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緊緊圍繞工傷保險審判實務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專題的形式進行係統化分析和探討,作者是工傷保險領域具有較高造詣的審判業務專傢,通過對審判實務問題的深入分析,有助於法官、律師以及其他法律實務工作者對審判實務問題深入瞭解和把握。
目錄
專題一 工傷保險適用範圍
1如何確認現行工傷保險適用範圍內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企業的分支機構可以成為工傷單位主體
2如何確認我國外派勞務人員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外派勞務人員的工傷單位主體認定應有證據支持
3事業單位勞動者因工受到事故傷害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事業單位勞動者可以認定工傷
4社會團體勞動者因工受到事故傷害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可以認定工傷
5民辦非企業單位工作人員能否認定工傷?
6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具有確認國傢機關公務員工傷認定的法定
職權
7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能否成為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因事故傷害可以申請認定工傷
8如何確認建築工程非法轉包、分包給不具備施工資質的單位或個人造成事故傷害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建築工程非法發包、轉包、分包的,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為工傷認定決定中的用人單位
9如何確認嚮無經營證照的個人租賃企業造成事故傷害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嚮無經營證照的個人租賃企業發生傷亡事故的齣租方為工傷單位主體
10如何確認雙重或者多重勞動關係中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職工在實際用人單位因工受傷的,實際用人單位為工傷單位主體
11如何認定勞務派遣關係中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勞務派遣單位為工傷認定決定中的用人單位
12如何認定承包經營關係中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承包企業為工傷認定決定中的用人單位
13如何認定車輛掛靠經營關係中的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掛靠單位為工傷認定決定中的用人單位
14已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單位能否成為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已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單位不能成為工傷單位主體
15群眾性自治組織能否成為工傷單位主體?
[疑案解析]群眾性自治組織勞動者因工受傷的不能認定為工傷
16如何確認用人單位分立、閤並、轉讓、承包、破産情形下的工傷單位主體?
17非法用工情形下的一次性賠償標準是否可以低於工傷保險待遇?
[疑案解析]非法用工一次性賠償標準不得低於工傷保險待遇
專題二 工傷認定程序
1申請工傷認定應當符閤哪些基本條件?
2如何正確把握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管轄權?
[疑案解析]用人單位未在注冊地為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發生傷害事故的由生産經營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管轄
3哪些主體可以嚮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齣工傷認定申請?
[疑案解析]婚姻關係證據不足而受理以配偶身份提齣的工傷認定申請應予撤銷
4工傷認定中如何證明和確認勞動關係?
5工傷認定中如何證明和確認事實勞動關係?
[疑案解析]確認勞動關係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時限內
6工傷認定程序中如何啓動勞動關係爭議仲裁程序?
[疑案解析]工傷認定中應當先行解決勞動關係爭議
7工傷認定中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能否依職權確認勞動關係?
8在勞動爭議仲裁程序中能否委托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
[疑案解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在勞動關係依法確認情況下委托工傷認定
9在工傷認定行政訴訟中如何處理再請求確認勞動關係的民事訴訟?
[疑案解析]人民法院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可以對是否存在勞動關係一並審查
10如何準確理解工傷認定申請時限?
[疑案解析]超齣1年時限提齣的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
11如何理解《工傷保險條例》對條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法律溯及力?
[疑案解析]職工在條例實施前受傷未完成工傷認定,條例實施後明顯超齣申請期限的不予受理
12工傷認定申請時限是否存在法定的中止、中斷情形?
[疑案解析]工傷申請時限可以因法定情形中止、中斷
13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否受理用人單位超過30日未超過1年時限提齣的工傷認定申請?
[疑案解析]用人單位超過30日提齣工傷認定申請的不予受理
14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於申請人不能在工傷認定申請時限內補正全部材料的能否作齣不予受理決定?
[疑案解析]確認勞動關係期間不應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時限內
15工傷私瞭和解協議能否替代工傷認定?
[疑案解析]一次性賠償和解協議不能否認職工再行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
16如何把握工傷認定行政證據及其舉證責任分配?
[疑案解析]用人單位沒有履行舉證責任的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17如何把握工傷認定程序中用人單位的舉證責任?
[疑案解析]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在行政程序中拒不提供證據而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不予采納
18如何把握工傷認定行政訴訟證據及其舉證責任分配?
[疑案解析]在工傷認定行政訴訟中應閤理分配舉證責任
19如何有效銜接工傷認定行政證據與行政訴訟證據的舉證責任?
[疑案解析]經仲裁、民事訴訟確認的事實可以直接作為認定工傷的事實根據
20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中如何運用優勢證據證明標準查明案件事實?
[疑案解析]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采納的證據不符閤優勢證明標準的應予撤銷
21試用期勞動者因工受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試用期勞動者在上班途中發生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可以認定工傷
22提供虛假身份信息應聘工作是否影響工傷認定?
[疑案解析]勞動者身份信息不一緻的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23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受傷害職工超過法定年齡的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
24退休返聘人員因工受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退休人員因工受傷不認定工傷
25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可認定工傷
26在校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發生傷亡事故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在校學生實習期間受到事故傷害的可以認定工傷
27臨時雇傭人員在施工中造成傷害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臨時雇傭人員在施工中造成傷害不能認定工傷
28誌願者在誌願服務活動中受到傷害能否認定工傷?
29傢政服務人員在工作時受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傢政服務人員認定工傷的應有充分事實依據
30導遊在帶團旅遊中受傷能否申請工傷認定?
31注銷工商登記行為是否影響對注銷前職工工傷性質的認定?
[疑案解析]職工在用人單位被注銷營業執照前因工受傷可以認定為工傷
32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齣工傷認定決定後申請人提交新的證據如何啓動糾錯程序?
33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中能否依職權對特定事實的證據作齣判定?
34工傷認定決定未經行政復議程序能否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疑案解析]當事人對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直接嚮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專題三 工傷認定範圍
1如何理解工傷認定中的“工作時間”?
[疑案解析]停車場收費員的工作時間根據工作需要可作適當調整
2勞動者在備班期間中毒死亡的能否認定為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在備班期間因工死亡的可以認定工傷
3如何理解工傷認定中的“工作場所”?
[疑案解析]職工解決必要的生理需要的場所視為工作場所
4職工在多個工作場所之間的必經區域受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來往於多個工作場所之間的必經區域屬於工作場所
5如何理解工傷認定中的“工作原因”?
[疑案解析]職工非因工作原因患頸椎病的不屬工傷
6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因與他人發生口角被打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因與他人發生口角被打傷不能認定工傷
7勞動者違章操作受到事故傷害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勞動者違章操作受到事故傷害的可以認定為工傷
8在工作中被強奸殺害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非工作原因造成傷害不能認定工傷
9如何理解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
[疑案解析]齣租車司機工作中被打傷可以認定為工傷
10職工在工作中受到本單位精神分裂癥職工傷害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在工作中受到本單位患精神分裂癥職工傷害的可以認定為工傷
11職工患病不屬於職業病目錄範圍的能否認定為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患病不屬於職業病目錄範圍的不能認定為工傷
12職工退休後被診斷為職業病的能否申請工傷認定?
[疑案解析]職工退休後被診斷為職業病的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13參加用人單位組織的集體遊覽活動摔傷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參加用人單位組織的集體遊覽活動摔傷的可以認定工傷
14因工外齣期間在娛樂時發生傷害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因工外齣期間在娛樂時發生傷害的不應認定工傷
15如何認定職工受傷是因工外齣期間還是上下班途中?
[疑案解析]受單位領導指派外齣參加培訓前往指定集閤地點途中應視為因工外齣期間
16如何準確把握工傷認定中的“上下班途中”?
[疑案解析]閤理時間和路綫應作為“上下班途中”的考慮因素
17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暴力傷害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暴力傷害的不能認定為工傷
18上下班途中無證駕駛未經檢驗和批準行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受傷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無證駕駛未經交通管理部門檢驗和批準行駛機動車受傷的可以認定工傷
19上下班途中因交通違章行為發生交通事故受傷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違章行為可以進行工傷認定
20如何理解“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疑案解析]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的應視為工傷
21因工外齣期間突發疾病昏迷的能否認定為工傷?
[疑案解析]因工外齣期間突發疾病昏迷的不能認定視同工傷
22“過勞死”能否認定為工傷?
23在工作崗位發病去醫院診治途中就餐時病情加重死亡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在工作崗位發病去醫院途中就餐時病情加重死亡的不能認定視同工傷
24在流動性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的能否認定工傷?
[疑案解析]在流動性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可認定視同工傷
25見義勇為受傷的能否視同工傷?
[疑案解析]職工在幫助鄰居救火過程中被燒傷應視同工傷
26工傷保險部門能否受理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公負傷緻殘視同工傷後又因舊傷復發第二次提齣的工傷認定申請?
[疑案解析]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公負傷緻殘視同工傷後又因舊傷復發第二次提齣的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
27在工傷認定中如何適用“故意犯罪”排除條款?
[疑案解析]工傷保險部門沒有故意犯罪有效證據作齣排除工傷認定的決定應予撤銷
28在工傷認定中如何適用“醉酒”排除條款?
[疑案解析]主張職工因醉酒受到事故傷害的應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
29如何理解因“自殘或者自殺”不得認定工傷的情形?
[疑案解析]對因工傷直接導緻精神抑鬱自殺的可以認定為工傷
30非工傷事故造成的精神分裂癥能否認定為工傷?
[疑案解析]非因工傷事故傷害造成的精神分裂癥不應認定為工傷
專題四 勞動能力鑒定
1傷殘等級鑒定結論是否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疑案解析]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齣的傷殘等級鑒定結論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2新舊勞動能力鑒定標準在實踐中如何銜接適用?
3勞動能力再次鑒定結論是否屬於行政復議受理範圍?
[疑案解析]勞動能力再次鑒定結論不屬於行政復議受理範圍
4工傷認定決定作齣後新發現受傷部位的是否需要進行二次工傷認定?
[疑案解析]工傷職工要求變更受傷部位的應當符閤相關條件
5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齣添加工傷認定部位結論的是否需要遵循法定程序?
[疑案解析]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遵循法定程序作齣的添加工傷認定部位結論應予撤銷
專題五 工傷保險待遇
1工傷職工可以享受哪些工傷保險待遇?
2受害人是否能享受工傷保險和交通事故賠償雙重待遇?
[疑案解析]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交叉時可適用補差原則
3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資格如何確定?
[疑案解析]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資格的核定應符閤法定條件
4工傷事故發生後參保補繳工傷保險費的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疑案解析]工傷事故發生後參保補繳的應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前言/序言
中國法律製度的變遷與社會治理的重塑:一項跨學科的考察 導讀: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細的社會學觀察,深入剖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律製度在應對社會轉型、經濟發展與全球化挑戰過程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全書聚焦於法律規範的演進如何與國傢治理模式的現代化、社會結構的重塑以及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相互作用,旨在揭示中國法治建設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法律體係的製度基因與曆史斷裂 本書的開篇部分,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遺産進行瞭審慎的考察,追溯瞭自秦漢以來“德主刑輔”的治理理念如何與近代西方法律體係的移植、衝突和融閤。重點分析瞭建國初期,基於社會主義國傢建設的特定需求,法律體係在結構上如何對原有的法律規範進行“清算”與“重塑”。 法律觀念的移植與本土化: 詳細梳理瞭蘇俄法律模式對中國早期法律製度的結構性影響,並探討瞭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法律如何從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異化為政治鬥爭的武器。這一階段的法律實踐,其內在的閤理性與曆史的局限性被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進行審視。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法律真空與重建: 深入剖析瞭“文革”對法律職業群體、法律機構以及法律意識的毀滅性衝擊。隨後,重點論述瞭1978年改革開放後,恢復和重建法律體係的緊迫性與復雜性,包括恢復法學教育、製定基本法律框架(如《憲法》的修訂、《刑法》的重製)等關鍵曆史節點。 第二部分:市場經濟轉型中的私法領域重構 隨著中國經濟體製由計劃轉嚮市場,私法領域——特彆是閤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如何驅動中國私法規範的精細化和專業化。 閤同關係的市場化邏輯: 考察瞭《閤同法》(及其後閤並入《民法典》的實踐)的演變,重點分析瞭意思自治原則在中國語境下的邊界限製。通過對一係列典型閤同糾紛案例的梳理,揭示瞭國傢乾預與市場主體獨立性之間的張力。例如,分析瞭國有企業改製過程中,曆史遺留的産權關係如何復雜化瞭現代閤同的履行責任。 財産權利的確立與保護: 探討瞭物權法製在中國從“公有製為主體”嚮“産權多元化”過渡中的關鍵作用。書籍詳細分析瞭土地使用權製度的特殊性,以及《物權法》在確認和保護非國有財産方麵所做的努力與存在的爭議點,例如居住權和用益物權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睏境。 侵權責任的社會化轉嚮: 關注從早期以過錯責任為主導,到逐步引入無過錯責任和嚴格責任的演變過程。這部分內容特彆關注瞭環境汙染、産品責任等新興侵權領域,這些領域反映瞭社會對高質量發展和公共利益保護的新訴求。 第三部分:國傢治理的法治化進程與行政權力邊界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公法領域,審視瞭中國政府權力運行的法治化趨勢,以及公民權利保障與行政權力的動態平衡。 行政法體係的建立與成熟: 係統梳理瞭《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製定和修訂曆程。強調瞭“依法行政”理念在中國行政管理中的滲透程度,並探討瞭行政許可、行政給付等具體製度在實踐中如何規製政府行為,防止權力濫用。 司法能動性與司法獨立性的張力: 深入剖析瞭中國司法機構的地位與作用。通過對法院改革(如司法責任製改革、跨行政區劃法院的設立)的分析,探討瞭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如何保障法官的職業獨立性和裁判的公正性。書中對“疑罪從無”等重要司法原則在刑事案件中的適用深度進行瞭案例分析。 憲法性規範的司法適用: 探討瞭憲法和基本權利條款在普通法律適用中的地位問題。雖然中國尚未確立憲法性的司法審查製度,但本書通過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意見和相關判例,考察瞭憲法精神是如何間接影響具體法律的解釋和適用,特彆是在涉及公民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的案件中。 第四部分:社會轉型期的法律新課題:社會權與身份認同 最後一部分,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公法與私法二分法,關注法律在應對當代中國社會復雜性、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以及身份認同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會保障體係的法律化構建: 聚焦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福利製度的立法過程。分析瞭這些法律如何試圖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平衡代際公平、區域差異以及全民覆蓋的目標。特彆討論瞭社會保險爭議的解決機製與普通民事糾紛的區彆。 勞動關係的演變與法律規製: 隨著零工經濟的興起和非標準雇傭關係的普及,本書探討瞭《勞動閤同法》等法律在界定“勞動者”身份、規製平颱經濟用工模式方麵所麵臨的結構性難題。 法律文化與社會接受度: 引入社會學視角,考察瞭民眾對法律的信任度、法律服務的可及性,以及地方性規範(如鄉規民約)與國傢法律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書認為,法治的真正實現不僅依賴於法律條文的完善,更依賴於社會主體對法治精神的內化與接受。 結論: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框架,理解中國法律製度的現代化進程,不是一條簡單的綫性軌道,而是在繼承傳統、應對市場化衝擊、吸收國際經驗以及堅持特定政治框架等多重約束下,持續進行的、充滿張力的復雜建構過程。它強調法律實踐的現場感,而非僅停留在文本的抽象分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