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浅显易懂,既可为中小学师生提供课余阅读,也可满足社会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
内容简介
《大洋发现记》是丹麦著名科普作家斯通最主要的作品,这是一本关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集,是一本冒险家不断征服世界的历史演绎,是一本人类追寻梦想、挑战蓝海的传奇。《大洋发现记》通过改编,使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让本书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作者简介
作者斯通,为19世纪丹麦著名科普作家,同时对西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曾撰写了多本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作者史旼,生于1973年3月,图书馆学大专学历,英语本科学历,业余历史爱好者,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目录
第一回 蹉跎一生为梦想终成一代行者
无心插柳巧成书竞成航海宝典
第二回 奋斗终生亨利终成就无冕之王
功过两分达·伽马完成印度航路
第三回 大起大落哥伦布尝尽人生冷暖
家喻户晓纵然青史无名又何妨
第四回 吃尽苦头绕球一圈证明地圆说
前无古人终成壮举闪耀留青史
第五回 另辟蹊径英法两国抢滩北美洲
命运迥异卡波特哈得孙俱风流
第六回 从无赖到英雄小人物也有春天
攀高峰望大洋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七回 出生不分贵贱海贼王也是将军
英雄莫问出处纵然是盗亦有道
第八回 德行兼备库克船长美誉传全球
补齐拼图航行更远信念无极限
精彩书摘
一二九八年秋末的热那亚,虽然已近冬天,但是因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温暖的海风还是徐徐地从海上带来湿润的空气。马可·波罗站在院子里,现在是放风的时间,他可以走出那个狭小潮湿的牢房透口气。作为一个威尼斯人,在刚刚结束的和热那亚人的战争里失败了,所以他被俘后就关在这里。已经两个多月了,这里的环境虽然和他在威尼斯的时候有天壤之别,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令他最不能忍受的是他已经不能再去旅行了。
想到这里他叹了口气,望了望头顶上的一片天,问旁边胖胖的狱卒:“今天是几号了?”狱卒努了努嘴:“十一月二十了,波罗先生。”狱卒们对他还算恭敬。
马可·波罗又暗自叹了口气,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这样对他简直就是种折磨。他转头跟胖狱卒说:“亲爱的德尔,你就不想听听我在中国的故事吗?”
胖狱卒惊恐地耸耸肩,说:“得了吧,上帝啊!马可,你就饶了我吧。”说完,赶忙挪动着胖身子笨拙地跑开了。他心里在想:“这个威尼斯人一定脑子有问题,他一直说他去过中国,谁信啊?要不是他家里送了很多钱来疏通关系,我才没空理这个疯子呢。”
马可·波罗无奈地看着他走开,越发觉得憋屈,现在连听他讲话的人都没了。“中国?你去过中国?”耳边突然传来个惊奇的声音,马可·波罗转头一看,说话的是个叫鲁思梯谦的比萨人。这里人人都认识鲁思梯谦,自从比萨被热那亚击败以来,他已经在这里坐了十几年牢了。他整天拿支笔写些没人看的东西,还一天到晚地说些疯话,狱卒们也不太理会他,在这里待久了都有点疯疯癫癫的,大家都认为这个疯子大概要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吧。
“你也知道中国?”马可·波罗开始对鲁思梯谦感到好奇起来。
“嗯,听说这些东方人很厉害,五十多年前都打到过多瑙河。”鲁思梯谦说这话的时候还不自觉地露出一丝惊恐的表情,“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那时候真的打到过多瑙河,我们现在也用不着打来打去的,还得受这种活罪了。不是吗?”
马可·波罗从这一刻起认定鲁思梯谦是个有学识的人。那时候的欧洲对于东方的认识是神秘而模糊的,所有来自于东方的传言都显得有些诡异和可怕。即便是如此,能知道拔都率蒙古军西征的人还真不多,自己那时候都还没出生呢。马可·波罗心里一下子对这个比萨人有了无比的好感。
“你为什么会去中国?”当马可·波罗还沉静在自己的情绪中的时候,鲁思梯谦提问了。令马可·波罗感到惊诧的是,鲁思梯谦丝毫没有怀疑马可·波罗曾经去过中国,要知道在威尼斯以外的地方从来没人信他的话。
“哦,先生。这事情可说来话长了。”鲁思梯谦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鼓励马可·波罗继续说下去。于是,马可·波罗陷入了回忆。
“一二五四年,我出生在威尼斯。但是,我出生之后就没有见过父亲,而我的母亲也在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我的父亲是个商人,我出生的时候他正驾船外出经商。这一去居然十五年都渺无音讯,以至于后来人们都说他已经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自己是不愿意相信的,我是伯父一家带大的,他经常指着码头的方向跟我说父亲很快会从那里回来的。于是,小时候的我就经常跑到码头去等父亲,虽然我连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我只是坚信父亲没有死,他一定会回来看我的。”
“伯父还告诉我,父亲是做宝石生意的,经常和我的叔叔驾着船出去很长时间,不过码头上还是有我们家的船和一些船工在那里。我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跑到码头和船工们聊天,他们也很喜欢我。船工们说的东西对我很有吸引力。从小,我对大海就非常有兴趣,那些船工告诉我除了我们住的欧罗巴以外,这世界上还有另外两个地方——亚细亚和亚非利加。”
“那些船工对我说得最多的是那里非常漂亮,最重要的是那里还非常、非常、非常的富有。我不免有些好奇,经常缠着他们问到底怎么个富有法,虽然我自己也不明白富有是什么。可是,这些船工支吾了老半天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架不住小孩子无穷的好奇心,这些船工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没去过那里,这些也只是道听途说的。我不免有些失望,船工们也觉得被一个小孩子问住了有点没有面子,于是他们吓唬我说这茫茫大海看不到的地方就是黑暗的绿海,船开到那里就掉下去了,再也回不来,所以他们才没见过那里的富有。”
……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集,是一本冒险家不断征服世界的历史演绎,是一本人类追寻梦想、挑战蓝海的传奇。
从功过各半的达·伽马,到大起大落的哥伦布,再到苦尽甘来的麦哲伦,一部人类航海的历史,就是一章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他们或者出于个人的私欲,或者被迫远行,或者纯粹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这些冒险家们将人类的历史书写得更为丰富多彩。
这些人类挑战海洋的故事,或者感人肺腑,或者发人深省,其中还有壮志未酬的无限感伤,也有血与火的残酷洗礼,也有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人类的渺小和执著,大自然的无穷威力,都在其中演绎为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人类航海的故事,也是一部从蛮荒走向文明,在贪婪的“文明人”与“野蛮的”土著之间厮杀的角力,或许,也正因为背负着如此众多的内涵,才让这段历史,更为引人人胜。
让我们跟随一个个航海家的脚步,在书中体验那些不可重复的悲喜剧,那里有血腥和绝望,有贪婪和杀戮,也有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为实现自身梦想而进行自我挑战的荡气回肠!
巨石下的低语:一个关于失落文明与永恒之谜的考古惊悚故事 书名:巨石下的低语 作者:埃莉诺·凡尔登 类型:考古悬疑/历史惊悚/秘境探险 --- 故事梗概: 在亚利桑那州偏远的沙漠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古老文明遗址,如同被时间遗忘的伤疤,静静地躺在无垠的黄沙之下。考古学家伊莱亚斯·文森特,一位因一次失败的发掘而被学术界边缘化的天才,偶然间发现了一张绘制在某种未知矿物板上的星图。这张星图指向的,并非我们熟知的任何星座,而是一个被当地传说称为“低语之地”的秘密地点。 文森特相信,这张星图指向的是传说中在公元前数千年便神秘消失的“奥米亚文明”的最后堡垒。这个文明以其对天文、几何以及不可思议的工程技术而闻名,却在历史记载中戛然而止,留下了无数悖论与未解之谜。 他召集了一个小型的、由精英组成的探险队:经验丰富却性格乖张的语言学家艾丽莎·陈,擅长现代测绘技术的年轻工程师马克·里德,以及一位身份神秘、对当地传说异常了解的向导,卡维奥。 他们的目标,是挖掘出奥米亚文明留下的核心知识库——传说中的“永恒之钟”,一个据说能够揭示宇宙运行规律的复杂机械装置。 第一幕:沙尘与迷信的交织 探险队抵达了“低语之地”。这里不仅气候极端恶劣,还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诡异氛围。当地的纳瓦霍部落对这片土地敬而远之,称之为“被诅咒的沙床”,并警告他们不要触碰那些巨大的、看似自然形成,实则由精密切割的玄武岩构筑成的巨石阵。 文森特利用他重新发掘出的古老几何学原理,成功解开了星图与巨石阵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入口,一个通往地底深处的螺旋通道,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尘土和一种令人不安的金属气味。 进入遗址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超越已知古代文明技术水平的地下城市。墙壁上刻满了复杂到令人目眩的浮雕,描绘着非人的生物、星系的演变,以及令人不安的献祭场景。艾丽莎·陈发现,奥米亚人的语言系统并非基于声学,而更像是一种基于光线和形态的复杂符号学,解读起来步步惊心。 第二幕:时间的回声 随着深入,探险队开始遭遇接二连三的怪事。设备无故失灵,指南针指向错误的北方,队员们开始经历清晰的幻觉,仿佛置身于数千年前的奥米亚鼎盛时期。马克·里德的测绘设备记录到微弱却有规律的低频震动,这种震动并非地震引起,更像是某种巨大机器缓慢运转产生的脉冲。 文森特执着于寻找“永恒之钟”,他相信它就是解答奥米亚人突然消失的关键。然而,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核心区域,艾丽莎翻译出的文本内容也越来越令人不安。这些文本不再描述工程或天文,而是关于“界限的跨越”、“非自然的存在”以及“时间的扭曲”。 卡维奥,那位沉默寡言的向导,此时展现出令人不安的知识。他声称,奥米亚人并非“消失”了,而是“转换”了。他们试图利用“永恒之钟”来控制时间的流动,但最终,他们被自己制造的规律所吞噬。 第三幕:核心与代价 探险队最终抵达了遗址的最深处——一个巨大的穹顶结构,中央悬浮着“永恒之钟”。它并非钟表,而是一个由无数精细打磨的水晶棱镜和导电合金构成的复杂矩阵,缓慢地旋转着,放射出幽蓝色的微光。 文森特狂喜,他认为只要启动它,就能获得无可匹敌的知识。然而,艾丽莎破译了最后一批壁画,那是一个警告:启动“永恒之钟”的代价,是观测者必须成为“锚点”,将自己与当前的时间线锁定,从而允许能量的转移。 就在文森特准备启动装置时,他们遭遇了真正的“看守者”。这些不是幽灵,而是奥米亚文明遗留下的半机械的、由惰性金属构成的维护单元,它们被编程来阻止任何“非授权的干预”。一场在地下深处的生死搏斗爆发了。 马克·里德为了保护文森特,利用他对机械的理解,干扰了其中一个维护单元的能量循环,为队伍争取了时间。而卡维奥,这位一直隐藏身份的当地守护者,展现了他家族世代相传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让装置进入休眠状态,而非彻底启动。 结局的抉择: 在最后一刻,文森特面临抉择:是追逐那份可能颠覆人类历史的知识,还是保护队友,让这个危险的装置永远沉睡?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但为时已晚。装置的核心在混乱中被激活了一瞬。没有知识的涌入,却有一股强大的、令人头痛欲裂的“错位感”席卷了所有人。他们成功逃出了地下城市,但他们知道,有些东西已经被永远地改变了。 当他们重见天日,看着荒凉的沙漠时,他们发现自己回归的“现在”似乎与他们出发时略有不同——天空的颜色,星星的相对位置,甚至空气中的微粒构成,都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偏差。 《巨石下的低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的探险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终极知识的渴望所付出的代价。当边界被打破,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我们将如何定义“真实”? 本书特色: 硬核的考古细节与精密的工程学推演: 探究一个假设中远超古埃及或玛雅的文明的建筑与天文成就。 语言学的迷宫: 深入解析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思维模式的符号交流系统。 心理惊悚的渗透: 随着主角深入地底,现实与幻觉的界限逐渐模糊,营造出持续的紧张感。 对“时间”哲学的探讨: 装置的运作机制引发读者思考我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 推荐给喜爱《失落的方舟》的紧张感、《达·芬奇密码》的解谜深度,以及对远古科技与未解之谜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