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書目(1911-2011)

清史書目(1911-201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愛平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曆史
  • 書目學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二十世紀史
  • 史學
  • 工具書
  • 文獻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761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304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單本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從中華民國建立到2012年這100年間,國內外研究清代曆史的所有書籍,共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個大類;下編分為經、史、子、集、叢書、檔案共6大部分,收入書目近4萬條,200萬字。本書邀集海內外清史學術名傢,耗時數年,精心編纂而成,基本涵蓋近代以來所有對清代問題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工具書。

作者簡介

黃愛平,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清史、史學史及史學理論。著有《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 思想文化捲》、《清代學術文化史論》等書。

目錄

目錄
上編研究著作
一、總論
 (一)中國通史
 (二)明清史
 (三)南明史
 (四)清朝通史
 (五)曆朝
1.入關前
   2.順治朝
   3.康熙朝
   4.雍正朝
   5.乾隆朝
   6.嘉慶朝
   7.道光朝
   8.鹹豐朝
   9.同治朝
   10.光緒朝
   11.宣統朝
 (六)晚清史
 (七)中華民國史
 (八)中國近(現)代史
 (九)中國革命史
 (十)現代化
 (十一)地方史
   1.澳門
   2.北京
   3.福建
   4.廣東
   5.河北
   6.湖南
   7.遼寜
   8.山東
   9.上海
   10.颱灣
   11.天津
   12.香港
   13.浙江
   14.其他省區
 (十二)工具書
   1.綜述
   2.詞典
   3.年錶
   4.地圖
   5.目錄索引
 (十三)論集
   1.一般論集
   2.個人論集
   3.會議論集
 (十四)清史學界
   1.清史學者
   2.清史纂修
 (十五)通俗讀物
二、政治
 (一)通論
 (二)曆朝內政
 (三)政權結構
   1.中央
   2.地方
 (四)政治製度
 (五)政治思想
 (六)吏治官風
 (七)曆史事件
   1.明清鼎革

   2.太平天國
   3.撚軍
   4.洋務運動

   5.戊戌變法
   6.義和團運動(附八國聯軍)
   7.新政
   8.革命
   
  (八)其他
三、經濟
 (一)通論
 (二)政策思想
 (三)土地製度
 (四)租佃關係
 (五)農業
 (六)工業
 (七)商業
 (八)城市
 (九)財政金融
 (十)交通運輸
 (十一)地域經濟
四、軍事
 (一)通論
 (二)兵製
 (三)軍餉軍械
 (四)戰爭
1.會黨與農民起義

2.鴉片戰爭

3.中法戰爭
4.甲午戰爭

 (五)軍事思想
 (六)其他
五、法律
 (一)通論
 (二)法律製度
 (三)訴訟刑獄
 (四)案件
 (五)法律思想與文化
 (六)法律與社會
 (七)其他
六、社會
(一)通論
(二)社會階層
(三)宗族
(四)女性、傢庭與婚姻
(五)禮製民俗
(六)人口
(七)生活風尚
(八)災荒
(九)地域社會

七、邊疆民族
 (一)通論
 (二)邊疆
   1.通論
   2.北方地區
   3.東北地區
   4.西南地區
   5.西藏
   6.西北地區
   7.新疆
   8.海疆
 (三)民族
   1.通論
   2.滿族
   3.濛古族
   4.锡伯族
   5.其他民族
 (四)土司

八、宗教結社
 (一)通論
 (二)傳統宗教
   1.佛教

   2.道教
   3.基督宗教

   4.伊斯蘭教
   5.教案
 (三)秘密會社
   1.通論
   2.各類會社
 (四)民間教門
   1.通論
   2.各類教門

 (五)民間信仰
   1.薩滿教
   2.其他民間信仰
 (六)其他結社

九、教育科舉
 (一)教育
 (二)科舉

十、思想文化
 (一)通論
 (二)經學
 (三)史學
   1.思想史
   2.學術史
   3.文化史
 (四)諸子學
 (五)語言學
 (六)目錄版本校勘辨僞輯佚
 (七)書史
 (八)禁書文字獄
 (九)新聞齣版
 (十)其他

十一、文學藝術
 (一)文學
   1.通論
   2.作傢作品
   3.文學理論
   4.小說
   5.散文
   6.詩詞
   7.語言文字及其他
 (二)藝術
   1.通論
   2.繪畫
   3.書法
   4.音樂戲麯
   5.印章篆刻及其他

十二、科學技術
 (一)通論
 (二)數學
 (三)物理、化學
 (四)地質、氣象學
 (五)天文學
 (六)水利學
 (七)農學與生物學
 (八)醫學
 (九)建築學
 (十)技術

十三、文物考古
 (一)文物
   1.建築
   2.器物
 (二)考古

十四、曆史地理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十五、中外關係
(一)通論
   1.綜閤
   2.外交製度
   3.侵略與反侵略
   4.交流
 (二)亞洲
   1.日本
   2.朝鮮半島
   3.琉球
   4.亞洲其他地區
 (三)歐洲
   1.英國
   2.俄國
   3.法國
   4.德國
5.歐洲其他地區
 (四)美洲
 (五)華人華僑
 (六)傳教士
 (七)其他

十六、人物
 (一)單傳
 (二)閤傳
 (三)總傳
下編文獻檔案
一、經部
 (一)綜論綜考
 (二)五經(附孝經)
   1.易
   2.書
   3.詩
   4.禮
   5.春鞦三傳
   6.孝經
 (三)四書
   1.論語
   2.孟子
 (四)小學
   1.文字
   2.音韻
   3.訓詁
   4.語法
二、史部
 (一)綜論綜考
 (二)紀傳(附補錶、補誌)
 (三)編年(附實錄、起居注)
 (四)紀事本末
 (五)雜史
 (六)方誌地理(附書院誌、寺院誌、佛教山誌等)
 (七)典章製度
 (八)詔令奏議
 (九)傳記(附年譜、日記)
 (十)筆記
 (十一)目錄
 (十二)金石碑帖
 (十三)史學批評
 (十四)資料匯編
三、子部
 (一)綜論綜考
 (二)儒傢(附法傢、墨傢)
 (三)兵傢
 (四)農傢(附水利)
 (五)醫傢
 (六)天文算法
 (七)術數
 (八)雜說雜纂雜錄
 (九)類書
 (十)濛學
 (十一)宗教(佛、道及其他宗教)


四、集部
 (一)彆集(附尺牘)
 (二)總集
 (三)詩賦
 (四)詞麯(附謠諺等)
 (五)小說
 (六)文學批評
 (七)資料匯編
五、叢書
 (一)綜閤
 (二)專科
 (三)地域
 (四)氏族
 (五)輯佚
 (六)附錄
   1.百部叢書集成
   2.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二編
   3.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
   4.叢書集成新編
   5.叢書集成續編
   6.叢書集成三編
   7.叢書集成續編
六、檔案

責任者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清史書目(1911—2011)》的編纂工作開始於2011年夏,完成於2013年鞦。在兩年多的時間裏,編纂工作大體經曆瞭六個階段。
一、前期準備
主要由黃愛平、闞紅柳負責製定《凡例》與《工作則例》,並提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討論,經反復修改後形成定稿。同時初步組成編纂工作組,為編纂工作正式開展奠定基礎。
二、遴選著錄
由清史研究所領導動員清史研究所在讀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三個小組,在編纂工作組各位老師帶領下,分彆承擔不同時段的書目遴選著錄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第一小組(負責1911—1949年著述的遴選著錄)
組長:曹剛華
組員:陳鵬(博)陳鵬(碩)丁麗耿曉明韓祥
史聞峰唐帥張公政張輝




第二小組(負責1950—1979年著述的遴選著錄)
組長:鬍恒
組員:褚宏霞孔勇李明施劍孫遜
王大文王悅鄔若龍項鏇硃江琳


第三小組(負責1980—2011年著述的遴選著錄)
組長:丁超
組員:崔燦紀元江曉成李若明李文
馬俊恩歐陽萱唐亦婷王敬雅詹奪
張亞龍趙慶豐硃曉雪
其中項鏇、孔勇在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務之外,還分擔瞭第三小組的部分工作任務。韓祥、張公政、陳鵬(博)、李明則分彆協助組長曹剛華、鬍恒做瞭部分書目的前期審稿工作。
三、審核增補
主要由黃愛平組織編纂工作組的曹剛華、丁超、鬍恒、鬍祥雨、闞紅柳、宋瞳各位老師,分彆承擔書目查核、增補、刪重、糾謬等工作。
四、分類編排
其中“研究著作”的分類編排由丁超、鬍恒、鬍祥雨負責,“文獻檔案”的分類編排由黃愛平、闞紅柳、曹剛華、宋瞳承擔。此外,博士生瀋偉、王大文、項鏇、吳元做瞭叢書部分的增補著錄工作,王大文、項鏇還協助做瞭“文獻檔案”條目著錄的規範工作。
五、校閱核查
書稿排版之後,編纂工作組各位老師分彆承擔瞭相關書目的校閱核查任務,前後凡三校三改,個中艱辛,難以縷述。此外,瀋偉、王大文、項鏇、吳元、戴麗莎、徐偉、麯世俠、鄭顔等博士、碩士研究生,也協助主編做瞭大量查核校對工作。
六、編製索引
主要由黃愛平、闞紅柳組織瀋偉、項鏇、王大文、吳元、鄭雲艷、戴麗莎、徐偉、麯世俠、周勇軍、弭麗麗、硃婷婷等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反復查核比對的基礎上,編製書目“責任者索引”,以便讀者查閱利用。
在書目編纂工作過程中,清史研究所的領導和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專傢,黃興濤所長,夏明方、楊念群副所長,陳樺、劉鳳雲、張永江教授,始終在學術上予以指導,在工作上大力支持。特彆是黃興濤所長,多次過問工作進展,幫助解決具體問題,為我們的工作提供瞭有力的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的策劃編輯曹磊,多次參與我們的工作會議,提齣建議,完善體例,責任編輯李紅認真審校,嚴格把關,為本書目的順利齣版,付齣瞭艱辛的努力。
完全可以說,本書目是團體閤作的結晶。如果沒有大傢的共同努力,沒有所領導和學術委員會的支持,我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的。作為本書主編,謹在此嚮所有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嚮給予我們幫助的各位領導、專傢,錶示衷心的感謝!
黃愛平
2013年鼕於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序言


清史研究的百年迴望與前瞻:一部麵嚮未來的文獻綜述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1911年至2011年間所有涉及清史研究的齣版物和文獻,而是聚焦於這一百年間清史研究範式的演變、核心議題的更迭,以及方法論的革新。它是一部旨在梳理、評估和展望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如何處理“清代遺産”的深度學術專著。 本書的結構清晰,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清史研究從“民族國傢構建”的早期階段,到“社會經濟轉型”的主流敘事,再到“全球史觀與文化轉嚮”的當代探索。 第一部分:奠基與重構(1911-1949):從史料整理到政治論述的張力 此部分深入探討瞭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清史研究的初始形態。這一時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語境的深刻影響。一方麵,學者們肩負著“重估清朝”的曆史使命,急於為推翻帝製提供史學論據,使得研究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另一方麵,知識分子對傳統宮廷檔案的接觸日益便利,催生瞭紮實的文獻整理工作。 核心內容包括: 1. 宮廷檔案的初步利用與爭論: 分析瞭早期的檔案整理工作,例如對《清代奏摺》、《起居注》的初步發掘,以及圍繞這些一手資料的真僞性、可信度進行的早期學術辯論。重點討論瞭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官方記錄中提取關於國傢治理和權力運作的經驗教訓。 2. “落後論”與“早期現代化論”的交鋒: 闡述瞭在民族主義思潮下,“清朝是阻礙中國進步的根源”這一論調如何成為主流敘事的一部分。同時,也追蹤瞭少數早期學者對清代在財政、軍事和外交領域所做的“現代化嘗試”的關注,如對洋務運動的評價,這些研究為後來的“晚清社會轉型”研究埋下瞭伏筆。 3. 地方誌與民間史料的側影: 考察瞭地方學者在這一時期對省級、府縣級史料的整理,這些工作往往獨立於中央史學的政治敘事之外,為理解地方精英與中央權力之間的復雜關係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第二部分:主流敘事與範式確立(1949-1980年代):社會經濟結構研究的興盛 新中國成立後,清史研究迅速融入瞭馬剋思主義史學的主導框架。此階段的研究目標明確,即通過分析清代的社會結構和階級矛盾,來論證革命的必然性。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豐碩,奠定瞭後世研究的基礎框架。 本書詳盡分析瞭以下幾個關鍵領域的研究進展: 1. 土地製度與農民問題: 集中剖析瞭關於清代土地占有關係、地權分散化進程以及賦稅製度對農民生活影響的經典論述。探討瞭如何運用階級分析法來解讀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重大社會衝突。 2. 區域經濟史的興起: 考察瞭對江南、華北等核心經濟區域的專題研究,這些研究開始超越簡單的生産力分析,關注商業化、手工業的發展與區域性市場網絡的形成。重點梳理瞭關於“斯密說過中國”論題下,清代商業資本主義萌芽的討論脈絡。 3. 官僚製度與國傢財政的研究深化: 在對國傢權力結構的研究中,學者們深入考察瞭清代稅收製度的演變(如攤丁入畝的長期效應)、漕運體係的衰落,以及軍費開支對財政穩定的衝擊。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晚清財政危機的理解。 4. 邊疆研究的初步視野: 盡管主要精力集中於內地,但此部分也收錄瞭對新疆、西藏、濛古等邊疆地區行政管理、民族關係等方麵的初期學術探索,為後來的“多民族國傢”敘事提供瞭早期素材。 第三部分:拓展與轉型(1990年代至今):全球視野、文化轉嚮與微觀史學 改革開放後,清史研究迎來瞭“大爆炸”時期。學術的藩籬被打破,研究者開始全麵吸收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範式從單一的社會經濟結構分析轉嚮多元化的文化、社會和全球史視野。 本書對這一時期的學術動態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評價: 1. 清代“心態”與“觀念史”的引入: 探討瞭文化史研究的興起,包括對士人階層身份認同的變遷、禮儀製度的社會功能、以及對“中國”概念在清代自身的演變(特彆是“華夷之辨”的鬆動)的研究。知識分子史、思想史的研究開始從傳統“經學史”的框架中解放齣來。 2. “國傢構建”與“權力運作”的再審視: 藉鑒瞭歐洲社會史和政治人類學的成果,學者們不再將清朝國傢視為僵化的鐵闆一塊,而是著重考察中央與地方、滿漢精英、以及不同層級官僚之間的日常互動、協商與權力博弈。例如,對地方士紳的“地方自治”能力的研究,以及對基層治理的微觀考察。 3. 全球史視域下的清代: 這是本書著墨最多的部分之一。梳理瞭清代如何被置於全球貿易網絡、疾病傳播、知識流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重點關注瞭清朝對外部衝擊的反應機製,特彆是鴉片貿易、傳教士活動對清代社會結構和知識界的影響,以及清代在海洋史上的角色定位。 4. “新清史”的對話與爭議: 深入分析瞭“新清史”學派(New Qing History)的理論主張,特彆是其強調滿族性(Manchu-ness)在清代國傢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對傳統“漢族中心論”的挑戰。本書客觀評價瞭國內學者對這些理論的迴應、吸收與批判,展現瞭本土研究對理論前沿的積極參與。 5. 媒介、身體與日常生活的轉嚮: 考察瞭晚近研究對印刷術、報刊雜誌、城市空間、醫療實踐、性彆關係等微觀領域的深入挖掘,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清代社會“日常經驗”的理解,使清史研究更具質感和深度。 結論:百年研究的迴顧與未來的研究方嚮 本書的最後部分對過去一百年的清史研究進行瞭總結性的評估。它肯定瞭前輩學者在史料整理和奠定社會經濟分析框架上的巨大貢獻,同時也指齣瞭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例如:對非精英階層、女性、以及非核心區域曆史的深入挖掘仍顯不足;如何有效融閤全球史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史的細節考察,仍是未來研究需要解決的難題。本書以審慎樂觀的態度,為未來二十年清史研究提供瞭清晰的問題意識和方法論參考。 本書並非一部史料的目錄,而是一部關於“如何研究清史”的方法論思考史和學術思想史。 它為每一個有誌於深入研究清代曆史的學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批判性的文獻導航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野極其開闊,它不僅僅聚焦於北京或南京的權力中心,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疆域和更邊緣的群體。我感興趣的是邊疆民族在清末的變局,而這本書中關於新疆、濛古地區的地方誌資料匯編,給瞭我一個非常紮實的起點。它收錄瞭大量的民族誌手稿的引文和齣處,這些資料在其他綜閤性的清史著作中,往往隻是寥寥數語帶過。通過這些零散的記載,我得以拼湊齣在中央權威動搖時,地方社會結構所經曆的微妙變化。雖然查閱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它要求讀者在不同章節間頻繁跳轉比對,但這恰恰也是一種訓練,鍛煉瞭我們如何從海量的碎片信息中,構建起一個立體、多維的曆史圖景。它不是一碗精心烹調的盛宴,而是一片等待發掘的富饒礦藏。

評分

這本書的體例編排,初看起來似乎有些陳舊,但細品之下,卻發現其中蘊含著一股堅韌的學者精神。它不像現代學術著作那樣追求時髦的理論框架,而是專注於“存證”和“梳理”。我特彆欣賞它對於政府公文和諭旨的引用方式,很多都是直接摘錄原件,不加過多現代化的解讀。這種“原汁原味”的呈現,反而要求讀者帶著更審慎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字句。我嘗試用它來交叉驗證我正在研究的某個地方官員的升遷路徑,發現書中收錄的吏部檔案索引,精準地補上瞭我文獻鏈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那種“啊,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是閱讀純粹的二手研究無法比擬的體驗。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在於提供一個可以被反復檢驗和深入挖掘的原材料倉庫。

評分

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沒想到在某些章節裏,作者的筆觸卻流露齣一種近乎詩意的洞察力。比如,關於“梨園風雲”那一塊,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瞭戲麯傢的生卒年月和代錶作,而是嘗試去解析京劇藝術在清末民初的流變,如何從宮廷走嚮民間,如何吸收西方戲劇元素而又保持其內核。那種文字的張力,讓我仿佛能聽到梅蘭芳先生初登颱時的弦樂四起。再者,書中對當時報刊雜誌的分類,其細緻程度令人咋舌。它不是籠統地歸為“政治類”或“文學類”,而是深入到“改良派言論”、“激進派聲討”、“風俗月錶”等具體語境中去,這對於理解當時社會思潮的多元與碰撞,非常有啓發性。雖然整體篇幅巨大,但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反而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讓人忍不住想去尋找那些被曆史塵封的聲音。

評分

坦白說,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有點被它的體量震懾住瞭。這不像是我們現在習慣的輕薄讀物,它更像是一塊沉甸甸的基石。我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晚清的經濟史轉型上,這本書在這方麵展現瞭驚人的廣度。它詳盡地羅列瞭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各類實業公司檔案的原始齣處,包括那些最終沒能存活下來的“爛尾”項目。這部分內容對於宏觀敘事者來說或許有些冗餘,但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挖掘失敗經驗的“細節控”來說,簡直是寶藏。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的、充滿掙紮的近代化進程,而不是教科書上那種一帆風順的理論模型。每當我讀到某傢江南絲廠的收購記錄時,我都忍不住在腦海中復盤當時的資本流動和勞工環境,這本書提供的材料,無疑是構建這種想象力的最佳磚石。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年代感,那種老派的綫裝書風格,配上泛黃的紙張質感,簡直就是時光機。光是翻開書頁聞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紙張混閤的味道,就讓人心頭一顫。不過,內容上嘛,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我特彆喜歡它對晚清到民初這段時間,史料整理的細緻程度。比如,它收錄瞭許多地方誌和傢族文書的索引,這對我研究某個特定傢族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思想轉變,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僅僅是在目錄和前言部分打轉,試圖摸清這條脈絡。書中對於早期革命黨人齣版的小冊子和刊物的羅列,也相當詳盡,讓人能夠窺見那個風雲激蕩年代,知識分子是如何通過文字進行思想啓濛的。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份極度嚴謹的“地圖”,而不是導遊的講解,需要讀者自己去探索,但這份“地圖”的精細度,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

評分

這一時期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對藝術産生瞭深刻影響。主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美術。 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有獨特的成就。 兩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衝積地,沒有可供建築使用的石料。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磚坯,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為瞭使建築具有防水性能,他們在牆麵鑲嵌陶片裝飾,類似現在的馬賽剋。 蘇美爾人最重要的建築為塔廟。是建在幾個由土壘起來的大颱基上,這種類似於梯形金字塔的建築被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剋神廟是塔廟的最典型的代錶。 烏魯剋城廢墟上的這座塔是殘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層進式神廟)之一。據考證,塔廟建於公元前21世紀,它是烏爾那姆(Nammu)國王為瞭錶示對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這一時期的雕刻相當發達。 蘇美爾人的圓雕像很可能是用於宗教目的。雕像身體呈圓拄形,雙手捧於胸前,姿勢虔誠,麵部錶情平靜劃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齣純真、樸實、專注的錶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強的寫實性。在尼尼微齣土的《薩爾貢王青銅頭像》刻畫寫實。神誌莊嚴威嚴,個性堅毅,顯示齣精湛的工藝水平。《納拉姆辛浮雕石闆》以其寫實的手法刻畫瞭納拉姆辛王率軍政府山地的曆史場麵。對角綫的構圖使浮雕具有動感和空間感,簡單的風景刻畫錶現瞭特定的環境。 繪畫: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錶作為烏爾城齣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版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麵。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麵、正身、側足為主,傾嚮於平麵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象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工藝美術:蘇美爾人是古代最傑齣的工藝美術師,他們留下瞭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如黃金器物、武器、金頭盔、匕首、樂器等。 蘇美爾人的牛頭竪琴是最古老的精美樂器。琴架頂部以牛頭作為裝飾,用天青石和金箔製成,牛的神誌錶現得十分生動,顧起的牛鼻似在翕動。琴身由黃楊木製成,正麵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著人和動物,錶現瞭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動物在進行人類活動的情景,具有濃厚的奇異色彩。 編輯本段 (二)巴比倫美術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瞭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的傳統。(可惜,迄今為止所發現和保存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漢漠拉比法典石碑。 漢漠拉比建立瞭龐大的巴比倫王國,並頒布瞭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瞭漢漠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的寶座前,聽他口授法典。太陽神的威嚴和漢漠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麵充滿瞭宗教的虔誠和嚴肅。 編輯本段 (三)亞述美術 簡介 公元前1600年前後,巴比倫被加喜特人滅亡。以後的600年中,兩河地區文化處於退化時期。 野蠻加喜特人很少創造齣傑齣的藝術成就,而在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述高原興起瞭另一支閃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興起,史稱亞述人。 亞述人的性格極為膘悍,崇尚武功。他們連年進行對外徵服戰爭,徵服瞭整個兩和地區和埃及,成為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但這個矛盾重重的大的國並不長久,在內外矛盾的夾攻之下於公元前612年滅亡。 亞述人在文化上同樣受蘇美爾人影響,但卻不具有蘇美爾人那種宗教的虔誠。他們的藝術主要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評分

這一時期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對藝術産生瞭深刻影響。主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美術。 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有獨特的成就。 兩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衝積地,沒有可供建築使用的石料。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磚坯,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為瞭使建築具有防水性能,他們在牆麵鑲嵌陶片裝飾,類似現在的馬賽剋。 蘇美爾人最重要的建築為塔廟。是建在幾個由土壘起來的大颱基上,這種類似於梯形金字塔的建築被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剋神廟是塔廟的最典型的代錶。 烏魯剋城廢墟上的這座塔是殘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層進式神廟)之一。據考證,塔廟建於公元前21世紀,它是烏爾那姆(Nammu)國王為瞭錶示對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這一時期的雕刻相當發達。 蘇美爾人的圓雕像很可能是用於宗教目的。雕像身體呈圓拄形,雙手捧於胸前,姿勢虔誠,麵部錶情平靜劃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齣純真、樸實、專注的錶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強的寫實性。在尼尼微齣土的《薩爾貢王青銅頭像》刻畫寫實。神誌莊嚴威嚴,個性堅毅,顯示齣精湛的工藝水平。《納拉姆辛浮雕石闆》以其寫實的手法刻畫瞭納拉姆辛王率軍政府山地的曆史場麵。對角綫的構圖使浮雕具有動感和空間感,簡單的風景刻畫錶現瞭特定的環境。 繪畫: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錶作為烏爾城齣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版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麵。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麵、正身、側足為主,傾嚮於平麵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象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工藝美術:蘇美爾人是古代最傑齣的工藝美術師,他們留下瞭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如黃金器物、武器、金頭盔、匕首、樂器等。 蘇美爾人的牛頭竪琴是最古老的精美樂器。琴架頂部以牛頭作為裝飾,用天青石和金箔製成,牛的神誌錶現得十分生動,顧起的牛鼻似在翕動。琴身由黃楊木製成,正麵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著人和動物,錶現瞭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動物在進行人類活動的情景,具有濃厚的奇異色彩。 編輯本段 (二)巴比倫美術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瞭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的傳統。(可惜,迄今為止所發現和保存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漢漠拉比法典石碑。 漢漠拉比建立瞭龐大的巴比倫王國,並頒布瞭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瞭漢漠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的寶座前,聽他口授法典。太陽神的威嚴和漢漠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麵充滿瞭宗教的虔誠和嚴肅。 編輯本段 (三)亞述美術 簡介 公元前1600年前後,巴比倫被加喜特人滅亡。以後的600年中,兩河地區文化處於退化時期。 野蠻加喜特人很少創造齣傑齣的藝術成就,而在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述高原興起瞭另一支閃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興起,史稱亞述人。 亞述人的性格極為膘悍,崇尚武功。他們連年進行對外徵服戰爭,徵服瞭整個兩和地區和埃及,成為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但這個矛盾重重的大的國並不長久,在內外矛盾的夾攻之下於公元前612年滅亡。 亞述人在文化上同樣受蘇美爾人影響,但卻不具有蘇美爾人那種宗教的虔誠。他們的藝術主要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評分

百年經典 精品收藏 人文閱讀 學術權威。

評分

這一時期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對藝術産生瞭深刻影響。主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美術。 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有獨特的成就。 兩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衝積地,沒有可供建築使用的石料。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磚坯,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為瞭使建築具有防水性能,他們在牆麵鑲嵌陶片裝飾,類似現在的馬賽剋。 蘇美爾人最重要的建築為塔廟。是建在幾個由土壘起來的大颱基上,這種類似於梯形金字塔的建築被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剋神廟是塔廟的最典型的代錶。 烏魯剋城廢墟上的這座塔是殘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層進式神廟)之一。據考證,塔廟建於公元前21世紀,它是烏爾那姆(Nammu)國王為瞭錶示對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這一時期的雕刻相當發達。 蘇美爾人的圓雕像很可能是用於宗教目的。雕像身體呈圓拄形,雙手捧於胸前,姿勢虔誠,麵部錶情平靜劃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齣純真、樸實、專注的錶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強的寫實性。在尼尼微齣土的《薩爾貢王青銅頭像》刻畫寫實。神誌莊嚴威嚴,個性堅毅,顯示齣精湛的工藝水平。《納拉姆辛浮雕石闆》以其寫實的手法刻畫瞭納拉姆辛王率軍政府山地的曆史場麵。對角綫的構圖使浮雕具有動感和空間感,簡單的風景刻畫錶現瞭特定的環境。 繪畫: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錶作為烏爾城齣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版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麵。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麵、正身、側足為主,傾嚮於平麵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象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工藝美術:蘇美爾人是古代最傑齣的工藝美術師,他們留下瞭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如黃金器物、武器、金頭盔、匕首、樂器等。 蘇美爾人的牛頭竪琴是最古老的精美樂器。琴架頂部以牛頭作為裝飾,用天青石和金箔製成,牛的神誌錶現得十分生動,顧起的牛鼻似在翕動。琴身由黃楊木製成,正麵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著人和動物,錶現瞭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動物在進行人類活動的情景,具有濃厚的奇異色彩。 編輯本段 (二)巴比倫美術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瞭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的傳統。(可惜,迄今為止所發現和保存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漢漠拉比法典石碑。 漢漠拉比建立瞭龐大的巴比倫王國,並頒布瞭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瞭漢漠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的寶座前,聽他口授法典。太陽神的威嚴和漢漠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麵充滿瞭宗教的虔誠和嚴肅。 編輯本段 (三)亞述美術 簡介 公元前1600年前後,巴比倫被加喜特人滅亡。以後的600年中,兩河地區文化處於退化時期。 野蠻加喜特人很少創造齣傑齣的藝術成就,而在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述高原興起瞭另一支閃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興起,史稱亞述人。 亞述人的性格極為膘悍,崇尚武功。他們連年進行對外徵服戰爭,徵服瞭整個兩和地區和埃及,成為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但這個矛盾重重的大的國並不長久,在內外矛盾的夾攻之下於公元前612年滅亡。 亞述人在文化上同樣受蘇美爾人影響,但卻不具有蘇美爾人那種宗教的虔誠。他們的藝術主要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評分

本書收錄瞭從中華民國建立到2012年這100年間,國內外研究清代曆史的所有書籍,共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個大類;下編分為經、史、子、集、叢書、檔案共6大部分,收入書目近4萬條,200萬字。本書邀集海內外清史學術名傢,耗時數年,精心編纂而成,基本涵蓋近代以來所有對清代問題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工具書。

評分

本書收錄瞭從中華民國建立到2012年這100年間,國內外研究清代曆史的所有書籍,共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社會、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個大類;下編分為經、史、子、集、叢書、檔案共6大部分,收入書目近4萬條,200萬字。本書邀集海內外清史學術名傢,耗時數年,精心編纂而成,基本涵蓋近代以來所有對清代問題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術工具書。

評分

百年經典 精品收藏 人文閱讀 學術權威。

評分

這一時期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對藝術産生瞭深刻影響。主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工藝美術。 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有獨特的成就。 兩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衝積地,沒有可供建築使用的石料。蘇美爾人用粘土製成磚坯,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為瞭使建築具有防水性能,他們在牆麵鑲嵌陶片裝飾,類似現在的馬賽剋。 蘇美爾人最重要的建築為塔廟。是建在幾個由土壘起來的大颱基上,這種類似於梯形金字塔的建築被稱為“吉庫拉塔”。烏魯剋神廟是塔廟的最典型的代錶。 烏魯剋城廢墟上的這座塔是殘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層進式神廟)之一。據考證,塔廟建於公元前21世紀,它是烏爾那姆(Nammu)國王為瞭錶示對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這一時期的雕刻相當發達。 蘇美爾人的圓雕像很可能是用於宗教目的。雕像身體呈圓拄形,雙手捧於胸前,姿勢虔誠,麵部錶情平靜劃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齣純真、樸實、專注的錶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強的寫實性。在尼尼微齣土的《薩爾貢王青銅頭像》刻畫寫實。神誌莊嚴威嚴,個性堅毅,顯示齣精湛的工藝水平。《納拉姆辛浮雕石闆》以其寫實的手法刻畫瞭納拉姆辛王率軍政府山地的曆史場麵。對角綫的構圖使浮雕具有動感和空間感,簡單的風景刻畫錶現瞭特定的環境。 繪畫: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錶作為烏爾城齣土的軍旗,即在刷有瀝青的木版上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石灰石鑲嵌成的戰爭和慶祝勝利的場麵。畫麵共分三層,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展開,人物、動物、器物的安排有條不紊。人物形象以側麵、正身、側足為主,傾嚮於平麵的描繪。色彩對比鮮明,四周和各層之間用幾何形裝飾,很象一幅掛毯,具有濃厚的裝飾性。 工藝美術:蘇美爾人是古代最傑齣的工藝美術師,他們留下瞭大量精美的工藝品,如黃金器物、武器、金頭盔、匕首、樂器等。 蘇美爾人的牛頭竪琴是最古老的精美樂器。琴架頂部以牛頭作為裝飾,用天青石和金箔製成,牛的神誌錶現得十分生動,顧起的牛鼻似在翕動。琴身由黃楊木製成,正麵在瀝青上用貝殼鑲嵌著人和動物,錶現瞭古代神話中的英雄吉爾伽美與雙頭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動物在進行人類活動的情景,具有濃厚的奇異色彩。 編輯本段 (二)巴比倫美術 巴比倫人在文化上繼承瞭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的傳統。(可惜,迄今為止所發現和保存的巴比倫美術作品卻為數不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漢漠拉比法典石碑。 漢漠拉比建立瞭龐大的巴比倫王國,並頒布瞭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為浮雕,下部為文字。浮雕刻畫瞭漢漠拉比王肅立在太陽神的寶座前,聽他口授法典。太陽神的威嚴和漢漠拉比的謙恭形成有力的對比,整個場麵充滿瞭宗教的虔誠和嚴肅。 編輯本段 (三)亞述美術 簡介 公元前1600年前後,巴比倫被加喜特人滅亡。以後的600年中,兩河地區文化處於退化時期。 野蠻加喜特人很少創造齣傑齣的藝術成就,而在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述高原興起瞭另一支閃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興起,史稱亞述人。 亞述人的性格極為膘悍,崇尚武功。他們連年進行對外徵服戰爭,徵服瞭整個兩和地區和埃及,成為盛極一時的亞述帝國。但這個矛盾重重的大的國並不長久,在內外矛盾的夾攻之下於公元前612年滅亡。 亞述人在文化上同樣受蘇美爾人影響,但卻不具有蘇美爾人那種宗教的虔誠。他們的藝術主要為世俗生活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評分

百年經典 精品收藏 人文閱讀 學術權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