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宁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
  • 戏剧理论
  • 戏剧批评
  • 20世纪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81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4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6
套装数量:3
字数:11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主要内容包括:戏曲改良思潮和现代戏曲理论的奠基、戏曲的现代化:“五四”戏曲论争与现代戏曲观念的确立、从“新剧”到“国剧”:现代话剧批评的发端与问题、从“爱美剧”到“民众戏剧”:现代独立戏剧观的形成与发展、谈剧亦有专门学:现代话剧理论的引进与建立、“为真理服务到底”: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以救亡为主潮:戏曲演进的民族主义动力、以救亡为主潮:确立“民族化”的话剧存在形态、台湾戏剧:从日据时代到国民党统治初期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
二、现代化与民族化:戏剧观念的坦途或迷途
三、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戏剧观念的立场或方法
第一章 戏曲改良思潮和现代戏曲理论的奠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晚清戏曲改良理论
第三节 戏曲本体论
第四节 早期的新旧剧探讨及戏曲改良理论

第二章 戏曲的现代化:“五四”戏曲论争与现代戏曲观念的确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四”戏曲论争
第三节 戏曲改良论
第四节 戏曲本体论
第五节 戏曲创作论
第六节 表演艺术理论
第七节 戏曲大众化理论

第三章 从“新剧”到“国剧”:现代话剧批评的发端与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早期“新剧”批评
第三节 南开新剧团:“纯艺术之戏剧”与“写实主义之真精神”
第四节 《新青年》派:“纯粹戏剧”与“易卜生主义”
第五节 “国剧”:融通中西古今的国民戏剧理想

第四章 从“爱美剧”到“民众戏剧”:现代独立戏剧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爱美的戏剧”:建立以“真戏剧”为核心的现代戏剧体系
第三节 “到民间去”:民众戏剧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促进光明的社会”:学校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让剧运散发“异彩”:农民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节 “走向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为抗战服务的戏剧萌发

第五章 谈剧亦有专门学:现代话剧理论的引进与建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戏剧理论的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话剧理论
第四节 走向成熟的话剧批评
……
第六章 “为真理服务到底”: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
第七章 以救亡为主潮:戏曲演进的民族主义动力
第八章 以救亡为主潮:确立“民族化”的话剧存在形态
第九章 台湾戏剧:从日据时代到国民党统治初期
第十章 革命古典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戏曲观念
第十一章 “推陈出新”:戏曲改革理论
第十二章 “北焦南黄”:探索中国的演剧理论
第十三章 “筑就我们的国家”:新中国戏剧批评的主要问题
第十四章 “样板戏”:戏剧作为一种国家艺术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二度西潮:台湾的现代主义戏剧思潮
第十六章 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探索戏剧的观念与实践
第十七章 异类空间:中国戏剧的跨文化书写

精彩书摘

  不同于新派剧人的盲目否定和批判,传统文人从旧剧的历史传统、艺术特性出发,对改良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旧剧在剧本的思想内容和情节、舞台表演、戏园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良主张,包括创作和改编剧本,更新舞台装置,慎用布景,实行导演制,整理和创作新音乐等等。同时,他们对旧剧改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要求不能以话剧的写实手法来改造旧剧,旧剧的改造必须是内行人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为改而毁了旧剧。
  在一片倡导旧戏改良的思想浪潮中,戏曲艺人们作为被改良对象的舞台实现者,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改良也成为这一时期戏曲艺人们不得不面临且必须躬行实践的问题。梅兰芳是京剧舞台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肯定旧戏确实需要改良的前提下,提出京剧的改良必须遵循艺术的内在规律,遵循美的原则,不能为改而改,旧戏虽有糟粕,但亦有精华,吸收借鉴旧戏的优长为新戏所用,才是改良的正确方向。也正是本着这一思想,梅兰芳与齐如山等人合作,整理、改编并演出了几十出戏,包括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传统戏。这些戏不仅成为梅兰芳舞台演出的经典剧目,也为梅派艺术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在倡导戏曲改良的艺人队伍中,理论主张方面阐述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程砚秋。1932年至1933年,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剧,通过对西方戏剧的观摩及与西方戏剧界的交流,他对西方戏剧及京剧都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写出了几万言的《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对京剧改革提出了十九条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程砚秋从东西方戏剧的对比中观照京剧,认为京剧在戏曲教育、导演、舞台装置、化妆、灯光、音乐等方面都要向西方学习,进而沟通中西戏剧。他的京剧改良理论是以西方戏剧为标准,以舞台演出为中心,表现出明显的“欧化主义”倾向。而这也是近代以来许多新派戏剧理论家们的共同特点。
  ……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论:流变、冲突与转型》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戏剧的呼吸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剧烈变革、思想涌动的百年。从辛亥革命的硝烟散尽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的每一个宏大叙事,都深刻地投射在了舞台之上。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领域内的主要思潮、核心争论及其演变轨迹,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中国戏剧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政治与艺术的复杂张力中,完成其理论体系的重塑与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本书并非对既有戏剧作品的罗列与评论,而是深入剖析那些指导、塑造和规范了这些作品的“元叙事”——即理论与批评本身。我们将探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论家们如何理解戏剧的本质、社会功能、美学标准以及语言范式,以及这些理解如何相互激荡,最终构建起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理论图景。 第一编:传统的回响与现代的初啼(1900s-1930s) 本阶段的理论批评,核心议题是如何“立新”——如何在旧的戏曲体系(如京剧、昆曲)的废存之间找到出路,并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戏剧的理论基础。 一、新戏的诞生与“为人生”的呼唤: 开篇追溯新剧(话剧)理论的源起。从早期受日、俄、德剧论影响的零散论述中,我们看到对“社会改良”的强烈诉求。理论家们开始系统介绍易卜生、契诃夫的“三一律”与心理剖析理论,但这种引入并非全盘照搬,而是与中国传统的“劝善惩恶”观念进行本土化的融合。重点分析“痛下针砭,改良社会”的观念如何主导了早期的话剧美学,以及批评界对写实主义的推崇与对传统戏曲“假定性”的批判。 二、戏曲革新的困境与理论探索: 在话剧风起云涌的同时,传统戏曲的理论批评也从未停歇。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为传统戏曲寻找现代定位。一方面是“保存国粹”的论调,强调其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主张“革新戏曲”,试图在结构、表演、乃至剧本创作上引入现代戏剧的元素。例如,关于“板式革新”与“文武场简化”的争论,本质上是关于传统艺术生命力的理论辩护。重要的理论文献中,对“意境”、“腔调”的论述,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戏剧思潮的潜在制衡。 三、左翼思潮的介入与阶级分析的兴起: 随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戏剧理论批评开始被卷入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是对阶级分析的强调,成为批判旧剧、指导新剧创作的重要工具。本节细致梳理了早期左翼剧联的理论主张,他们如何批判“象牙之塔”式的资产阶级审美,主张戏剧必须成为“大众的教育工具”。这种理论转向,为后来的戏剧批评确立了强烈的政治导向性。 第二编:革命洪流中的理论整合与规范(1940s-1960s) 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戏剧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快速“整合”和“定型”的阶段。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指导性的最高纲领,所有理论探讨都必须围绕“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核心展开。 一、从“普及”到“提高”:理论的辩证法: 本部分聚焦于建国初期,理论界如何在遵循政治正确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对“为谁演出”的回答是明确的;另一方面,如何“演好”则引发了诸多理论辩论。例如,“十七年”时期关于“英雄人物塑造”的标准,是侧重于其典型性、还是保留其复杂人性,引发了关于“高、全、红”与“生活真实”的理论拉锯。 二、现实主义的深化与批评的模式化: 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戏剧批评领域的具体化过程。理论家们试图建立一套涵盖剧本结构、人物类型、主题选择和语言风格的规范体系。这套体系极大地规范了戏剧创作,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论僵化。我们将考察批评家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评判戏剧作品的“进步性”和“思想性”。 三、戏曲现代化运动的理论高峰: 在这一时期,戏曲的现代化理论达到了一个高潮。重点探讨对传统戏曲“程式化”的重新解读:是应该被写实主义完全取代,还是可以被提升和改造?大量关于“声腔挖掘”、“动作提炼”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理论家在保持民族性、追求艺术感染力上的复杂努力。 第三编:突破与反思:理论的“松动”与重塑(1970s末-1990s)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戏剧理论批评迎来了史上最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外来思潮的集中涌入。 一、拨乱反正与文艺松绑: 文革结束后,理论批评的首要任务是清除十年间被扭曲的理论体系。对“两个凡是”的批判,直接导致了对以往教条主义的批判,为思想的解放开辟了道路。分析这一时期,理论家们如何重新肯定“真、善、美”的独立价值,以及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艺领域的应用。 二、现代主义的冲击与“思辨戏剧”的兴起: 随着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如荒诞派、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的集中翻译和介绍,中国的戏剧批评界开始对“写实主义一元论”发起挑战。理论家们探讨“非写实手法”、“象征”、“隐喻”在本土语境中的有效性。本节详述了对“人道主义”、“异化”、“主体性”等概念的讨论,这些讨论直接推动了先锋戏剧的诞生。 三、戏剧观念的多元化与批评话语的拓展: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全球化背景的形成,戏剧理论批评的话语权开始分散。不再由单一的官方机构或理论权威主导,而是出现了基于女性主义、接受美学、符号学分析等多元视角的新兴批评力量。本部分关注理论家们如何从“教化”的传统功能转向“审美体验”和“文化反思”的功能,标志着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真正迈向成熟的多元化阶段。 结语:理论的遗产与未来的张力 本卷最后将总结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留下的核心遗产,即在“政治化书写”的压力下,中国戏剧理论家们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成功吸收、转化了世界戏剧的先进理论成果,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这些理论的流变与冲突,不仅是学科发展史,更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精神演变的一把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厚重的学术成果,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的全新透镜。它不仅是关于“理论批评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侧影。作者对那些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求存、试图为戏剧寻找出路的思想者的同情与尊重,透过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史实拥有了温度,让原本可能被视为过时或错误的理论,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获得了对话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精神感兴趣的读者,它会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贵资料。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曾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文献汇编,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对于戏剧本体论的关怀始终贯穿始终,他总能从纷繁复杂的理论史料中,精准地提炼出那些关于“戏剧是什么”、“好的戏剧应该如何作用于人”的永恒追问。即便是讨论最为晦涩的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者也总能用极为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其拉回到舞台实践的层面。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全书阅读体验流畅而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传统史书的滞涩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充满了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与克制,但其内在蕴含的批判精神却是极其锐利的。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不同历史阶段理论争论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暗码。特别是对特定时期“革命美学”理论的梳理部分,作者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简单批判,而是极其审慎地辨析了其中“进步性”与“压抑性”的辩证关系,这种复杂性的呈现,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浅尝辄止。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学理深度的句子,那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给予的。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沐春风,又似经历了一场思想的严酷洗礼。作者的论述结构严谨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推动着整个叙事向前发展,却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洞察力。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窠臼,转而关注“场域”的变迁——权力如何渗透进审美判断,批评家身份的建构如何影响了剧作的接受度。那种将戏剧理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进行审视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某些戏剧概念,其根源是何等复杂、充满妥协与博弈。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思想脉络提供了一份极具深度的参照系。它仿佛一艘巨型潜艇,潜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纪海洋,细致描摹出理论与批评的暗流涌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早期戏剧思潮中那些常常被边缘化的声音的挖掘与重构,那种将零散的报刊文章、会议记录乃至私人信函中的只言片语,重新编织进宏大叙事的能力,令人叹服。它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主义”的名称,而是着力去探究,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这些理论是如何被提出、被争辩、被接受或被挫败的。这种“活的史学”的笔法,让那些看似冰冷的理论文本重新焕发出炽热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当年剧场内外激烈的思想交锋。

评分

封皮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我在京东买书的时候,封皮不烂的时候比较少啊。

评分

没有破损,物流很给力~~

评分

He rated the achievement high.

评分

封皮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我在京东买书的时候,封皮不烂的时候比较少啊。

评分

He rated the achievement high.

评分

封皮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我在京东买书的时候,封皮不烂的时候比较少啊。

评分

封皮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我在京东买书的时候,封皮不烂的时候比较少啊。

评分

封皮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我在京东买书的时候,封皮不烂的时候比较少啊。

评分

He rated the achievement high.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