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

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許再富,岩罕單,段其武 等 著
圖書標籤:
  • 傣語
  • 植物學
  • 雲南西雙版納
  • 民族植物學
  • 植物名稱
  • 傣族
  • 語言學
  • 植物分類
  • 地方知識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12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8401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滇南,與老撾、緬甸接壤,鄰近越南、泰國和柬埔寨等國傢。該地區分布著近5000種高等植物而被譽為雲南“植物王國”的“王冠”。傣族是該地區的主要民族,有史以來,他們的日常生活、生産活動、醫藥衛生、文學藝術和宗教信仰等與當地的熱帶雨林及其中生物資源的關係十分密切,利用兩三韆種植物資源,形成瞭獨特的民族植物文化。
  《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收集、記錄瞭1175種植物(和品種)的1395個傣名,並基本上弄清瞭95%以上傣名的含義。傣族對植物的命名,早就創造瞭與近代植物分類學鼻祖林奈命名植物相似的“雙名法”;傣族采用瞭“求同”與“分異”的科學方法,對上韆種的植物構建瞭一個實用的植物分類係統。此外,傣族對近代纔有的“從地上長齣的任何東西”這個具有高度綜閤的“植物”科學詞匯,早就用“宏哦賓”即“從地上長齣來的,具有生命的東西”作瞭清晰的定義,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沒有的。

目錄

第一部分 傣族的植物認知與命名
1 傣族植物知識的認知
1.1 實踐齣真知的植物知識
1.2 特殊環境下的植物知識
1.3 森林-植物概念的認知
2 傣族民間植物命名與分類
2.1 植物命名的“雙名法”
2.2 民間的植物分類係統
2.3 命名與分類的實用性
3 植物傣名中的常用詞匯
3.1 “屬”名的常用詞匯
3.2 “種”名的常用詞匯
3.3 蘊含傳說的植物傣名
3.4 植物傣名中“鍋”的應用

第二部分 植物傣名釋義
編寫說明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
蕨2 石鬆科LYCOPODIACEAE
蕨5 木賊科EQUISETACEAE
蕨11 蓮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
蕨15 裏白科GLEICHENLACEAE
蕨17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蕨19 蚌殼蕨科 DICKSONIACEAE
蕨20 桫欏科 CYATHEACEAE
蕨26 蕨科PTERIDIACEAE
蕨27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蕨30 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蕨31 鐵綫蕨科 ADIANTACEAE
蕨36 蹄蓋蕨科 ATHYRIACEAE
蕨56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蕨57 槲蕨科 DRYNARIACEAE
蕨61 萍科 MARSILEACEAE
蕨62 滿江紅科 AZOLLACEAE
裸子植物GYMMOSPERMAE
裸4 鬆科PINACEAE
裸3 南洋杉科 ARAUCARIACEAE
裸1 蘇鐵科 CYCADACEAE
裸11 買麻藤科 GNETACEAE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AE
被1 木蘭科MAGNOLIACEAE
被3 五味子科 SCHIZANDRACEAE
被8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被11 樟科 LAURACEAE
被13 蓮葉桐科 HERNANDIACEAE
被14 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
被15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被18 睡蓮科 NYMPHAEACEAE
被18a 蓮科 NELUMBONACEAE
被19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被23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被24 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被28 鬍椒科 PIPERACEAE
被29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被30 金粟蘭科 CHLORANTHACEAE
被32 罌粟科 PAPAVERACEAE
被36 山柑科 CAPPARIDACEAE
被39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被42 遠誌科 POLYGALACEAE
被42a 黃葉樹科 XANTHOPHYLLACEAE
被45 景天科 CRASSULACEAE
被53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被56 馬齒莧科 PORTULACEAE
被57 蓼科 POLYGONACEAE
被61 藜科 CHENOPODIACEAE
被63 莧科 AMARANTHACAE
被64 落葵科 BASELLACEAE
被68 酢漿草科 OXALIDACEAE
被71 鳳仙花科 BALSAMINACEAE
被72 韆屈菜科 LYTHRACEAE
被74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被75 安石榴科 PUNICACEAE
被77a 菱科HYDROCARYACEAE
被83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被84 山龍眼科 PROTEACEAE
被85 五椏果科 DILLENIACEAE
被91 紅木科 BIXACEAE
被93 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
被94 天料木科 SAMYDACEAE
被101 西番蓮科 PASSIFLORACEAE
被103 葫蘆科CUCURBITACEAE
被104 鞦海棠科BEGONIACEAE
被105a 四數木科TETRAMELACEAE
被106 番木瓜科 CARICACEAE
被108 茶科THEACEAE
被112a 肋果茶科 SLADENIACEAE
被116 龍腦香科 DIPTEROCARPACEAE
被118 桃金娘科 MYRTACEAE
被120 野牡丹科 MELASTOMACEAE
被121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被123 金絲桃科 HYPERICACEAE
被126 藤黃科 GUTTIFERAE
被128 椴樹科TITIACEAE
被130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被131 木棉科 BOMBACEAE
被132 錦葵科 MALVACEAE
被133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被136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被142 八仙花科HYDRANGIACEAE
被143 薔薇科 ROSACEAE
被146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被147 蘇木科 CAESALPINIACEAE
被148 蝶形花科 PAPILIONACCEAE
被156 楊柳科 SALICACEAE
被161 樺木科 BETULACEAE
被163 殼鬥科 FAGACEAE
被165 榆科 ULMACEAE
被167 桑科 MORACEAE
被169 蕁麻科 URTICACEAE
被170 大麻科 CANNABINACEAE
被171 鼕青科AQUIFOLIACEAE
被173 衛茅科 CELASTRACEAE
被179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
被185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被186 檀香科 SANTALACEAE
被189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被190 鼠李科 RHAMNACEAE
被191 鬍頹子科 ELAEAGNACEAE
被193 葡萄科 VITACEAE
被194 蕓香科RUTACEAE
被195 苦木科 SIMARUBACEAE
被196 橄欖科 BURSERACEAE
被197 楝科 MELIACEAE
被198 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被204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被205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被207 鬍桃科JUGLANDACEAE
被210 八角楓科 ALANGIACEAE
被211 藍果樹科 NYSSACEAE
被212 五加科 ARALIACEAE
被213 傘形科 UMBELLIEFERAE
被216 越桔科 VACCINIACEAE
被221 柿樹科 EBENACEAE
被222 山欖科 SAPOTACEAE
被223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被225 山礬科SYMPLOCACEAE
被228 馬錢科 LOGANIACEAE
被229 木犀科 OLEACEAE
被230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被231 蘿摩科ASCLEPIADACEAE
被232 茜草科RUBIACEAE
被233 忍鼕科 CAPRIFOLIACEAE
被238 菊科 COMPOSITAE
被240 報春花科 PRINULACEAE
被241 藍雪科 PLUMBAGINACEAE
被242 車前科 PLANTAGINACEAE
被243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被244 半邊蓮科 LOBELIACEAE
被248 田基麻科HYDROPHYLLACEAE
被249 紫草科 BORAGINACEAE
被250 茄科 SOLANACEAE
被251 鏇花科 CONVOLVULACEAE
被251 菟絲子科 CUSCUTACEAE
被252 玄參科 SCROPHULARIACEAE
被256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被257 紫葳科 BIGNONIACEAE
被258 鬍麻科 PEDALIACEAE
被259 爵床科ACANTHACEAE
被263 馬鞭草科VERBENACEAE
被264 唇形科 LABIATAE
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AE
被280 鴨蹠草科 COMMELINACEAE
被286 鳳梨科 BROMELIACEAE
被287 芭蕉科 MUSACEAE
被290 薑科 ZINGIBERACEAE
被291 美人蕉科 CANNACEAE
被292 竹芋科 MARANTACEAE
被293 百閤科 LILIACEAE
被295 延齡草科TRILIACEAE
被296 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被297 菝葜科 SMILACACEAE
被302 天南星科 ARACEAE
被306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被307 鳶尾科 IRIDACEAE
被310 百部科 STEMONACEAE
被311 薯蕷科 DIOSCOREACEAE
被313 龍舌蘭科AGAVACEAE
被314 棕櫚科 PALMAE
被315 露兜樹科PANDANACEAE
被318 仙茅科 HYPOXIDACEAE
被321 箭根薯科 TACCACEAE
被326 蘭科 ORCHIDACEAE
被331 莎草科CYPERACEAE
被332 禾本科 GRAMINEAE
被332a 竹亞科 BANBUSOIDEAE
被332b 禾亞科AGROSTIDOIDEAE
參考文獻
中文科名索引
拉丁科屬名索引
傣名索引
編後語
Contents
Chapter One: Plant Knowledge Recognized by the Dai
1 Recognized Plant Knowledge of the Dai
1.1 Real knowledge of plant cones from Dai practices
1.2 Plant knowledge from unique environments
1.3 Conception of forest plants
2 Dai Methods for Naming Plants
2.1 “Bi-nomenclature”
2.2 Folk classif

精彩書摘

  《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
  第一部分 傣族的植物認知與命名
  1 傣族植物知識的認知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傣族是主體民族,他們聚居在海拔900~1000 m以下的“壩區”和低山山地,那裏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其他民族如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等則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地,那裏主要分布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山地雨林。所以,自古以來,熱帶、亞熱帶森林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一直成為傣族生存與發展所依賴的重要資源,形成瞭獨特的熱帶雨林生態文化。其中,他們從熱帶森林中利用瞭上韆種的植物資源。而在長期的植物資源利用過程中,他們積纍瞭豐富的植物知識,創造瞭一些獨特的利用方式方法,形成瞭獨特的民族植物文化(許再富等,1998;2011)。
  1.1 實踐齣真知的植物知識
  遠古時,生活在森林,“依樹積木以居其上”的傣族先民,與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樣,他們完全依賴於挖草根、摘樹葉、采野果,以及圍獵與捕魚等充飢。熱帶森林中眾多的植物雖然為傣族提供瞭豐富的食物來源,但不是什麼都可以食用,這正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冒險嘗試的。通過生活的實踐,由感官識彆瞭一種又一種的食用植物,如在傣族的古歌謠中就有對植物的“聞一聞, 送進咀,嚼嚼瞧”,對各種果子感知“有甜的,有酸的”,看到“有紅的,有綠的;有大的,有小的”等的描繪(岩溫扁和岩峰,1989)。對於藥用植物的發現,傣族中有很多有趣的傳說。例如,他們的藥業祖師龔麻臘彆,有一天在熱帶雨林中發現一頭野豬吃瞭毒菌後便跑到箐溝旁邊喝水,打滾和不斷哼叫,最後朝草叢中跑去,用鼻子嗅瞭嗅,就開始啃拱和嚼食一種植物的鱗莖,不一會兒便安然地走瞭。有心的龔麻臘彆迴傢後進行瞭進一步的實驗,證實瞭這種後來被傣族稱為“吻尚海”的植物[竹葉蘭(Arundina graminifolia)]在食物解毒上有神效。又如,有一位老獵人觀察到一頭跌斷瞭腿的小鹿,它趴在地上吃附近一種名為黑皮跌打(Fissistigma polyanthum)的植物,數天後就能從地上爬起來,走進瞭森林,由此老獵人稱它為“光冒呆”,意為“馬鹿不會死”。用於對人的醫治後,發現它是一種治療外科骨摺的良藥。再如,在遠古時,有一位住在森林裏的男人,因腹痛、腹瀉不止,無力齣門找食物,隻好就近采食窩棚邊的植物“埋修”[白花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花朵、嫩枝葉和植物“羅木”[白檀木(Symplocos paniculata)]的花朵充飢。兩三天後,那位男人的腹痛、腹瀉就全好瞭,它們也就成為醫治腸胃病的特效藥。凡此種種,傣族的經書《埋乃羅》對其傳統醫藥的起源就進行瞭這樣的描述:“遠古時,傣族的先民通過吃草根、樹皮和植物的葉、花、果充飢,並在長期的實踐中,感受瞭各種植物及其不同部位對人體的各種作用,産生瞭不同的生理效果,從而學到瞭醫藥學的知識”(林芳艷等,2003)。這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傳說是相似的。
  根據多方的考證得知,大約在3000年前,傣族的先民先後學會瞭馴化短狗、水牛、大象和栽培瓜果等而離開森林,進入農耕與狩獵並存的社會發展階段(許再富等,2011)。即使農業發展至今,傣族的生活、生産過程仍舊離不開森林,以及森林中的生物資源,並根據農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從森林中引種馴化和栽培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和經濟植物。其中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最大的如野生稻(Oryza spp.)和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我國已發現的疣粒野生稻(O. grantlata)、藥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和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3種都在西雙版納有分布。傣族曆史上栽培的稻榖是否由上述的野生稻馴化而來,尚不得而知。不過傣族的歌謠及《榖子的來曆》的傳說倒生動地描述瞭其先民發現“雀屎榖”及栽培它們的過程(岩溫扁和岩峰,1989)。傣族也通過曆史上與中原、本區內外其他民族,以及鄰近東南亞、南亞等國傢的頻繁交流,先後引進、馴化、栽培瞭眾多的農作物、經濟植物和園藝植物等。據20世紀80年代的調查材料,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栽培瞭315種植物,其中來自當地的野生植物有67種,占21%,從其他國傢和地區引進的有248種,占79%(禹平華等,1982)。這既促進瞭西雙版納農業的發展,又增加瞭傣族對植物知識的積纍。
  1.2 特殊環境下的植物知識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産生一方文化。文化多樣性,尤其民族生態文化是人類適應社會發展,以及適應迥然各異的自然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的相互作用、協同進化的産物。西雙版納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分布地帶,特殊的生態環境使他們形成瞭與之相適應的熱帶雨林生態文化,他們的衣食住行、生産活動、醫藥衛生、文學藝術和宗教信仰等均與當地的熱帶雨林,以及其中的生物資源具有密切的互動關係(許再富等,1998;2011)。
  以食用植物而言,傣族自古以來食用瞭五六百種植物,其中不少是中原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種類,所以,他們“喜食異物”的習俗便多見於我國一些古代書籍中(刀永明,1989)。這一習俗至今還保留的有“喜食樹葉”,被傣傢人食用的樹葉來自二三十種植物,如樹頭菜(Crataeva uniloculeris)、臭菜(Acacia pennata),以及多種榕樹(Ficus spp.)的嫩枝葉,它們很多也成為宴請賓客的佳肴。“喜食花朵”多達數十種,如芭蕉花(Musa sapientum)、白羊花蹄甲、火燒花(Mayodendron igneum)和雲南石梓(Gmelina arborea)等。雲南石梓的花經曬乾、研細後,和以米漿,做成年糕“毫羅索”,色香俱全,年糕久放不會變質,是傣族曆年“潑水節”傢傢戶戶必備的食品。“喜食青苔”,青苔來自江河急流的剛毛藻(Cladophora spp.)和水綿(Spirogyra spp.),以及河邊的念珠藻(Nostoc spp.)(方利英等,2006)。傣傢人用青苔做成的“糯米飯包青苔”、“油炸青苔片”、“青苔燉雞蛋”等成為有名的小吃(刀國棟,1996)。
  對人類的嗜好“煙、茶、酒”而言,傣傢人也有特殊的習俗,並與當地的植物密切相關。對“吸煙”而言,在過去,傣族吸的是一種“牙鼕”,“牙”是煙,“鼕”是數種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多年生植物,如尖苞柊葉(Phrynium placentarium)、穗花柊葉(P. sinensis)等的葉片。以前,傣族都有自種土煙以供自己消費,煙葉曬乾後切成粗絲備用,捲煙時摻上一些削細的煙杆和假煙葉樹(Solanum verbacifolium)樹乾。捲煙是用采自雨林的嫩柊葉,經烘烤壓平而成,捲成的煙長約20cm,呈漏鬥狀,一天隻吸一兩支煙,吸剩的“牙鼕”便插進一個大小適中的小竹筒中,自行滅火而留著下一次吸用。對傣族而言,“喝茶”既是嗜好,又是“藥膳同功”飲食文化的體現。他們既喝普洱茶(稱為“臘龍”),又喝來自熱帶雨林和田邊地角的100多種植物,包括根、莖、葉、花、果,各具特殊的風味(潘玉梅等,2006)。對於“飲酒”,具有特色的是,酒師會從熱帶雨林中采集一二十種,多至七八十種的植物製成酒藥。傳說中有酒師用楨桐(Clerodendron japonicum)、紅花丹(Plumbago indica)和紅光樹(Knema furfuracea)等9種開紅花、淌紅漿的植物製成“亮檔告”(意為9種紅色)的酒藥,不僅風味好,而且具有固齒、黑發、紅顔的保健功效,可惜如今已失傳。
  在特殊生態環境中,傣族通過長期的生活與生産實踐所獲得的植物知識和對植物資源的獨特利用方法不勝枚舉。它們所形成的民族植物文化已成為雨林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植物傣名中,很多也被打上瞭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環境的印記。
  1.3 森林-植物概念的認知
  正如上述,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及其中的植物資源與西雙版納傣族的生活、生産等關係十分密切。他們統稱森林為“巴埋”,即生長著樹木的地方,並隻對村社和部落(猛)所建的“神山”(即?o山)的森林稱為“巴肖”,而對於其他的森林類型不再細分。這也許與他們把森林視為“父親”,是他們祖先居住的地方,也是“森林-水-農田-糧食-人”關係的第一要素的理念有關。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森林需要的是保護和崇敬,而不是砍伐、破壞,因而,對其類型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細分。
  人類意識的發展與其對自然界間斷的識彆密切相關,所以,世界上各民族對於他們周圍的各種植物多有他們本民族的名字。但由於缺乏高度的概括,很多民族都沒有較抽象的“植物”這個專用名詞(Robbings et al.,1916;Berlin,1973;Martin,1995)。而在西雙版納的考察中,作者瞭解到,傣族民間對於“植物”概念的間接錶達有兩組詞匯。一組是“弄拔歪(nong-ba-wai)”即“風吹擺動”的東西就是“植物”,並與“韓怪棍”(han-guai-gun)即“尾巴擺動”的“動物”相區彆,這與世界上的一些民族通常把植物與動物相互對照而命名的情況一樣(Martin,1995)。而另一組詞也許更準確些,它是用一個復閤詞“宏哦賓(hong-e-bin)”,“宏”是“物質”的總稱,“哦”是“齣,長齣”之意;“賓”是指“活的,有生命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從地上長齣來的、有生命的東西就是“植物”。這不僅與現代科學上所定義的“具根葉,生長在地上”的東西就是“植物”異麯同工,而且所下的定義遠早於近代科學所下的定義。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具備的,可見傣族對“植物”概念理解的深刻和所具的科學性。
  在曆史上,傣族由僅靠森林中的植物采、挖發展到栽培作物的農耕,它們又把植物是否由人工栽培分為“宏低騰(hong-di-teng),“低”是“在”之意,“騰”是“山”,即生長在山上的“野生植物”,這在植物的傣名中有較多的應用,以及“宏布邊(hong-bu-bian),“布邊”是“栽培”之意,即“栽培植物”[這在植物的傣名中常用“曼(村寨)”字]兩大類。此外,通過植物傣名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瞭解到,他們對於植物已有瞭“埋(mai)”——樹木、“芽(ya)”——草本、“嘿(hei)”——藤本、“蠻(man)”或“賀(he)”——塊根和鱗莖植物等不同生活型的區分知識,也有瞭“麻(ma)”——果子、“帕(pa)”——蔬菜、“毫(hao)”——五榖尤指禾榖類作物、“托(tuo)”——豆子和豆莢、“雅(ya)”——藥用植物、“羅(luo)”——花朵和花卉等的植物經濟類型或利用器官劃分知識。
  由於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泐文,植物的知識和植物的名字,不僅通過生活、生産實踐和口傳,而且較多也通過手抄的佛教經書、醫藥書籍和文學作品等加以傳播、傳承。
  2 傣族民間植物命名與分類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民間分類學的研究逐步增多,無論是人類學傢、語言學傢還是植物分類學傢,他們都從自己的研究領域齣發,試圖給民間植物分類以科學的解釋(Berlin,1973;Martin,1995)。有的學者研究整理瞭民間生物等級係統和命名法,通過對大量證據比較認為,民間分類是建立在對自然界中存在的、明顯的間斷和相似性的識彆,以及對當地動植物的形態和行為、特徵觀察的基礎上的。它有著自己的階層結構,其命名法就反映瞭這種結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生物分類係統相關(Conklin,1954;Berlin et al.,1966;Berlin,1973)。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便開始關注和收集西雙版納植物傣名,通過分析研究,曾於1991年發錶瞭《傣族民間植物命名與分類係統》一文(許再富等,1991),認為在對植物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傣族遠早於瑞典生物學傢林奈(Linnaeus),用相似的“雙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命名植物,並采用“同中分異、異中求同”的科學方法對眾多的植物進行分類,建立瞭一個實用的植物分類係統。至今,作者把收集的植物傣名增至1175種,其中有95%已基本上弄清瞭它們的含義,其結果也與1991年的結論基本相同,隻是對分類係統進行調整,去掉瞭“亞科”的層次。
  ……

前言/序言


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 一本深入探索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植物知識與語言文化的圖典 本書緻力於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傣語(傣文)中對本土植物的命名體係、詞源、文化內涵及其與當地生態、醫藥、習俗的緊密聯係。西雙版納,這片熱帶雨林富集之地,不僅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孕育瞭獨特而深厚的傣族傳統知識體係。植物,作為這個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傣族名稱並非簡單的標簽,而是凝結瞭世代觀察、實踐與信仰的文化密碼。 本書突破瞭傳統植物誌的純粹分類學描述範疇,強調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的視角,力求構建一座連接植物科學、語言學、人類學與地域文化的橋梁。我們相信,理解一個物種的傣族名字,就是打開一扇通往傣族人民生活世界、世界觀與宇宙觀的窗口。 核心內容與結構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兼顧學術深度與普及性,旨在為植物學研究者、語言人類學傢、民族誌工作者以及對西雙版納文化和自然環境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權威且詳實的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緒論——西雙版納的自然人文背景與傣族植物知識體係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西雙版納獨特的地理環境——北迴歸綫穿越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為植物多樣性提供瞭絕佳的舞颱。隨後,重點介紹傣族(特彆是傣仂語區)的語言特徵、文字係統及其在記錄自然界中的作用。 西雙版納的生態格局: 簡述熱帶雨林、季雨林、闊葉林等主要植被類型,點明其物種豐富度的基礎。 傣族語言與命名邏輯: 探討傣語的構詞方式,分析復音節詞、閤成詞在植物命名中的運用特點,揭示傣族如何運用觀察到的植物形態、功能或生長習性來構造名稱。 傳統知識的載體: 討論傣族傳統醫藥典籍、口述史詩以及日常生産生活如何保存和傳承這些植物知識。 第二部分:傣族植物名詞的係統解析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采取“一詞一議”的詳細釋義模式,選取具有代錶性或獨特命名意義的植物進行深入剖析。每一個植物條目都遵循以下結構: 1. 植物學信息: 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學名(Genus species)、中文名、科屬,並附上詳細的植物形態學描述插圖(或高清照片)。 2. 傣族名稱(傣文與音譯): 提供規範的傣文書寫及其標準的羅馬字母轉寫(IPA或權威轉寫方案)。 3. 詞源學與語義分析: 這是本書的獨特價值所在。深入探討該傣族名稱的構詞來源。例如,一個名稱是源於其葉片的形狀(如“象耳葉”),還是源於其用途(如“治療跌打藥”),或是基於神話傳說或民間信仰。解析名稱中各個語素的含義,還原其原始指代意義。 4. 文化與生態關聯: 詳細記錄該植物在傣族社會中的具體用途: 藥用價值: 記錄其在傳統傣醫藥中的具體應用,所治病癥,以及炮製方法。 食用價值: 介紹其作為食物、調味品或飲料的使用方式。 建築與工藝: 作為建材、染色劑或製作工具的用途。 宗教與習俗: 在祭祀、婚禮、葬禮等儀式中扮演的角色。 示例: 並非本書中具體內容,僅作結構示範——若解析“檬果”(Mangifera indica)的傣族名稱,將探討該名稱如何體現其果實的甜美或其樹蔭的庇護功能,並結閤傣族關於豐收和傢庭和睦的文化錶達。 第三部分:植物知識的變遷與保護 本部分將視角從對傳統知識的記錄轉嚮對其現代處境的關注。 語言變遷對命名準確性的挑戰: 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傳統傣名麵臨失傳或被簡化、誤用的風險。本書記錄的正是這些亟待保護的精確錶達。 科學與傳統的對話: 探討如何將傣族在長期實踐中積纍的、尚未被現代科學證實的植物知識進行梳理和驗證,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生物技術的交叉研究。 保護西雙版納的植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強調保護本土植物物種與傳承其相關的語言文化同等重要。 撰寫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撰寫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同時采用生動詳實的案例,確保專業性和可讀性。 學術嚴謹性: 所有植物學信息均與現代分類學核對,傣語部分力求精準還原音韻和書寫,避免主觀臆測。我們采用瞭田野調查中采集到的第一手資料,輔以對資深傣族植物知識傳承人(如民間郎中、村寨長者)的深度訪談記錄。 語言的深度挖掘: 我們不僅僅停留在“這個詞的意思是X”,而是深入到“這個詞的結構A+B的組閤,反映瞭傣族人對這種植物的A屬性(如顔色)和B屬性(如氣味)的綜閤認知”。這種詞源學和語義學的深入剖析,為語言學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語料。 田野工作基礎: 本書的每一條釋義背後,都凝聚著多年來在西雙版納各縣市(如景洪、猛海、猛臘)不同生態區域(山寨、河榖、雨林深處)的實地考察成果,確保瞭描述的地域性和真實性。 文化維度: 通過植物名稱,讀者可以間接窺見傣族人民的生態智慧、審美情趣乃至他們的宇宙觀——自然界萬物皆有靈性,皆有其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和用途。 結語: 《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不僅僅是一部植物工具書,它是一份獻給西雙版納生態遺産的文化檔案。它以嚴謹的語言學和民族學方法,為我們保存並解讀瞭一套關於“生活在此地”的獨特知識係統。通過閱讀此書,我們得以穿越語言的錶層,觸摸到熱帶雨林深處那份古老而鮮活的生命智慧。它呼籲人們珍視每一個地域語言中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認識到物種的名稱,往往比其拉丁學名,更能講述物種與人類共同生存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真是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的,因為它涉及到“植物”、“傣名”、“釋義”這些我平時接觸得不多但又充滿神秘感的詞匯。尤其點明瞭“雲南西雙版納”這個地域,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到瞭那片神奇的土地——我想象著古老森林的幽深,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草木香,還有隱藏在其中的,世代相傳的智慧。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種古樸而雋永的韻味,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對於“傣名”的解讀。一個植物的“名”究竟承載瞭怎樣的信息?是它形態的直觀描述,還是其功用的提煉,抑或是與當地文化、神話傳說息息相關?“釋義”的部分,我猜想一定是對這些傣名背後含義的深入挖掘,可能是從語言學角度,也可能是從民俗學、植物學相結閤的角度。我想象著,當我讀到每一個植物的傣名及其釋義時,仿佛就能窺見當地居民眼中,大自然被賦予的獨特生命力與意義。西雙版納,這個以生物多樣性聞名的地方,孕育瞭無數的植物,而每一個植物,又有一個屬於當地民族的名字,這種聯係是如此的微妙而深刻。我非常好奇,這些名字背後,是否也隱藏著與當地氣候、土壤、生態環境之間的某種關聯?書的標題給我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分散在文字裏的植物精靈,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並為它們賦予生命的溫度與故事。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帶著一種質樸而引人入勝的力量。當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時,我的思緒立刻飛到瞭那片如詩如畫的土地。西雙版納,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熱帶風情和生態的神秘感,而“植物”與“傣名”的結閤,則勾勒齣瞭一幅生動的畫麵:在這片土地上,古老的民族如何觀察、認知、並用他們獨特的語言來命名身邊的植物。我尤其對“釋義”這兩個字感到好奇。一個植物的名字,背後究竟蘊含瞭多少信息?是關於它的形狀,它的氣味,它的用途,還是它與當地神話傳說的聯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答案。我想象著,每一個植物的傣名,都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一扇通往傣族人民生活智慧的大門。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植物的知識,更是關於文化、曆史和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度探索。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到那些在叢林深處默默生長的植物,以及它們在傣族人民眼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將語言學、植物學與民俗學巧妙結閤的學術視角,讓我感到非常著迷,也相信這本書會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可能是一本相當硬核的學術著作,畢竟“植物”、“傣名”、“釋義”這些字眼,總讓人聯想到嚴謹的考證和專業的術語。然而,當我仔細端詳它的封麵和書名時,卻又感受到瞭一種彆樣的親切感,仿佛它並不隻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本打開通往未知世界大門的鑰匙。我尤其對“釋義”這個部分充滿瞭期待。在我看來,一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標簽,更是一個濃縮的文化符號。而植物的傣名,我想象著,它們一定蘊含著傣族人民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或許,某個植物的傣名,是因為它的葉子像某種動物的耳朵,或許是因為它的花朵散發齣某種獨特的香氣,又或許是因為它在某個重要的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去探尋這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鮮活的生命密碼。我猜測,作者一定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西雙版納的土地上,與當地的傣族人民交流,實地考察,纔得以收集並整理齣如此豐富的內容。這種深入的田野調查所帶來的信息,往往比任何二手資料都來得真實和動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的西雙版納,一個不僅僅是風光旖旎,更充滿著人文精神和自然智慧的寶藏之地。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民族誌。我一直對那些與土地緊密相連的文化充滿瞭濃厚的興趣,而“植物傣名及其釋義(雲南西雙版納)”這樣一個標題,恰恰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好奇。西雙版納,這片被譽為“動植物王國”的土地,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生命秘密。而“傣名”,則意味著這些生命在這個特定的文化語境下,被賦予瞭怎樣的獨特稱謂和意義。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傣名是如何産生的?它們是基於植物的形態特徵,還是功能性用途,亦或是與當地的傳說、信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釋義”部分,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為我們揭開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不僅僅是認識一個植物的名字,更能理解它在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這不僅僅是對植物的命名學研究,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觀的解讀。我設想著,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植物,以及它們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是否會展現傣族人民如何利用這些植物,如何與它們和諧共處,這種知識的傳承又是如何發生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圖鑒,更是一扇能夠窺探傣族文化深邃內涵的窗口,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知識的魅力。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關於原始森林、民族風情以及古老智慧的畫麵。書名精準地指嚮瞭“雲南西雙版納”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域,並結閤瞭“植物”、“傣名”、“釋義”這樣富有文化底蘊的關鍵詞,無疑極大地激發瞭我閱讀的興趣。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對植物的命名,往往是他們觀察自然、理解自然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而“傣名”二字,更是讓我聯想到瞭那些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勤勞而智慧的傣族人民。他們是如何認識和區分如此繁多的植物?他們又為這些植物賦予瞭怎樣的名字?“釋義”部分,我更加期待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解讀,去瞭解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傳說,甚至是與當地生活習俗、醫藥知識相關的綫索。這不僅僅是對植物的一種認知,更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羅列植物名稱和解釋,更會包含一些關於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以及在傣族社會中的應用等方麵的詳細描述。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西雙版納這片神奇土地上,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獨特而迷人的傣族文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