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提高电梯产品质量,保障电梯运行安全,抑制电梯事故,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电梯的法规,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等。为了方便从事电梯监督管理、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检验检测等人员,对电梯政策法规的学习与查阅,中国标准出版社和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合编了《电梯政策法规文件汇编》(上、下)。
《电梯政策法规文件汇编(上)》为上册收集了2013年6月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以及与电梯有关的各项法规文件32项。其中,《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特种设备目录》等文件,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已在网上公布修改意见,《电梯政策法规文件汇编(上)》将其列在相应文件之后,以供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49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关于实施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质检法[2009]192号)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质检总局令第115号)
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16号)
关于公布《特种设备目录》的通知(国质检锅[2004]31号)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注册登记与使用管理规则》的通知(国质技监局锅发[2001]57号)
关于印发《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规则(试行)》的通知(国质检锅[2003]174号)
关于印发《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试行)》的通知(国质检锅[2003]251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办特函[2007]575号)
关于调整改革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的公告(质检总局2009年第67号公告)
关于实施特种设备行政许可调整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质检特[2009]478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质检总局令第140号)
关于公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项目》目录的公告(质检总局公告2011年第95号)
关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质检特函[2011]62号)
关于实施新《电梯使用标志》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特函[2013]8号)
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告知工作的通知(质检办特函[2013]684号)
关于加强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和型式试验工作的通知(质检特函[2013]2号)
关于答复在非注册地开展电梯维护保养业务有关事宜的函(质检特函[2011]60号)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特函[2012]8号)
关于对上海裕知电梯贸易有限公司问询事宜的复函(质检特函[2012]9号)
关于贯彻实施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新版标准与检验规则有关事宜的通知(质检特函[2012]28号)
关于实施新《电梯使用标志》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特函[2013]8号)
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国质检特[2013]14号)
质检总局、商务部、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商业公共场所电梯安全工作的通知(国质检特联[2013]191号)
关于家用液压电梯有关请示的意见(私人住宅电梯不纳入强制性管理的批示)([2003]质检锅便字第4026号)
关于对电梯能效测试问题的回复意见(质检特函[2012]21号)
建设部关于印发《电梯应急指南》的通知(建住房[2006]3号)
精彩书摘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七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学校、幼儿园以及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安全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实施本法规定的许可工作,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 件和程序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得许可。
第五十九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办理本法规定的许可时,其受理、审查、许可的程序必须公开,并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六十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依法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应当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档案和信息查询系统;对达到报废条 件的特种设备,应当及时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依法履行报废义务。
第六十一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向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二)根据举报或者取得的涉嫌违法证据,查阅、复制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对有证据表明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或者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四)对流入市场的达到报废条 件或者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五)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六十二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违反本法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时,应当以书面形式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要求有关单位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应当随后补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
第六十三条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行为或者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并及时向上级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对违法行为、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时,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处理。
……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提出了系统性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全书聚焦于宏观规划、技术创新、政策导向和社会公平等多个维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交通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城市发展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交通演变与挑战分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主要城市交通模式的变迁历程,从依赖私家车的“汽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到当前转向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为主导的“宜居城市”理念的转变。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承载力极限 本章通过对全球特大城市群的案例分析,量化了现有基础设施在应对人口密度激增和出行需求增长时的脆弱性。重点分析了交通拥堵的经济成本(时间损失、能源消耗增加)和环境成本(空气污染、碳排放)。 1.1 历史回顾:从郊区化到紧凑型发展 探讨了二战后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对交通系统的深远影响,以及当前推行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模式的必然性。 1.2 拥堵的社会经济学分析 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了不同类型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北京)的平均拥堵成本,并识别出影响拥堵程度的关键社会结构变量。 1.3 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与维护瓶颈 讨论了现有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系统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维护资金缺口问题,强调预防性维护策略的重要性。 第二章:交通与环境的耦合效应 本章将交通系统置于更宏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背景下进行审视。核心内容在于解析交通部门的能源结构转型需求,以及城市微气候对交通运行的影响。 2.1 交通能源转型路径:从化石燃料到电气化 详细对比了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和混合动力技术在不同城市尺度上的适用性、基础设施需求和电网负荷挑战。 2.2 交通排放与城市空气质量 结合大气化学模型,分析了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2.5)在城市峡谷效应中的二次生成机制,并提出基于区域控制的减排策略。 2.3 气候适应性交通规划 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高温)对交通网络韧性的冲击,并提出了提高关键交通节点抗灾能力的工程和管理措施。 第二部分:面向未来的多模式集成交通系统设计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构建一个高效、公平且低碳的城市交通生态系统。 第三章: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与服务重塑 本章强调公共交通(Mass Transit)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石地位,关注如何利用数据科学提升服务质量和吸引力。 3.1 基于需求预测的公交网络动态调度 引入实时客流数据分析(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公交发车频率、线路布局的动态优化,减少空驶率和乘客等待时间。 3.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一体化 探讨了地铁、轻轨与地面公交系统之间的换乘效率瓶颈,提出了“最后一英里”解决方案的集成设计标准,特别关注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覆盖。 3.3 定制化响应式公共交通(DRT)的引入 分析了DRT在低密度区域或非高峰时段的运营模式可行性,探讨了其与传统固定线路公交的协同作用。 第四章:主动交通(Active Transportation)与空间再分配 本章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重点分析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提升城市活力和居民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4.1 步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PES) 构建了一套量化的步行友好度评估指标,涵盖街道安全、景观连续性、遮荫覆盖率和设施便利性等方面,并展示了如何将评估结果应用于街道改造项目。 4.2 自行车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与安全管理 深入研究了不同等级自行车道(受保护车道、共享车道)的冲突点分析和工程设计规范,强调了隔离设施的有效性。 4.3 慢行系统与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协同 论述了通过改善步行和骑行条件,如何有效分流短距离机动车出行需求,从而减轻主干路的压力。 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ITS)与数据驱动的交通管理 本章聚焦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在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中的应用,特别是车联网(V2X)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景。 5.1 智能信号控制与交通流优化 介绍了基于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学习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ATCS),分析了其在优化路口通行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 5.2 车路协同(V2X)的部署挑战与安全协议 详细探讨了V2X技术在提升交叉口安全预警、优化车速引导方面的潜力,并分析了数据安全和互操作性的技术壁垒。 5.3 自动驾驶时代下的交通流理论重构 探讨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Level 5)对现有交通流理论(如基本图)的颠覆性影响,并展望了未来车队行驶(Platooning)对道路容量的提升预期。 第三部分:政策框架、资金筹措与社会公平 可持续交通的实现不仅依赖技术,更依赖于有效的治理结构和公正的政策导向。本部分探讨了支撑交通系统长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六章:交通需求管理(TDM)的策略组合 本章阐述了如何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来管理和引导出行需求,以达到系统效率和环境目标。 6.1 拥堵收费的模式选择与社会接受度 对比了伦敦、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等地的拥堵收费实践,分析了不同收费区域划分、费率结构和收入再投资机制对行为改变的敏感性。 6.2 停车管理作为需求控制的核心工具 强调了基于市场价格的差异化停车收费策略,以及如何通过限制市中心停车位供给来鼓励使用公共交通。 6.3 激励机制在绿色出行中的应用 探讨了雇主交通福利、里程补贴(Bikepooling incentives)等非惩罚性TDM措施的有效性。 第七章:交通规划的跨部门协作与治理结构 本章关注交通决策的流程管理,强调打破传统部门壁垒以实现交通、土地利用和环境政策的协同。 7.1 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LUTI)的实践 分析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土地权属、开发时序和收益分配问题。 7.2 交通项目的融资结构与公私伙伴关系(PPP) 研究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创新融资工具的应用,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InvITs)和基于效益分成的模式。 7.3 交通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和透明度建设 提出了确保交通规划过程包容性、平衡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有效沟通机制和争议解决框架。 第八章:交通系统的社会公平性评估与包容性设计 可持续交通的最终目标是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可负担、可靠的出行机会。本章着重于解决交通服务的“可及性差距”。 8.1 交通贫困(Transport Poverty)的界定与测量 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工具,识别出低收入社区和边缘群体在日常出行中的时间消耗和经济负担不成比例增加的区域。 8.2 公共交通的可负担性与票价结构设计 探讨了针对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学生群体的票价折扣策略的可持续性,并评估了“免费公交”模式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长期影响。 8.3 交通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标准(Accessibility Audits) 从坡道设计、信息提示到站台净空等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如何确保残障人士和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独立地使用所有交通设施。 全书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证和丰富的全球案例研究,系统地勾勒出通往高效、绿色和公平的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蓝图。本书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对当前城市交通实践中的痛点进行深度剖析和方案重构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