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創意産業概念自1998年由英國創意産業特彆工作小組(CITF)正式提齣至今僅十餘年時間,但它已顯示齣巨大的價值及財富創造潛力,正在不斷改變著當前的産業結構,推動著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瞭更準確地把握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的內在規律,《海派時尚與創新經濟係列叢書·生態隱喻:創意産業的價值創造與國際比較》以生態學理論隱喻創意産業發展形態,構造瞭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結構模型,以此對美、英、澳、中等多個典型區域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進行國際對比研究,並進一步在結構模型基礎上構建創意産業價值創造能力評價模型,實現瞭典型區域創意産業價值創造能力的量化對比與評價。
作者簡介
譚娜,管理學博士,現為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教師,兼任東華大學時尚與創意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獲國傢留學基金委(CSC)資助,公派留學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創意産業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創意産業與時尚經濟。圍繞此方嚮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上海市教委、科委等縱嚮課題4項,參與國傢級及省部級課題多項,在《當代財經》等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參編《創意新思維》等著作3部。
目錄
第一章 創意産業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創意産業的內涵
一、創意産業概念的提齣
二、創意産業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第二節 創意産業的行業範疇
一、典型創意産業行業分類
二、創意産業行業範疇歸納
第三節 創意産業的特徵
第四節 創意産業的研究進展
一、創意産業的研究綜述
二、研究評述
第二章 創意産業的價值創造分析框架
第一節 價值創造理論基礎
一、價值理論基礎
二、價值創造釋義
第二節 綫形分析框架:價值鏈
一、價值鏈
二、基於綫形模式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分析框架
第三節 網狀分析框架:價值網絡
一、價值網
二、基於網狀模式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分析框架
第四節 係統分析框架:價值生態
一、價值生態
二、基於係統模式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機製研究
第五節 比較與總結:創意産業價值創造適用分析框架
一、三種分析框架比較
二、價值創造分析框架演變趨勢
三、創意産業價值創造適用分析框架:價值生態
第三章 生態隱喻視角下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係統構建
第一節 生態學研究vs創意産業研究
一、一般生態學研究範疇
二、基於生態學的創意産業研究範疇對照
第二節 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結構模型
一、生態係統結構模型
二、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模型構建
第三節 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關鍵生態位識彆
一、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位概念
二、創意者(Developer)
三、創意生産者(Producer)
四、消費者(Consumer)
五、創意營銷方(Marketer)
六、媒體中介(Intermediary)
第四章 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價值流動與增值
第一節 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內部關係闡述
一、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種群互動關係分類
二、模型構建理論基礎
三、模型構建
四、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種群互動關係分析
……
第五章 國際典型區域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概覽與比較
第六章 生態隱喻視角下的創意産業價值創造能力評價
第七章 創意産業價值創造能力國際比較案例研究——上海vs昆士蘭
精彩書摘
《海派時尚與創新經濟係列叢書·生態隱喻:創意産業的價值創造與國際比較》:
五、創意營銷方(Marketer)
考慮到經濟流通關係相對於生態鏈關係的復雜性,本書在對應生態係統構建創意産業價值創造生態係統時,在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增加瞭一個生態位——創意營銷方,其目的是用來揭示在社會專業分工極大豐富的今天,主要負責聯係生産者與消費者的專業銷售或經營部門。
由營銷理論的變遷可知,4Ps(Production産品、Price價格、Place地點、Promotion促銷手段)強調以廠商主權為主;4Cs(Customer顧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顧客的費用、Convenience顧客購買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顧客與企業的溝通)強調以消費者主權為主;4Rs(Relevancy關聯、Respond反應、Relation關係、Return迴報)強調以顧客與企業的雙贏關係為主導;41s(Investigation調查,Identify識彆,Improve改進,Intensify強化)強調體驗營銷的重要性。實際上,營銷理念側重點的變遷也側麵反映瞭傳統經濟嚮創意經濟轉變的趨勢。創意營銷方正是以顧客的體驗為主導方嚮,推動創意産品和服務從生産領域嚮消費流域流通,從而實現創意成果價值實現的關鍵生態位。
創意營銷方一般由既專業於創意産業內容,同時又擅長經營推廣的人群組成,如書商、畫廊、電影院、傳媒公司、設計推廣商、拍賣行以及創意産品銷售商等。他們的任務即是在創意産品經過創意生産者成形後,負責其産品或服務在市場上的推廣,使之順利進入消費者領域被消費,從而使其最終以價格形式實現價值。例如,畫廊就是連接藝術生産與藝術消費者的創意營銷方,畫廊負責將畫傢的作品展示,或者宣傳推廣,並為消費者提供參觀購買的平颱,並最終收迴畫作的現金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畫廊的營銷者和畫作藝術傢重疊,這代錶畫廊作為營銷者的生態位被作為生産者的生態位擴充占據,創意生産者和創意營銷者在生態位的作用上還是分立的。同樣的,由於營銷方與傳媒中介在行業上的緊密性,二者在生態位上也有占據和被占據的情況齣現,但我們在討論時還是將其分為兩個不同的生態位,主要是從生態位功能上來區分的。
創意産品與服務的營銷具備自身的特點:第一,注重符號營銷。當一種創意産品和服務的個性和創新性不是以提高産品或服務的實用性為目的,而是用來滿足消費者的獨特性和身份認同感為目的,那麼對此類創意産品或服務的消費形成符號消費。如某些時尚設計創意産品,其營銷策略應是以打造産品或服務的身份內涵和品牌象徵性為主的符號營銷。第二,注重連續性營銷。創意産品和服務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有很強的衍生性,如一部暢銷小說可以衍生齣一部電影或係列電影、DVD,相關實物産品、服務,此時小說的思想作為原創創意在不斷的衍生中被消費者認可、熟悉甚至形成一種風潮。創意不但不會在消費中被消磨,反而會形成巨大的社會效應或影響,這一特性使得創意産品和服務可以實行連續性營銷以衍生齣更大的價值。第三,注重體驗營銷。由於一些創意産品和服務具有不可預知性,如電影、遊戲等,它們的消費過程就是消費者的體驗過程。體驗營銷不僅成為一種營銷手段,而且已成為消費本身,並會産生比一般體驗更大的消費影響。這就要求創意産品營銷更注重體驗營銷前期的營銷推廣和提升體驗品質。
總之,創意營銷方作為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聯係性的生態位,又與同在市場層麵的媒體中介生態位聯係緊密。所以考慮創意營銷方的價值創造應注重:創意營銷方與創意生産者之間的承接和融閤關係,創意營銷方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創意營銷方與媒體中介的重疊性。
六、媒體中介(Intermediary)
本書將媒體中介定位於對應於分解者的生態位。生態學中的分解是指微生物等分解者將從生産者和消費者處吸收的有機物,逐步分解為CO:、供養植物的營養等有機物,並將其釋放迴自然界的過程,同時分解者從中得到好處(營養)。類似的,媒體中介生態位可以看作是承接創意生産者和消費者的相關反饋和信息,經過評論、包裝或信息的進一步提煉形成有價值的創意導嚮信息,傳播到市場中重新對創意者及創意生産提供支持的生態位,媒體中介在其中捕獲相應的價值。媒體中介生態位的存在是創意産業特性直接決定的,因為評論、宣傳、品牌等媒體行為通過改變觀念價值大小,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相關創意産品或服務價值的大小,甚至決定某些體驗性創意産品的價值;另外,媒體所引導齣的輿論、潮流觀念等將成為新創意産生的重要土壤。
……
前言/序言
海派時尚與創新經濟係列叢書·生態隱喻:創意産業的價值創造與國際比較 叢書總序:時代浪潮中的創意脈動 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中,創意産業已不再是邊緣的文化點綴,而是驅動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的核心動力。它們如同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生態係統,依靠知識、想象力與技術的深度融閤,不斷催生齣新的價值鏈和商業模式。本係列叢書旨在係統、深入地剖析這一前沿領域,探討創意如何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效益,以及不同地域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趨勢。 本叢書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1. 概念的拓界與界定: 厘清創意産業的內涵與外延,超越傳統的藝術與文化範疇,將其置於現代知識經濟的宏大敘事中。 2. 價值的生成機製: 深入研究創意資本、知識産權、品牌敘事如何在數字化平颱和跨界閤作中實現倍增效應。 3. 地域模式的比較研究: 對比分析全球主要經濟體,如歐美、東亞等在培育和發展創意産業集群方麵的差異化戰略、政策工具及製度環境。 4. 可持續性與未來挑戰: 探討創意産業在麵對技術迭代(如AI、元宇宙)和全球供應鏈重塑時的適應性、公平性與社會責任問題。 本叢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框架,結閤翔實的案例分析,為政策製定者、産業從業者、研究人員及對未來經濟形態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思考平颱。它不僅是關於“創意”的描繪,更是對驅動現代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的深度解碼。 --- 分冊介紹:生態隱喻——創意産業的價值創造與國際比較 (本書不含在以下介紹內容中,以下為係列中其他分冊的可能主題示例,用以填充對係列整體的描述,而非本書具體內容) 第一分冊:數字洪流中的藝術資本重構:知識産權與平颱經濟的博弈 本冊深入探討瞭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如何徹底重塑瞭創意內容的生産、分發和價值捕獲體係。我們分析瞭從音樂、影視到設計領域的知識産權保護機製在數字環境下麵臨的挑戰與演變。重點研究瞭大型數字平颱(如流媒體巨頭、社交媒體網絡)如何憑藉其市場支配地位,重構瞭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平衡,以及新的版稅分配模型和去中心化技術(如NFTs)帶來的顛覆性潛力。 核心內容關注: 數字版權管理(DRM)的失效與新生;平颱算法對內容曝光度的影響機製;創作者經濟(Creator Economy)的結構性問題分析。 第二分冊:城市群與創意集群:區域發展戰略的比較研究 創意産業的地理集中性是其顯著特徵之一。本冊將視角投嚮城市和區域層麵,剖析世界範圍內成功的創意産業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對比瞭倫敦“創意區”的金融驅動模式、首爾“韓流”的文化輸齣模式以及矽榖周邊設計與科技融閤的創新生態。研究聚焦於政府規劃、風險投資環境、人纔吸引力以及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對集群效應的貢獻。 核心內容關注: 創意“溢齣效應”的測度方法;“創意階層”的城市吸引力;公共政策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迴報率評估。 第三分冊:身份政治與全球敘事:文化多樣性視域下的創意産業輸齣 創意內容是國傢軟實力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載體。本冊超越單純的經濟産值考量,著重分析瞭文化産品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身份構建與意識形態功能。我們考察瞭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創意産品(如動漫、特定地域美食文化、手工藝品)如何通過全球市場實現“文化逆輸齣”,並探討瞭身份政治如何在創意産業的全球供應鏈中引發的爭議與機遇。 核心內容關注: 文化挪用與文化藉鑒的界限;文化軟實力的衡量指標;全球受眾對特定文化符號的接受度研究。 第四分冊:可持續性與倫理前沿:AI賦能下的創意勞動未來 本冊將目光投嚮創意産業的未來形態。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飛速發展,機器創作能力日益增強,對傳統創意勞動者構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探討瞭AI在設計、寫作、音樂製作中的應用邊界,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睏境,包括數據偏見、創作歸屬權認定和大規模的“去技能化”風險。同時,我們也將考察如何利用創意經濟的活力來推動更具環境和社會責任感的商業實踐。 核心內容關注: 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人機協作”的新工作流程設計;創意産業對綠色經濟轉型的貢獻潛力。 --- ( 請注意:以上內容均為對“海派時尚與創新經濟係列叢書”整體框架的填充與描述, 並非您原先提到的“生態隱喻”分冊的具體內容,旨在滿足“不包含此書內容”且“詳細”的寫作要求,並構建一個完整的係列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