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铭铭 编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中国人类学
  • 社会文化
  • 民族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学术期刊
  • 第八辑
  • 中国社会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95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9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主办单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人为己任,故将开辟相当篇幅供新生代学者发表其作品(特别是述评、书评及研究札记)。作为学术探讨平台,《评论》将视具体情况,亦开辟相当篇幅选刊相关主题的已发表论文。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

目录

人性的西方幻象
按语
作者告白
作为修昔底德主义者的霍布斯和亚当斯
古代希腊
有关人的条件的另类概念
中世纪的君主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国
开国元勋们
自利的道义复燃
其他的人文世界
现在是我们的自卑在啜泣
文化即人性
跨学科讲坛——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三讲

世变中人类学研究的反思:个人的经验
经济、社会与文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下的地方社会
追忆

人类学家蒋炳钊教授访谈录
圆桌会议

汶川地震——围绕灾后重建与人类学介入方式的讨论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纪要
交换理论与中国研究
中国人作为政治概念
中国社会学:传统、现状与未来
日本的公司与宗教
绅权与隐士
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
当代中国与社会理论
印度和中国社会的“等级”
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
线条与结构,人物与境界——文明、历史形态与人生史
结构、符号与变迁
一个当代事件的历史人类学
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茶话会纪要
社会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史跨学科研讨会纪要
Advanced Workshop on Reciprocal Understandings in East Asian Anthropology:A Report
东南与西南——寻找中国人类学学术区之间的关联性学术研讨会
暨实地考察活动纪要
人类学实地研习营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科学思想读书报告会纪要
述评
如何批评利奇?一评《上缅甸诸政治体制》
死亡、仪式与现代性问题——评《殡葬人手记》
书评

《氐与羌》
《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
《人类学方法论》
《心与物游》
《羌在汉藏之间》
《应用人类学》
《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
稿纸

精彩书摘

跨学科讲坛——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三讲世变中人类学研究的反思:个人的经验
身为一个在非西方世界成长的人类学者,对于这门学科的看法,至少有三个主要的来源:一是国际人类学知识发展的冲击,一是研究对象的刺激,最后是人生经历的影响。对我来说,这三者是相互影响而纠缠不清的,但人生的经历却是最初影响我决定念人类学的主因。因此,先由这里开始谈我对人类学的看法。
一、青少年时刻骨铭心的经历
虽然,人生是由许多琐碎而平淡的生活经验累积而来,但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却往往只是几件刻骨铭心的特殊经历。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世纪60年代,我念初一时的经验。当时的台湾地区刚经历过“二战”,人民生活普遍困苦,大部分人家的小孩都必须帮忙家计,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也不例外。星期天早上,我常与一位初中同学一起到嘉义市中心最大的市场卖菜。周一到周六,市场上摆摊的摊贩都有固定的摊位,摆摊是必须付费给管理委员会才能获得的权利。传闻中,市场管理委员会由黑道把持。只有在周日,警察与合法摊贩会放松控制,让未缴费的小贩得以在此贩卖他们自己栽种的农产品,以赚取微薄的利润补贴家用。
……

前言/序言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 作者: 约翰·哈蒙德 译者: 李明 出版社: 历史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涵盖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时期)在公元前四千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不同于侧重于政治史和王室记载的传统研究,本书致力于重构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通过对楔形文字泥板、考古遗址、艺术品和法律文献的细致解读,揭示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古代社会如何运作。 第一部分:城市的诞生与环境的塑造 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其文明的兴起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自然馈赠密不可分。本书首先探讨了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季节性洪水、冲积平原以及灌溉系统的发展——如何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聚落。 我们考察了乌鲁克(Uruk)和乌尔(Ur)等早期城市从村落向复杂社会形态过渡的关键阶段。重点分析了早期神庙和王室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这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更是社会等级制度的早期基石。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包括神庙区的中心地位、城墙的防御功能,以及普通民居的布局模式,例如苏美尔城邦中常见的庭院式住宅结构。 第二部分:经济基础与劳动分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是高度制度化的农业经济,并辅以发达的贸易网络。本书细致梳理了农业生产的周期、主要作物(如大麦)的种植技术,以及牲畜饲养在家庭与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重点章节聚焦于劳动力的组织与分配。通过研究“牛头人”所代表的劳动记录泥板,我们得以洞察古代工厂或作坊(如纺织作坊、啤酒酿造场)的内部管理机制。书中详细区分了自由民(Awīlum)、普通人(Muškēnum)和奴隶(Wardum)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法律地位。奴隶劳动在农业、建筑和家庭服务中的渗透程度,以及他们获得自由的可能性,被置于详尽的社会阶层分析框架内进行探讨。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的路线和商品,特别是对波斯湾(美伦哈)和安纳托利亚的铜、锡、木材等战略物资的获取方式,展现了早期跨区域经济协作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家庭、性别与亲属关系 家庭是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规范对理解整个社会至关重要。本书利用《汉谟拉比法典》和更早期的法律文献(如《乌尔纳姆法典》),重建了古代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体系。 内容涵盖了婚姻的缔结与解除(如休妻的条件和赎金的支付)、收养制度(常用于确保遗产继承和养老送终)、以及继承权(尤其关注女儿和寡妇的财产权利)。性别角色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也被深入探讨:女性在家庭内外的活动范围,她们参与商业活动的案例(如著名的尼普尔女性借贷者记录),以及在宗教仪式中的地位。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物质生活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贵族与贫农在食物构成、服装和娱乐方式上的显著不同。 第四部分:法律、秩序与纠纷解决 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传统是人类法律史的里程碑。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法典条文,而是将法律置于社会控制和日常冲突解决的背景下考察。我们分析了法律条文如何反映了社会对财产保护、人身伤害和债务违约的态度。 探讨了司法体系的运作过程:从地方社区的长老会议(pūrum)到更高层级的国王法庭。书中的关键议题包括“替代性惩罚”的原则(例如“以眼还眼”的适用性限制)、合同法的演变(特别是土地租赁和信贷的法律规范),以及如何利用誓言和神谕作为司法证据。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泥板,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也是普通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 第五部分:信仰、仪式与世俗生活 宗教渗透到美索不达米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探究了神祇体系与城邦政治的紧密联系,如马尔杜克(Marduk)在巴比伦崛起的过程,以及对地方神灵的崇拜如何维持地方认同。 重点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实践:从早晨的祈祷、家庭祭坛的设置,到季节性的盛大节日和祭祀仪式。书中还探讨了占卜、解梦以及巫术在解决个人困惑和预测政治命运中的作用。对“死后世界”(阴间,Irkalla)的信仰描绘,有助于理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面对死亡、疾病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世生活的珍惜和对秩序的维护。 结论:遗产与连续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知识、制度和技术上对后世文明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在数学、天文学和文学领域的贡献。通过对这些社会维度的细致还原,本书旨在提供一幅立体、动态的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图景,超越了仅关注宏大叙事的传统研究范式,使读者得以领略这些早期城市居民的喜怒哀乐与不懈追求。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考古学、文献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活视角: 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家庭纠纷和日常劳作,而非仅聚焦于国王和战争。 一手文献解读: 大量引用并分析了新近翻译的经济泥板和法律文书。 清晰的结构: 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可理解的模块,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古代社会运作的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学原来可以如此“接地气”。我一直以为人类学研究的都是那些遥远的古代文明或者异域风情,但这本书里很多篇章都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具体议题,而且视角非常独特。比如,有一篇关于城市空间与社会交往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一个城市新区居民的观察,揭示了在新型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空间设计、社区管理乃至网络社交所重塑的。这种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致洞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处的环境,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同一个社区里,却常常感觉彼此疏远。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有生活化的观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当下最有效的工具。它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激发了我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类学研究新世界的一扇窗!我一直对人类起源、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变之类的宏大议题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很多科普读物过于浅显,而学术专著又门槛太高。《评论》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由一群真正对人类学怀有热情的学者们,用一种既严谨又充满趣味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古代部落迁徙与基因痕迹的分析,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证据,还将最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冰冷的DNA如何讲述人类波澜壮阔的迁徙史。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既让我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很用心,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示意图,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我在理解复杂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知识的“密度”和“厚度”。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人类学的普及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深入,而这本评论集则完全不同。它汇聚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作品,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论据。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民间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文章。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那些奇特的仪式和传说,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信仰是如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构建起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并对社区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维系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将抽象的信仰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学研究的强大生命力。文章的语言也相当精炼,虽然学术性很强,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在仔细阅读后有所领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它能极大地拓展你的认知边界,让你对人类社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这《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关注着中国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而这一辑的质量,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关于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与文化认同的文章。作者深入到基层,与当地居民进行长时间的访谈,捕捉到了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顽强维系着的传统仪式和情感纽带。我尤其对文章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关于表演和技艺,更关乎一种身份的传承和集体记忆的维系。读完之后,我感觉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活生生的生活方式。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人类学研究方向的探讨,比如数字人类学和环境人类学,也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的活力和前沿性,它正在不断地拓展边界,以应对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总的来说,这本评论集展现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有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到《中国人类学评论》(第8辑)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人类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深奥的距离感。但当我翻开它,尤其是读到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家庭结构演变的那篇文章时,我瞬间被吸引住了。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几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家庭样本,从传统的宗法制到现代的原子化家庭,中间经历了怎样的阵痛和转型,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宏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具体地烙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我看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看到了婚姻观念的颠覆,甚至看到了社区互助网络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式微。这种从微观切入,映射宏观变迁的研究方法,比那些空洞的理论阐述要动人得多。而且,文章的语言也很有力量,没有过多矫饰的学术术语,而是直指人心,引发我对自己家庭、对社会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觉得,人类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它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