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瑞丰,陈翔,沈道康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学
  • 震相分析
  • 宽频带地震
  • 数字地震
  • 地震记录
  • 地震数据处理
  • 地震波传播
  • 地震仪
  • 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44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7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震的震相就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和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定标志,震相分析就是对地震记录的解释,是地震观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国家地震台网和各区域地震台网从事资料分析人员的基本技能。在传统教科书上所讲述的各种震相特征都是基于传统的模拟记录,《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重点是讲述基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各种震相的基本特征及分析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地震观测
第一节 地震台网
一、地震台网的类型
二、观测仪器配置
第二节 我国地震台网的建设和发展
一、早期地震台站
二、中强地震台网
三、全国基本地震台网
四、区域地震台网
五、数字地震台网

第二章 地震的震相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壳
二、地幔
三、地核
第二节 地震波
一、体波
二、面波
第三节 震相及其命名规则
一、IASPEI新震相命名
二、新旧震相名称差别
三、震相命名基本语法
第四节 近震震相
一、地震波传播路径
二、直达波
三、反射波
四、首波
第五节 远震和极远震震相
一、地震波传播路径
二、地幔震相
三、地核震相
四、深震震相
五、面波震相
六、振幅测量震相
七、声学震相

第三章 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仿真
第一节 数字地震资料
一、数字地震资料的产出
二、数字地震记录“counts”的涵义
三、仪器传递函数
四、地震计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第二节 数字地震资料的仿真
一、方法概述
二、仿真应用

第四章 震相特征与震相分析
第一节 地震波的记录特征
一、震相的基本特征
二、常见震相的特征
第二节 单台识别震相的方法
一、仿真
二、判断地震的性质
三、找出标志震相
四、利用到时差
五、应用实例

第五章 地方震与近震记录分析
第一节 地方震
第二节 近震
第三节 典型震例
一、2007年8月16日云南澄江ML3.4级地震
二、2012年6月24日云南宁蒗Ms5.7级地震
三、2011年8月9日中缅边境Ms5.2级地震与2011年5月27日中缅边境ML3.8级地震
四、2011年2月1日中缅边境Ms4.9级地震与2011年2月5日中缅边境ML3.9级地震

第六章 远震与极远震记录分析
第一节 远震
第二节 极远震
第三节 典型震例
一、2011年9月18日印度Ms6.9级地震
……
第七章 中源地震与深源地震记录分析
第八章 地震记录上的干扰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主题,力求自然流畅。 --- 《地壳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高精度大地电磁探测与地球动力学模型》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深部结构——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复杂性,以及这些结构如何驱动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全书聚焦于高精度大地电磁(Magnetotellurics, MT)方法,结合先进的地球动力学建模技术,旨在揭示地壳岩石圈变形、流体活动以及断裂带的电性响应特征,从而提升对地震孕育过程和危险性评估的认识。 第一部分:大地电磁探测原理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大地电磁法(MT/TEM)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其在探测深部介质物性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阐述了如何从采集到的天然电磁场数据中,有效分离出地壳和地幔的电导率结构。 高精度观测系统的优化: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宽频带大地电磁(WBMT)和频率域大地电磁仪器的性能提升,特别是在噪声抑制和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进展。讨论了如何利用并行处理和分布式观测网络,实现对复杂地质背景下信号的精确捕获。 三维反演的挑战与突破: 鉴于地球内部介质的复杂性,电导率结构往往具有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本书详尽分析了传统的二维(2D)和三维(3D)反演算法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基于非线性迭代和约束优化的3D全耦合反演技术,特别是在处理高阻抗和高导层界面时的稳定性增强措施。我们着重探讨了如何利用先验信息(如地震波速数据)来约束电性结构反演的唯一性。 时间域电磁法(TEM)在浅层结构中的应用: 针对中浅地壳的精细刻画,本书专门开辟章节介绍深部TEM技术,探讨其在识别含水断裂带和岩浆囊体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与MT数据在深度耦合方面的互补性。 第二部分:岩石圈电性结构与流体/熔融态物质的响应 地球深处的流体(如盐水、CO2或水蒸气)和部分熔融物质(如软流圈)对电导率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电性结构异常与这些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联系。 高温高压下的岩石电导率实验: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岩石类型(如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在模拟地壳深部温压条件下的电导率实验结果。重点关注了晶格缺陷、离子迁移以及含水相的电导贡献机制。 断裂带的电性特征: 剖析了主要活动断裂带(如俯冲带、走滑断层)的电性响应。研究表明,断层破碎带和其中的流体/热液活动通常表现为低电阻率带。本书通过多个典型构造带的MT反演结果,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低阻异常来识别潜在的应力集中区和流体通道。 软流圈的电性边界与物性推断: 深入探讨了利用MT数据圈定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电性证据。分析了软流圈低电阻率层可能由高温引起的半导体效应,还是源于高导性的富集流体或低粘滞性物质的证据链。 第三部分:地球动力学模型与地震构造的整合分析 单纯的物性结构不足以解释地震的周期性。本部分强调了将电性结构与地震学(地震波速、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数据进行多参数、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重要性。 地壳应力场与电性耦合: 探讨了压电效应、压磁效应在特定条件下对电性结构可能产生的微小影响,但更侧重于应力诱导的裂隙发育对流体运移和电导率的间接影响机制。通过对比不同构造单元的电性结构与现今水平运动速率,构建了区域应力积累与释放的地球动力学图像。 地震活动性与异常电性体的空间关联: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高密度、低电阻率异常体与中强及强震集中区的空间重叠程度。本书提出了基于“电性韧性”概念的构造评价框架,即高电导率可能指示了岩石圈中存在弱化(韧性)区域,这些区域更容易发生累进性变形和地震。 区域构造带的深部动力学模拟: 结合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在板块运动驱动下,具有复杂电性分层的地壳如何发生塑性流动和脆性破裂。通过将MT反演结果作为初始条件输入动力学模型,验证了特定地质构造(如大陆碰撞前缘)的长期演化路径。 结论与展望 全书最后总结了高精度大地电磁技术在刻画中国及全球关键构造带深部结构方面的关键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在实时监测、人工智能辅助反演以及多物理场数据融合方面的发展方向,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过程和提高地震灾害预警能力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 适用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青年科研人员以及长期从事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专业人士。需要读者具备基础的电磁场理论和地球物理勘探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问号和期待。首先,“宽频带”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比传统地震仪记录更丰富的信号,这意味着更精细的地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能够被捕捉和分析。而“数字地震记录”则让我感受到的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严谨和高效,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震相分析”更是整个书名的核心,它直接指向了如何从复杂的地震记录中提取有意义的地质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地震波的类型,如P波、S波、面波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通过对这些震相到达时间、波形特征、能量衰减等方面的分析,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比如岩石的类型、温度、压力,以及地壳和地幔的构造,如断层、地幔柱、俯冲带等。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一座知识的宝藏,预示着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地球深层结构和演化机制的窗口。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 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浩瀚的数字海洋中,无数条细腻而复杂的地震波形记录在电脑屏幕上跳跃,每一个微小的起伏都可能隐藏着关于我们脚下这颗星球的秘密。书名中的“宽频带”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它不会局限于某个特定频率的地震信号,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频段,这意味着更全面的信息捕捉和更精细的分析能力。而“数字地震记录”则点明了其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摆脱了过往模拟时代的局限,进入了数据驱动的精准时代。最关键的“震相分析”部分,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地震波(P波、S波、转换波等)的识别、归属和传播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确定震源位置、震源机制,甚至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我脑海中闪过各种复杂的地震图,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在书的作用下,应该会变得清晰而富有意义。这不禁让我想到,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理解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前沿研究的一个绝佳入口,甚至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框架,让我从“小白”成长为能够独立解读地震数据的“行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仅仅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这几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现代地震学最前沿的工具和数据。这意味着,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将是基于当前最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海量的数据集。而“震相分析”则是解读这些数据的关键钥匙,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深入到地震波的本质,以及如何从看似杂乱的信号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地震图,那些从全球地震台网传回的波形,它们穿越地幔、地核,最终在地表被记录下来。书名中的“震相”二字,让我联想到P波、S波、Sn波、Pn波等等,每一个震相都代表着地震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一次传播和响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如何根据这些震相的到时、振幅、频率特征,来反演出地球内部的精细结构,比如地壳的厚度和分层,地幔的温度和密度变化,甚至地球核心的性质。这就像是在给地球做一次CT扫描,而地震波就是探针,震相分析就是解读X光片的技术。

评分

光是看到“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敬畏,同时又充满了莫名的兴奋。它透露出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探索的深度。我不禁想象,这本书的书页中,会充斥着各种高分辨率的地震波形图,那些蜿蜒曲折的曲线,在作者的指导下,将不再是抽象的图形,而是承载着地球深处秘密的密码。我尤其对“宽频带”这个词感到好奇,它意味着更精细的观察,更全面的数据,能够捕捉到更微妙的地下变化,而“数字记录”则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震相分析”更是核心所在,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区分和识别各种地震波,比如P波的压缩性传播,S波的剪切性传播,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这些分析的背后,必然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这些高深的理论呈现给我,让我能够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细微的波形差异,来描绘出地球内部的复杂构造,例如莫霍面、古登堡面,甚至是地幔中的不连续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关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和“震相分析”,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深奥但又充满探索乐趣的科学课题。我一直对地球内部的奥秘充满了好奇,而地震波,特别是宽频带的数字地震记录,无疑是窥探地球内部结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书名中“震相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会深入到如何解读这些复杂信号,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地质信息。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形态的地震波,P波、S波、面波,它们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都蕴含着关于地壳、地幔乃至地核的丰富信息。我想象着作者会带领我一步步解开这些神秘的面纱,通过对地震记录的细致分析,了解断层的性质、岩石圈的厚度、甚至是地球深处的物质成分。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扇通往地球科学宝库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发现和深刻的见解。我期待着它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许还能帮助我理解一些近期发生的地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