蜂蜜和果酱。我拿出茶壶和茶杯放在写字台上,把托盘放在凌乱的床上。然后我调整了一下摆在窗前的写字台,以使窗户中三分之二的景色是天空,三分之一是楼群,最后我坐了下来。
评分书很好,这次活动买下,挺划算的。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我还注意到了写信人所耍的花招:这封匿名信的正面就像是我的一个读者写的赞扬信,但这种赞扬太过分了,很难让人觉得它不是在取笑收信人。但把信翻过来看其背面时,在信的前四五行就猛烈地爆发出无情的、粗俗的谴责。寄信人的用意很显然:先是制造出一种信任气氛,让收信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然后再出其不意地暴露出野蛮粗俗的面目来。
评分莫拉维亚作品:注意。。译林出版社。
评分一直信赖京东,到目前为止,京东也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评分具讽刺意义的是,正当我想仔细观察这一无味的人生时,它却迸发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戏剧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我原指望能写出一部用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取代戏剧的非真实性的小说,可它却在一开始就失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