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万发,田培杰 编
图书标签:
  • 钧瓷
  • 收藏
  • 鉴赏
  • 陶瓷
  • 艺术
  • 中国工艺
  • 古董
  • 文玩
  • 投资
  • 陶瓷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16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370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2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首次肯定了“宋代无钧瓷”和“钧官窑陈设瓷始烧于明代”的观点,首次提出了“共和国钧官瓷”“钧花瓷”“神垕炉钧”的新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内容简介

  《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一书内容包括金、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的钧瓷标本及论述;关于钧瓷收藏鉴赏的基础知识及中外艺术陶瓷荟萃。本书与以往所有此类书籍不同的是首次肯定了“宋代无钧瓷”和“钧官窑陈设瓷始烧于明代”的观点,并列举了新发现的证据;首次提出了“共和国钧官瓷”“钧花瓷”“神垕炉钧”的新概念。五百多幅彩图供欣赏和对比鉴别。是一本适合收藏家、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参考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顾万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参与了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主持的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主要撰写人参与编写《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在学术期刊发表独著论文30余篇。

  田培杰,195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现任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诗话钧瓷》《瓷的故事》《新钧瓷》《郑州柴窑》《绿城少年》《当代诗词点评》《遗山诗词注析》等书。

目录

第一章 宋代无钧瓷
一、“北宋说”的专家、学者及其著述
二、否定“北宋说”的专家、学者及其驳辩
第二章 金、元器皿类钧瓷
一、金、元纪年墓葬发掘
二、元代窖藏钧瓷出土
三、海下考古钧瓷出土
四、金、元钧瓷之特征
五、附图
第三章 明代“钧官窑”陈设瓷
一、关于“钧官窑”性质的争论
二、“官钧明代说”提出后钧瓷身价倍增
三、明“官钧”陈设瓷特征
四、传世“官钧”为啥会在外国人手里
五、明代“官钧说”的补充说明
六、关于御窑、官窑和民窑的关系
七、附图
第四章 清代仿钧器、窑变器、红釉器
一、背景材料
二、红釉器特征
三、创新品种炉钧
四、窑变釉瓷器
五、石湾仿钧、宜兴仿钧
六、附图
第五章 民国神垕钧瓷
一、背景材料
二、恢复过程
三、工艺特征
四、神垕炉钧
五、附图
第六章 共和国官窑钧瓷
一、组合联产试验时期(1950~1957年)
二、恢复发展时期(1958~1978年)
三、成熟辉煌时期(1979~1993年)
四、附图
第七章 现代钧瓷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一、液化气窑破门而入
二、钧瓷研究所时期
三、私营企业的品牌时代
四、回归煤窑钧瓷
五、附图
第八章 钧花瓷与神垕炉钧
一、解读钧花瓷
二、神垕“炉钧”的继承与创新
三、附图
第九章 收藏与鉴赏浅谈
一、守护与创新
二、鉴别与欣赏
三、陈设与收藏
四、新钧瓷识别
五、钧瓷窑变特质
六、现当代艺术陶瓷收藏趋势
七、附图
第十章 中外艺术陶瓷荟萃及拍卖成交作品集锦
一、关于陶瓷的创新
二、艺术陶瓷、工艺陶瓷、商品陶瓷
三、高温窑变和瓷板画是艺术陶瓷的新追求
四、现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已步入卖方市场
五、高古瓷仍是收藏的主要选择
六、附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红釉器特征
  1.红釉瓷器
  红釉瓷器始烧于元代,属于高温铜红釉,在窑炉内以还原气氛烧成。到了明代永乐朝变得鲜红,后改为矾红。王宗沐、陆万垓纂修的《江西省大志》卷七料价条记载:“隆庆五年,都御史徐题,称该内承运库太监崔敏题,为缺少上用各样瓷器,单开窑烧造内外鲜红碗、钟、瓯并大小龙缸、方盒各项……把限明年二月,其余八月运,逐年选进,但今窑作坯房倾坏日久,新经修完,又兼物料细腻,式样精巧,难以措别。见遭洪水为患,土料疏散,成坯甚艰,冬月水冰土冻,尤难造作,况系火中取物,必须假以时间,多做坯胎,入窑百中选一,呈乞转达,查例将鲜红改作矾红。”又记载:“敕下该部详议,将鲜红瓷器,查照前例改造矾红。”又如:“又查得嘉靖二十六年二月,内据江西布政司咨呈开称,鲜红桌器,拘护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又查嘉靖九年事例,题奉世宗皇帝圣旨,这鲜红瓷器,准照先年例,用矾红烧造,只要鲜明,如法着作,烧造解进。”
  从这几则奏折和批文来看,红釉瓷器在皇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红不可,因材料缺乏,只有用矾红。到了明宣德朝,成功地烧造出“宝石红”,宣德以后每况愈下,红釉几乎到了失传的地步,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康熙“郎窑红”与“豇豆红”
  “郎窑红”始创烧于康熙年间督陶官郎廷极监窑之时,它仿烧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郎窑红”有两大品种:一是薄釉瓷,上一层釉,其釉面光亮,开细小片纹,由于釉液垂流,器物上半部呈淡红色或淡青色,下半部呈均匀的鲜红釉色;另一种是厚釉,施双层釉液,釉面凝重,器面显出黑色星点或血丝,俗称“牛毛纹”。双层釉面有时色泽深艳浓重,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口沿因釉薄又向下垂流,再加上铜分子在高温下的挥发和氧化,器沿口出现轮状白边,俗称“灯草边”或“灯草口”。
  “豇豆红”在康熙年间与郎窑红并驾齐驱。“豇豆红”色调淡雅,酷似豇豆的红润,并略带绿色的苔点,直观艺术感觉幽静清淡,柔和悦目,恰似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颊,世人又以此称之。
  “祭红器”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因为釉色像雨过天晴后天边的霞霁,所以又叫“霁红”。景德镇陶歌云:“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郎窑红、豇豆红、霁(祭)红都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 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火中烧成,也属于窑变釉。由于胎骨材料的选择和釉液中铜元素含量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种。这种釉色与钧官窑的烧制工艺不同,并非承继或仿自钧釉。
  3.雍正朝仿钧釉
  雍正朝瓷业尤盛,仿古成为时尚,仿钧窑更受到皇宫重视。唐英于雍正六年至景德镇御窑厂监理窑务,于雍正七年派厂署幕友吴尧圃赴钧窑始产地钧州调查。雍正七年以后,宫廷档案中屡见景德镇仿钧釉的成功记录。如:雍正七年……闰七月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均窑双管瓜楞瓶一对,奉旨着做鳅耳乳足三足炉木样,交年希尧照此瓶上釉水烧些来(造字3326号) ;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将年希尧烧造二件呈览,奉旨,此炉烧造的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司库常保奉旨着照宜兴钵样式交与造磁器处仿样,将均窑(钧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各烧造些来,其均窑要紧,钦此!(造字336号)
  另有《景德镇陶录》记载:“今镇陶所仿钧瓷,土质既佳,瓶炉尤多美者。”
  又有《南窑笔记》记载:“其均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现代称素烧),然后上釉,再入窑中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成。均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
  仿钧产品以红色为主,交织有月白、天蓝,形成五彩斑斓的釉面,人们习惯称钧红釉,也有称“火焰红”的,其中间杂蓝色较多的称“火焰青”,底足涂酱色护胎釉,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四字。仿陈设瓷花盆、鼓钉洗较多。此种产品珍藏标本多标“仿钧釉”,若造型异样者,都标“窑变釉”。这种器物多是仿钧瓷窑变釉,人们也称“窑变釉瓷器”。
  ……

前言/序言

  后记
  本书的后记可以说是把“序”或“前言”移后补说而已。写在前面怕先入为主,约束了读者的思维,会倾向于本书的观点。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论或是批评,这是本书编者所期望的。此后记只想简述一下二十年的心理渐变历程。
  1995年,我的《诗话钧瓷》一书完稿,送黄河水利出版社李辉主任审读,自豪感常流露在与朋友的交往言谈中,因为,让海内外著名诗人为钧瓷写赞歌,当时只有笔者能担此重任。说到钧瓷的历史,都是产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断于明、恢复于清末。求知欲望促使我请教多人,问及哪些史书和文献有此记载,竟无一人能答。为追寻钧瓷的历史真实,奔波了一年多,故此,直到1998年《诗话钧瓷》才得以出版。但这个历史疑团一直困扰着我。后经好友相劝,又有《中国陶瓷史》和台湾出版的《宋元陶瓷大全》亦如此,才就此罢休。
  2000年,我得到一本台湾1999年出版的《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该书特别提出对以往出版物中的钧瓷作重新标示:把《宋元陶瓷大全》中的玫瑰紫小碗标示为明仿钧,原北宋的天青满釉支烧单把洗、圆洗标示为金,原北宋的天蓝如意枕、长方枕标示为元末。台北“故宫博物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修正自己,笔者深表敬意。书中余佩瑾的《钧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把钧瓷分为器皿型和陈设类,器皿型定为金代,陈设类定为明代。这应该是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发声,此时,对钧瓷的探究之心又幡然复归。
  2004年,民间田野考古调查者蓝普生写了一篇《论辩宋代无钧瓷》,我看了几遍,论辩几乎是无懈可击,读后深受启发。
  2005年,开始迷上道教养生长寿术,并生产出了“罗汉佛脂液”。故而对道教的书读了不少,关于宋徽宗和林灵素的记载和文献读得更多。道教崇尚青色,穿青衣、戴青冠,仙道骑青牛,红色是道教大忌。作为道主、宗师、道君、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的宋徽宗,能违犯教规去设官窑烧制红釉的钧瓷吗?这是我的直觉,也可作为宋代无钧的论据之一。
  2005年10月,禹州钧瓷研讨会上,“宋代无钧说”作为异论在会上亮相,受到“北宋说”的抨击。在会议结束的总结发言中,专家得意地说:“……钧瓷烧造工艺不见于文献、史料是十分不正常的,亦不见于同时期的墓葬。判定钧瓷起源于北宋,主要是它的精美、典雅、含蓄、明净的艺术风格与宋代特有的时代风尚。”听后,对专家的崇拜之心一落千丈。因为钧瓷属于粗瓷类,其艺术特征多以粗犷、凝重、浑厚、大气、多彩来形容,充溢着元代蒙古人的习性,与专家所言格格不入。“钧瓷北宋说”在心中淡然置之。
  2006年,中国深圳官钧瓷器学术研讨会上,参会者50人,超乎寻常地一致否定了“钧瓷北宋说”,并把钧官窑陈设瓷定为明代,连篇累牍的文章在网上出现,跟随附和者众多。我读后,觉得实证可信,开始在自己交往的范围内发声。
  2008年,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国苏富比拍卖公司开始认同“官钧瓷明代说”,拍卖现场出现的钧瓷仰钟式花盆已把“明代”作为年代标示。看后,思绪万千,资本市场的接受冲破了权威、专家控制的历史时代。对于文中所提文献资料,都逐一查正原文进行了核对。这对我是一种激励。
  2009年,我开始筹建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对柴瓷、汝瓷、钧瓷的承袭与渊源关系进行综合探究。我一头扎进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进行阅读检索,查阅了唐、宋、元、明历史、会要、会典的有用部分,还有诗词、绘画、艺文、杂说等,最后,集中精力查阅了明代《河南一统志》、清代《河南一统志》,还细读了线装本的郑州、汝州、禹州等十二县市明嘉靖后的全部地方志,对“钧官瓷陈设器明代说”又找出多个实证。
  2011年元月,我与张松林合编的《新钧瓷》一书出版,在该书《钧瓷源流考证》一章中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把蓝普生、余佩瑾的文章附录于后,但没有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太多关注。
  2011年,我开始构思《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一书,并历时一年多写出了初稿。
  2013年年初,将第一稿送顾万发审阅,顾万发看后予以肯定,并提出建议,又给予了鼓励。两个月后拿出第二稿,送李海峰、王丰硕、霍福生、张义审阅。他们对第五、六、七章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后定稿时,顾万发对第二、三章提出修改意见,减少了第二、三章的彩图,精简了图片的文字说明。
  第三稿出来后,请孙晓岗审阅,他对500多幅照片提出了修改意见,亲自对第六章中官窑瓷进行了重拍,王大丽进行版面重组。
  在共和国官窑瓷、钧花瓷、神垕炉钧概念的提出与形成过程中,先后走访了苗锡锦、教之中、阎夫立、刁文、范文典、朱五妞、王欣营、郗富安、温清立、刘志军、王金合、丁建中、王秋红、梁清扬等近百位原市、镇领导,工艺师及多家钧瓷生产厂家。
  第四稿完成,将送出版社时,葛天才送来了有“钧窑天制”字样的天青圆洗,这算有了卢家的钧瓷标本,也充实了民国钧瓷的内容。
  这篇后记并非一本书的完结,书中提出的观点和概念可能是讨论的开始,希望读者能找出新的实证,使明代钧官窑的真实屹立于历史长河,使钧瓷的渊源在不争不辩中传袭下去,为后代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田培杰
  2013.12

探索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历程与精深内涵 (本书不含“中国钧瓷收藏与鉴赏”相关内容,聚焦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宏大图景与关键流派的深度剖析)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性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国陶瓷发展全景图。我们摒弃了对单一门类(如钧瓷)的侧重,转而以宏大的历史观和精湛的技艺分析为核心,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萌芽到近现代的数千年陶瓷发展史。全书涵盖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古朴神秘、商周印纹陶的礼器属性、汉代铅釉陶的世俗生活、魏晋南北朝的青瓷成熟、唐代“南青北白”的鼎盛格局、宋代五大名窑的文人审美巅峰(重点详述汝、官、哥、定诸窑的时代特征与技术革新)、元明清官窑的集权艺术与技术集大成,直至近代陶瓷艺术的转型与新生。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技术的发展,更深刻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如何与陶瓷的造型、釉色、纹饰进行复杂互动,最终塑造出中国陶瓷独有的精神气质。 --- 第一部:史前至魏晋——文明的泥土与青瓷的曙光 第一章:文明的序曲:彩陶与黑陶的原始生命力 本章追溯中国陶瓷的源头。重点解析仰韶文化(如半坡遗址)的几何纹彩陶如何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原始的图腾崇拜,展现出早期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朴素表达。随后,转向龙山文化黑陶的“蛋壳陶”技术,探讨其对制坯工艺的极限挑战与审美上的“黑、薄、亮”的极致追求,这种对器物轻盈感的追求,预示着后世对精美工艺的向往。 第二章:礼器的沉重:商周至秦汉的实用与权力 进入青铜时代,陶器的地位相对下降,但其功能性却得到了强化。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几何印纹陶,成为礼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规整的纹饰背后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汉代陶瓷艺术则转向世俗化,以厚重的铅釉陶(如绿釉、黄釉明器)著称,生动描绘了汉代贵族的出行、宴饮和墓葬习俗,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实物档案。 第三章:青釉的自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技术飞跃 这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过渡期。青瓷技术在越窑和龙泉窑的推动下,实现了从实用器皿向艺术品的转变。本章详细探讨了“类玉”美学的初步确立,特别是对釉层稳定性和烧成温度控制的掌握,为隋唐青瓷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第二部:隋唐至宋——鼎盛的格局与文人的雅致 第四章:盛唐气象:南青北白与异域交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陶瓷艺术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本章系统梳理了“南青北白”两大主流:越窑的温润青瓷与邢窑的洁白素雅。此外,重点分析了唐三彩的艺术成就,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动物、人物造型,是盛唐繁荣景象的直接写照。同时,探讨了丝绸之路背景下,进口的西亚玻璃、萨珊王朝的装饰元素对唐代陶器设计的影响。 第五章:宋瓷的灵魂:五大名窑的审美哲学(聚焦汝、官、哥、定) 宋代是中国文人审美的黄金时代,陶瓷艺术彻底摆脱了对宗教和权力的依附,转向对自然哲思和内在精神的探索。本章着力剖析了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的“雨过天青”与“香灰胎”,官窑的“紫口铁足”与层峦叠嶂的开片;哥窑独有的“金丝铁线”交织纹理的成因与审美价值;以及定窑的覆烧法、刻花与印花的精湛工艺。 本部分强调,宋瓷的“美”不再是外显的炫耀,而是对釉色、肌理、造型之间微妙平衡的极致追求,是“天人合一”哲学在器物上的体现。 第六章:宋代民窑的活力:耀州、磁州与建窑的民间声音 与官窑的内敛精致形成对比,本章展示了宋代民窑的旺盛生命力。耀州窑的刻花、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以其写意、奔放的笔触,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景物的直观描绘。特别是建窑的兔毫、油滴、鹧鸪斑等“曜变”茶盏,深入剖析了这些热变釉技术对点茶法的适应性以及其在禅宗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部:元明清——集权、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 第七章:元代:青花革命的序幕与世界贸易的冲击 元代是陶瓷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本章详述了青花瓷的横空出世,分析了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的特性,以及其图案中游牧民族文化与传统汉族纹样的融合。元青花器形雄伟、装饰繁缛,是世界贸易网络中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其地位的奠定为明清景德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成熟与彩绘的探索 明初,景德镇御窑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权力对陶瓷生产的全面掌控。本章聚焦于永乐和宣德时期,青花料的国产化(如“平等青”)带来的技术稳定,以及纹饰由疏朗转为饱满的风格变化。同时,深入剖析了釉里红、蓝釉、以及早期斗彩的创制过程,揭示了工匠们如何驾驭复杂的低温釉彩技术。 第九章:明代中晚期:彩瓷的爆炸性发展与匠心独运 中晚明时期,文人画思潮进一步渗透到制瓷领域,彩瓷进入“斗彩”与“五彩”并存的阶段。本章重点解读了成化斗彩“鸡缸杯”的艺术高度,其细腻的线条勾勒和淡雅的设色,是“小中见大”的典范。同时,分析了嘉靖、万历时期,釉上彩(粉彩的前身)的进步如何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和装饰性,反映了市民阶层对奢华色彩的偏爱。 第十章:清代:制瓷技术的巅峰与官窑的规范化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德镇制瓷史上技术最精湛、门类最齐全的时期。本章详细梳理了: 1. 青花技术:钴料的提纯与“康熙五彩青花”的创新。 2. 釉彩的革新:重点解析粉彩(“洋彩”)的引进与成熟,其柔和的层次感如何超越了五彩的平面化。 3. 珐琅彩: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其烧造难度和对西方珐琅工艺的学习与转化。 4. 造型的复古与集大成:清代对宋、明官窑经典的推崇与模仿(如“仿古”器),体现了集权体制下对历史传统的梳理与继承。 --- 第四部:尾声:近代转型与陶瓷的未来图景 附录:清末民初的变局与当代陶瓷艺术的探索 简要概述了晚清民国时期,随着宫廷瓦解,御窑体系的衰落,民窑的自由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对陶瓷艺术的冲击。本书最后展望了当代陶瓷艺术,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到装置艺术、实验陶艺等新领域的探索,强调中国陶瓷艺术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延续与新生。 全书特色: 本书依托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博物馆藏品数据,结合成熟的工艺化学分析,力求在艺术史叙事中嵌入坚实的科学依据,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鉴赏趣味的中国陶瓷全景地图。它关注的不是某一窑口的独特偏好,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数千年对“土与火”的理解和运用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收藏心态”和“市场实践”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智慧。作者没有避讳收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挑战,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收藏体系,提供了非常务实的建议。比如,关于早期拍卖记录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信息核验,这些都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真知灼见。语言上,这段文字明显更加偏向口语化和经验分享,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在茶馆里聊天,充满了实用的“窍门”和“教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宁缺毋滥”的哲学思考,它告诫收藏者要抵制诱惑,保持耐心和定力,这对于容易冲动的收藏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知识的应用性大大增强,让我对未来的收藏之路更有信心和方向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它在深入探讨某个特定时期瓷器发展脉络时,会穿插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这要求读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对当时的宏观历史有清晰的认知。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跨越了最初的理解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缜密,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前一步坚实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特别是针对一些存世量稀少或存在争议的器物类型,作者提出的几种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和分析,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它不是在灌输观点,而是在引导思考,非常适合那些喜欢钻研细节、不满足于表面知识的深度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非常舒缓、沉浸式的愉悦。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炫技,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冰冷的陶瓷艺术品。作者对“意境”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复杂的审美情趣转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画面。比如,描述一件器物釉面光泽时,会用“如雨后初霁的湖面般温润”,这种感性的描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藏品之间的距离。书中对不同地域瓷器文化特征的探讨,也展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人文情怀,让人在欣赏物质形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流淌的文化血液。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灵性的书,它教给我的不只是如何辨别真伪,更是如何去“欣赏”艺术,如何去体会匠心独运背后的人文精神。它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引导我进入一个更加宁静致远的世界。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图册,而是一部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案例都极具说服力。特别是关于古代制瓷工艺流程的描述,那种近乎于实验报告般的严谨,让人肃然起敬。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些失传技艺恢复与研究的章节,作者详尽地对比了现代仿制品与真品的微观差异,这些论证过程充满了逻辑性和科学性,远超一般市面上的鉴赏指南。对于那些追求硬核知识的收藏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论述,句式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正因如此,它展现出的权威性和深度,是其他浮光掠影的读物无法比拟的。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点,感觉这本书的“含金量”极高,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关于瓷器鉴赏的书籍,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的特点把握得非常精准,从胎土的细腻程度到釉色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风格瓷器时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沉淀了岁月痕迹的器物。书中对瓷器纹饰的解读也极富深度,不仅仅停留在对图案的描述,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龙纹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让我明白了不同朝代审美趣味的微妙差异。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与那些沉默的瓷器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文字的功力可见一斑,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文笔流畅,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轻松领略到瓷器艺术的魅力。全书的编排布局也十分合理,图片与文字的配合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鉴赏要点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