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客特辑:27站,中国近代史之旅

史客特辑:27站,中国近代史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礼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中国
  • 史学
  • 历史地理
  • 游记
  • 摄影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8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0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位名家联手,以地理为线索,天南地北,历时两年,边走边读,边走边写,重返历史现场。
  ★27个站点,27个重要历史时空,一次特殊的旅行,一部有戏剧感的中国近代史。
  ★27篇名家历史散文,思想深邃,文采斑斓,使本书兼具史学和文学阅读价值,堪称经典。
  ★历史MOOK《史客》公益特辑,作者稿酬全部捐赠给“幸存抗战老兵关怀计划”。

内容简介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空间赋予了历史以丰富的细节和戏剧感。张鸣、解玺璋、李洁、马勇、傅国涌、许知远、叶曙明、李冬君、李翔、陈远、张耀杰等20位历史学者和文化思想界名人,作为旅者,循着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地理线索,天南地北,历时两年,寻访 27个历史现场,寻找岁月痕迹,触摸历史的厚重,还原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斯人虽去,而读者凭着这些文字,则恍若重闻其声,重见其人。用张鸣的话说,以这种方式读行近代史,“不仅别开生面,而且生动而耐读”。当今最为知名的名家学者的27篇历史散文,思想深邃,文采斑斓,使本书兼具较高的史学和文学阅读价值。本书为历史MOOK《史客》公益特辑,作者稿酬全部捐赠给“幸存抗战老兵关怀计划”。

作者简介

  李礼,资深媒体人,曾任多家媒体主编,专栏作家。现任《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出版人,主编有《穿越百年:民国前传》《晋回忆——人文中国的历史之旅行》等。

精彩书评

  先师谭其骧先生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本书描述了百年前的舞台一角,也记录了打造这个舞台和在舞台上演剧的人,值得一读。
  ——复旦大学 葛剑雄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本书还原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古典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终于有机会成为现实。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马勇
  

  本书以地理为线索钩沉历史,不仅别开生面,也显得生动、耐读。
  ——中国人民大学 张鸣
  

  任何地理和历史的交汇都是迷人、可爱的,犹如笛卡尔发明的坐标系和二元论,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时空观,读到本书的人也有福了。
  ——旅行家、数学家 蔡天新
  

  历史是个谜,是因为我们离它太远。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返历史的捷径——不是复原逝去的时间,而是返回历史的空间。
  ——作家 祝勇

目录

目录
第1站上斜街:龚自珍的答案吴久久1
第2站五台:徐继畲的光荣与梦想李礼13
第3站益阳:寻找胡林翼李洁25
第4站木渎,大时代的一介书生克念38
第5站东交民巷的外来者李刚45
第6站会馆里的慷慨悲歌李翔56
第7站1898,康有为的逃亡路马勇61
第8站从维新号到东洋文库张鸣68
第9站梁启超的茶坑村李翔74
第10站梁启超的双城记解玺璋84
第11站海盐,古塘里的求变者王英90
第12站湖州札记,从沈家本到陈其美李礼99
第13站小站春秋何玉新111
第14站安阳访袁林陈远119
第15站1907,绍兴之夏陈祥125
第16站岳府街,被遗忘的蒲殿俊吴策力132
第17站从万木草堂到林觉民马勇141
第18站溥伦,佟麟阁路上的失败者吴久久152
第19站寻找宋教仁:从桃源到宋园张耀杰164
第20站海丰寻陈炯明叶曙明169
第21站南通:张謇的背影傅国涌175
第22站定州,远去的乡村理想李礼186
第23站洋书店——延陵巷许知远198
第24站江津,最后的陈独秀李洁204
第25站没有胡适的绩溪李翔210
第26站两谒钱穆素书楼李冬君215
第27站何处是归程张泉220

作者简介241
后记李礼245

精彩书摘

  第3站
  益阳:寻找胡林翼
  李洁

  一、胡林翼是谁?

  “胡林翼是谁?”两位文友看到我案头放着两本有关胡氏的史料,不约而同地问我。
  他俩一个60后,一个70后,都是在探寻历史真相上有所作为的年轻同道,却又都不知道胡林翼为何许人,这不能不让我心头一凉,为当今历史教育的苍白而暗自悲哀——近代中国多少历史的本色,连同胡林翼那样的一代英杰的名字,真的被洗白了。
  年前,我去了湖南一趟。在益阳,因寻访胡林翼的故址,意外地从当地书法家、收藏家赵建超先生手里得到了两册当地编纂的胡林翼专辑,回来后,正翻阅。
  悲乎!知道曾国藩是谁就应该知道胡林翼是谁,知道毛泽东是谁就应该知道胡林翼是谁。
  先从曾国藩这儿说。胡林翼是与曾国藩同时代的湖南籍封疆大吏,因谥号“文忠”,故后世皆以“胡文忠”或“文忠公”相称。曾、胡与另两位湘军首领左宗棠和彭玉麟,当时被誉为“咸同中兴”的四大名臣,尤其前二人,时人以“曾胡”并称。胡林翼生前,官阶居曾国藩之下(胡氏为正二品的湖北巡抚,曾氏为从一品的“督办四省军务”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但声望并不在其之下。
  言者谓:数十年来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获逮公。
  听明白了吧?这是后来任过广东巡抚的郭嵩焘说的话:大家都认为,几十年来,各省的督抚们,论行政能力、品行、才干和威望,没有一个超过胡林翼的。封疆大臣,亦称封疆大吏,又简称疆吏,即对各地总督、巡抚和将军(驻防各地旗兵之统帅)的统称,当然也包括正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须知,郭氏正是曾帅的主要幕僚。
  清末史家沈卓然也认为:

  世徒知曾、左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

  胡氏生前,声誉之隆,可见一斑。
  胡林翼出身于官宦家庭,和曾国藩一样,也是由科举入仕。洪秀全的太平军出粤省汹汹北犯时,正在湖南老家为亡母“守制”的曾副部长(左侍郎)听从郭嵩焘的劝说,组织乡亲们武装起来保家卫国,湘军自兹横空出世。而胡林翼已在贵州的大山里当了好几年的知府,因剿匪卓有成效而为云贵总督吴文镕所赏识。两任湖南巡抚曾给朝廷打报告要他回湘工作,但都被吴总督挡住了。其时,胡林翼的老家已经被“洪”峰淹没,洪秀全甚至把益阳的县名都改了,叫成了“得胜县”。由于清廷八旗与绿营不堪一击,洪氏的太平军一路得胜,竟然在拿下江宁府(南京)后,建立了“太平天国”!首当其冲的皖、鄂、苏省的疆吏们纷纷落败甚至蒙难。朝廷急调已任闽浙总督的吴文镕改任湖广总督,前往鄂省。吴氏督鄂后,即奏请胡林翼前往襄助(京城也有某御史上疏推荐)。胡林翼因此官升一级(由从四品的黎平知府升正四品的贵东道员),率千名黔勇驰援湖北。不期,等胡氏到鄂后,老领导吴总督却因兵败黄州投水自裁了!此时湖南告急,湘省巡抚骆秉章赶紧上奏朝廷要胡林翼回籍效力。胡回马湖南,平定了当地匪患。接着再进湖北,与在京时认识的老乡曾国藩会师,开始联手与太平军浴血厮杀,这才有了湘军的逐渐强盛,进而有了大清江山的转危为安。
  乱世出英雄。在长江流域苦斗的那几年,四十出头的胡林翼由正四品的道员而从三品的按察使,而从二品的布政使,而正二品的巡抚,甚至比曾国藩还早地获得了太子少保之头衔。辞世之前,又因系收复安庆的“首功”(曾国藩荐语)而被加授太子太保衔。按现在的话说,真是天下第一等的牛人!
  ......

  然而,胡宫保已经无法起身遥向北京叩谢皇恩了。在按虚龄计岁的传统时代,他刚好50岁。也正因他死得太早,在后世,其声誉才远不及曾国藩。
  晚清乃至民初的中国职业军人,无不对曾、胡二位尊崇有加。蔡锷曾编过一册《曾胡治兵语录》,民国初年被公开出版。此书到了创办黄埔军校的蒋中正那儿,成了蒋校长经常签名赠给优秀学生的奖品。
  蒋氏对胡林翼的尊崇有例可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委员长,听说胡林翼的曾孙在湖南益阳城里要办一所中学后,尽管军务政务党务缠身,仍拨冗题写了“林翼中学”的校名(一说还曾捐款)。只不过,仅过了7年,益阳城头的青天白日旗即换成了五星红旗。蒋氏题写的校匾被人捣毁,因抗战而迁到乡下胡林翼故居的林翼中学也被迫停办了。
  在新中国的教科书上,胡林翼从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其名字除了偶尔被御用学者们点名批判一下之外,再无人提及。当下,有关曾国藩的图书走红于大小书店,与之齐名的胡林翼却鲜为人知,以致连我身边的文友居然也要问“胡林翼是谁”,这实在让人感喟。
  再从毛泽东这儿说。在胡林翼谢世仅22年之后,湘潭县韶山冲的富户毛顺生的长子毛泽东出生。胡氏故里益阳县大塘村与湘潭的韶山冲相距仅150华里,胡林翼在当地的影响可想而知。毛泽东走出大山到了省城读书以后,在恩师杨昌济那儿读到了《胡文忠公全集》,当即佩服得一塌糊涂,遂为自己起了颇为励志的字:润芝,也作润之、咏芝。
  在传统社会,有身世的人,名、字、号俱有。出山前的毛泽东,是乡下小财主的儿子,算不得有身世,故只有名而无字、号。时人皆知,润芝或润之、咏芝,正是胡林翼给自己起的号。胡氏名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咏芝,后作润之。毛把前辈乡贤的名讳直接拿来戴到了自己头上。因仰慕乡贤而将人家的英名嵌于自家的名或字中,以寄托人生的远大希望,这类例子在传统社会的中国不胜枚举。不过,毛润之后来非但没成为胡润之那样的忠君爱国的大功臣,反倒走上了洪秀全的道路,成了翻天覆地的大造反者,并最终成功地改换了乾坤。毛氏年轻时,本党和友党的同志们咸以“润之”称之,等他成为洪秀全式的国中之“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把手后,党内再无人称呼其字,而咸称其职务“主席”。中共建政共和国之后,“毛润之”的由来更无人说破。
  所以,知道曾国藩而不知道胡林翼,知道毛润之而不知道胡润之,不是哪个人的疏忽,实乃时代之错位。
  我把此次湘省自驾游的第一站定为益阳,其实主要是想找找有关胡林翼的遗址。

  ......

  二、乡陌宫保第

  益阳位于长沙以西,全程有高速公路,只有80几公里的距离。1月25日下午,驾上长沙金融业朋友苏丹兄提供的东风本田CRV,我从市中心的白沙古井启程,驶过橘子洲大桥后,不到一小时,即看到高速路上特有的褐色景点路标——“胡林翼故居”。
  拐出高速路后才知道,胡林翼故居只闪亮在路标上,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也很难找到。
  我要找的是泉交河镇的大塘村。书上说,胡林翼故里就在那个村。
  不料,我的GPS上并无大塘村!
  在乡间公路上,几番停车问路人,均因对方湘语难懂而令我一头雾水——益阳方言比长沙官话更让人挠头。后来,我试以当地语调打听“府林夷”时,立竿见影,马上就有农民指点我拐上了坦途。湖南方言把汉语拼音声母的h发成f音,且尾字多升调。把胡林翼说成“府林夷”,对方果然明白。
  在一条南北向的村级水泥道上迅行,蓦见路边有一新立的五彩石碑,是本地统一模样的村名碑,上镌四个大字——“宫保第村”。我喜出望外,连忙停车!
  “宫保”是君权时代人们对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的俗称。据说古时皇太子常居东宫,所以东宫成了皇子的代称。所谓“宫保”,顾名思义,即东宫主子的保护人,即皇子的老师。比太子太保更好听的是太子太傅——太子的师傅(李鸿章就拥有太傅的至高荣誉,故世人称之为“李傅相”)。无论太子太傅还是太子太保,都是皇帝授予有大功于国家的功臣的荣誉头衔。虽非实职,级别却很高,太子少保为正二品,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为从一品。清末三帝同治、光绪和宣统,均无子嗣,却照例以此国家顶级荣誉来奖励手下重臣。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晚清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个个都有太子太保“职称”。袁世凯历任清末要职,但他最喜欢别人对他的称呼却是“袁宫保”,可见“宫保”头衔分量之重。胡林翼是益阳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宫保,宫保第村理应是胡林翼府邸所在的村!

  ......

前言/序言

  边走边读近代史
  张鸣


  历史是人演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你方唱罢我登场,更多的时候是唱对手戏,或打,或谈,或者一起喝酒吃饭,歌舞弹唱。但所有的戏码,都得在地上演,演好了,还是演砸了,都会留下痕迹。
  中国人跟欧洲人不一样,在建筑上,善于玩土木,不善于玩石头。改朝换代,从项羽开始,又偏喜欢放火,所以一个个前朝的旧迹,剩下的不多,但是土地却有记忆,地层的差异,一个又一个地夯土墩,告诉后来的人们,这里经过了多少次的沧海桑田,多少次的王冠落地。只要脚踏上那片土地,土地就会告诉你点什么。
  写历史,读历史,都可以走着写,走着读。考察一场战役,不亲临现场,看看山川地貌,河流走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辨东西。想知道皇帝是如何尊贵,怎么也得到故宫走一趟,立在丹墀之上,你才明白,大殿里龙椅上坐的那个人,无论是什么德行,在这样的建筑里,都透着威严,让人敬畏。
  辛亥革命百年时,应广东南方电视台的邀请,跟中山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一起,走读了广州的革命遗迹。其实,当日的广州,早已不复存在,能走读的也就是寥寥无几的几座坟茔。但是,即使看看当年建造的墓碑,摸摸碑上的文字,还是能感触到几丝历史的厚重,有一种瞬间回到当日现场的感觉,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叫做穿越。
  穿越无非是种梦呓,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估计都造不出时光列车,把现在的人送到古代去。但现在的人写史读史,如果没有一点古人的现场感觉,多半做不好这事。
  到了旅顺要塞,你才能感觉到当年日俄战争的残酷,同时才能体会出甲午战争中清军是多么的无能。同样一个要塞,俄军坚守了将近一年,而清军仅仅守了8天。到了刘公岛,你才能明白,当年北洋水师的避战策略,是多么的荒唐——刘公岛和对岸的威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乌龟壳似的堡垒,躲在里面,敌人的海军的确攻不进来,但是只消敌人绕道从后面攻下威海,这个乌龟壳就被人掀开了,躲在里面的北洋海军,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剩下挨揍的份了。看看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你才能明白在义和团运动中,所谓义和团的勇敢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一个不大的教堂,没有坚固的堡垒,里面40支洋枪就顶住了义和团几万人两个多月的围攻。如果义和团真的不怕死,挤也给它挤塌了。
  我们的历史课,真应该开放,让老师领着学生,走出来讲,到历史发生过的现场去讲。这样的话,历史就活了。有的时候,看看展览,看看古人用过的东西,鉴赏一下古人留下的画像,看看古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盔甲,对于体悟历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历史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记住年代,更重要的是要有感觉。这种感觉,只能从古人的现场,包括古人留下的物件中去寻找。
  因此,本书以地理为线索钩沉历史,不仅别开生面,也显得生动而耐读。
  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对古人,或者说对自己的祖先过于不尊重了,革命的时候大拆大砸,建设和开发还是大拆大砸,还有推土机和挖掘机的横扫。所谓封建主义的痕迹不值得保留,而近代修建的小洋楼,又是帝国主义的痕迹,更不该保留。这些年来,一边是拆掉平毁古人的痕迹,一边是大兴土木修建假古董,历史留在地脚上的遗迹,是越来越少了。假古董的出现,把土地原来的记忆也给毁了。有时候,前年去的时候,东西还在,今年再去,就已经人已非,物也不是了。即使建了假古董,建的跟真的似的,任凭你怎样发思古之幽情,也找不到感觉了。
  大概,我们只能躲进文字里,用我们走读的文字,建一个小小的象牙塔,在里面祭奠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历史。


  2013年7月,于京北清林苑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中国近代史的广阔图景,但避开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史客特辑:27站,中国近代史之旅》的具体内容和结构。 --- 书名:《风云激荡:近代中国一百年(1840-1949)》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添加一位虚构的历史学者姓名,例如:陈子昂/历史研究团队]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添加一家历史专业出版社名称]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描绘一部宏大而细腻的中国近代史画卷,时间跨度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王朝兴衰”叙事,深入剖析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全球化浪潮时的剧烈转型、痛苦挣扎与最终新生。这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一场关于现代化、民族主义、社会结构重塑和思想解放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冲击(1840-1895) 近代中国的开端,是一场由坚船利炮强行开启的对弈。本卷将详细审视鸦片战争对清廷政治生态、经济模式以及社会心理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我们不仅仅关注战役本身,更着重探讨战败后,清政府内部出现的最初反应——从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的“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 这一部分将细致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大规模农民反抗的深层动因。这些内部的巨大动荡,不仅消耗了帝国元气,也暴露了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随后,我们将聚焦洋务运动的实践,考察在曾国藩、李鸿章等精英主导下,中国尝试引进西方技术、建立新式企业、兴办新式学堂的努力。这些努力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下的内在冲突,是理解后续历史走向的关键。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彻底宣告了清朝在东亚秩序中主导地位的终结。 第二部分:变局与探索的十字路口(1895-1911) 甲午战后的“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知识分子和改革派认识到,仅靠技术引进已无济于事。本卷深入剖析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与政治实践。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思想如何从精英圈层走向社会,以及戊戌政变所揭示的顽固派与改革派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底层民众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发反抗,也因其盲目的排外情绪而被统治者利用,最终引来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辛丑条约》的屈辱签订。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迫使清政府启动了更为激进的“清末新政”。然而,新政的改革措施,如预备立宪、编练新军,在无意中却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新式知识分子与新军的崛起,加上地方实力的膨胀,使得中央权威日益空虚。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如何利用这些裂痕,最终在武昌一地的枪声中,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部分:共和的脆弱与军阀的时代(1912-1927)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艰难探索的开始。本卷细致梳理了袁世凯的崛起与倒台过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如何在权力斗争和旧势力反扑中被稀释。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碎片化。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国家”的概念在动荡中如何被重新定义。从段祺瑞的“恢复法治”到张勋的帝制复辟,无不显示出共和理念在社会根基尚未稳固时的脆弱性。然而,黑暗中孕育着新生。五四运动作为一次空前的思想文化解放,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探讨。它不仅是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愤怒爆发,更是新文化运动高潮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为后续的政治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紧接着,我们将分析国民党的一大及其“联俄容共”政策的初衷与后果,最终导向北伐战争的爆发,以及这一阶段各派政治力量的合纵连横与最终的分裂。 第四部分:革命的路径与民族的再造(1927-1949) 本卷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在南京“训政”时期的努力与局限,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环境中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法制改革、教育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将得到公正评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直面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地方军阀的残余势力、帝国主义的持续渗透、以及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探索(如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两岸的国共合作与分裂、以及长征的艰险历程,将被视为中国革命史上至关重要的“脱胎换骨”阶段。抗日战争(1937-1945)是理解近代中国命运的决定性转折点。本卷将详述全民族抗战的艰巨性,中共在这一阶段的地位变化,以及国民政府在战略决策上的得失。 最终,我们将聚焦于抗战胜利后的“内战”时期。从重庆谈判的破裂到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本书旨在揭示,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经济困局和政治路线选择的必然汇流。1949年,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百年探索的阶段性结束,一个全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本书特点: 本书力求在宏观的时代脉络与微观的个人命运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未曾发表的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对任何一方进行绝对化的简单评判。它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严肃研究者理解中国近代转型期复杂性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暗红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翻开书页时,纸张的质地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印刷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仿佛能闻到旧书特有的淡淡墨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插图的选取和排版,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堆砌枯燥的照片,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历史文献的局部、老照片的侧影,甚至是当时报纸的边角料艺术化地融入版面,形成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视觉冲击力。比如,在讲到某个重要会议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展示全景图,而是放大了与会者手中握着的钢笔的特写,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让读者的目光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停留和沉思,而不是被信息流淹没。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把玩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设计巧思,这无疑为阅读这厚重的历史增添了一份仪式感。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逻辑性,但它又巧妙地避免了传统教材的刻板。它采用了类似“主题串联”而非严格的“时间线索”的布局,虽然大致遵循时间发展,但每隔几章,作者就会设置一个“专题聚焦”的小节,比如专门讨论“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变迁”或者“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危机”。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打断,回来后也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不会因为遗漏了一两页而感到整个叙事链条断裂。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有助于读者将零散的事件整合到更宏大的议题之下,帮助我们构建起更清晰的历史脉络。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碎片化的日期和人名,而是一幅清晰的、关于近代中国在内外交困中艰难转型的动态图景,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是阅读体验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中对“地方性”和“边缘人物”的关注。我们习惯了被教科书塑造成以几个一线城市或核心人物为中心的近代史叙事,但这部作品显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边界。作者似乎特意花了大篇幅去描写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地理区域——比如西北边陲的某一商帮,或是长江下游某一小县城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反应、挣扎和贡献,构成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肌理。书中对这些“幕后英雄”的挖掘,不仅仅是简单的补遗,而是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地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从下至上的观察角度,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也让人更能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推动的缓慢而艰巨的过程。这种对“地方史”的重视,让整个叙事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考据和观点的平衡性上,做得远超我的预期。通常涉及近代史的著作,很容易陷入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叙事框架,但这本书却展现出惊人的中立和包容性。作者似乎非常谨慎地对待每一条引用的材料,我注意到许多关键论断后面,都附带着详尽的注释,不仅标明了出处,还常常会指出不同史学流派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这使得读者在接受作者观点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判断的空间。比如,在讨论某个改革运动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去评判其成败,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的时代背景和逻辑困境,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受制于时代的个体。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厚度。它不是在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而是在引导你思考“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治学态度,让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一般普及读物的学术价值,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和信服。

评分

作者的叙事手法,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引人入胜”。我本来以为近代史会是一连串密密麻麻的事件罗列,读起来会像是在啃硬骨头,但这本书的开篇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选择从最宏大的战争或条约切入,而是从一个极其微观的、普通人的日常片段入手,比如某个南方小镇的茶馆里,人们第一次听到关于“新思潮”的议论,那种带着好奇、怀疑和一丝兴奋的复杂情绪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贯穿始终,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课本知识,而成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鲜活的人生抉择。文字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该磅礴激昂时,文笔如洪钟大吕,字字千钧;该婉转低回时,又如同涓涓细流,细腻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挣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转场时用到的过渡句,它们自然流畅,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轻轻一合,场景已然切换,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被故事牵着走的节奏感,完全没有松懈的机会。

评分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空间赋予了历史以丰富的细节和戏剧感。张鸣、解玺璋、李洁、马勇、傅国涌、许知远、叶曙明、李冬君、李翔、陈远、张耀杰等20位历史学者和文化思想界名人,作为旅者,循着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地理线索,天南地北,历时两年,寻访 27个历史现场,寻找岁月痕迹,触摸历史的厚重,还原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斯人虽去,而读者凭着这些文字,则恍若重闻其声,重见其人。用张鸣的话说,以这种方式读行近代史,“不仅别开生面,而且生动而耐读”。当今最为知名的名家学者的27篇历史散文,思想深邃,文采斑斓,使本书兼具较高的史学和文学阅读价值。本书为历史MOOK《史客》公益特辑,作者稿酬全部捐赠给“幸存抗战老兵关怀计划”。

评分

价格优惠,快递服务很给力

评分

史客专辑不错!

评分

史客专辑不错!

评分

史客专辑不错!

评分

史客专辑不错!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很满意!

评分

相较纯粹依托文献写就的历史读物,历史游记可读性更强。读者不仅能了解所述人物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在纸上“卧游”那些存留至今的名人古迹,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到作者抚今追昔的“现场感”。但要写好历史游记绝非易事:首先你得从故纸堆里找出他曾经住过哪些地方—那些地方要么是被拆,要么地名、街名、房屋结构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有的所谓“名人故居”根本就是假的。光一个北沟沿胡同23号院所谓“梁启超故居”,就闹了这么多年笑话。据杨东晓查证是1986年普查弄错了一直也没人更正,直到2012年记者采访,文物部门才提交更正的报告。本书《梁启超的双城记》一文也提到这座宅子,好在编者李礼和作者解老师都是审慎的人,正文和图注都没被带到沟里。

评分

在众多以人物为主题的篇章里,李刚这篇《东交民巷的外来者》显得较为独特。作者将东交民巷的历史溯源到元代的江米巷,得名自南方经由通惠河供应的糯米—又称“江米”。马可波罗当年就曾在此巷下榻。需要提醒作者的一点是: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时间是在1291年,而非文中所说的1293年。这个问题蒙元史学者杨志玖70年前就考订过。此后的700年间,这条巷子里来往的有藩属贡使、俄国商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开始在此兴建使馆,驻扎在此的外交使团见证并参与了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等北洋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1927年国民政府南迁,但这条巷子一直被外国人控制,直至1943年才收回主权;随着四九鼎革,这条巷子的命运又是几经变迁—一条巷子的历史,折射出数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起落兴衰。我最喜欢的是这篇结尾的一张照片,拍摄于当年的德国使馆区,如今是红都服装店:橱窗里面展出的是图画的某氏宗谱,玻璃上映射出对面东交民巷饭店的建筑群,照片左侧被塑胶模特的一双长腿占据,下面的标牌上写着“HO!HO!H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