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顾彬讲汉学:汉学研究新视野

听顾彬讲汉学:汉学研究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顾彬 著,李雪涛 编
图书标签:
  • 汉学
  • 顾彬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36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51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1-2012学年的秋季学期,顾彬教授开了两门课:“汉学研究新视野”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前者主要讲授目前在西方汉学界所出版的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料、新观点等,后者则对中国与欧洲交流的历史加以梳理,目的也是为了今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对方。“汉学研究新视野”一共讲了十一次课,内容涉及中西在文史哲很多方面的不同看法。值得注意的是,顾彬教授在介绍这些书的时候并不是平均用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多加以介绍,而他不感兴趣的部分,则一笔带过,这其实也是他做学问的特点。几个比较集中的主题,包括“忧郁”、“死亡”等他多次谈到过,而有关“笑”、“身体”等他谈得则不多。顾彬教授常常说,他不喜欢重复,即便是同一个题目,如果再次讲的话,他也会有一些新材料,或者从另外的一个可能角度去加以分析。这点大家可以从《听顾彬讲汉学:汉学研究新视野》中清楚地看到。

作者简介

  顾彬(Ku bin),1945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作家,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达50多部,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等。
  
  李雪涛,1965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外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多种,并主持翻译了顾彬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

目录

一 开场白
二 司徒汉的汉诗德译
三 17—18世纪的木版画及德国汉学的早期历史
四 中西方对于死亡的认识
五 再谈中西方对死亡的认识及其他
六 中西方对战争的认识
七 诗歌、汉学、Nation及其他
八 中西对“笑”的看法
九 中西对于“身”与“体”的认识
十 《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十一 高延的生平及其汉学研究
十二 对郁达夫小说的解读
十三 编后记
外国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汉字寻踪:从甲骨到楷书的流变与文化意蕴》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汉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或特定学者的观点阐释,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宏大而坚实的路径,深入考察汉字自身的发展脉络、结构演变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涵。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书体为纲,力求勾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赖以维系的文字系统从源头至成熟阶段的完整图景,并探讨这种视觉符号体系如何渗透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字符的曙光——先秦文字的“象”与“意”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汉字的童年时代,即先秦时期的文字形态。我们摒弃了将甲骨文和金文仅仅视为“古老字体”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置于早期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中进行考察。 一、甲骨文:占卜的“神谕”与早期语法的雏形 本部分详尽分析了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重点不在于对特定卜辞内容的释读,而在于对甲骨文造字方法的结构性研究。我们探讨了“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的原始体现,特别是象形字如何精确捕捉自然现象的形态,以及指事、会意字如何在抽象概念尚未完全固化时,通过空间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意图。我们特别关注了甲骨文中是否存在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显著不同的“早期语序”,以及祭祀、战争、农业等主题如何塑造了早期文字的词汇重心。文字的刻痕力度、间距以及版面的布局,被视为早期书写者宗教情感与社会秩序的无声表达。 二、金文:礼乐文明的“权力文本” 从殷商晚期过渡到西周和春秋时期,文字的载体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不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载体,而是国家权力、宗法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法定文本。本书细致剖析了周代金文的“规范化”倾向,研究了铭文的篇幅如何随着礼制等级的演进而拉长或缩短。重点分析了“重文”(重复书写以示郑重)和长篇叙事结构如何体现了周人对“德”与“命”的信仰。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铭文风格,揭示了王权衰落后,诸侯国文字开始“异化”的早期迹象,这为后来的文字分裂埋下了伏笔。 三、战国文字的“百花齐放”与统一的内在呼唤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最活跃,同时文字形态也最为混乱的时期。本书梳理了齐、楚、燕、秦、赵、魏等主要地域的文字特征,探究了“文字异形”现象背后的政治分割和文化认同。我们着重研究了鸟虫篆、大篆等特殊字体,分析它们是出于装饰需要还是特定阶层的秘密符号。然而,在分析这种“分裂”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秦国文字——小篆——在统一六国前夜所展现出的强大整合力,预示着中央集权对文字统一的迫切需求。 第二部分:书体的定型与实用化——秦汉的“标准化”工程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统一,更是对文字系统的强力整合。本部分聚焦于从小篆向隶书、再向成熟楷书的过渡,这是汉字实用化和符号化的关键一步。 一、小篆:线条美学与结构规范的初步确立 小篆的产生是文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抽象化”过程。本书不再仅仅强调李斯的工作,而是从书写效率的角度分析了圆转笔画向方折笔画转变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探讨了小篆如何通过固定笔画数量和结构布局,极大地降低了识别成本,为后世的印刷和书写奠定了基础。 二、隶变:从“画”到“写”的革命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一次断裂式的变革,是真正的“书体革命”。本部分详细阐述了隶变过程中,曲线如何被拉直、象形元素如何被符号化、以及“蚕头燕尾”等波磔的产生机制。我们分析了隶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化,更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文书工作量剧增的必然结果。隶书的兴起标志着文字正式脱离了纯粹的“图画”属性,确立了其作为高效信息载体的地位。 三、汉代隶书的成熟与早期草书的萌芽 我们研究了汉代简牍和碑刻中的隶书形态,对比了官方文书的肃穆与民间书信的快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隶书的快速书写过程中,笔画间的连带和省略开始出现,这为后来章草的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早期草写迹象揭示了古人在追求速度时如何主动地对既有规范进行“解构”。 第三部分:审美与哲思的融合——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精神 随着汉朝的终结和玄学思潮的兴起,文字的书写不再仅仅是记录工具,而成为了表达个体精神和生命哲思的载体。 一、楷书的初步确立与“法度”的建立 魏晋时期,楷书(真书)逐渐从隶书中脱胎而出,完成了最后的“笔画化”过程。本书探讨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在楷书结构和点画上的关键性贡献,他们如何平衡了隶书的端庄与草书的流畅,最终形成了易于辨识、便于辨别的标准字体。楷书的“方正”被赋予了儒家规范和秩序的象征意义。 二、草书的独立与“写意”的张扬 与楷书的法度相对立,今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分析了张芝、王羲之等人在草书上对“气韵生动”、“连绵不绝”的追求,这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审美取向高度契合。草书的笔断意连,被视为个体“性情”在固定符号系统中的极致释放。 结语:文字背后的文化连续性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汉字系统在数千年演变中所体现出的惊人“稳定性和适应性”。我们论证了尽管书体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汉字的核心表意结构(尤其是部首的意义关联)却保持了极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中华文明能够跨越巨大时间鸿沟、实现文化承续的关键密码。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次书体的变革,都对应着一次社会结构、政治形态或哲学思潮的深刻转向。汉字,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和美感,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光泽自然,手感温润。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学术议题,但阅读体验却是一种享受。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所展现出的匠心。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就像河流找到了最适合入海的路径,毫无滞涩感。这种结构上的美感,往往是衡量一部优秀著作的重要标准,它意味着作者对整体内容有着绝对的掌控力。读完后,我没有那种“知识点散落”的碎片感,反而有一种完整的、连贯的认知体系在脑海中建立起来。这让我明白,好的学问不仅要有真知灼见,更要有能力将这份见解以最优雅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评分

我对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感到由衷钦佩。这本书所展现的研究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它似乎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的束缚,将人类学、社会学、甚至一些哲学思辨的工具,巧妙地融入到对既有文本的重新解读之中。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在单一维度内打转,但这本书却展现了多维交叉分析的巨大威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符号的变迁”这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表层意义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权力结构和集体潜意识。这种超越学科边界的视野,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方向——真正的学术前沿,往往存在于学科的交汇点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作者的文笔功底极其扎实,即便是处理一些相当晦涩和复杂的概念,也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清晰度表达出来,让人在理解的沟壑上也能平稳过渡。举例来说,他对某个历史转折点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时间线上的事件,而是将社会、文化、思想的多个维度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立体而生动的网络。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彩的段落,不是因为它们难懂,而是因为它们精妙到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这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倒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文化之旅,导游(作者)不仅专业,而且极富个人魅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传统学术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在探讨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学养让人叹服。尤其是在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时,他总能找到那些被前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去审视。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深入的思维碰撞。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还能怎样”。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体验。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拘泥于既有框架的勇气,敢于挑战一些看似根深蒂固的理论定式,并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新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在特定研究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的“思想按摩”,让人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挣脱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及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认识一些并非专业研究古代文献的朋友,他们也对这本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翻译”能力,他能够将那些深藏在专业术语背后的核心思想,用生动、贴合现代语境的方式重新包装呈现出来。它没有因为追求深度而变得故作高深,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牺牲其学术的严肃性。每一次阅读,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尊重读者的智力,同时也体谅读者在面对庞大知识体系时的求知之苦。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其到位,让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进行深层研讨,也完全可以作为入门者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的优秀教材。

评分

正版图书,学术精品,值得推荐。

评分

1974年至1975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汉语。1977年至1985年间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学系讲师,教授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及艺术。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汉学教授资格,其教授资格论文题目为《空山——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

评分

对汉学感兴趣,感觉还不错

评分

2006年11月, 顾彬在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对中国当代文学谈了他的一些看法。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发表了题为《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文章,引起了各界读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争议。事后,顾彬对这一事件作了回应,称《重庆晨报》的报道与他的谈话内容有不符合之处。

评分

主要作品

评分

《鲁迅选集》六卷本(苏黎世.Union.1994)

评分

魔戒》(英语:The Lord of the Rings,又名《指环王》)是一部由牛津大学教授兼语言学家J·R·R·托尔金创作的史诗奇幻文学作品。这个故事原是托尔金早年创作的儿童幻想小说《霍比特人历险记》(1937年)之续篇,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变得恢弘庞大。此作品绝大部分完成于1937至1949年,约与二战期间相符,在某些方面亦受到该场战争的影响[1]。直至近年,《魔戒》一书仍是第二卖座的小说[2]。 常有读者将其误认为一“三部曲”,其实托尔金起初的构想是将本书同《精灵宝钻》组合成一个两卷的作品。但碍于经济原因,出版商在1954、1955年决定删掉《精灵宝钻》的部分,而只把《魔戒》分为三卷共六册出版,形成今天广为人知的《魔戒》三部曲。分别称作《护戒同盟队》、《双塔奇兵》、《王者归来》。其中每一部又分为两册出版,并收录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此后,《魔戒》一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并重刷多次,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的原文名称,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之王)指明了最主要的反派角色——黑魔王索伦,他创造了一枚戒指来统领其他戒指,并以此作为对抗甚至统治中土大陆的终极武器。故事开始于平静的夏尔,一个类似英国乡村的哈比家园,随着魔戒的争夺而横跨了整个中土大陆。主角包括霍比特人佛罗多·巴金斯、山姆·詹吉、梅里、皮平和他们的同伴游侠阿拉贡、矮人吉姆利、精灵莱戈拉斯,还有巫师甘道夫。 托尔金众多作品的写作主题、背景和其由来皆被大量研究过。尽管加入了大量的知识,《魔戒》剧情其实仅是托尔金自1917年以来写作之浩大史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并自称该史诗的类型为“神话创作”(mythopoeia)[3]。影响《魔戒》的因素广泛来源於哲学、神话、宗教、对工业化的反对立场、作者前期作品与两次世界大战等[1]。一般认为《魔戒》为现代奇幻作品带来巨大的影响,“托尔金派”(Tolkienian和Tolkienesque)一字甚至为《牛津英语词典》所收录 [4]。 《魔戒》一书的历久不衰为流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参照。托尔金迷们创建了许多社群,亦出版了大量有关托尔金及其作品的书籍。《魔戒》正持续地衍生出不同作品,如艺术插图、音乐、电影、电视、广播剧、电玩游戏、同人文章等。 全书共分六篇: 第一篇:黑影重临(I: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第二篇:魔戒远征队(II: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第三篇:伊森加德的背叛(III: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第四篇:莫多之旅(IV: The Journey to Mordor) 第五篇:护根战争(V: The War of the Ring) 第六篇:王者回归(VI: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托尔金原来打算集结成一册出版,但在二战后由于纸张短缺,他的想法未能付诸实现。小说最后只能分为三册出版:《魔戒首部曲

评分

对汉学感兴趣,感觉还不错

评分

现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客座教授。[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