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

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祥雨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法律史
  • 法律常规化
  • 族群研究
  • 等级制度
  • 社会史
  • 法律文化
  • 清史
  • 近代中国
  • 社会结构
  • 法律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9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法律在演变过程中逐步减少基于等级和族群的差异,即法律的常规化。学界尤其是美国的“新清史”,将旗人换刑特权视作清代满、汉不平等的重要证据。本书揭示历史的另一面:旗人换刑特权是清廷废除满洲刑罚体制以适应汉人法律的产物,清代法律在变化中不断削弱这种特权。晚清不同等级和不同族群的妇女犯奸后,在拟罪和执行刑罚上几乎没有区别。清代刑部严格区分刑事与民事案件,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强调法律体现的民事原则,而非涉案者的等级或族群背景。

作者简介

  胡祥雨,1996年至2004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历史系。2011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历史系毕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任讲师,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与法制史。

目录

绪论
一 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与史料
三 清代法律常规化下的族群与等级
四 满洲司法特权与“新清史”

第一章 重建五刑体制:清代旗人换刑特权之缘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框架与史料
一 满、汉刑罚体制并存
二 定罪与刑罚
三 史料
第三节 推行满洲刑罚(1644~1645)
第四节 在直省恢复五刑体制(1645)
第五节 京师之刑罚(1644~1653)
一 民人
二 旗人
第六节 旗人换刑规定的确立
一 鞭板互换原则的确立
二 旗人犯徒、流、军罪折枷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代法律常规化视角下的旗人司法特权变迁
第一节 普通旗人和旗下家奴换刑特权之演变
一 道光以前针对特定罪行的规定
二 针对特定旗人剥夺换刑特权
三 道光五年之立法
四 旗人司法特权变化原因
第二节 清代皇族司法特权之变迁
一 皇族刑罚之优待与限制
二 皇族其他司法特权的限制
第三节 从“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看清代法律常规化
一 作为满洲法律的“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
二 “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与汉人法律传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法律常规化与皇族犯奸案件审判
第一节 引言
一 宗室偷情被白打
二 史料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闲散宗室或觉罗与平民或贱民犯奸
第三节 帝王司法与嘉庆帝对喜福父子犯奸案的道德审判
一 一个奸妇、两个奸夫、四条人命
二 审判:皇帝的独角戏
三 法律、道德与皇权
第四节 有爵宗室与平民或贱民犯奸
一 豫亲王强奸婢女案
二 庄亲王鸡奸幼童案
三 众王公狎妓饮酒案
第五节 闲散宗室或觉罗之妻与平民相奸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刑部处理民事案件看清代的族群、等级与法律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与概念的确定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概念的确定与案件来源
第二节 刑部为何处理民事案件
一 清代京师地区审判制度概略
二 旗人司法特权与刑部对细事案件的审理
三 京师审判制度之内在矛盾与刑部对细事案件的审理
第三节 刑部如何处理民事案件
一 民事与刑事案件的分野
二 审判与非审判方式的应用
三 《大清律》的应用
四 跨越等级与族群的民事原则
第四节 清代有关向旗人借贷的立法变迁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
  最后,如果将“犯罪免发遣”律追溯到顺治十三年清廷首次制定旗人犯军、流、徒罪换刑的规定,从保护兵源的角度来解释看起来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事后编造理由,因为保护兵源无法解释清廷为何要让旗人犯徒、流、军罪戴枷号。顺治十三年之后的惩罚方式——鞭责并戴枷号——的确可以保护兵源,但在此之前只鞭责而不戴枷号的惩罚方式更可以保护兵源。若清廷果真为了保护兵源,维持满洲原有的二等刑罚体制对旗人犯徒、流、军罪只鞭责是更佳的选择。
  所以,用保护兵源来解释清代旗人换刑特权并无事实根据,也不通逻辑。持此论点的清代律学家,未必清楚顺治十三年之前旗人犯罪是如何处罚的。吴坛的解释旨在将“犯罪免发遣”附会明律,以获得某种正当性。旗人英和提及此事是因为清朝统治已经历经“百八十余年,旗、民久已联为一体,毫无畛域”,同时清廷在乾隆年间就因为旗人数量猛增,需要将犯罪之旗人赶出八旗,到道光时期旗人犯罪更多,更加需要将不肖之徒赶出旗籍。沈家本在清廷朝野都主张消除满汉畛域的时候辩解“犯罪免发遣”律开始的目的是保护兵源而非歧视汉人,而清末已无必要担心兵源,所以清廷有必要废除该律以消除满汉畛域。英和与沈家本在清廷准备限制甚至废除旗人换刑特权时为此特权寻求正当性,以免清廷背上歧视汉人的骂名。至于《清史稿》的编撰者,他们作为清王朝的同情者更有动机为“犯罪免发遣”律的形成提供解释,以显示该律在清前期的正当性。
  ……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满足您的要求。 我无法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内容的详细简介。 我的设计目的是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创作、总结或生成相关内容。如果您提供了一本书的名称,我通常会围绕该书的主题、核心论点或相关背景知识来撰写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撰写一本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请提供新的书名或主题,我会尽力为您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社会观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其文本的完备性,而在于其能否真正地融入和作用于社会生活。这本书的副标题“族群与等级”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它预示着本书将要探讨的,是法律如何在清代社会这个充满差异和层级的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常态”运行模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理解“常规化”这个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法律的某种程度的“非正式化”,还是指法律在既定框架下的灵活应用?书中会不会详细分析,族群成员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是如何借助身份认同来寻求支持和影响裁决的?而等级制度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强化了法律的区分性,还是催生了某种形式的“特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而具体的史料支持,展现出法律在清代社会中,是如何与族群和等级这两种关键的社会力量相互角力,最终形成一种稳定而又充满张力的“常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法律并非仅仅是统治的工具,更是社会成员在日常互动中共同构建的复杂秩序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引起了我对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法律,就必须超越文本本身,去考察法律的社会功能和实际效果。这本书似乎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展开的,它将法律的“常规化”视为一个核心概念,并将其与族群和等级这两个重要的社会维度联系起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清代法律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族群认同和等级差异是如何影响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这些因素又是如何被考虑和平衡的?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法律在不同族群、不同等级之间适用差异的论述,这或许能够揭示出当时社会不平等的深层根源。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法律史的研究,更是关于权力、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洞察。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扎实的证据和精辟的分析,来支撑其关于“常规化”的论点,并展现出清代法律在族群与等级背景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评分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清代,亲身感受到了法律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与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复活”历史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动的场景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家族内部矛盾、邻里纠纷、甚至婚姻财产的案例,无不展现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致地梳理出法律条文如何被解释、被应用,甚至是被规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族群和等级这些看似固定的框架下,法律是如何被用来维护既有的秩序,又如何在某些时刻成为个体伸张正义、寻求庇护的工具。作者是不是也探讨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是如何通过某种方式,将法律“内化”到自己的生活逻辑中,并试图用它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存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的运作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宏大叙事之外、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题目《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承诺要探讨法律如何真正地“落地”,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条文和理论层面。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剖析族群身份和等级差异是如何在清代法律的实践中被塑造、被利用,甚至是被挑战的。我想了解,当法律条文遇到具体的家族 Disputes、村落的权力结构,或者官员的个人判断时,会发生怎样的“常规化”过程?那些看似僵化的律法,是否在实际执行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柔韧性和变通性?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常规化”的动态,它是由自上而下的权威推动,还是更多地源于社会成员在日常互动中的集体塑造?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社会现实的不断磨合与适应,以及这种磨合是如何影响到不同族群和不同等级人群的生活轨迹的?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能够生动展现法律在真实情境中运作的细节,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历史进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有机体。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史料。这本书的题目《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就触及了我关注的核心。我渴望了解,那些看似严肃的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中是如何被“消化”和“变通”的,以便能够适应清代社会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我猜想,作者一定对大量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中提炼出法律在不同情境下的“惯常做法”。我想知道,族群内部的互助机制、等级之间的权力运作,是如何与法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常规化”的运行模式?这本书是否也探讨了,这种“常规化”的法律实践,是如何影响了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甚至是他们的价值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生动而全面的图景,描绘出法律在清代社会肌理中悄然生长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评分

书还可以。值得一读。最近都在推荐。

评分

书还可以。值得一读。最近都在推荐。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书还可以。值得一读。最近都在推荐。

评分

书还可以。值得一读。最近都在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还可以。值得一读。最近都在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