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

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岳,马永来,郑宝旺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文
  • 资料整编
  • 数据处理
  • 系统设计
  • 软件工程
  • 信息管理
  • GIS
  • 数据库
  • 实践
  • 水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ISBN:9787550905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6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页数:26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的宗旨是向广大水文资料整汇编人员介绍整汇编系统的操作应用,以及系统的使用方法。《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分上下篇,合计20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总体设计、系统设置、主要程序关键技术设计、系统安装及配置、河道站资料整编、堰闸站资料整编、潮位站资料整编等。《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可供广大水文资料整汇编人员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软件采用Borland Delphi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软件结构采用多文档模式,数据库连接方式采用ADO,属于C/S结构。软件主要功能包括:河道水流沙、水库堰闸水流沙、降水蒸发、颗分、小河站、冰凌等水文数据的处理以及综合制表、对照表制作、资料汇编、水文年鉴格式转换、各种固态水位及降水数据的转换等。《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主要介绍了该系统软件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可供广大水文资料整汇编人员阅读使用。

目录

前言
上篇
第1章 绪论
1.1 水文资料整编技术发展
1.2 水文资料整编技术现状
第2章 总体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定位
2.3 系统数据结构组织
2.4 系统总体结构
2.5 开发平台
2.6 数据库
2.7 系统设计模式
2.8 软件运行环境
2.9 系统发行方式
第3章 系统设置
3.1 服务器配置
3.2 数据存储信息设置
3.3 系统参数配置
3.4 基础数据管理
3.5 格式转换
3.6 数据库应用工具
3.7 站码及年份修改
第4章 主要程序关键技术设计
4.1 河道站关键技术设计
4.2 堰闸站关键技术设计
4.3 潮水位数据处理关键技术设计
4.4 雨量站关键技术设计

下篇
第1章 系统安装及配置
1.1 整汇编系统软件的安装
1.2 整汇编系统软件的数据备份
1.3 整汇编系统软件的卸载
1.4 整汇编系统软件的文件结构
第2章 系统设置
2.1 工作目录管理
2.2 固态存储数据格式设置
2.3 系统参数配置
2.4 常用信息设置
第3章 基础数据
3.1 导入水文、水位站一览表数据
3.2 导入降水、蒸发站一览表数据
3.3 基础数据管理
3.4 导出基础数据
3.5 导入基础数据
3.6 树状视图节点的导出和导入
3.7 树状视图节点编码及管理方法
第4章 河道站资料整编
4.1 数据加工
4.2 河道站数据处理
4.3 原始数据导出
4.4 原始数据导入
4.5 河道断面合成加工与处理
4.6 河道水流沙数据管理
第5章 堰闸站资料整编
5.1 数据加工
5.2 堰闸站数据处理
5.3 多断面合成(水库站数据处理)
5.4 原始数据导出
5.5 原始数据导入
5.6 数据管理
第6章 潮位站资料整编
6.1 数据加工
6.2 潮位站数据处理
6.3 原始数据导出
6.4 原始数据导入
6.5 数据管理
第7章 雨量站资料整编
7.1 降水数据加工
7.2 降水数据处理
7.3 原始数据导出
7.4 原始数据导人
7.5 数据管理
7.6 逐日降水量对照表制作
7.7 各站月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对照表制作
第8章 小河站数据处理
8.1 小河站洪水特征值统计表制作
8.2 小河站流量、含沙量及输沙率月年统计表制作
第9章 颗分资料整编
9.1 实测悬移质断面数据
9.2 实测悬移质单样数据
9.3 实测河床质数据
9.4 实测含沙量、流速、颗粒级配处理
第10章 汇编制表
10.1 一览表和对照表
10.2 综合制表
10.3 各种表的填制方法
10.4 逐日流量(旬月年统计)表
10.5 其他对照表
第11章 对照表模型的定制和应用
11.1 模型定义
11.2 采用模型制作对照表
11.3 对照表模型的备份和恢复
第12章 数据输出及导入
12.1 Excel成果表导出(测站)
12.2 Excel成果表导出(综合)
12.3 实测表的导出、导入
12.4 整编成果的导出、导人
第13章 应用工具
13.1 站码及年份修改
13.2 大断面测次修改
13.3 逐日蒸发表序号修改
13.4 清除数据库中的垃圾数据
13.5 数据删除工具
13.6 误差统计(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检验)
第14章 水文数据处理工具软件
14.1 水文年鉴排版格式转换
14.2 多功能文本格式转换工具
14.3 大断面数据管理程序
14.4 固态数据格式转换(公式法)
14.5 JDZ一1型固态存储雨量器数据转换
14.6 断面面积计算工具
14.7 大断面成果图绘制
14.8 其他功能
第15章 数据库应用工具软件
第16章 国家水文数据库(4.0版)数据迁移
16.1 运行环境
16.2 操作步骤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严格围绕该主题展开,并力求专业和深入: --- 图书简介:《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 导言:新时代水利信息化与数据治理的基石 在当代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乃至防灾减灾体系中,水文数据扮演着核心的决策支撑角色。随着监测网络的日益密集化、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水文数据的种类(如降雨、水位、流量、蒸散发、水质等)和容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水利业务对数据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互操作性的严苛要求。 《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智能化的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Hydro-Data Consolidation and Compilation System, HDCCS)的综合性技术专著。本书深度剖析了从海量异构水文数据采集、清洗、校验、融合、存储到最终面向应用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体系,为水利信息化领域的科研人员、系统架构师、数据工程师以及一线水文业务人员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蓝图。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需求剖析 本书开篇即从水文信息学的视角,对当前水文资料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包括数据源的多样性(如工控机采集数据、SCADA系统、自动站、人工观测、遥感反演数据等)、时间序列数据的复杂性(缺失、异常值、非一致性采样间隔)以及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的标准化难题。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水文信息模型构建: 探讨如何基于面向对象、实体关系模型等方法,构建一套能够抽象和表述不同类型水文要素(如河流、水库、雨量站)之间关联性的统一数据模型,这是实现数据互操作性的基础。 2. 数据治理与标准体系: 详细阐述国家及行业内水文数据交换规范(如水文信息模型XML、水文要素编码体系等)的演进历程与应用约束。本书强调了构建内嵌于系统中的数据质量控制(DQC)规则集的重要性。 3. 系统架构选型: 针对PB级甚至EB级水文数据的处理需求,对比分析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时序数据库(TSDB)以及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在水文数据存储和检索场景下的优劣,为高性能系统的选型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关键技术深度解析——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资料整汇编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纯净度。本部分是全书技术含量的核心体现,详细拆解了数据进入系统前的“硬核”处理流程。 2.1 异构数据源接入技术: 实时流式采集框架: 针对现代水文自动站的实时数据传输需求,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消息队列(如Kafka)构建的高吞吐量、低延迟的数据流处理架构。重点讲解了TCP/IP、MQTT等通信协议在水文环境下的适配与安全增强。 批处理接口设计: 针对历史数据迁移和周期性业务数据(如月报、年报)的导入,设计了灵活的CSV、Excel、XML等格式的解析器,并引入了基于模板的映射机制,以应对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结构。 2.2 高精度时序数据清洗与校验: 这是水文资料汇编系统的灵魂环节。 缺失值智能插补算法: 不仅限于简单的线性插值,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如ARIMA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和机器学习(如基于K-近邻或深度学习的序列预测)的插补方法,并提供了在不同数据缺失模式下的适用性分析。 异常值检测与标记机制: 详细介绍了基于经验阈值、统计学方法(如箱线图、Z-Score)以及结合水文物理约束(如水位变化率限制、相邻站点的相互印证)的综合异常值识别流程,确保只有经过合理标记或修正的数据才能进入核心数据库。 数据一致性校核: 阐述了如何进行跨要素(如降雨-径流关系)、跨站点(如上下游水位对比)的逻辑校验,以保证汇编资料在物理学上的自洽性。 第三部分:高性能存储与数据融合架构 成功清洗的数据需要被高效、可靠地存储,并能被快速地检索和融合。 3.1 分布式时序数据管理: 本书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时序数据库(如InfluxDB或自研的TSDB解决方案)来优化水文时间序列数据的写入性能和范围查询效率。涉及数据分片策略(按时间维度或站点ID)、数据压缩算法(如Delta-of-Delta编码)在水文数据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评估。 3.2 空间信息集成与融合: 水文数据本质上具有强烈的空间属性。本部分讲解了如何将水文观测点信息(地理坐标、流域边界、河网拓扑关系)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高效的空间关联。讨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据管理模块的集成技术,实现基于地图的查询、流域单元数据聚合等功能。 3.3 数据湖与数据仓库的构建: 为了支持更复杂的上层应用(如长期趋势分析、水资源潜力评估),本书设计了分层的存储架构: 原始数据湖(Raw Data Lake): 存储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副本,用于溯源和模型重跑。 汇编数据仓库(Consolidated Data Warehouse): 存储经过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处理的“黄金数据集”,作为核心业务查询的来源。 第四部分:系统应用服务与实践案例 系统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服务能力上。本书的实践部分,展示了汇编系统如何赋能具体的水文业务。 4.1 高效数据检索与API服务: 介绍了面向前端应用(如水情显示系统、水资源评价软件)的数据服务层设计。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RESTful API,以支持复杂查询参数(时间段、要素、站点群组、数据质量要求)的毫秒级响应。 4.2 报表生成与可视化支撑: 阐述了系统如何自动生成符合水文年鉴、月报等规范的标准化报表。探讨了动态图表生成技术,如何将汇编后的数据高效渲染为水文过程线、水文要素对比图等可视化产品。 4.3 工程实践与性能调优: 书中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展示了该整汇编系统在某大型流域管理中的实际部署、数据量级、系统吞吐量等关键性能指标。详细记录了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性能瓶颈(如高并发查询、大数据量写入)及相应的数据库索引优化、缓存策略应用和并行计算调度等实战经验。 结语 《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面向未来水利数字化的路线图。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底层数据采集到上层智能服务之间的技术脉络,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真正能够驾驭海量、异构水文数据流,并能稳定可靠地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的新一代水文信息基础设施。掌握本书内容,即意味着掌握了现代水文数据治理的核心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本身就给我一种“解决问题”的感觉。水文资料的整汇编,听起来就是一项非常庞大且细致的工作,涉及到的数据来源、格式、精度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系统”,更是在讲述如何“设计”并“实践”这个系统。我特别好奇它在“关键技术”部分会阐述哪些技术。是关于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的自动化技术?是关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分布式和云端技术?还是关于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智能化技术?“设计”部分,我想会包含对系统整体架构的思考,如何模块化设计,如何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如何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以便非专业人士也能方便地使用。而“实践”则意味着书中会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例如,在某个项目中的具体实现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踩过的坑”往往比理论知识更有价值。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面临水文资料管理和应用挑战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操作手册”。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摆在面前,封面上的书名——《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就透着一股扎实的研究气息。我虽然不是水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于这种能够将海量、分散的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应用的工具,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试想一下,古往今来,有多少珍贵的水文信息,因为缺乏有效的整理和管理,而变得难以查阅,甚至被遗忘。这本书,我想,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深入探讨,我期待它能揭示出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的核心秘诀。是算法上的创新?是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还是整体架构的设计思路?这些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设计与实践”这几个字,则意味着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包含了实际的落地应用。书中的案例分析、工程实例,我想会是理解这些关键技术如何转化为实际效能的最直观的证据。能够将复杂的水文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分析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对于那些长期与水文数据打交道的研究人员、工程师,甚至是需要从宏观层面了解水资源状况的决策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和实用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工程学的严谨和实用主义的色彩。《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我能从中读出的是一种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解决能力。对于我而言,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更看重它所传达的“方法论”。如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水文数据,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设计,最终整合成一个有条理、可查询、可分析的系统?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必然是跨学科的,可能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统计学,甚至一定的水文学知识。我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系统架构到模块开发、集成测试,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而“关键技术”的提法,则暗示了本书会聚焦于那些最具挑战性、最能体现系统价值的技术点。例如,如何保证数据在长期的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丢失、不变质?如何实现数据的快速检索和多维度分析?这些都是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实践”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试金石”,让我们可以验证这些理论设计的可行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往往是最有价值的。

评分

我对《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践》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理解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提供清晰的脉络。水文资料,其来源之广泛,类型之多样,时间跨度之长,一直是数据管理领域的一大挑战。从古老的测站记录到现代化的遥感监测,如何将这些差异巨大的数据整合起来,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背后的一系列“魔法”。比如,在数据标准化方面,它会讲述怎样的算法和规则,才能将不同编码、不同单位的数据统一起来?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又会采用哪些技术手段,来识别和剔除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而“关键技术”的强调,我觉得它会在某些技术点上进行深度挖掘,例如,是否运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进行数据预测或异常检测?是否采用了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设计与实践”的组合,则让我相信,书中的内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经过实际检验的。我期待能看到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一个稳定、高效、易用的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并最终服务于实际的水文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

评分

初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之详尽,逻辑之严谨。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的开发,但从书中对各个技术模块的拆解分析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信息整合、数据处理、系统构建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几条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关键技术点背后的原理、挑战以及解决方案。例如,在数据源整合方面,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如何应对不同格式、不同精度、甚至不同时效的水文数据,如何通过标准化、清洗、校验等步骤,构建起统一的数据基础。在系统架构设计上,我想它会着重讨论如何设计出可扩展、可维护、高并发的系统,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的业务需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二字,这表明本书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实际项目经验的总结。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工程实践细节,比如在系统部署、性能优化、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分享。这些“干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和掌握水文资料整汇编系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