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绵亘百年的海派收藏独树一帜,在中国民间收藏的大舞台上,精彩纷呈,光耀夺目。早在清代时,就有竹枝词咏道:“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今天,藏宝于民的海派收藏,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更是风生水起。2012年上海首届市民文化节举办了市民收藏大展,首次评选出上海百名市民收藏家,在这代表了当今海派收藏风采的群像中,就有一位学识渊博并世代相袭的收藏家,他就是刘耋龄先生。
已至耄耋之年的刘耋龄,是上海文史馆馆员,出身于上海的望族。其曾祖父是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曾是李鸿章手下的心腹大员,也是近代中法海战的指挥官,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其祖父刘晦之(名体智)(1879-1962)不仅是上海滩上叱咤风云的实业家,更是研究海派收藏史绕不过的人物。这位大收藏家,收藏的甲骨、青铜器、古籍、墨锭等都堪称国内一流。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构和44位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一人就藏有28000余片,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1953年他全部出让给国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两件唐代的乐器——大、小忽雷,这两件有文献可考的唐代宫中旧物,在民间流浪了千余年后,又奇迹般入藏故宫,最后一位主人就是刘晦之,他于1953年将之捐献给故宫。这位辉煌的大藏家,还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一道历史风景线,那就是位于新闸路陕西北路路口的“小校经阁”,这是刘晦之的藏书楼,也是上海滩现存的一座近代旧式私家藏书楼。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10万册古籍(其中9部为宋版)全部捐献给上海文管会,后又转入上海图书馆,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刘耋龄先生就是出生在“小校经阁”的刘家后裔,也成了“小校经阁”的传人,他传承了祖父刘晦之的收藏基因。刘耋龄从小直到高中时代都与祖父生活在一起,多年的耳濡目染,“小校经阁”的文史环境和收藏氛围,塑造了他的收藏之梦。然而,家族变迁,“文革”浩劫,刘家祖传的收藏荡然无存了,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他的收藏追求。“文革”结束之后,刘耋龄这位藏家后人,又一头扎进了古玩世界中,一·种追循先辈守护文化的担当,让他迸发出一股义无反顾的精神力量。星转斗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耋龄又像祖父一样,筑建起属于他的收藏“王国”,坚守着他的收藏阵地,也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出身于收藏世家,继承的是祖辈收藏的情结与追求,成就却是自己的奋斗结晶。刘耋龄也像他祖父一样,收藏的门类及视野十分广泛,他爱好过石雕佛像、文房四宝、蟋蟀盆罐、各类棋具等。最后,将收藏的品类,定格于景泰蓝、朝珠、珠山八友、漆器、鼻烟壶和料器上。在2012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收藏大展”中,他就是以别具一格的“朝珠”收藏专题,荣获百名市民“收藏家”的殊荣的,由此可见这位收藏家的实力与业绩。刘耋龄的成功,不仅是他传承海派藏家的精神,更是他的理念所至。他有句名言:“要想做成事,先要做成人”。这位做了一辈子教书匠的名门后代,恪守着传统文化人的学养与儒家思想,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那些常常怀揣着“秘宝”登门求教的人,大多都是他当年帮助过的人,行得春风有夏雨,正是这些朋友,给他提供了很多线索与觅宝的机遇。他对人的谦恭与善意,又使他结交了众多的古玩商贩,他常说:“生意无论大小,首先一定要尊重人家。不要看不起小摊小贩,他们当中藏龙卧虎啊。”更有甚者,他还常常为古玩界朋友做了不少雪中送炭的好事,深受佳评。正是这种处世与为人之道,使得他获得了极好的人缘,更获得了机缘。从而,让我们能解读出,一介教书匠为何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藏品。
如今,刘耋龄已进入了耄耋之年了,但令人感慨的是他至今仍在追索着他的收藏之梦。2013年的金秋,他的《景泰蓝藏品鉴赏》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记录着他的景泰蓝收藏的典籍,也像他祖父刘晦之的《善斋吉金录》一样,是一位收藏家的集藏结晶。今天,他所藏而成的结晶:珠山八友、朝珠、漆器、鼻烟壶和料器等,将要一逐一分册结集面市,这不仅是刘氏收藏的大事,更为海派收藏留下了浓艳的一笔。一位在“小校经阁”长大并走来的收藏家,为我们诠释了一位当代海派藏家的“收藏之梦”,可圈可点,可敬可贺。
作者简介
刘耋龄,1934年2月13日出生于上海。其曾祖父是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祖父是民国年间大收藏家、银行家、“小校经阁”主人刘晦之。刘耋龄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63年至退休前,一直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上海市政协第八届委员,现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刘耋龄从小在小校经阁里长大,那里的文史环境和收藏氛围对他影响很大,多年的耳濡目染,使他迷上了收藏。他在平时大量阅读文史类书籍,向一些收藏界前辈学习、取经,至今为止,收藏颇丰,有书画、瓷器、景泰蓝、佛像、漆器、朝珠、鼻烟壶、文房用品等各类藏品近千件,其中仅朝珠就有150多串,在国内收藏界绝无仅有。
出版有《景泰蓝藏品鉴赏》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汪野亭
邓碧珊
毕伯涛
刘雨岑
芏琦
王大凡
程意亭
田鹤仙
附录一:与珠山八友同时代或稍后的彩瓷名家
毕渊明
张志汤
王步
附录二:清末浅绛彩瓷名家
程门
金品卿
汪友棠
俞子明
汪章
周筱松
高心田
附录三:小校经阁的传人——记刘秉璋曾孙刘耋龄先生
前言/序言
古韵新章:岭南画派精品鉴赏录 卷首语 岭南画派,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支独树一帜的重要力量,以其深厚的传统根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本册《岭南画韵:岭南画派精品鉴赏录》,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岭南画派自诞生之初至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我们聚焦于这一画派独特的艺术风貌、技法革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享受的鉴赏指南。 第一章:孕育与萌芽——岭南画派的时代背景与先驱探索 岭南,地处南疆,气候湿热,文化多元,这片土地滋养了特有的艺术气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剧烈动荡,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正是在这种“中西交融,古今碰撞”的大背景下,岭南画派的先驱者们开始寻求新的艺术出路。 本章首先追溯了清末民初岭南地区绘画的概貌,重点介绍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早期探索者,如“岭南画派鼻祖”——岭南画派创始人的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其早期作品,如描绘乡土风物和南国花卉的题材,可以看出其力图摆脱清代文人画的程式化,转向对自然生命力的直接捕捉。 重点分析了两位关键人物的贡献:一位是深受传统国画,尤其是宋元院体画熏陶,却又极力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理念的画家;另一位则是强调“以西法入国画”,注重光影、透视和色彩的写实性表达的先驱。他们的探索,为岭南画派奠定了“兼容并蓄、折衷创新”的基调。本章配有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影印件及代表作高清图版,辅以详尽的技法分析,展现出传统笔墨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初步转型。 第二章:鼎盛与确立——“岭南三大家”的艺术高峰 二十世纪上半叶,岭南画派进入了其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这得益于“岭南三大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集体努力。他们不仅在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更通过教育和展览,将岭南画派推向了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第二节:高剑父——“新国画”的理论旗手与笔墨探索。 高剑父是三位中最具革新精神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本节深入剖析了他的“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理论内核。我们细致考察了他如何引入日本画的晕染法和西洋绘画的光影观念来革新传统水墨画。重点分析了其代表作《东游记》(或类似题材)、以及他对“雄奇”画风的追求。其用笔的力度、墨色的层次感以及对题材的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本章的分析核心。 第三节:高奇峰——写意与意境的极致追求。 与兄长高剑父的“新国画”相对,高奇峰的艺术风格更为内敛、唯美,强调意境的营造和笔墨韵味的表达。本节详述了高奇峰如何以精妙的“破墨法”和“积色法”来表现南国特有的光线与氛围,尤其擅长描绘雄鹰、猛虎等富有生命力的动物形象,以及清幽的竹林、山水意境。其作品中的“静穆之美”与“张力感”的平衡,是本章着重探讨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陈树人——关注现实与社会关怀的文人情怀。 陈树人更侧重于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但其作品题材广泛,尤以描绘热带花卉和历史人物见长。本节分析了陈树人作品中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责任感,如他如何通过描绘特定的花卉(如木棉、香蕉等)来寄托爱国情怀。他的画风介于两位兄长之间,既有写实的功底,又不失写意的洒脱,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和之美”。 第三章:技法革新:岭南画派的视觉密码 岭南画派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传统技法的大胆革新和吸收外来技法的融合创新。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性分析核心,旨在揭示其“看家本领”。 一、水墨的“破墨”与“渗化”: 岭南画家革新了传统水墨的层次感。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层墨色的晕染,而是大胆使用“破墨”技法,以浓墨破淡墨,或淡墨破浓墨,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和微妙的色彩过渡,极大地增强了水墨的表现力。 二、色彩的“层叠”与“借鉴”: 岭南画派借鉴了日本画的“重彩”与“设色”观念,尤其在花鸟画中大量使用矿物颜料和西洋色粉,以达到色彩的鲜亮、饱和和对比度。本节细致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西方的色彩规律融入国画的笔触之中,形成既有国画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岭南色彩体系”。 三、线条的“刚柔相济”: 传统的白描线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岭南画家在运用中锋和侧锋的同时,也大胆引入西画的明暗关系来塑造物体的体积感,使得线条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墨块、色彩紧密结合,刚劲而不失灵动。 第四章:地域文化的反哺——南国风物与精神意象 岭南画派的作品,是特定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视觉呈现。本章探讨了地域文化如何反哺和塑造了画派的艺术主题和风格。 一、花卉题材的本土化: 岭南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如红棉、蕉叶、荔枝、兰花等,成为岭南画家的专属题材。本节分析了这些花卉如何在他们的笔下超越了单纯的写生,成为象征坚韧、热情、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特别是对“木棉”的描绘,几乎成为了岭南画派的精神图腾。 二、山水的“烟雨迷蒙”: 岭南山水多雨雾氤氲,本章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墨法表现南方的湿润气候和层次丰富的山峦。他们避开了北方山水的雄伟峭拔,转而追求一种烟雨弥漫、气象万千的朦胧美感,这与传统北方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地域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章:薪火相传——岭南画派的当代发展与影响 岭南画派并未止步于三位大家,其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本章概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岭南画派继承者们在各自擅长领域的拓展。包括专注于花鸟画的创新,将题材拓展至更广阔的自然界;以及在山水画中继续深化对光影和空间感的探索。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折衷中外”的精神已成为一种持续的创作动力,其影响力已渗透至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艺术界,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结语 《岭南画韵:岭南画派精品鉴赏录》试图还原一个生动、复杂且充满活力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宝库,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为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对这些精品的细致品读,我们得以窥见那一代艺术大师们如何“守正创新”,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美的追求。 (全书共计收录高清图版三百余幅,附有详细的考证资料和专家评论选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