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

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昌俊,李文保,王秀菊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还原反应
  • 有机还原剂
  • 催化还原
  • 金属氢化物
  • 硼氢化钠
  • 锂铝氢
  • 选择性还原
  • 不对称还原
  • 合成方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5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3302
包装: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6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新的还原剂,新的有机反应,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
  2.按照有机化合物的类型进行分类,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还原反应逐一进行介绍。
  3.选用的合成方法,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有机还原反应的专著,是对每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从理论到实践的详细总结。内容包括还原剂的性质、还原反应机理、哪些类型的化合物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影响还原反应的因素、还原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具体应用等,列举的具体还原反应达500余个。
本书适合于化学、化工、生化、药物合成等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其他有机化学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昌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化学部主任,教授, 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料,尤其在有机合成、药物设计、药物合成、糖化学、核苷化学、生物有机、杂环化学、药物反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各种研究论文近200篇,出版了《生物有机化学专论》(山东科技出版社)、《有机化学》(山东大学出版社)、《精编有机化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药物合成反应:-理论与实践》(2007,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多部著作。
目前在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化学部主任,领导数十人专职从事有机合成工作。

目录

第一章烯烃的还原反应
第一节催化氢化反应1
一、非均相催化氢化1
二、均相催化氢化17
第二节催化转移氢化反应24
第三节氢解反应30
一、氢解脱苄基30
二、碳-硫键、硫-硫键的氢解32
三、碳-卤键的氢解33
四、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氢解34
第四节烯烃的化学还原反应35
一、硼氢化反应35
二、双键的其它化学还原法45
三、羟汞化-脱汞反应54
第五节丙二烯类化合物的还原58
参考文献61
第二章炔烃的还原
第一节炔烃还原为烷烃62
一、催化氢化62
二、化学还原64
第二节炔类化合物的部分催化加氢反应——还原成烯65
第三节炔烃的化学还原法——还原成烯71
一、还原为顺式烯烃72
二、还原为反式烯烃76
参考文献81
第三章芳香化合物芳环的还原
第一节芳环的催化氢化82
第二节Birch还原反应91
第三节其它化学还原法103
参考文献107
第四章卤代烃的还原反应
第一节化学法脱卤素108
一、金属还原剂108
二、金属氢化物112
三、其它化学还原剂123
第二节卤代烃的间接还原法125
第三节催化氢解脱卤128
第四节脱卤偶联反应131
一、Ullmann反应131
二、Grignard试剂的偶联反应135
三、Wurtz反应139
四、Corey-House反应142
五、Suzuki-Miyaura反应144
六、炔酮与卤化物的偶联反应148
参考文献149
第五章醇的还原
第一节醇的催化氢解150
第二节醇的化学还原151
一、醇的直接化学还原151
二、醇的间接化学还原157
参考文献171
第六章酚的还原
第一节酚羟基的还原172
一、酚羟基的直接还原172
二、酚羟基的间接还原173
第二节酚类化合物芳环的还原177
一、催化氢化177
二、酚的Brich还原180
参考文献181
第七章醚的还原
第一节醚的催化氢解182
第二节环醚的化学还原186
一、环氧乙烷类化合物还原为醇186
二、环氧乙烷脱氧生成烯191
第三节普通醚类化合物的还原197
参考文献201
第八章醛、酮的还原
第一节醛、酮还原为烃的反应202
一、催化氢化还原202
二、Clemmensen还原反应205
三、Wolff-Kishner�不泼�龙反应215
四、金属氢化物的还原231
五、其它还原方法237
第二节醛、酮还原为醇类化合物237
一、醛、酮的催化氢化237
二、醛、酮的化学还原245
第三节羰基化合物的双分子还原偶联反应281
第四节Cannizzaro反应289
第五节醛、酮的还原胺化和亚胺的还原298
参考文献312
第九章羧酸的还原
第一节羧酸还原为醛的反应314
第二节羧酸还原为醇的反应319
一、氢化铝锂319
二、金属硼氢化物323
三、硼烷331
第三节羧酸还原为烃类化合物334
第四节芳香族羧酸芳环的还原335
参考文献336
第十章酰胺的还原
第一节酰胺还原为胺338
一、直接还原法338
二、间接还原法346
第二节酰胺还原为醛或醇351
第三节酰亚胺的还原357
参考文献361
第十一章酰氯的还原
第一节酰氯还原为醛362
一、催化氢解362
二、化学还原法365
第二节酰氯还原为伯醇369
参考文献371
第十二章腈的还原
第一节腈还原为胺372
一、催化氢化法372
二、化学还原法377
第二节腈还原为醛383
一、还原法383
二、腈的还原水解法387
参考文献390
第十三章酯的还原
第一节酯还原生成醇类化合物391
一、催化氢化法391
二、化学还原法393
第二节酯还原为醛406
第三节酯的双分子还原偶合反应411
第四节酯还原为醚或烃类化合物414
参考文献416
第十四章酸酐的还原
参考文献420
第十五章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第一节硝基化合物还原为胺421
一、催化氢化法422
二、转移催化氢化法431
三、化学还原法436
第二节硝基化合物还原为羟胺(胲)472
一、催化氢化法472
二、化学还原法474
第三节硝基化合物还原为偶氮化合物477
第四节亚硝基化合物的还原484
一、碳�惭窍趸�化合物的还原485
二、 N�惭窍趸�化合物的还原489
参考文献491
第十六章偶氮、叠氮、肟、羟胺、氧化胺的还原
第一节偶氮化合物的还原492
第二节叠氮化合物的还原496
第三节肟的还原502
一、催化氢化法503
二、化学还原法505
第四节羟胺的还原512
第五节氧化胺的还原514
参考文献520
第十七章重氮化合物的还原
第一节重氮基还原成肼类化合物的反应522
一、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还原法522
二、氯化亚锡还原法524
第二节重氮基被氢取代525
参考文献533
第十八章含硫化合物的还原
第一节硫醇、硫酚的还原535
第二节硫醚的还原537
一、硫醚类化合物的还原537
二、二硫醚的还原540
三、硫缩醛、硫缩酮的还原544
第三节磺酰氯还原547
一、还原为硫醇、硫酚548
二、还原为二硫醚552
三、还原为亚磺酸(盐)552
第四节磺酸酯和磺酰胺的还原554
第五节砜和亚砜的还原557
一、亚砜还原为硫醚558
二、砜的还原564
第六节硫代酯和硫氰酸酯的还原566
第七节其它含硫化合物的还原571
第八节Pummerer重排反应(普梅雷尔重排反应)574
参考文献590
第十九章糖类化合物的还原
第一节糖类化合物羰基的还原591
第二节糖酸酯的还原594
第三节卤代糖的还原596
第四节糖类化合物羟基的还原598

化合物中文名称索引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酯的还原
  
  酯类化合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化合物,性质比较稳定。酯类还原可以生成醇,也可以停留在醛的阶段生成醛。内酯还原则容易生成二醇。实际上,酯的还原很复杂,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大致情况如下 (图13-1):

图13-1 酯的还原反应
  酯的还原反应究竟如何进行,与反应条件和酯的具体结构等都有关系。
途径a是羰基接受两个氢原子生成半缩醛,而途径b是酯的烷-氧键断裂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的醇。途径b主要是羧酸的叔烷基酯和苄基酯。半缩醛进一步反应,按照途径c是C-OH中的C-O键断裂生成醚和水;按照途径d是C-OR’中的C-O键断裂生成两分子的醇;按照途径e是半缩醛中的C-OR’中的C-O键断裂消去生成一分子醇并生成一分子醛。羧酸酯用金属进行单电子还原 (途径f) 则会生成双分子偶联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

第一节 酯还原生成醇类化合物
  
  酯类化合物还原成伯醇,主要有催化氢化法和化学还原法。
  一、催化氢化法
  醛、酮、羧酸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被氢气还原生成相应的醇,一般收率都很高。常用的催化剂有Raney Ni、Pd、Pt、Rh、Cr-Cu、In、铼络合物等。

   酯的氢化并不是十分容易,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化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仍然是催化剂的选择上。用钡活化的氧化铬铜是较好的催化剂。例如:

   不饱和酸酯还原时生成饱和醇。例如:

   以氧化铜-氧化锌为混合催化剂,在75~300℃、氢气压力9.81~9810kPa下,丙酸丁酯还原为相应的醇,收率达99.7%。
   又如4-(5,6,7,8-四氢-2-萘基)丁酸乙酯的还原:

   以氧化铜-亚铬酸铜组成的复合催化剂,可以将己酸甲酯还原为己醇,收率92%。

   Ru(acac) 也应用于酯的还原。例如:

   有报道称,在强酸性的磷钨酸存在下,用5%的Pd-C催化剂,于100℃、0.45MPa氢气压力下,环己基丁酸乙酯氢解为环己烷,收率71.6%。这是由羧酸酯直接制备相应烷烃的一种方法。
   内酯也可以被氢化还原。用氧化铬铜作催化剂,于250℃左右、19.6~29.4MPa氢气压力下还原内酯,生成二元醇和一些一元醇。
   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用Raney Ni作催化剂还原内酯,可以得到相应的酸。例如在醇中,于80℃、8.82MPa氢气压力下,3-苯基苯酞还原生成2-苯基苯甲酸。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调控》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专业读者和科研人员。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调控 探寻宏观世界的微观奥秘 本书关键词: 聚合物科学、高分子结构、性能表征、先进材料、反应工程 面向读者: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研究生、从事新材料研发的工程师、从事高分子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对先进功能材料感兴趣的跨学科研究者。 --- 概述:从分子构筑到宏观功能实现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调控》是一部聚焦于现代高分子科学核心挑战的专业著作。本书摒弃了对基础聚合反应的冗长回顾,而是将重点完全置于“结构-性能关系”这一高分子科学的基石之上。我们深知,任何高分子材料的最终性能——无论是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导电性、生物相容性还是响应性——都直接或间接地由其分子层级的结构特征所决定。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结构调控复杂性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关注主链的化学组成,更细致地探讨了拓扑结构(如星形、梳状、交联网络)、链间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叠、结晶度)以及超分子组装在宏观性能实现中的关键作用。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方法论,用以指导新型功能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详细内容章节导览 本书共分为八个核心章节,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从基础构筑单元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结构精确定量与表征前沿 第一章:高分子拓扑结构的设计与精确合成控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超越线性聚合物的复杂拓扑结构(如超支化聚合物、分子刷、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的合成策略。重点分析了可控自由基聚合(如ATRP、RAFT)在实现窄分子量分布和精确拓扑构筑中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如何通过调控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的化学环境,实现对链末端功能化的精准控制,从而为后续的后聚合修饰奠定基础。 第二章:链间相互作用与超分子自组装的定量分析 性能的差异往往源于亚稳态的平衡。本章着重分析了非共价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疏水效应)在高分子体系中对宏观形貌的决定性影响。通过介绍先进的散射技术(SAXS/WAX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动态表征方法,阐述如何量化结晶诱导的硬段含量对热力学稳定性和模量的贡献。特别探讨了在溶液和固态下,聚合物链的缠结行为如何影响流变学特性。 第二部分:性能的微结构耦合机制 第三章:机械性能的粘弹性与损伤演化 本章超越传统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聚焦于高分子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详细解析了动态机械分析(DMA)在确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及松弛过程中的应用。引入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D)的视角,解释了在不同应变速率下,链段运动如何导致材料从弹性态向粘性态的转变,并探讨了纳米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在界面粘结与应力传递中的增韧机制。 第四章:热性能与界面热传导调控 针对当前对高效散热材料的需求,本章深入讨论了聚合物基体的热阻机制。分析了无规链段运动导致的固有低导热性,并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引入高结晶度区域、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或导热填料,构建“热通道”,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热导率。内容涉及声子散射理论在高分子热输运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电学与光电性能的链构象依赖性 本章探讨了聚合物的导电性、介电性能和光响应特性如何与分子骨架的刚性、共轭长度以及电荷传输层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针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细致分析了薄膜形貌(如晶粒大小和取向)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对于高介电常数材料,深入剖析了极性基团的定向排列在电场下的响应机理。 第三部分:功能化与应用导向的结构重构 第六章:响应性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机制 本章聚焦于智能材料的设计。详细阐述了不同刺激源(pH、温度、离子强度、光照)如何触发聚合物网络或嵌段共聚物的可逆形变或相分离。重点分析了“开关单元”的引入如何精确控制响应的阈值和速率,以及这种响应如何应用于药物递送、传感器和自修复材料的构筑。 第七章:交联网络结构与永久性形变控制 探讨了共价交联网络(热固性树脂、弹性体)的构建策略。相比于传统的热固化过程,本章更侧重于动态共价键(如Diels-Alder反应、硫醇-烯反应)在实现可修复性和可回收性方面的应用。通过对网络密度和交联点均一性的控制,解析了材料在永久变形和蠕变行为上的差异。 第八章:先进复合材料中的结构界面工程 本书最后聚焦于如何利用聚合物基体实现对无机或有机纳米粒子的功能化界面控制。讨论了表面改性技术(如硅烷偶联剂、接枝聚合)在提高界面相容性和增强宏观复合性能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在多层膜结构或梯度材料中,界面应力层的设计如何有效抑制裂纹扩展,提升材料的综合服役寿命。 --- 总结与展望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调控》并非一本罗列已有材料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分子结构来定制材料性能”的深度研究指南。本书强调多尺度思维——从原子排列到宏观力学响应的完整链条——旨在帮助读者超越经验主义,建立起基于理论指导的材料设计范式。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前沿研究动态,将有力地推动读者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这本书以其翔实的资料和清晰的逻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对催化氢化反应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还原方法之一。书中对各种催化剂,如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质、活性以及选择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大量的工业实例,讲解了它们在不同反应中的应用。我从中了解到,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是实现高效、高选择性还原的关键。书中还讨论了氢源的选择,如氢气、甲酸、异丙醇等,以及它们在不同体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书中对一些特殊底物(如烯烃、炔烃、羰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等)的催化氢化反应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相应的反应条件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学习和掌握催化氢化反应的实际操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际应用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名《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几个字醒目地摆在中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主题。我一直对有机化学领域的还原反应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精细化工和药物合成中,还原反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各种经典还原试剂的详细介绍,比如金属氢化物类、催化氢化类等等。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这些试剂,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以及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选择性。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反应式层面。书中的插图和化学结构式都清晰明了,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反应过程。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涵盖了医药、农药、材料等多个领域。这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有机合成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亲切,对于一些较难的概念,作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即使是没有深厚化学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无论你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收到这本《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各种还原反应,而是将还原反应置于更广阔的有机合成背景下进行探讨。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不同官能团的还原选择性这一章节。例如,在多官能团分子中,如何精确地还原某个特定的官能团而不影响其他官能团,这是一个在实际合成中经常遇到的挑战。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不同还原剂和催化剂的适用范围以及选择策略,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我个人对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还原反应的章节特别感兴趣,这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未来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书中对这些方法的机理和优缺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也相当详实,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入口。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评分

拿到《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在内容上对“应用”二字的强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更贴近实际需求。书中对各种还原反应在药物研发和合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还原反应来构建复杂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心,以及如何通过还原策略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还原反应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作用的阐述,这些案例通常具有很高的挑战性,通过还原反应的巧妙运用,使得复杂分子的合成成为可能。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还原反应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如聚合物的合成和改性,以及纳米材料的制备。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有机还原反应应用范围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工具书,我从中汲取了很多灵感。

评分

这本《有机还原反应原理与应用》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丰富的化学智慧。我一直认为,掌握还原反应的精髓,就如同拥有了打开无数有机分子转换之门的钥匙。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电子转移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还原方法的具体实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立体选择性还原的详细论述,这在不对称合成中是至关重要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精确控制产物的立体构型,这对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手性分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兴的还原技术,比如光催化还原和电化学还原,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对于书中关于“绿色化学”理念在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也印象深刻,如何在保证反应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这本书恰恰给了很好的指引。书中的内容涵盖面广,但讲解深入,既有宏观的原理阐述,也有微观的机理剖析,非常适合希望深入理解有机还原反应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