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6编·3)(繁体竖排版)

全宋笔记(第6编·3)(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古籍
  • 宋史
  • 全宋笔记
  • 繁体
  • 竖排版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6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9960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宋笔记(第6编·3)(繁体竖排版)》系统整理点校,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内页插图

目录

松窗百说 李季可撰
省心杂言 李邦献撰
岭外代答 周去非撰
常谈 吴箕撰
采石战胜录 员兴宗撰
采石瓜洲毙亮记 蹇 驹撰
采石毙亮记 佚 名撰
炀王江上录 佚 名撰
卧游录 吕祖谦撰

精彩书摘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吉凶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壽夭在天,安危在人。知天理者,夭或可壽;忽人事者,雖安必危。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勢使然也。若馳羣馬于平陸,集多士于大庭,非駿足奇才不可得先。
  人之有過失,猶身之有疾病。攻之以藥石,誨之以廉恥,雖過失不害為賢者,雖疾病不失為全人。
  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舜、跖之徒自此分。捨生取義,固不可得;見利思義,聖人亦取之。殆哉!不可言况可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所以景公千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外事無大小,中慾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捨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有遇能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耳!
  官爵富量贝在人,谓之淌来;道德行义在我,谓之自得。淌来者足以骄妻妾,自得者可以轻公卿。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圣人不易之论也。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马犯也;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逢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欲去病,则正本,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効;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固存,虽妻子不能移其爱,推此以尽为臣之道,则爵禄安能易其守。子惟知有亲,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
翰墨留香:宋代文人的心灵图景与时代侧影 本书汇集了一批宋代文人的重要笔记文献,旨在深入展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日常生活、艺术情趣以及他们对世事变迁的独特观察与反思。这些笔记,如同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以其细碎而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立体、饱满的宋代社会风俗画卷。 一、卷帙浩繁中的笔墨人生 宋代文人阶层空前壮大,他们的生活不再仅仅围绕科举与仕途,而是渗透到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山水游赏乃至器物考证之中。本书所收录的篇什,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宋代“士大夫”身份认知的边界。 1. 雅集与交游的社会网络: 书中详载了当时的文人雅集场景,如曲水流觞、击鼓传花等风雅活动。这些记录不仅是娱乐方式的展现,更是士人构建人际关系、互相砥砺学问的重要场域。我们得以窥见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在不同场合与同僚、后辈的唱和酬酢,从中可体会到宋人重“交游”之风的深层文化意蕴——友情与学问常常相互依存、互为映照。 2. 起居与日常的细节描摹: 笔记中不乏对居家生活的细腻描述。例如,对书斋陈设的讲究,对饮茶之道的精研,对香药燃焚的偏好,乃至对园林布局的审美趋向,无不体现出宋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述,恰恰是理解宋代市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交融的关键切口。我们看到,即便是身处贬谪或困顿之时,文人依然试图通过对器物、环境的掌控,来维系内心的秩序感和精神的独立性。 二、学术思辨与艺术鉴赏的深度透视 宋代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高峰期,其思想的活跃性与艺术的成熟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平衡。本书中的笔记,是研究宋代理学、史学、文学及艺术史的珍贵一手资料。 1. 经史之辨与理学萌芽: 许多笔记记录了当时的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再阐释与争鸣。关于“天理”、“人欲”的探讨,关于朱子学与陆王学前期的思想碰撞,虽然不如专门的哲学著作那样体系完备,但却展现了这些宏大理论如何在民间、在日常讨论中被消化和流传。其中,对于史书的考订、对前朝得失的评议,也折射出宋人对“以史为鉴”的深刻反思。 2. 诗文创作的“缘起”与“锤炼”: 笔记是文人记录创作灵感、自我批评和对他人作品评点的重要场所。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作诗用典的考证,以及对某些名句“如何得来”的追溯。这些内部材料揭示了宋诗的格律之严谨、意象之精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反复斟酌、反复推敲的结果,体现了宋人对“格律之美”与“意境之深”的执着。 3. 鉴藏之学的兴盛: 宋代对金石、书画、古玩的热衷,推动了中国鉴藏史的发展。本书中的记录,包括对宋徽宗亲笔题跋的追忆、对米芾“刷字”的轶事、对珍贵古物的流传脉络的零星记载,为我们重建宋代的艺术品市场和鉴赏标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笔记展现了宋人对古物的尊重,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占有和研究古物,来确立自身文化正统性的努力。 三、世事浮沉中的个体悲欢 宋代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从北宋的繁华到南渡的偏安,文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跌宕。笔记往往是记录这些时代剧变的最佳载体,因为它更侧重于“亲历者的感受”而非官方的叙事。 1. 边塞烽烟与南迁的记忆: 面对金人的入侵与国家的衰落,许多笔记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例如,对靖康之变的间接描述,对沦陷区风俗的对比,以及在南迁途中所见所闻的感喟,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往昔盛世的缅怀,也有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 2. 贬谪生涯的精神自救: 许多杰出文人因直言进谏或政治斗争而遭受贬谪。笔记记录了他们在岭南、潮州等偏远之地,如何通过与当地朴素民风的接触,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并完成自我精神的重建。这种“以山水为师,以竹为友”的记述,深刻反映了士大夫在逆境中保持人格独立与精神高贵的文化策略。 3. 奇异怪诞的社会侧录: 除了高雅的学术和艺术,笔记也保留了宋代社会底层的民间传闻、奇人异事和地方风俗的记录。这些非主流的叙事,为我们研究宋代的民间信仰、巫术流变、甚至早期科学现象的观察提供了侧面佐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肌理的认知。 结语: 本书并非一部结构严谨的史学专著,而是由无数宋代文人随手记录下的心绪与见闻汇集而成。它们如同宋代士人的“私密日记”,以一种去雕饰的姿态,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状态:他们既是高雅的鉴赏家、深邃的思想者,也是充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笔触,我们得以穿越千年,与那群身处鼎盛与衰亡边缘的文人,进行一场真诚而深刻的对话。阅读这些笔记,即是回溯宋代精神气质的源头,感受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初翻阅时,那种复古的竖排设计,配合着精美的字体,仿佛立刻将人带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纸张的质感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厚实而略带韧性,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触感也依然温润。封面设计上,那种内敛的古典美学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分花哨的装饰,却能在细节处彰显出内容的厚重与历史感。对于我这种喜欢实体书、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捧着它翻阅,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每一次打开,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版式设计上所倾注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的尊重与敬意。能把一套学术性较强的笔记整理成如此赏心悦目的实体书,实在难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长期关注古代文献整理的读者,我对这套书的注释体系给予高度肯定。在如此浩繁的笔记中,要做到精准校勘和详尽注释,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辨析字词、考证典故、厘清人物关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和参注,往往是解开疑难、贯通上下文的关键钥匙。正是这些严谨细致的学问功夫,使得我们这些后学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没有这层坚实的学术基础做支撑,再精美的装帧和再宏大的规模也终将沦为形式主义,而这套书显然在“里子”上也做到了极致的扎实可靠。

评分

从阅读的难度和信息密度来看,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相当高,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适应期,随后的收获是巨大的。文字多半是古奥精炼的文言,需要一定的文史功底才能顺畅阅读,这无疑筛选掉了一部分仅凭好奇心翻阅的读者。然而,正是这种不加迎合的严谨态度,保证了内容的原汁原味和学术的纯粹性。我个人是抱着学习和考证的心态来对待的,每一篇笔记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对当时政治、文化乃至哲学思想的深刻洞察。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中,我不仅汲取了知识,更领悟到古人在叙事和观察事物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与思维方式,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也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无疑是极其深厚的,光是目录和章节划分就能看出其内容的庞杂与精细。我特别欣赏它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摹,那种微观到极致的记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所吸引,比如关于当时士人日常饮茶的习惯、地方官员的轶事,乃至市井百态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脉动。这些零散却又极具价值的片段,为研究宋代社会史提供了非常鲜活的佐证,让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可以说,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肌理的研究者或爱好者而言,这都是一套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不同于一般文集偏重宏大叙事,这套笔记的魅力在于它的“碎化”与“多重视角”。它像一张由无数光点编织而成的网,没有单一的主线牵引,而是通过无数个侧面、无数个角度,最终汇聚成一幅完整的时代图景。阅读时,我时常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交叉验证和理解,这种主动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极富乐趣。尤其是一些关于学术争鸣、文人之间的唱和酬酢的记录,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活力与张力。这种非线性、多维度的信息输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理解,远比平面化的史书叙述来得更加立体和真实可信。

评分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勢使然也。若馳羣馬于平陸,集多士于大庭,非駿足奇才不可得先。

评分

人之有過失,猶身之有疾病。攻之以藥石,誨之以廉恥,雖過失不害為賢者,雖疾病不失為全人。

评分

书很好 送货也很快 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评分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吉凶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评分

圣主啥的,也够呛了,崇祯辽事方歇,贼患四起,开始任用内臣,对阁臣科官撇嘴了。

评分

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舜、跖之徒自此分。捨生取義,固不可得;見利思義,聖人亦取之。殆哉!不可言况可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评分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圣人不易之论也。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马犯也;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逢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评分

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所以景公千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