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项目针对我国各类海岸的资源环境特征,研究构建了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海湾、河口以及离岸人工岛等不同类型海岸资源环境下的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围填海造地项目开展了实践应用。《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是在总结“典型围填海综合评估体系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中围填海适宜性评估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期为我国不同特征海岸围填海造地适宜性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概述
第一节 围填海及其资源环境影响
第二节 我国围填海管理概述
第三节 国内外围填海适宜性评估进展
第二章 基岩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基岩海岸分布与围填海现状
第二节 基岩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三节 舟山市东大塘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四节 洋山港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三章 砂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砂质海岸分布与围填海现状
第二节 区域砂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三节 建设项目砂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四节 山东省砂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五节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电厂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六节 砂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建议
第四章 淤泥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淤泥质海岸分布与围填海现状
第二节 淤泥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淤泥质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四节 温州市龙湾高涂围垦养殖工程适宜性评估
第五章 红树林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红树林分布与红树林海岸环境特征
第二节 红树林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三节 防城港红树林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六章 海湾型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海湾概况及围填海对海湾的影响
第二节 海湾型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七章 河口型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河口型海岸分布及罔填海现状
第二节 河口型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上海市人工半岛围填海适宜性评估
第八章 人工岛建设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人工岛概述
第二节 人工岛建设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节 人工岛建设适宜性评估方法
第四节 盘锦船舶工业基地人工岛建设适宜性评估
第九章 曹妃甸工业园区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估
第一节 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估综述
第二节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及其海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三节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附近海域环境变化分析
第四节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砂质海岸的资源与功能
砂质海岸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景观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潟湖与沼泽资源和港口资源等(王文海,1993)。基岩海岸以港口资源和海蚀地貌为优,淤泥质海岸以渔业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优,而砂质海岸的景观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潟湖沼泽和港址资源也毫不逊色。砂质海岸是资源承载最丰富的海岸类型,因此所提供的功能也较其他类型的海岸丰富。
砂质海岸往往背依低山丘陵,碧海蓝天、青山绿树、金黄色沙滩形成了非常幽静而美丽的环境,有些砂质海岸上或其附近有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山东的蓬莱阁、秦皇庙等与之相互辉映;有些砂质海岸处可见海岛星罗海上,景色优美。砂质海岸生有各种贝类,如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文蛤、大小竹蛏等,水产资源丰富。砂质海岸蕴含多种矿产。山东的砂质海岸矿种主要有建筑砂、玻璃砂、锆英石、磁铁矿、砂金等;广东沿海分布较广泛的变质岩、混合岩、中生代的岩浆岩和火山岩不同程度地含有锡、钛铁矿、金红石和独居石等有用矿。它们的风化产物常被地面径流带进大海,经波浪淘洗富集形成砂矿。砂质海岸外水深一般都较大,虽然泥沙问题比较突出,但经过工程处理,建港是没有问题的。我国的秦皇岛港油码头,唐山港即建在砂质海岸上。
砂质海岸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生产功能、文化娱乐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防灾减灾功能、科学研究价值等。物质生产功能主要指砂质海岸是一些渔业品种的繁育场,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同时后滨的砂质海岸通过种植防护林,改善土壤,可以利用为农田,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砂质海岸药用植物还为人类提供各种药材。文化娱乐服务功能主要通过砂质海岸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来实现。砂质海岸多被利用为滨海景观带、沙滩浴场以及水上娱乐场所,具有极高的休闲娱乐价值。砂质海岸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它是沙生植被的重要分布区,是底栖生物产卵、生长和栖息的场所,也是鸟类觅食、中转、休憩的重要生境。砂质海岸防灾减灾功能体现在对抗海水入侵、台风、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它降低了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原生砂质海岸是以海岸地质构造为基础、陆源和海源泥沙为物质条件、水动力环境为动力条件之间形成的,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地质、地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砂质海岸也是重要的湿地类型,是湿地生物、水文、物质循环等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四、砂质海岸围填海现状对于砂质海岸,其海岸线长度是海岸空间资源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良好的海岸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海岸带系统尤其是滨海湿地系统在防潮消波、蓄洪排涝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内陆地区良好的屏障。砂质海岸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功能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目前砂质海岸主要的利用为旅游、港口、养殖、农业、矿产、盐业以及保护区。
目前砂质海岸围垦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为围海养殖和港口建设,而围海造陆则不多见。其中,围海养殖主要在城乡结合部或沿海农村,缺乏其他开发方式的市场条件,而随着国家海上牧场政策导向的指引,开辟出大面积的养殖池,包括虾池、鱼池、蟹池及海珍品养殖池等。港口建设的填海主要为平直砂岸或岬湾型砂岸港口码头或配置区的需要而实施局部围填。
围海养殖的情况颇为普遍,是砂质海岸围填海的主要目的,然而目前的利用实践未把砂质海岸作为围填造陆的主要海岸类型。因此,笔者认为砂质海岸资源丰富,功能多样,围填海不是砂质海岸的最佳利用方式,不能够使资源有效利用。
砂质海岸围垦产生的最主要问题为自然岸线消失和海岸侵蚀加剧。
1.自然岸线消失严重
砂质海岸是多种资源的载体,围垦活动使砂质海岸在短期内性质改变,自然岸线为人工硬质岸线取代,景观资源、水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保育作用随之消失。河北省砂质海岸分布于秦皇岛、唐山两市境内,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海滩大规模修筑人工养殖池塘后,全省自然砂质岸线长度不断缩短。至1987年,唐山市砂质岸线已全部为人工岸线所取代,全省自然状态下砂质海岸仅存于秦皇岛市昌黎、抚宁两县境内,北始戴河、南至塔子沟一线(韩晓庆等,2008)。
2.海岸侵蚀加剧
在围填海造成的所有影响中,加速了砂质海岸的侵蚀是不容忽视的。海岸侵蚀的原因有:①海平面上升;②陆源供沙减少;③人为海岸带采砂;④海岸工程负面效应;⑤其他。
……
瀚海新篇:区域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海岸带区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发展机遇,聚焦于如何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气候变化影响以及经济活动扩张的背景下,实现对有限海岸资源的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利用。全书摒弃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视角,构建了一个跨越海洋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环境工程学和区域规划学的多维分析框架,旨在为决策者、规划师、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基底性研究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海岸带系统的科学基础。我们首先对全球主要海岸带类型的自然禀赋进行了梳理,包括潮间带动力学特征、沉积物输运机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最新方法。 1.1 海岸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变: 详细阐述了风、浪、流、潮汐等水动力要素如何耦合作用于海岸线形态的长期塑造。引入了高精度遥感数据与数值模拟技术(如Delft3D、SWAN模型)在分析短期侵蚀与长期淤积趋势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在人类工程活动干扰下,近岸水动力环境的非线性响应机制。 1.2 海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健康评估: 本章聚焦于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关键生境。我们不仅描述了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更引入了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cological Health Index, EHI)的构建方法,该指数综合考量了生物多样性、生境结构完整性、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等多个指标。强调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海岸带韧性建设中的潜力。 1.3 海岸带环境承载力与风险矩阵: 探讨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海岸带系统所能承受的开发强度。构建了一个多参数耦合的承载力评估模型,并结合概率论方法,量化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潮)对沿海基础设施和居住区造成的潜在风险,形成可视化风险矩阵图谱。 第二部分:区域综合规划与协同管理策略 认识到单一项目或部门规划的局限性,本部分致力于提供区域尺度的、多目标冲突协调的规划工具与范式。 2.1 区域海岸带多功能空间布局优化: 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到海岸规划中,主张在保护生态廊道和重要栖息地的基础上,科学划定适宜发展的“功能分区”。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空间配置,平衡旅游休闲、港口物流、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竞争关系,实现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2 跨尺度治理体系与利益攸关方协调机制: 成功的海岸管理依赖于自下而上的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协同。本章深入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国家、省、市、社区)在海岸资源管理中的权责划分与协作模式。重点介绍了冲突调解技术(如多标准决策分析 MCDA)在处理渔民、开发商、环保组织等多元利益诉求时的应用案例。 2.3 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与弹性基础设施设计: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本部分提出前瞻性的规划方法。内容涵盖如何将气候情景预测融入到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中。讨论了新型“软性”防御体系(如沙丘恢复、滩涂修复)与传统“硬性”工程(如海堤、防波堤)的优化组合策略,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效。 第三部分:经济价值评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部分侧重于量化海岸资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并探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3.1 海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货币化评估: 运用替代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和福利经济学方法,对海岸带提供的非市场化服务(如水体净化、气候调节、景观美学价值)进行科学估值。这为制定合理的资源使用收费标准和环境补偿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3.2 蓝色经济转型与绿色产业培育: 探讨了如何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蓝色经济”转型。详细分析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如海上风电、波浪能)、海洋生物技术、可持续渔业管理等新兴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并结合案例分析了成功的区域转型经验。 3.3 投资回报与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机制创新: 针对重大海岸开发与生态修复项目,本书提出了公私合作(PPP)模式在海洋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框架。设计了基于绩效的环境债券(Performance-based Bonds)和生态补偿基金的运作流程,以确保长期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并将开发风险有效分摊。 结语:面向未来的海岸带科学与管理 全书总结了当前海岸带研究与管理中亟待突破的科学前沿,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海岸带实时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前景。我们强调,未来海岸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持续学习、自我修正的适应性管理系统,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既繁荣又具有高度环境韧性的海岸家园。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工具箱,用以指导全球海岸带地区迈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