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水生贝类彩色图集

大亚湾水生贝类彩色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燕 等 著
图书标签:
  • 贝类
  • 水生生物
  • 海洋生物
  • 大亚湾
  • 图鉴
  • 彩色图集
  • 生物多样性
  • 无脊椎动物
  • 海洋生物学
  • 广东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327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6801
品牌:墨点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亚湾水生贝类彩色图集》主要介绍广东大亚湾沿海常见贝类251种,它们隶属于腹足纲、瓣鳃纲、多板纲及掘足纲。对每一种贝类均详细介绍了其名称、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分布等,并附有彩色图片。《大亚湾水生贝类彩色图集》适用于贝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者,贝类爱好者、收藏者及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使用。

目录

1 贝类分类术语
1.1 多板纲
1.2 腹足纲
1.3 掘足纲
1.4 瓣鳃纲
2 多板纲与掘足纲
1.日本花棘石鳖
2.大角贝
3 腹足纲
3.1 前鳃亚纲
3.1.1 原始腹足目
1.杂色鲍
2.羊鲍
3.鼠眼孔(虫戚)
4.中华楣(虫戚)
5.星状帽贝
6.嫁蜮
7.龟甲(虫戚)
8.斗嫁(虫戚)(粒(虫戚))
9.鸟爪拟帽贝
10.史氏背尖贝
11.单齿螺
12.银口凹螺
13.锈凹螺
14.黑凹螺
15.镶珠隐螺
16.塔形马蹄螺
17.斑马蹄螺
18.肋(虫昌)螺
19.镶边海豚螺
20.蝾螺
21.节蝾螺
22.粒花冠小月螺
23.朝鲜花冠小月螺
24.红底星螺
25.渔舟蜒螺
26.锦蜒螺
27.蜒螺
28.齿纹蜒螺
29.奥莱彩螺
30.多色彩螺
3.1.2 中腹足目
31.粗糙拟滨螺
32.棒锥螺
33.覆瓦小蛇螺
34.紧卷蛇螺
35.平轴螺
36.沟纹笋光螺
37.纵带滩栖螺
38.古氏滩栖螺
39.珠带拟蟹守螺
40.小翼拟蟹守螺
41.中华蟹守螺
42.双带盾桑椹螺
43.三肋愚螺
44.笠帆螺
45.太阳衣笠螺
46.水晶凤螺
47.铁斑凤螺
48.黑口凤螺
49.带凤螺
50.篱凤螺
51.水字螺
52.蜘蛛螺
……
4 瓣鳃纲
5 头足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贝类分类术语
1.1 多板纲
1.头板、尾板和中问板多板类壳板共8块,按照壳板的形状和排列的前后分为3类,即头板、尾板和中间板。头板是位于身体最前端的一块,呈半月形;尾板是位于身体最后的一块,呈元宝状;位于头板和尾板中间的6块除大小略有差别外,基本形态和构造相似,统称为中间板。
2.缝合片 除头板外,在每一壳板的前面两侧有一片白色、薄而光滑的物质,称为缝合片。缝合片被前面一块壳板覆盖着,它插在表皮中而不与表皮相连。有的种类在左右两缝合片中间还有小齿或小片。
3.嵌入片在头板腹面前方、中问板的腹面后方两侧和尾板的后部,有嵌入片。嵌入片常有齿裂。
4.峰部、肋部和翼部 每一块壳板按外形可分为3部分,即中央隆起部称峰部,壳板前侧方为肋部,壳板后侧方为翼部。
5.环带身体背面,贝壳的四周有一圈外套膜称为环带。环带上生有各种类型的小鳞、小棘和针束等附属物。
6.齿舌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状似刀。每一横列由17个齿片组成,虽然每一横列齿数较固定,但齿片形状,特别是第一侧齿的形状常因种类不同而异。
7.鳃和微眼鳃为羽状,位于身体的腹面的外套沟内。鳃的数目随种类而不同。微眼是贝壳表面一种特殊的感光器官。在微眼中有角膜、晶体、色素层、虹彩和网膜。虽然有的微眼缺乏晶体,但其基本构造与眼近似。
多板纲外型模式如图1—1所示。
1.2 腹足纲
1.螺旋部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可以分为许多螺层。

前言/序言


岭南古韵:潮汕传统建筑的活态传承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潮汕(包括汕头、潮州、揭阳等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历史渊源、精湛工艺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传承实践。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建筑图录或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融入了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宗族观念与历史变迁的文化史诗。 第一章:山海之间的建筑哲学——潮汕聚落的地理基因 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面向南海,背倚丘陵,水网密布——深刻塑造了其建筑的选址与布局。《岭南古韵》首先从地理学和环境学的角度切入,分析潮汕人如何顺应季风、抵御台风与洪涝,形成了以“巷”为骨、以“埕”为核的独特聚落形态。 我们详细考察了典型的村落布局,如“五房式”或“四点金”的家族宅第如何围绕着祖祠或神龛布置,体现了森严的宗法制度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书中收录了大量卫星影像与实地测绘图,对比了内陆与沿海聚落的差异,阐释了“风水学”如何被转化为科学的建筑实践,例如建筑朝向对采光、通风和防御性的影响。 重点剖析了潮汕地区特有的“阬(kāng)”——即凹入地下的防涝与防御空间,及其在应对极端气候中的功能演变。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宋元、明清、民国)聚落扩张模式的对比,揭示了潮汕社会结构变迁在空间形态上的物化表现。 第二章:泥土与琉璃的交响——潮汕建筑的材料学与构造艺术 潮汕建筑以其繁复精美的装饰艺术闻名于世,本书用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了支撑这些艺术的底层材料学与结构逻辑。 一、屋顶的艺术高地: 详尽介绍了潮汕“驷马拖车”、“三山半脊”等复杂屋顶形式的力学原理。重点解析了被誉为“空中芭蕾”的“厝角头”(屋角装饰)的雕塑艺术,从材料配比到烧制工艺,揭示了红砖(特指潮汕红砖)的烧制温度控制如何影响其颜色和耐久性。此外,对“碌碡瓦”和“燕尾脊”的结构平衡进行了细致的力学分析。 二、木雕的叙事空间: 深入探讨了“木金”(木雕金饰)的传承谱系。书中不仅展示了来自清代徽州、福建的工匠如何与本地技艺融合,还重点分析了主题符号的解读,如“福禄寿喜”、“狮咬剑”、“八仙过海”等题材在不同厅堂中的象征意义和布局规范。特别收录了多件失传的榫卯结构图样,展示了无需金属连接件的复杂斗拱系统。 三、石刻与灰塑的精雕细琢: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潮州木刻大樟木雕和独特的“嵌瓷”(冷烫瓷)工艺。对于嵌瓷的材料来源、底胎处理、色彩搭配以及其在屋檐、门楼上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图解。通过对多个著名祠堂(如韩文公祠、潮州开元寺周边民居)的微观观察,还原了这些艺术的创作流程和历史语境。 第三章:人伦秩序的物化:厅堂、门楼与神龛的空间语义 潮汕建筑是理解其宗族社会和儒家伦理的绝佳切入点。本书侧重于对室内空间的功能划分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一、中轴线与辈分序列: 系统阐述了传统潮汕大宅“四点金”或“三山”格局中,中轴线如何严格界定长幼尊卑。从大门到正厅、神龛的层层递进,展示了空间序列对家族权力结构的强化作用。对“神龛”的形制、供奉规制及香火传承的社会功能进行了人类学层面的考察。 二、门楼的身份标识: 门楼是潮汕人对外展示身份、财富和文化修养的前沿阵地。本章细致对比了“三山门头”、“骑楼门头”及“洋楼门头”的风格差异,探讨了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海外贸易带来的西方建筑元素(如爱奥尼柱式、罗马拱券)如何被本土工匠进行“在地化”的转译与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番仔楼”景观。 三、实用与美学的结合: 分析了晒谷埕、水井、厨房(灶房)等生活空间的设计如何体现了潮汕人精打细算、注重实用的生活智慧,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家族公共生活的载体。 第四章:从“番仔楼”到新乡土:现代转型与未来挑战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潮汕传统建筑在近现代的遭遇、保护与复兴。 一、侨批与建筑的全球视野: 探讨了大量潮汕人“下南洋”的历史对本土建筑风格的深刻影响。通过分析“侨批”(海外汇款凭证)所反映的经济基础,如何支撑起宏大而复杂的洋式宅第的建造。展示了从泰国、新加坡等地归来的建筑师和工匠,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元素融入本地材料与结构中的案例。 二、保护的困境与活化: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宅第面临的拆迁压力、材料老化以及技艺失传等现实困境。书中收录了近年来成功活化利用的案例,如老宅邸改造的民宿、文化体验中心,探讨了如何在不破坏其结构精髓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商业与文化生命力。 三、技艺传承的人文关怀: 采访了最后一代仍在从事传统砖雕、木雕的匠人,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抢救性保护提供一份详实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记录,强调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潮汕人身份认同的持续载体。 本书配有数百幅高清摄影作品、历史照片、建筑测绘图及工匠访谈记录,是一部集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和艺术史于一体的深度研究著作。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潮汕传统建筑的脉搏,理解其“凝固的音乐”中所蕴含的地域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最近读过的最令人精神一振的书,非《中世纪晚期佛兰德斯商业行会的法律实践与社会张力》莫属。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极致挖掘和对权力运行机制的精准剖析。作者似乎将我们带回了14世纪根特或布鲁日的鹅卵石街道上,让我们亲耳听见行会大师们关于羊毛配额和学徒培养年限的激烈争论。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只关注国王和战争,而是将聚光灯打在那些手艺人和商人的组织结构上。通过对大量从未被充分利用的法庭记录和行会章程的细致梳理,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的社会网络模型,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垄断、价格联盟以及内部纠纷如何塑造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经济基础。它的叙事风格是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的,每一个案例分析都像一个微缩的世界,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阶层之间微妙的平衡与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让人读完后对“法治”的起源有了全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新出的《海洋深潜探秘:全球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报告》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作者显然在这次跨洋考察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生物的学名和分布图,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洋流、海底地质构造对这些奇特生物生存环境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关于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的描述,简直是科幻小说般的震撼。书中详细记录了深海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的高清影像资料,那些发着幽幽冷光的生物,形态之怪诞、生存策略之精妙,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书中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分析尤为深刻,它不再是空泛的理论推导,而是基于大量实地观测数据得出的严峻警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考察队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惊险下潜,感受着从阳光普照的浅海到永恒黑暗的深渊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这本书的排版和制图水平也是一流的,那些复杂的生态系统图谱,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脉络。

评分

《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城市异化与个体精神困境》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个灯光昏暗、弥漫着烟草和旧书气味的沙龙里,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它并非简单地梳理了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或狄更斯的作品,而是以一种极其锐利的社会学视角,剖析了工业化浪潮对人类心灵的结构性破坏。作者对于“异化”一词的运用,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深入到个体存在主义的层面。书中对福楼拜笔下人物那种精致却又徒劳的挣扎的分析,简直入木三分,仿佛能听到角色内心深处那声无力的叹息。语言风格上,此书充满了古典的思辨色彩,句子冗长而富有节奏感,需要读者放慢呼吸,仔细咀嚼每一个修饰语和转折词。我特别欣赏它在跨学科引用上的广度,旁征博引了当时的哲学思潮和城市规划理论,使得对文学现象的解读立体而丰满,绝非肤浅的文学评论可比。

评分

最近拜读了《古人类遗址中的陶器碎片分析:新石器时代技术革新轨迹研究》,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将我们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那些被历史长河轻易遗忘的“边角料”——陶器残片。作者的功力深厚,不仅熟稔于各种陶土的矿物成分分析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冰冷的科学数据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日常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紧密地勾连起来。例如,书中通过分析特定纹饰的烧制温度差异,推断出不同村落间可能存在的贸易网络和技术交流路径,这种细腻的“微观考古学”令人叹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早期制陶工具的复原实验记录,那些简单粗粝的工具是如何在熟练匠人的手中,创造出跨越千年的美学印记的,这个过程的还原极具画面感。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如同剥洋葱,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关于史前技术进步的刻板印象,让人读后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

我刚翻完的这本《西伯利亚苔原的植物群落动态与生态修复策略》,内容实在太硬核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的野外考察手册加上前沿生态学论文的集合。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苔原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冰冷的概念,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监测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永久冻土融化速率、以及特定耐寒植物的生长曲线),将那个脆弱而神奇的生态系统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的图表制作非常专业,那些复杂的回归分析模型和GIS空间分布图,虽然初看有些吓人,但当你结合文字说明去理解时,就能明白每一条曲线背后都代表着无数个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采集的样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抗逆性基因筛选的部分,作者探讨了如何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帮助当地的先锋物种更好地适应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带有强烈的对未来环境的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