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简便易用权*实用无论您是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还是律师、法律顾问、案件当事人,本书力争最大限度地为您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使您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全国各地法院*新审结的典型案例,分卷分类编排;高度提炼案情和裁判要旨,突出争议焦点,剔除无效信息;主审法官撰写“法官后语”,展现法律适用方法和裁判思路。
作者简介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持续20年编辑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丛书,自2012年起推出《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旨在探索编辑案例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弥补当前各种案例书的不足。
目录
一、专利纠纷
1 现有技术抗辩的证据要求
——唐苑雯诉青州市阳光电力器材设备有限公司侵害专利权案2 侵权判定方法可以用于新颖性判断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案3 诉前行为保全的实质性要件
——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申请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专利权案4 专利先用权抗辩的司法认定
——北京英特莱技术公司诉北京华润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蓝盾创展门业有限公司侵害专利权案5 权利要求中撰写错误的认定
——株式会社钟化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权无效行政案6 基于说明书澄清权利要求的可行性
—— 北京中贸促商务咨询中心诉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权无效行政案7 “请求保护色彩” 的外观设计专利权是否仅保护色彩
——苏铭舜诉长春百瑞葡萄酒厂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案8 合作开发人的专利申请权应受法律保护
——包凡(FAN BAO)诉陈开娒专利权权属案9 针对不同技术方案授予专利是否可适用现有技术抗辩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诉贵阳酷童尚品儿童用品经营部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案10 专利失效不影响专利发明人主张署名权
——王春光诉沃尔新(北京)自动设备有限公司、张春才发明创造发明人署名权案11 多项职务发明共存时,部分发明人奖励、报酬的确定
——张志利诉北京华夏聚龙自动化股份公司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奖励、报酬案二、商标纠纷
12 商标售后混淆的侵权认定
——阿迪达斯有限公司诉林建足等侵害商标权案13 白酒等特种商品合法来源的认定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诉广州佰味庄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14 工商部门已受理的商标侵权案件,利害关系人再起诉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的受理问题
——骆驼(福建)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等诉广州骆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等请求确认不侵害商标权案15 商标转让合同效力与商标权属变动的区分
——广州范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诉宁波康纳特电器有限公司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案16 市场开办方在商标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香奈儿股份有限公司诉詹楚洲、广州天马发展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17 同业竞争抢注商标 起诉禁用索赔被驳
——王金兰诉湟中县可可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18 商标指示性使用的边界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诉顾清华侵害商标权案19 在相同服务上突出使用与注册商标主要部分相近似的字号构成商标侵权
——郑州市康洁洗涤有限公司诉王霞侵害商标权案20 在先使用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的认定
——合肥伍伍壹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诉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21 商标三年不使用抗辩中“实际使用”的认定
——上海三米宠物用品有限公司诉上海宠博实业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22 表示商品主要原料特征标志的显著性认定
——乌鲁木齐海娜化妆品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争议行政案23 被代理人或被代表人商标的司法认定
——北京肥田肥业有限公司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异议复审行政案24 “合法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能否获得法律保护
——江阴华泓建材工业有限公司与商标评审委员会、江阴海泰进出口有限公司商标争议行政案25 颜色组合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
——迪尔公司诉九方泰禾国际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九方泰禾国际重工(北京)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26 如何判断商标性使用
——福建泉州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诉北京康尔健野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27 新《商标法》商标在先使用抗辩应用
——钱程诉北京音乐厅侵害商标权案28 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冲突中在先权利的认定
——天津中荷保险咨询有限公司诉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
29 未注册商标在先使用具有一定影响的判断
——谭斯月诉北京尚丹尼美发中心侵害商标权案30 商标权人对注册商标的使用不应禁止在先使用人对相关标识的使用
——李育武等诉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案31 网络游戏名称侵犯商标权的判定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诉北京掌娱无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永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32 网络团购平台的侵权责任
——北京江边城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诉北京拉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33 标识相同或近似的商品商标与服务商标的权利范围
——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诉嘉州紫燕(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34 商标权人未规范使用注册商标,其商标权能否获得法律保护
——老诚一(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诉北京聚品缘老城一锅餐饮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35 商标侵权案中生产商与销售商法律责任的认定
——美商NBA产物股份有限公司诉浙江华润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浙江万事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36 服务商标与商品商标权利界限的划分
——赵传彪诉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案37 网购侵权产品后再销售能否以合法来源抗辩商标侵权
——江苏红叶视听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诉海宁市致远电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案38 瑕疵商标转让行为的效力
——常州市亚字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诉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常州澳马王子商贸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
39 商标显著性如何界定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诉镇江通达糖烟酒有限公司侵害商标专用权案三、著作权纠40 字体著作权侵权的审查判断——张海山诉广州市好运来家具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41 未经许可抄袭、转载其他公众账号作品是否构成侵权
——中山市商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42 外观设计专利权失效后权利人可否主张著作权保护
——常州市淘米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诉北京特普丽装饰装帧材料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案43 未经许可将美术作品用于商品吊牌应承担的责任
——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诉高密供销大厦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案44 古籍点校是否构成抄袭的判断
——周锡山诉江苏凤凰出版社有限公司等侵害作品复制权、发行权案45 违法所得的认定及处理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抗诉高建伟、焦凤林侵犯著作权罪案46 在第三方网站设链播放影片是否超出授权范围
——宁波成功多媒体通信有限公司诉上海隐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案47 影视作品超范围使用构成侵权
——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诉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权案
48 高级抄袭的判定
——朱茹月诉孔艳华等侵害著作权案49 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辨析
——悟石整合(北京)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诉稻和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案50 立体凹槽练字板的著作权保护
——陈金荣诉北京德和晨通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著作权权属、侵权案51 销售准官方标志行为的认定
——中国保安协会诉北京旭亿伟业商贸有限公司、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52 “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是判定侵权的核心标准
——北京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北京悦游图商贸有限公司、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53 盗版软件商业使用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奥托恩姆科技有限公司诉成都达义物业有限责任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54 表演者可否单独主张表演者权
——高健诉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侵害表演权案55 技术中立原则的免责边界
——北京星光灿烂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诉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侵犯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案56 合作作品的认定
——徐杭诉袁腾飞侵害作品署名权、发行权案四、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57 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内容提供者共同侵权的认定
——北京市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等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58 深度链接行为的性质
——宁波成功多媒体通信有限公司诉广州市星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59 IPTV网络电视平台内容侵权的审查规则
——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诉重庆山水都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60 “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之争
——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诉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61 网络取证的简化应当满足构成要件的证明标准
——上海步升大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案62 网页快照侵权判定和例外
——北京三面向版权代理有限公司诉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等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案63 “加框链接”是否承担直接侵权责任
——北京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新传在线(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64 高清多媒体播放器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
——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诉北京华录北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五、不正当竞争纠纷
65 电影 “寄生营销”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北京泽西年代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星河联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66 诱导网络用户“吐槽”亦构成不正当竞争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67 行为保全中“胜诉的可能性”的思考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68 浏览器广告过滤与不正当竞争
——合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诉贝壳网际(北京)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等不正当竞争案69 书名作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司法保护
——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诉陈枰、西苑出版社等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70 出版仿冒他人姓名的图书构成不正当竞争
——马爱农诉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不正当竞争案71 法人个人微博发布内容能否认定为公司行为
——北京瑞达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诉北京环球天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72 互联网环境下实时转播行为性质认定
——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诉北京我爱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73 艺名与商标的区分和权利归属
——钮春华、北京鸟人艺术推广有限责任公司诉北京上加一线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卞苡然不正当竞争案74 浏览器提供在线点播视频下载服务被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
——合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诉优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不正当竞争案75 虚假宣传的认定
——北京德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诉北京鸿升中祥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76 抄袭网页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北京奥菲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诉北京品道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案77 知名商品认定的举证
——上海吉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诉贺云平不正当竞争案
78 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保护
——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世纪鹤图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侵害著作权、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
前言/序言
序
《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是国家法官学院于2012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一套大型案例丛书,之后每年初定期出版,由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具体承担编辑工作。此前,该中心坚持20余年连续不辍编辑出版了《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丛书80余卷,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在海内外发行,颇有口碑,享有赞誉。现在编辑出版的《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旨在探索编辑案例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弥补当前各种案例书的不足。该丛书2012—2015年已连续出版4套,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迅速售罄。为响应读者需求,2014年度新增3个分册:金融纠纷、行政纠纷、刑事案例。2015年度将刑事案例调整为刑法总则案例、刑法分则案例2册。现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及时编撰推出《中国法院2016年度案例》系列,新增知识产权纠纷分册,共20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审判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特别强调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实施的核心在于法律的统一适用。《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出版的价值追求,即是公开精品案例,研究案例所体现的裁判方法和理念,为司法统一贡献力量。
总的说来,当前市面上的案例丛书大多“不好读”,存在篇幅长、无效信息多、案例情节杂、缺乏深加工等不足。《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试图把案例书籍变得“好读有用”,故在编辑中坚持以下方法:一是高度提炼案例内容,控制案例篇幅,每个案例基本在3000字以内;二是突出争议焦点, 剔除无效信息,尽可能在有限篇幅内为读者提供有效、有益的信息;三是注重对案件裁判文书的再加工,大多数案例由案件的主审法官撰写“法官后语”,高度提炼、总结案例的指导价值。
同时,《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丛书还有以下特色:一是信息量大。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每年从全国各地法院收集到的上一年度审结的典型案例超过10000件,《中国法院年度案例》有广泛的选编基础,可提供给读者新近发生的全国各地的代表性案例。二是方便检索。为节约读者选取案例的时间,丛书分卷细化,每卷下还将案例主要根据案由分类编排,每个案例用一句话概括焦点问题作为主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迅速找到需要的案例。
总之,编辑《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就是为了让案例类书籍简便、易用,这既是本丛书的特点,也是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始终坚持全力支持《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的出版,给了作者和编辑们巨大的鼓励。我们在此谨表谢忱,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逐步完善,做得更好,真正探索出一条编辑案例书籍的新路,更好地服务于学习、研究法律的读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法治建设。
本丛书既可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工作人员办案权威参考和培训推荐教程,也是社会大众学法用法的极佳指导,亦是教学科研机构案例研究配备精品。当然,案例作者和编辑在编写过程中也不能一步到位实现最初的编写愿望,可能会存在各种不足,甚至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愿听取建议,并不断改进。 曹士兵
2016年中国法律实践前沿透视:精选法律实务文集(非知识产权卷) 本书聚焦2016年度中国法律领域内,除知识产权纠纷以外,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及前瞻性的各类重大法律案件、司法解释及立法动态的深度解析与专业评述。 本书旨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研究人员、企业合规部门及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精炼、高质量的年度法律实践参照系。 --- 第一部分:民商事审判的重大突破与难点攻坚 (2016) 一、合同法与交易安全:新业态下的风险规制 2016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平台责任”和“共享经济”下的合同关系成为审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详尽收录并分析了以下领域的标志性判例: 1.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注意义务与过错认定: 重点解析涉及信息安全、用户数据保护,以及平台在虚拟财产转移中对交易真实性的核查责任。探讨了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平衡平台促进交易的效率与保护相对方权益的审慎原则。 2. 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适用与风险分配: 针对2016年融资租赁行业的高速扩张与部分风险暴露,本书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就融资租赁合同效力、承租人违约责任及租赁物所有权保留等关键问题的最新裁判思路。重点剖析了涉及“售后回租”模式的法律定性及其对企业破产重整的影响。 3. 建设工程司法解释的实务应用检验: 聚焦2016年各地法院在处理“挂靠”工程、转包合同效力认定、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范围界定等复杂问题上的统一与分歧。尤其关注了对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的工程合同效力的认定标准,如何避免“一律无效”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与损失承担问题。 二、物权法与不动产争议的精细化处理 本书对2016年度不动产登记、相邻关系及担保物权领域出现的疑难案件进行了深度挖掘: 1.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力边界: 分析了涉及“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在新型不动产交易(如长租公寓)中的适用。重点评述了基于虚假登记或“无权处分”情况下的善意取得的认定标准,探讨了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推定效力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受到限制。 2. 居住权与用益物权的冲突解决: 2016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邻通行权、采光权等传统相邻关系的纠纷处理呈现出更精细化的趋势。本书收录了关于“居住权”相关法律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初步探索案例,为未来民法典中居住权制度的落地提供了实务参考。 3. 担保责任的穿透认定: 详述了在公司对外担保、股东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追究中,法院如何识别“抽逃出资”、“人格混同”等情形,以实现担保责任的有效穿透,保护债权人利益。 --- 第二部分:刑事司法的前沿探索与程序保障 (2016) 三、经济犯罪与反腐败斗争的司法应对 2016年是中国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的年份,本书重点关注了新型经济犯罪的认定标准: 1. 金融票证类犯罪的定性难题: 深入剖析了涉及“非法经营罪”边界的案件,特别是针对P2P平台、虚拟货币交易中涉及的非法集资、非法经营活动的新型认定标准。探讨了如何区分金融创新与非法金融活动。 2. 职务犯罪中“财产性利益”的范围界定: 针对受贿罪中“财产性利益”的司法解释落地情况,本书选取了多个涉及“干股”、“股权代持”、“违规接受宴请”等复杂情形的案例,明确了司法机关在认定犯罪既遂与量刑时的具体考量因素。 四、刑事诉讼程序的刚性约束与人权保障 本书对2016年推行的多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跟踪: 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初期实践: 尽管该制度在2016年处于试点和推广初期,但本书已收录了各地法院在适用此制度时,对“自愿性”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平衡策略。 2. 非法证据排除的常态化应用: 分析了在特定类型案件(如毒品、职务犯罪)中,公安、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程序中遭遇的挑战,以及法院如何依据新规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维护司法公正。 --- 第三部分:行政法制建设的深化与地方治理 (2016) 五、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与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2016年是行政诉讼法“一审终审”制度全面实施后的关键一年,本书重点关注了行政诉讼的结构性变化: 1. 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 选取了多起涉及政府部门在环境污染治理、信息公开审批中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的典型案例,展示了法院如何通过判决“履行特定行为”来有效制裁行政不作为。 2. 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的实务操作: 详述了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中,对地方政府发布的“红头文件”的审查路径和力度。分析了法院在确认规范性文件违法时,如何避免对地方政策的过度干预,实现审判权的审慎行使。 3. 行政征收与补偿标准的司法平衡: 聚焦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行政征收案件,深入探讨了司法实践中对“公平补偿”原则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方法的认可度。 --- 第四部分:劳动争议与社会保障的前沿挑战 (2016) 本书收录了2016年劳动法领域最具争议的几个热点: 1. 非全日制用工与社会保险的衔接: 探讨了平台经济下兼职、零工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以及其参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法律障碍与地方探索。 2. 企业裁员中的程序正义: 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大规模裁员行为,本书分析了法院对企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认定标准,以及对员工补偿金计算的精确要求。 3. 高管竞业限制的有效性与补偿金支付: 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的竞业禁止约定,重点分析了法院如何审查补偿金的数额是否合理、竞业限制的范围是否过度,以平衡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个人劳动自由。 结论: 本书提供的2016年度法律实践报告,是一份基于真实案例和司法裁判的“活的法律史”。它不仅记录了当年中国司法机关在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所做出的重要裁决,更揭示了法律条文在面对新兴业态和治理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本书是理解2016年中国法律运行逻辑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