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

小城镇污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可方,荣宏伟 著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城镇污水
  • 污水厂设计
  • 运行管理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工程
  • 环保技术
  • 水污染控制
  • 小型城镇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20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1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小城镇市政与环境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字数:5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城镇污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结合我国小城镇污水厂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一些实践经验,根据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针对我国小城镇的特点,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艺方案的选择;并集中体现了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工程设计方法;针对污水厂建成投产后的日常管理工作,较为详实地阐述了关于运行控制和管理工作的技术性和法规性等实用内容。
《小城镇污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可作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设计、管理等技术人员,以及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厂的决策、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小城镇水污染现状与分析
1.1 小城镇水资源状况
1.1.1 我国水资源自然状况
1.1.2 小城镇水资源利用现状
1.2 小城镇水污染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我国城市水污染的总体状况
1.2.2 小城镇水污染现状
1.2.3 小城镇污水的特点
1.2.4 小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小城镇污水处理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策
1.3.1 小城镇污水处理的发展状况
1.3.2 小城镇污水处理对策

第2章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1 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2.1.1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建议书
2.1.2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1.3 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
2.1.4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程序
2.2 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依据
2.2.1 污水处理厂工程基本情况资料
2.2.2 设计任务书
2.2.3 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资料
2.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资料
2.3.1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基础资料
2.3.2 现场查勘
2.3.3 污染源调查
2.3.4 现场勘测
2.4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工作内容
2.4.1 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选择
2.4.2 总平面布局
2.4.3 污水及污泥利用方式
2.5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控制
2.5.1 项目投资的基本概念
2.5.2 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2.5.3 建设资金的传统融资
2.5.4 市场机制下新的融资渠道

第3章 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及其选择
3.1 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3.1.1 小城镇污水治理途径
3.1.2 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3.1.3 预处理和一级处理系统
3.1.4 二级处理系统
3.1.5 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
3.2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系统
3.2.1 污泥的特性与一般处理方法
3.2.2 污泥浓缩
3.2.3 污泥消化
3.2.4 污泥脱水
3.2.5 污泥处置
3.3 沼气利用系统
3.3.1 沼气的性质及一般用途
3.3.2 沼气的收集与净化
3.3.3 常见沼气利用系统
3.4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及其选择
3.4.1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确定的依据
3.4.2 污水特征与处理程度
3.4.3 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法
3.4.4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第4章 小城镇污水厂设计
4.1 小城镇污水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
4.1.1 污水厂设计内容
4.1.2 污水厂设计原则
4.1.3 污水厂设计应达到的标准
4.2 小城镇污水厂厂址选择
4.3 小城镇污水厂的总体布置
4.3.1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4.3.2 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第5章 小城镇污水厂的典型工艺设计

第6章 小城镇污水厂的运行与管理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前沿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特大型及超大城市在面临快速城市化、人口密度激增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其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给水系统、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前沿解决方案。全书摒弃了传统基础设施设计中偏重于单一要素的局限性,转而采用系统工程与韧性城市的视角,探讨了多专业耦合、跨领域协同的综合性规划与设计技术。 第一部分:超大城市供水安全与水质保障的深度解析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传统的分散式供水模式已难以满足特大城市对水质安全、供水可靠性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严格要求。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超大城市供水系统的多水源联合调度、管网漏损控制与智能监测技术。 1.1 复杂水文条件下的水源保障策略: 详细阐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优化配置、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雨水)的深度处理回用技术,以及在极端气候事件(如长期干旱)下确保城市核心区供水安全的多级冗余备份方案。重点讨论了大型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模型,考虑水库生态基流、防洪限制水位与城市供水需求的动态平衡。 1.2 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水质风险防控: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水源地污染源日益复杂的现状,本书引入了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内容包括:高精度污染源追踪技术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高风险断面水质的实时预警系统构建、以及先进氧化工艺(AOPs)在新型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微量药物残留)去除中的工程化实践。特别强调了复杂水质波动情况下,净水厂出水水质的平稳控制技术。 1.3 城市供水管网的韧性提升与数字化运维: 传统管网的“被动维护”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对供水可靠性的要求。本章详细介绍了基于GIS/BIM的数字孪生供水管网的构建流程。内容涵盖:管网压力波动分析、爆管预测性维护(PHM)算法的工程化应用、DMA(分区计量管理)的精细化分区设计与压力梯度优化、以及引入光纤传感技术对管网应力与微小渗漏的实时监测技术。阐述了如何通过网络拓扑优化,提高管网在地震、洪水等突发事件中的快速恢复能力。 第二部分:城市内涝防治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集成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城市防洪排涝已从传统的“快速排除”思维转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修复”的综合管理模式。本书深度探讨了超大城市“海绵体”的系统集成设计。 2.1 大型城市群防洪体系的风险评估与协同调度: 超大城市的防洪不再是孤立的区域问题,而是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乃至区域协同的复杂体系。本书构建了多尺度耦合的城市——流域防洪风险评估模型,整合了城市高精度地形数据与气象预报数据。重点阐述了大型蓄滞洪区与城市地下空间(如地铁、隧道)在极端降雨下的快速联动泄洪与应急隔离策略,以及跨行政区划的防洪信息共享与协同指挥平台的技术架构。 2.2 下沉式与系统性海绵基础设施的工程化落地: 本书超越了绿地、透水铺装等“末端海绵设施”的讨论,深入研究了系统性的“海绵骨架”的构建。详细分析了: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立交桥区的下沉式雨水收集与调蓄结构(如类生物滞留池的工程化集成)、地下综合管廊在雨水调蓄中的潜力挖掘、以及大型公园、绿地在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中的尺度效应与技术标准。特别探讨了如何将海绵设施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耦合设计,避免雨季对市民出行的干扰。 2.3 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化升级与应急抢排技术: 针对既有排水系统的提质增效,本部分引入了管网智能溯源与溢流控制技术。内容包括:基于液位、流量、CCTV的管网状态实时诊断系统、暴雨期间的雨污分流口(溢流口)的智能截流与阀门控制策略,确保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最小化排放。并提供了针对城市主要低洼地带的移动式应急抽排水方案设计与快速部署流程。 第三部分: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经济路径 本书将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处理视为城市物质流管理的核心环节,重点关注如何在高密度、高标准的城市环境中实现“零填埋”目标下的高效资源化。 3.1 城市垃圾分类与精细化前端收集体系的构建: 强调前端分类的源头减量和高纯度回收是后续处理效率的关键。本书分析了不同城市特征下(如老旧社区、新建商务区)差异化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与技术导引系统。内容包括: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垃圾桶与满溢监测系统、以及不同分类物质(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的专业化中转与预处理工艺选择。 3.2 高效热值回收与污染控制: 针对城市垃圾焚烧发电(WtE)面临的公众接受度、二噁英控制和飞灰处理难题,本书提供了超低排放与能效最大化的设计指南。重点阐述了:先进的炉内流化床技术、SNCR/SCR脱硝系统的优化组合、以及飞灰的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如固化稳定化或高温熔融技术)的工程案例。特别关注了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与热电联产的耦合技术。 3.3 建筑垃圾与市政污泥的资源化集成处理: 超大城市面临着巨量的建筑垃圾和市政污泥的处置压力。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建筑垃圾的就地破碎、骨料再生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标准,以及城市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与能源化(如污泥热解制油或用于水泥生产)的集成方案设计,以实现城市物质闭环管理。 结语: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市政工程师以及环境管理者提供一套跨专业、面向未来、注重韧性与可持续性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框架,以应对现代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的复杂挑战。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思维在给水、防洪排涝和固废处理三大核心市政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简直爱不释手,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硬核”,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在开篇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小城镇污水厂的建设和运营场景,仿佛我置身于那个环境,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水流潺潺,也能体会到工程师们面对复杂工艺时的眉头紧锁。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技术参数和理论推导,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小城镇污水厂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比如进水水质的波动性、设备老化的挑战、甚至是人为操作的失误等等。更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在讲述这些问题的同时,并没有给出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最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微生物的奇妙世界”那一章节,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如何辛勤工作,将污秽转化为清泉,让我对这个曾经被忽视的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的教科书,更像是给所有关心环境、关注我们生活点滴的普通读者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城镇污水厂,也承载着守护一方水土的重任,它的设计与运行,蕴藏着科学的智慧,也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太独特了,让我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就沉浸其中。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章节顺序来展开,而是仿佛串联起了一部关于小城镇污水厂的纪录片。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案例、人物访谈,甚至是一些历史文献的片段穿插其中,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读到一位老工程师回忆起当年污水厂初建时的艰辛,克服了多少技术难题,付出了多少心血,那些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责任感。接着又跳跃到一个年轻的污水处理员,他每天和各种仪器打交道,细致地监测着水质的变化,确保每一滴排放出去的水都能达标。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居民对污水厂看法的讨论,从最初的质疑和担忧,到逐渐理解和支持,这一过程的转变也反映了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这种非线性叙事,虽然需要读者集中注意力去梳理,但它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让我更能感受到小城镇污水厂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时代变迁。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有温度、有故事的“史诗”,让我看到了技术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充满了作者对这个行业的独特见解和情感投入。他似乎并不想遵循固定的学术套路,而是以一种更接近随笔的方式,将一些专业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他对这个行业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我读到一些章节,作者仿佛在和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将微生物比作辛勤的“清洁工”,将各种管道阀门比作人体内的血管,让原本枯燥的工程术语变得鲜活起来。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小城镇污水厂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如今的智能化管理,每一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到“可持续发展”时,并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利用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发电,如何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等等。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便是在相对“小众”的领域,也存在着无限的创新和可能,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前瞻性思考的著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但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它展现出的全局视野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设计”和“如何运行”这两个层面上,而是将小城镇污水厂放在了整个生态系统和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深入探讨了污水处理厂与周边环境、与当地经济、甚至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我读到关于如何通过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对周边水体的污染,从而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也读到关于如何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小城镇的财政减负。书中关于“绿色设计”和“低碳运行”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为了处理污水,更是为了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智慧化污水厂”的畅想,他描绘了一个未来场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污水厂的精细化管理和预测性维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小城镇污水厂的设计与运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它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反常规,但也因此更具启发性。它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从零开始”的指南,而是更像是在描绘一个正在运转的有机体。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意外”和“突发状况”的处理,比如在暴雨季节,污水厂如何应对骤增的进水量,如何避免超标排放?在一次设备故障后,工程师们是如何争分夺秒地抢修,又是如何采取临时措施保证运行?这些内容让我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充满变数的实际工作场景中。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罗列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了多种应对思路,让读者学会举一反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运行管理”这一块的深度,他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更上升到了管理哲学的高度,强调了沟通、协作、以及风险意识的重要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污水处理的理解,已经从简单的“处理脏水”提升到了“系统性工程”的层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系统在动态平衡中运转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