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乡规民约

中国历代乡规民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铭实 著
图书标签:
  • 乡规民约
  • 中国古代史
  • 地方治理
  • 社会生活
  • 民俗文化
  • 历史文献
  • 传统文化
  • 社会规范
  • 乡村社会
  • 法制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47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79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乡规民约》讲的是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据此,各阶层、各地区人民普遍建立起各种文明公约和居民守则。乡(街)规民约不同于法律,但对法规的实施起着辅助作用。它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式多样,切实具体;以教育引导为主,有奖有罚,已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作者简介

  牛铭实,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1981年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就读,1987年获颁博士学位,同年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任教。自1988年起,转赴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系任教。2004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政治行政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研究方法、国际政治和中国的制度与改革。牛铭实教授曾在美国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文四十余篇及专著一本。并在中、港、台三地发表过文章多篇。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导读
第1.乡约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意义
第2.《吕氏乡约》及其影响
第3.朱熹对乡约制度的贡献
第4.方孝孺的乡族自治
第5.王守仁与官方推行的乡约
第6.吕坤与乡约、保甲合一
第7.明代民间乡约
第8.明代乡治理论体系
第9.圣谕广训和清代乡约的形式化
第10.张伯行寓乡约保甲于社仓
第11.乡约局与乡约振兴
第12.冯桂芬结合中西乡治制度
第13.翟城村与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
第14.山西村制的复古与创新
第15.村规民约与当代村民自治
第二部分:制度原文
第1.《吕氏乡约》,(北宋)吕大钧
附《吕氏乡约》现代汉语译文
附吕氏乡约的一个变体:《损益蓝田吕氏乡仪》, (明)刘麟
第2.《增损吕氏乡约》和《社仓事目》,(南宋)朱熹
第3.《成化》,(明初)方孝孺
第4.《南赣乡约》,(明)王守仁
附《南赣乡约》现代汉语译文
第5.《泰泉乡礼》节选,(明)黄佐
第6.《乡甲约》节选,(明)吕坤
第7.《乡约总叙》,(明)章潢
第8.《乡约事宜》节选,(明末)刘宗周
第9.《订乡约事宜》,(明)李春芳
附《订乡约事宜》现代汉语译文
第10.《葬亲社约》,(明)唐灏儒
附《葬亲社约》现代汉语译文
第11.《治乡三约》(明)陆世仪
附《治乡三约自序》现代汉语译文
附《治乡三约》现代汉语译文
第12.《圣谕广训》,(清)雍正
第13.《申饬乡约保甲示》和《社仓条约十六条》, (清)张伯行
第14.《福惠全书》节选,(清)黄六鸿
第15.江苏乡约局制度选,(清)
附:江阴县正堂陈示(咸丰五年五月)
附:《同善会式》,(明)高攀龙
第16.《复乡职议》,(清)冯桂芬
第17.翟城村村治制度及村规民约,(清末民初)翟城村
第18.山西村政制度选,(民国17年)山西省村政处
附:《长治县村民会议办法》(民国11年)
第19.合寨村村规民约,(1980年)果作村村民委员会
第20.《后埔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节选,(1997年)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后埔村村民委员会
第21.庙上村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章程
第22.翟城村翟城合作社章程
第三部分:附录
附录1.乡约及村治制度简图
附录2.乡约文献目录
附录3.宋明清乡约文论选录
附录4.举行乡约的记载摘编
附录5.韩国日本部分乡约制度目录
附录6.部分参考文献目录

精彩书摘

  3.陆世仪的乡治体系
  陆世仪的乡治理论主要是《治乡三约》,此外有《常平权法》、《救荒五义》、《治通》和《志学录》等。“近代的乡治理论,是从《图书编》开始,经过吕新吾、刘蕺山的修改,而完成于陆桴亭的《治乡三约》。”①
  陆世仪的基本政治思想,是崇尚三代的儒治,而反对秦汉之后的吏治,提倡封建、井田、学校,尤其注重乡约的教化作用。他认为“治国、治天下须一贯。封建、井田,治天下一贯之道,乡约治国一贯之道”②,还认为学校是致治之本。他提出了一套先封国、后传贤的具体方案,以封建之实去郡县之弊。做法大致是第一次先以经济实力分封,凡是地主仍辖原有的土地,并给他们正式的封号,使他们富上加贵,而乐于服从。第二次则以是否贤能分封。这样,地主的儿子如果不贤能就不能受封。因此,地亩可以均平,租佃制可以打倒,井田封建就可以恢复③。
  《治乡三约》草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它反映了当时的乡治趋势,也反映了他本人的复古思想。他以为乡约、保甲、社学、社仓四者,近于古而合于今,到了明末这四项早已尽人皆知,各处皆行,但是仍然不能达到“三代之治”。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用人不当与人才难得,二是人们对四者的意义不明、关系不清。他认为社学保甲社仓的意义,就是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他给乡约的定义,是“约一乡之众,而相与共趋于社学、共趋于保甲、共趋于社仓”,四者的关系是“乡约为纲而虚,社学保甲社仓为目而实”。这是一个以乡约为中心的乡治系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历代乡规民约》的图书简介,其内容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力求详实而不使用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中国历代乡规民约》:历史的经纬,社会的缩影 导言:乡土中国的“隐性宪法”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帝王更迭,王朝兴衰,宏大叙事充斥史册。然而,支撑这宏大叙事的基层社会,其日常的秩序、伦理的维系,却往往依赖于一套更为细微、更具生命力的规范体系——乡规民约。这些规定,如同渗透于田埂阡陌之上的“隐性宪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中国历代乡规民约》一书,正是试图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梳理并系统呈现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肌理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历史肌理的社会文化研究。它通过对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大量遗存的乡规、村约、族规、家训、里约等文本的精细爬梳与辨析,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乡土治理图谱。 第一部分:溯源与流变——规范体系的诞生与演进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追溯乡规民约的源头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变。 先秦的萌芽与秦汉的制度化尝试: 追溯至《礼记》中关于乡饮酒礼、乡亭制度的记载,探究早期社会如何通过礼仪规范来构建基层共识。秦汉大一统背景下,郡县制与保甲制度如何与原有的宗族力量相互作用,催生出初步的成文约束。 魏晋南北朝的嬗变与隋唐的整合: 在长期分裂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地域性与宗族性规范如何相互渗透?隋唐时期,国家律令体系的成熟对乡规民约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压制,还是吸纳?本书详细分析了唐代《闾右法》等对地方约束的规范作用。 宋明的重塑与定型: 这一时期是乡规民约发展的关键节点。程朱理学的影响,使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逻辑下沉到村社层面。宋代地方贤达主持编纂的乡约,如范仲淹的《岳阳乡约》,标志着以教化为核心的乡规民约体系的成熟。明代在社会治理层面强化了地方自治的倾向,各地的宗族组织日益强大,族规的地位空前提高。本书对此期的教化内涵、宗族权力与地方治理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清代的繁盛与最后的坚守: 清代是乡规民约文本存世量最大、内容最为详备的时期。从省级到州县,再到里、社、庄、堡的层级,详尽的规章制度被确立。本书细致剖析了清代各类规约在经济管理(如水利、田土分配)、社会治安(如防火、防盗、婚丧嫁娶)、道德教化(如孝悌忠信、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现了其在维护区域稳定中的巨大作用。 民国的转型与旧秩序的瓦解: 进入近代,随着国家权力的重新整合、“三纲五常”思想受到冲击,传统乡规民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记录了这一艰难的转型期,探讨了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地方性规范如何试图适应或抵抗变革,直至最终被现代法律和行政体系所取代。 第二部分:规范的结构——乡规民约的核心内容解析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对这些历史文本的“内容学”分析,揭示传统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 一、经济生活与资源管理: 乡规民约并非仅关注道德说教,它更是管理日常生计的实用手册。书中详述了关于水利灌溉的分配细则、山林河流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与维护制度、农时协作的互助约定,以及处理土地买卖、借贷纠纷的民间裁决机制。这些规定体现了传统农民对有限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智慧。 二、社会伦理与道德教化: 这一部分是乡规民约的核心精神所在。系统梳理了关于孝道、友爱、贞节、诚信等儒家伦理在基层的具体化要求。例如,如何处理“赡养老人”的具体标准,对“淫奔”的惩戒方式,以及对“睦邻”的细致要求。这些规范构成了维系宗族和社区关系的道德纽带。 三、公共事务与秩序维护: 深入分析了乡规在维护地方安全和公共福利方面的职能。包括设立“保甲”制度的变体、对流民和外来人口的管理、对火灾、瘟疫等突发事件的动员机制,以及对庙宇、桥梁等公共设施的集资和维护责任划分。 四、婚丧嫁娶与人生礼仪规范: 考察了乡规如何干预和规范个体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详细列举了关于嫁妆陪奁的限制、丧葬礼仪的简朴或奢靡的规定,以及对奢靡浪费和攀附炫耀行为的约束。这些规定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集体规训。 第三部分:权力、文化与社会功能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研究视野提升至社会结构层面,探讨乡规民约的深层意义。 乡规民约与国家权力: 探讨了“皇权不下县”背景下,乡规民约作为一种地方性权威,如何有效地填补了国家治理的真空。分析了地方士绅、族长如何运用乡规,将国家律令的抽象原则转化为具有地方色彩、易于执行的行动指南,实现“礼法合参”的治理模式。 宗族力量与地缘社区的张力: 剖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族规与以地缘为依托的里约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族规凌驾于里约之上,成为地方决策的最终权威。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揭示了在血缘认同与地缘共存的复杂互动中,乡规民约所扮演的调和与冲突角色。 移风易俗的实践与局限: 乡规民约承担着教化民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使命。本书评价了其在抑制陋习、提倡教育、保护妇女权益(如反拐卖、约束包办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直面其在维护等级制度、固化父权、压制个体自由等方面的历史局限性。 结语:乡规民约的当代价值 《中国历代乡规民约》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反思。在现代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些古老的规范文本中蕴含的集体责任意识、非正式的冲突解决机制、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以及对朴素道德的坚守,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方法和细腻的文本解读,为现代社会理解“治理”的复杂性、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提供了一部扎实而深刻的文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我的研究方向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而乡规民约无疑是解构这一体系的关键线索。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是因为它直接点明了“历代”和“乡规民约”这两个核心概念。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不同朝代的乡规民约的演变脉络的。从秦汉时期的“乡里制”到明清时期的“族权”,国家权力是如何渗透到基层,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乡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已经失传的、只在地方志或家族谱牒中零星记载的乡规民约?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学界尚未充分关注的史料被发掘和解读。另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对乡规民约内容进行分类分析的视角,比如从经济、道德、礼仪、惩戒等不同维度,那将极大地提高它的学术价值。我甚至希望作者能够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乡规民约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功能以及实际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厚重感,古朴的字体和墨迹晕染的效果,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历史的沉淀。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民间治理方式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乡规民约,比官方的法律条文更能触及到当时的社会肌理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看看在那个没有发达通讯和现代执法体系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来维护一方水土的秩序,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纠纷,如何传承家族的道德观念。我特别好奇,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朝代,这些乡规民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会有哪些有趣的差异。比如,南方水乡和北方旱地的乡规,在关于农时、灌溉、渔猎的规定上肯定会有不同;士族和庶民聚居地的乡规,在等级观念的体现上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细节,并且辅以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或者案例,那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我更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乡规流传至今依然有其借鉴意义,而有些则早已被时代淘汰。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那些埋藏在最基层、最日常的生活细节,往往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乡规民约,恰恰是这样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这些细节的可能性。我尤其关心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乡规民约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比如,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乡规民约的影响有多大?是如何体现在“德育”和“教化”方面的?书中是否会对比分析一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乡规民约的差异?例如,一个大家族和一群小地主组成的村落,他们制定的乡规会不会有很大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些具体的乡村规则,看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塑造、被修改,甚至是被遗忘的。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俯仰古今”的感受,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怀旧和对过往的探寻。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我常常会怀念那种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敬互谅的氛围。乡规民约,在我看来,就是这种传统社会情感和秩序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过去,人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规则,来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区。例如,关于节约、勤俭持家的规定,关于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关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朴素理念,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发生在乡村的故事,让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与节庆、婚丧嫁娶、祭祀等民俗活动相关的乡规,那对我来说就更具吸引力了,因为这些都是构成一个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触及的是一个非常接地气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领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机制很感兴趣,而乡规民约,在我看来,就是理解这一机制的绝佳切入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中国历代乡规民约的面貌。我想了解,在不同朝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甚至制定乡规民约的?这些乡规民约在执行过程中,又与官方的法律体系是怎样一种互动关系?有没有一些乡规民约的内容,是对当时的法律进行补充,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比法律更加细致和严格?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逻辑。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规民约进行比较研究,比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乡规民约之间的异同,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