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产权市场 中国创造》求实地记录了产权市场建设者的那些年那些事,全面回顾了产权市场发展历程和足迹,展示了产权市场在艰难探索中取得的成绩。这当中记录了成功的喜悦,也记载了挫折中的迷茫,但更多的是记叙了一批产权人无私的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这对于我们大力弘扬产权人“规范创新”的精神,激励后来者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新型资本市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市场发现买主、发现价格、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提高交易效率、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市场推动公平正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轨迹。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
★产权市场是真正能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源优化配置和融资支持的资本市场形态。
——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吴汝川
★我坚信,产权人一定会高举规范、创新、联合、发展的大旗,披荆斩棘、奋勇争先、前赴后续,代代相传!
——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峦
★产权市场是真正体现市场经济本质,实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资源价格的最佳场所。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张西建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探索创业篇
中国第一个产权交易机构的诞生和成长——武汉产权市场发展历史简介/黄保云
上海产权市场从这里开创性起步与探索——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记实/龚介民
上海产权交易所是上海产权市场一个重要的推进阶段/许学武
上海产权市场20年:见证市场的力量/蔡敏勇
十年产权路/熊焰
领先时代潮流,做产权市场的开拓者/高峦
湖北产权市场是怎么创建起来的/何亚斌
百舸争流勇立潮头——记北京产权市场那些年那些事/吴汝川
我的秘书长情结——记产权市场二三事/王龙
十年风雨路——“浙四板”探索与实践/颜春友
栉风沐雨二十年——回顾江西省产权市场发展历程/任胜利
井冈山的故事/任胜利
湖南产权市场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记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胡小龙/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
建规立矩铸就方圆——河北产权市场的法治发展之路/王彪
山东产权市场的开拓者一记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总裁苗伟/山东产权交易中心
那十年——记青岛产权交易市场的最初十年/宫立安
奋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广州产权交易市场——记广州交易所集团14年创新和发展/广州交易所集团
“蜀道之难”——四川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刘昂生
“昙花一现”的柜台交易/武冰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乐山模式”——建立非上市股权流通市场的积极探索/蒋光耀/杜林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郑州市产权交易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张林周
追赶明天的太阳——中国第一个区域性场外市场探索纪实/常进勇
那年,她还是一棵纤纤弱苗……——回顾珠海市产权交易中心起步阶段/冯钦
徐州产权市场的十年/李中亚
大连产权市场规范发展之路/杨海琳
开拓创新篇
“雪津神话”是如何铸就的/郑康营
耕耘巴渝十载谱写产权新篇/张西建
构建湖北现代产权市场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徐春江
股权登记托管的“吉林模式”/谭志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创立史回顾/景平
市场经济让浙江产权交易所从窗口走向平台/姚上毅
搭建海峡两岸股权交易之桥/张亚明
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我的爱,我的家/高峦
上海产权市场网络系统演化的逻辑/吴红兵
陕西产权市场十年发展回眸——西部产权交易所探索攻坚往事/西部产权交易所
市场化道路的探索/云南产权交易所
在改革中建设特区现代产权交易市场/叶新明
股权交易机构在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中的桥梁作用/孙泉
国有股权、国有实物、资产招租三分天下/连炜
国企采购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吴成仁
创新网络公开销售商品房构建房地产市场多赢格局/吴燕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20年发展侧记/伍东明
规范运营篇
厚积薄发,建设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广东产权交易集团
有合有分市场规律推动黑龙江产权市场发展/常玉春
写在“3号令”出台十周年时/王国丰
内蒙古产权市场成长之路/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
以规范树诚信以创新促发展——海南产权交易所平台发展综述/李建林
筑牢三道防线打造阳光平台/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
砥砺前行浴火重生——记甘肃产权市场的成长与发展/安涛
精致服务创新提升奋力开拓——在改革中突起的新疆产权交易所/新疆产权交易所
产权交易在宁夏/施晓军
统一交易规则开启市场发展新篇章/沈立群
锋镝之路敢为前驱——忆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市场建设/王琳琳
产权、股权,寻梦、筑梦——近年职场心路历程/龚波
奋发图强创宏业开拓创新谱新篇——广西北部湾产权交易所五年发展纪实/广西北部湾产权交易所
构筑现代服务业综合服务大平台——助推区域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王昕
南京产权交易制度创新的体会/黄伟
产权市场有风险,盲目投机代价高/徐华
后记
精彩书摘
市场定位对市场的发展尤其重要,定位错了就是南辕北辙。历史上个别交易机构违规往标准化市场乱闯,招致了国务院三次整顿,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个非标准化的市场,产权市场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地方政府可以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产权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怎样创新服务领域?怎样创新市场制度?怎样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是我们发展中必须迈过的坎。但是,创新必须牢记两点:不可偏离现代市场体系的内在需求,否则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不可忽视交易制度设计的风险,否则会给当地产权市场带来重创,给产权交易机构带来灭顶之灾。任何事物都是发展过程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2013年春节后我去福建所调研,与张亚明交流时谈了一个想法:做产权市场的工作要有农民耕耘的心态,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要奢望留下某个人某个所的英名。只要大家携起手来,一茬接着一茬干下去,一定会结出硕果。
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是1997年创立的,当年才10多个机构。记得2001年在井冈山开会,那两天总是下雨,与会者的心情就像山峦间的绵绵细雨一样凉凉的,产权市场前景如雨幕后面的青山朦朦胧胧。讨论会议决议时,湖北所何亚斌提议加上一句话:产权市场星星之火定能燎原。2011年11月,共同市场在南昌召开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讨会。会后,我们组织再上井冈山,按正式礼仪向烈士墓敬献花圈,请江西所任胜利代表大家在纪念碑前宣讲誓言,表达我们建设中国产权市场的信心。17年来,各理事成员信奉共同市场宗旨:“以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准则,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加强市场规范和自律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区域产权市场发展。”现在,共同市场已经有23个省区市55家机构,其中2012年申请加入的就有8家。对此我也有点惊讶,因为自当秘书长以来,我从未游说过一家机构参加共同市场。2012年我去一家产权交易所,那位老总到机场接我,在车上突然说要加入共同市场。我问他为什么有这个考虑。他说,比较起来还是共同市场做得比较实在。我想起有老总说过,你们是搞市场的,跟你们一块有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这些可能是个注脚。这种信任让我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回想14年来,我是秉着四条工作原则:第一要努力学习和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做的事属经济范畴,不能与一般经济规律相悖。第二要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按~般经济规律应当做的,当下能否做,要与党中央和国务院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仅要有经济学的认知,更要有“政治经济学”的意识。第三是产权市场的现状,应当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怎么做?要搞市场调研,要与各地老总商量。大家认识一致的就做,认识还不统一的就放一放,条件具备了再做。第四是兼顾各家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是发展了,但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成熟度也不一致,共同市场提出的任务要能体现大家共同利益。在工作安排中,我几乎一半的精力花在共同市场上。这基于我对产权市场的认识:产权市场作为市场应该是个整体。但是,国有资产是分级属地管理的。与此对应,产权交易机构也是划区域设立的。产权市场是靠在各个不同区域的产权交易机构合力打造的。一家好是机构好,大家好才是市场好。在联合发展中有时会求同存异,有时也要去异求同。为了做大家认识统一工作,我特地了解欧盟从6个钢铁企业联盟发展到25个国家联盟的过程,用这些国家让渡部分主权求共同发展的事实,让大家相信去异求同对市场、对大家都有好处。制定共同市场相关制度时,我借鉴俱乐部理论的思路,让制度不仅对共同市场发展有利,同时让每个机构受益,而且参与得越多受益越多。
老任退而不休,热心编纂《产权市场中国创造》,嘱我为共同市场写点什么。我怕把握不好,写出来有自誉之嫌,便写了文章中的一篇交差。老任不满意,要求放开来重写,于是我鼓起勇气写下以上文字。老任为我加了段落标题和文章中的点晴之笔。我想,首先是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联交所的班子都重视共同市场工作,使得我能运用上海的资源为共同市场成员做服务工作。其实,我就如蜜蜂到各地去汲取新鲜经验,交流认识,把酿出的“蜜”再与大家分享。没有各地老总的支持、参与,仅靠一个秘书长是难有作为的。产权交易机构的老总经常有调整,唯有不变的是大家坦诚交流、齐心研究问题、联合探索发展。这确实是共同市场长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的一些认识,反映了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探索的成果。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定会总结出新的认识,这些与时俱进的成果对产权市场发展是十分有益的。2013年12月5日,共同市场23位常务理事齐聚广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讨论如何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功能,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对产权市场形势的共识是机遇、挑战、危机并存。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把机遇变为产权市场繁荣的现实;面对市场风险,又要如履薄冰,慎终如始。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
……
前言/序言
著作简介:《数字赋能:新经济格局下的商业模式重塑与创新实践》 一、 核心主题与时代背景 本书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IoT)等前沿科技,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商业环境、颠覆传统产业逻辑,并催生出全新的经济范式。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数据驱动、算法赋能的“智能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其价值创造、运营管理和客户交互的方式。 本书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战略规划师、技术创新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他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数字浪潮中,不仅实现生存,更能引领变革,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我们聚焦于“赋能”而非简单的“数字化替代”,强调技术作为中介和加速器,如何激发组织内部的潜能和外部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 二、 结构与内容详述 全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逻辑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趋势判断到微观的落地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 第一部分:智能时代的宏观图景与底层逻辑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数字化转型基调。 技术奇点与范式转移: 分析了支撑新经济的三大支柱——连接性爆炸、数据稀缺性终结和计算力指数增长——如何共同推动商业范式从“资源驱动”转向“数据与算法驱动”。我们探讨了摩尔定律的延伸效应及其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压缩影响。 价值链的重构: 详细阐述了传统线性价值链如何被网络化、平台化的生态系统所取代。重点分析了价值捕获的重心如何从物理资产转移到知识产权、网络效应和用户数据资产的积累上。 “轻资产”与“重数据”的悖论: 探讨了现代高增长企业普遍表现出的轻资产表象背后,是对海量、高质量数据的极致依赖和深度挖掘能力。 第二部分:商业模式的颠覆与创新范式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如何将技术洞察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模式。 平台化战略的深度解析: 不仅仅停留在平台模式的定义,而是深入研究了“双边/多边市场”的设计原则、启动策略(冷启动问题)以及治理机制(信任、补贴与监管)。重点剖析了社区驱动型平台与技术驱动型平台的差异化演进路径。 订阅制与服务化转型(XaaS): 探讨了从一次性销售向持续性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Product as a Service)转变背后的经济学逻辑——稳定现金流、更高的客户终身价值(LTV)和更紧密的反馈循环。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推行“产品即服务”过程中面临的组织变革挑战。 超个性化与精准营销: 阐述了大数据和AI如何实现从“市场细分”到“一人一策”的飞跃。书中提供了构建用户画像(Digital Twin of Customer)的技术框架,并讨论了在实现超个性化过程中,如何平衡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效率的伦理边界。 第三部分:运营效率的极致化——数据驱动的组织变革 本部分关注技术如何渗透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实现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敏捷开发与DevOps的文化植入: 探讨了在快速迭代的环境中,跨职能团队的协作模式如何从瀑布式转向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强调了“失败是反馈的一部分”的文化建设对创新速度的决定性作用。 供应链的智能化升级: 深入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可追溯性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AI在需求预测、库存优化和物流路径规划中的实时决策能力。 自动化与“人机协作”: 研究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更复杂的认知自动化如何解放人力资源,使其专注于高价值的判断和创造性工作。重点讨论了新一代员工所需的“人机混合技能集”。 第四部分:生态系统构建与价值协同 成功的数字企业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复杂生态系统的中心。 API经济与开放创新: 阐述了如何通过开放API接口,将核心能力产品化,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增值的服务层。分析了API治理和安全机制的重要性。 价值共创机制的设计: 探讨了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促使客户、供应商乃至竞争对手参与到价值创造过程中来。这包括联合创新实验室、众包反馈系统和影响力激励模型。 跨界融合的战略机遇: 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传统行业(如金融、医疗、能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与新兴科技公司进行边界突破性合作,开辟全新的市场空间。 第五部分:风险、治理与未来展望 技术赋能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新的治理挑战。 数据安全与信任机制的构建: 详细剖析了在数据成为核心资产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和合规性压力。涉及零信任架构和数据主权等前沿概念。 算法偏见与伦理治理: 探讨了在AI决策系统中,因训练数据或模型设计导致的潜在偏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可解释性AI(XAI)”和内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必要性。 面向未来的组织韧性: 总结了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具备的“动态能力”,即快速感知环境变化、重新配置资源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以确保长期的生存与繁荣。 三、 读者对象与价值体现 本书的语言力求严谨且富有洞察力,避免空泛的口号,侧重于操作性强的理论框架和经过验证的实践案例。它不仅仅是对当前数字热点的概述,更是对未来十年商业竞争格局的深度预判。 企业高管与战略家: 帮助他们识别颠覆性风险,并制定可落地的数字化战略蓝图。 产品经理与创新团队: 提供构建下一代数字产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 技术架构师与数据科学家: 理解其工作成果如何直接映射到商业价值的创造上。 商学院师生与政策研究者: 提供了理解新经济运行机制的权威性学术参考。 《数字赋能:新经济格局下的商业模式重塑与创新实践》是理解和驾驭智能时代商业变革的必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