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回疆
  • 法律史
  • 边疆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学
  • 新疆
  • 乾隆
  • 同治
  • 光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8138
版次:2
商品编码:11596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内容简介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 系统研究了从清朝统一西域到新疆建省前回疆法律制度的演变,重点论述了清朝对回疆的立法原则、过程,回疆旧有法律制度的改造、利用和清朝法律制度的确立,行政、经济、刑事、民事等法律规章的内容、特点及实施情况,回疆司法制度与法律适用等问题,并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探讨了清朝法律制度与回疆旧有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融合过程,揭示了清代回疆法律文化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清代回疆民族法制的成败得失,为今天依法治理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借鉴。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Z巩固的朝代,形成了历史上Z完备的民族法制体系。回疆地区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背景同内地不同,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清政府极为重视回疆立法,制定了包括专门法《回疆则例》在内的一整套民族法律规章。回疆法律制度是清朝民族法制中Z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对穆斯林地区立法的突出成果,本书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东平(1967- ),河南开封人。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学术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西域史、北方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主要著作:出版《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明清西域史与回族史论稿》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导言
一、课题说明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基本史料
三、研究状况

第一章 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典章研究
一、《回疆则例》的几个问题
二、回疆官署藏法律典章研究
三、清代回疆的伊斯兰教经典研究
四、清代回疆法律体系的特点

第二章 清代回疆行政法规研究(上)
一、清代回疆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中央派驻回疆军政机构及其管理法规

第三章 清代回疆行政法规研究(下)
一、伯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规章
二、清代回疆行政法规的历史总结

第四章 清代回疆刑法研究
一、回疆旧有的刑法体系
二、《大清律例》与回疆司法实践
三、《大清律例》与回疆旧有习惯法的关系

第五章 清代回疆司法制度研究
一、司法机构及其职能
二、审判制度
三、诉讼制度
四、典狱制度

第六章 清代回疆伊斯兰民事法研究——以婚姻家庭法为中心
一、缔结婚姻的有关规定
二、离异、再婚的有关规定
三、结论

第七章 清代回疆经济政策与法规研究
一、清朝对回疆的经济立法
二、经济政策、法规的内容与实施
三、清代回疆经济政策、法规的历史总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
  从上述记载来看,清朝统一新疆前回疆地区存在的惯用刑法主要制裁的刑事犯罪有这样几种,即偷盗罪:一般是处以断手之刑,还要处以十倍的赔偿。伤害、杀人罪:一般原则是“杀人者死”,但也可以出钱免罪。对于伤害罪,适用同态复仇作为处罚原则。性犯罪(强奸罪等):一般是处以死刑。诬陷及伪证罪:“以其罪罪之”。叛逆罪:一般处以极刑。杂罪:或鞭或枷或服劳役。
  就刑种而言,回疆刑罚种类繁多,死刑、肉刑、徒刑、耻辱刑、赎刑,不一而足。死刑:亦称生命刑,就是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回疆旧有刑法中的死刑类别主要有:凌迟,“凌迟之刑,非弑其父兄及谋反、叛逆者不用”。斩,“逋逃外附之人……甚则枭之”。绞,文献中记作“吊挂死人”“当众挂死”。肉刑:残缺受刑人肌肤、肢体之刑。回疆常见的肉刑,一是“剁手折足”,二是“鞭腰”“棍打”。徒刑:限制受刑人自由并服劳役。回疆徒刑主要是“当苦役”,一是“派课耕”,二是“派监畜牧”,三是“人山取铜铅”。除此之外,也使用“枷号”“木鞋”“地牢”枷锁、监禁罪犯。赎刑:以金钱赎买所判实刑,如斗殴案中,犯者如能出钱给死者家属,可以“免抵”罪罚。耻辱之刑:毁坏受刑人声誉以示耻辱。回疆社会中“褫其衣”“墨涂其面”“倒骑驴游行示众”,即属此类刑种。
  如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清代回疆的伊斯兰教经典研究”中论述的那样,“回人虽有刑法,然无律例,惟听阿浑看经论定,伯克及犯者无不服”①的事实说明回疆旧时判案的法律依据是伊斯兰教经典,换言之,回疆遵行的主要是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与刑罚,按其不同的渊源,划分为违反宗教道德罪和报私仇两大类,这种区分同伊斯兰教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概念有关。伊斯兰教法从神与人的关系出发,区分出安拉的法度和人的法度,规定一些犯罪属于神权制裁范围,另一些犯罪则属于人权制裁的范围。违反真主法度的犯罪有:私通罪、诬陷私通罪、酗酒罪、偷盗罪、抢劫罪、叛教罪六大罪孽,这六种罪行适用“固定刑”(阿拉伯语称“哈德”,复数形式为“胡杜德”)。除此之外的罪行,适用酌定刑(阿拉伯语作“塔吉尔”,和同态复仇的原则(阿拉伯语作“基沙斯”,)②,即佐口透所说的同害罪。
  我们可以将回疆地区的习惯法同伊斯兰教刑法做一比较。以掠夺、盗窃罪而论,这两种罪行在教法中适用于固定刑。对偷盗罪的处罚,在被视为立法基础之一的《圣训》中有指示,据艾布虎赖所传的《圣训》记载,穆罕默德曾说:“安拉诅咒偷盗的人,他因偷一个鸡蛋,而被断手,他因偷一根绳子,而被断手”。由圣妻阿绮涉传来的《圣训》则说,圣人讲“偷盗1/4或更多的金币,方可断手”。由伊本·欧默尔传来的《圣训》则说,圣人曾断偷盾牌人的手,该盾牌价值三个迪勒哈姆。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其他相关的图书内容。 --- 图书简介:区域史、民族史与法律史的交汇点:清代边疆治理的多元视角 引言: 本书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聚焦于清代中国边疆地带的治理实践、法律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涵盖了除清代回疆(新疆)法律制度之外,对其他重要边疆区域的深度剖析,深入探讨清帝国在处理不同边疆环境、不同民族群体时的治理策略、法律适用以及文化互动。 第一编:东北边疆:满洲与蒙古地区的治理与法律传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朝建立初期,对满洲故地以及广阔的蒙古草原的治理模式。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清廷如何整合满洲八旗制度与蒙古传统的王公贵族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因俗而治”的策略。 第一章:满洲的“旧俗”与清廷的司法重构 本章详细考察了清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对辽东和黑龙江地区的管理。研究关注清廷如何将八旗制度的军事化管理与汉地的行政建制相结合,并特别探讨了在满洲旧土中,保留和改造满洲及当地渔猎民族的传统法律习惯(如萨满教习俗、狩猎权等)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清廷如何处理满汉之间的法律冲突与融合,以及对流民、垦民的土地管理政策。 第二章:蒙古各部的法制变迁与盟旗制度 本书的这一部分详细梳理了清代蒙古各盟旗的内部结构、王公的司法权限以及清廷设立的理藩院在法律事务中的作用。研究涉及对喀尔喀、内蒙古、青海蒙古等不同区域的法律实践差异的比较分析。重点关注了《蒙古律例》的形成与应用,探讨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公制度下,普通牧民的权利保障与法律救济途径。此外,本章也探讨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法律影响力,及其与清朝律法的互动。 第二编: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延续与改土归流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清代西南边疆,特别是云贵两省复杂的土司制度及其最终的改革。 第三章:西南土司的世袭权力与清朝的监督 本章详尽考察了清代土司制度的运作机制。研究了土司在管辖区域内所拥有的司法、行政和军事权力,以及清廷对其进行册封、考察和干预的法律依据。重点分析了土司在处理苗、彝、傣等少数民族内部纠纷时所依据的习惯法,以及清廷如何通过“会盟”、“觐见”等方式对土司进行法律控制。 第四章:改土归流的法理基础与社会冲击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朝后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这是清代边疆治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研究内容包括中央政府颁布的改土归流的法律文书、改革的实际执行过程,以及对原土司阶层和地方社会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清朝正式律例如何取代和渗透当地习惯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法律适应性问题。 第三编:东南沿海:海疆防卫与法理管辖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清代的东南沿海地区,探讨了清廷在维护海洋主权、管理沿海居民和处理对外关系中形成的特殊法律体系。 第五章:海疆防卫与海禁政策的法律沿革 本章详细梳理了清代前期“海禁”政策的法律基础及其在沿海地区的具体执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涉及走私、偷渡、海盗等行为的法律惩处条文,以及沿海卫所、汛营在司法实践中的职权划分。研究内容也包括了清廷对海岛(如澎湖、台湾部分地区)的法律管辖和军事部署。 第六章:对台湾的特殊治理与法律建制 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详细考察了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特殊治理模式。这包括对“原住民”山胞的管理(如“土番”与“化番”的区分)、汉人垦殖的土地权属法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台湾“抚番”或“开山”政策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清廷在台设立府县后,官方律例如何逐步介入并取代原有的地方性法律习惯。 结论:多重法域的交织与清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本书通过对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边疆区域法律实践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例)与地方习惯法、民族传统法之间复杂、动态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清朝的边疆治理并非单一的法制输出,而是一个在不同地理、民族背景下,通过吸收、改造和适应性调整而形成的多元法域体系。本书为理解清代国家权力在边疆的有效性、地方自治的边界以及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张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中的《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一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王朝如何在看似遥远且文化迥异的边疆地区,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统治秩序。书中对于清朝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将回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详细分析,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殖民”或“征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博弈。例如,书中对“土司制度”的探讨,以及其在回疆地区的变体和演化,就充分说明了清朝统治者在因地制宜方面的智慧。同时,本书也揭示了法律制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边疆地区的复杂性、民族的抵抗以及地方势力的博弈,都给法律的推行带来了挑战。作者对这些挑战的细致呈现,使得全书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之上。

评分

《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一书,让我对清代统治者治理边疆的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律视为冰冷的条文,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法律制度在促进民族融合、稳定社会秩序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书也并未回避法律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对地方势力的妥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解释的差异。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加客观和全面。它让我们看到,国家治理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复杂局面的精妙调适之中,而非简单的强制推行。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深刻反思,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下解决类似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我不得不感叹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于清代回疆地区法律制度的梳理,不仅仅停留在对条文的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实际运行中的成效与困境。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国家政策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得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不同民族群体在法律适用上的差异化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解决机制,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不仅展现了清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事务上的复杂考量,也揭示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独特性。此外,本书对于法律制度与当地宗教、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着深刻的洞察。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对回疆法律制度的研究,超越了单纯的法律史范畴,而成为了一部关于文化碰撞、社会变迁和国家认同的深刻论述。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西北边疆卷》的丛书,其中一本名为《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的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书名聚焦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区域,但其所展现的治边理念和实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如何有效治理广袤而复杂的边疆地带,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其中穿插着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文化交融以及国家治理的智慧。清朝统治者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统一,这些都是令人着迷的议题。书中所涉及的法律条文、行政规章,固然是研究的重点,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社会心理,以及对不同民族习惯法的考量,则更能触动人心。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史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艺术的生动案例,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宏观运作的独特窗口。

评分

阅读《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空间。本书以其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勾勒出了清代回疆地区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仅是关于国家法律在边疆地区的延伸,更是一部关于不同文明如何碰撞、融合,以及在碰撞与融合中寻求平衡的史诗。书中对于宗教、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例外和变通,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在清朝统治者的视野中,回疆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域,而是一个需要被精心塑造和管理的复杂有机体。法律在这里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维护秩序,更在于构建认同,维系统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家治理如何穿越文化隔阂、地域阻碍,最终达成其政治目标的宝贵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