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的认识、思考、研究和总结,是以多种形式书写、流传并发生影响的,有的是理论性的专著,有的是随笔式的评论,有的是作品前后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评点。这些典籍数量丰富,种类众多,涉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文类。对这些典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着力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典籍,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进行深入的整理。因各类典籍情况差异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书而异,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标点,或注释,或辑佚,详见各书的前言与凡例。《丛刊》的目的,是系统地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承载着中国古代学者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更为准确、使用更为方便的基础数据。我们热切地期待学术界的同仁们参与这一泽惠学林的工作,并诚挚地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指正。
第一册
前言
凡例
唐诗纪事序
目录
卷一——卷八
第二册
卷九——卷十八
第三册
卷十九——卷二十七
第四册
卷二十八——卷三十七
第五册
卷三十八——卷四十七
第六册
卷四十八——卷五十七
第七册
卷五十八——卷六十八
第八册
卷六十九——卷八十一
附录
一、宋嘉定怀安初刻本王禧识语
二、明嘉靖钱塘洪氏本孔天胤序
三、明嘉靖东黄张氏本张子立序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说实话,我并非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唐诗的热爱而购买这套书。起初,我有些担心它过于学术化,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实际翻阅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虽然是“典籍丛刊”,但它的“校笺”部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反倒是一种极大的便利。那些繁琐的古籍引用和复杂的考证过程,都被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是用我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背后都有着如此丰富和动人的故事。这套书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走进唐诗的世界,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
评分这套书的编辑和校订工作,绝对称得上是精益求精。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诗歌版本差异的详尽考证,对于一个对唐诗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以往阅读唐诗,常常会遇到一些注解上的模糊和出入,总觉得不过瘾。而这套《唐诗纪事校笺》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更为权威和准确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甚至追溯到了文献的源头。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唐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甚至能想象,那些埋首故纸堆中的学者们,是如何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毅力,一点点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的。这份付出,值得所有人尊敬。
评分收到这套《唐诗纪事校笺》,我感到非常欣喜,也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现有的读物在深度和广度上稍有不足。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它的编排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更全面地把握唐诗的历史价值。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而对于像我一样,只是热爱唐诗的普通读者,它也能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扎实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梳理,才能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唐诗纪事校笺》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唐诗,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些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篇“纪事”,都像是一部微型的传记,将诗人的生活片段、情感经历、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这种“人”与“诗”的结合,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伟大诗篇,变得鲜活而立体。我开始能够体会到,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洒的豪情,杜甫在忧国忧民之时的悲悯,王维在山水田园间的淡泊。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唐诗,也重新认识了那些伟大的灵魂。
评分刚拿到这套《唐诗纪事校笺》,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镇住了。打开第一卷,扉页上烫金的“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几个大字,就透着一股子庄重和学术的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色浓郁而不晕染,看得出来是用心选择了材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它们背后的故事、流传的轶事,似乎都在这厚重的篇章中得到了精心的梳理和考证。想象一下,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捧着这套书,在灯光下,细细研读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甚至是被后人不断解读和衍生的不同版本,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宝藏,等待着我去一点点挖掘。
评分今日之人,人人皆可以细说民国的历史,而不会有一个人说得完全客观。我何尝能够例外?我所不同于大家的,只是略有自知“不能完全客观”之明而已。
评分八册唐诗纪事校笺,观唐人风流。
评分将本书和《唐才子传校笺》一起看很有意思,当然我指的是两本《校笺》而非原书。从原书上看,《才子传》录近400人而《纪事》录1000多人,《才子传》重在少数人物的批评而《纪事》重在录诗及本事。文献学上讲,今天所能看到的唐诗绝大部分来源于宋人的各类编集,《全唐诗》更是明显对《唐诗纪事》有所沿袭,这些无论如何都是《才子传》所不能比肩的。由此联想到宋代史学,所谓五代变革论,其实从《史通》、《通典》、苏冕《会要》等书开始,史学已经发生转变,开始关注典章制度和资料汇编的价值。今人能看到如此数量的唐诗,无不得益于《纪事》和《万首唐人绝句》之类资料汇编。陈寅恪说关于唐代的史料数量适中,其实以得益于将唐代通史修了三遍的宋人。
评分印刷清晰,开本小方便携带。
评分《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集陈子善先生二十余年对创造社文人研究之精华,尤以对代表人物郁达夫,小伙计叶灵凤等多位作家散佚作品的发掘和生平行谊的考证为特色,《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不仅把对创造社的研究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更是一部以细节激活现代文学史的力作。研究文人间交游的点滴往事、挖掘整理他们散佚的篇章文字,在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他们现实生活的时空之门、让我们得以现身于他们的生活情境之中的同时,也打通了文化史上的诸多脉络,让书本中的历史、故事鲜活起来。
评分已有上古。影印与排印双收最好,有注与无注两齐。
评分书应该是正版,纸张感觉不是很好,折扣再多点就更好了,急用,好评吧!
评分有券便买了一堆平时没活动的书,慢慢看吧
评分中国古典文学经典,适合研究、收藏、查阅,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