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 [Friendship in Art: Fou Lei and Huang Binhong]

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 [Friendship in Art: Fou Lei and Huang Binho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罗清奇 著,陈广琛 译
图书标签:
  • 傅雷
  • 黄宾虹
  • 艺术
  • 友谊
  • 书信
  • 中国画
  • 艺术史
  • 文化
  • 传记
  • 艺术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5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794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riendship in Art: Fou Lei and Huang Binho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以傅雷与黄宾虹这两位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知名人物之间的交往为研究对象,整合了现存有关两人生平的大量史料,越过了条块分割的学科壁垒,在广阔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审视两位文化巨擘相遇相知的意义,分析了两人对自己的文化理想的追求,也为当代抽象艺术的探索提供了参考。

内容简介

  傅雷是广受赞誉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和新文学作家;而黄宾虹则是现代重要的传统水墨画大师、中国艺术史专家。两人年龄差距四十余岁,同时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个中国文化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艺术情谊,不但沟通了传统与现代,而且打通中西文化,并通过书信与黄宾虹题赠的字画,得以流传后世。两人以具体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思路和方向。《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详尽记述了这段友谊的始末,附有作者罗清奇对其间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以及二人书信、黄宾虹题赠傅雷作品的选辑,为迄今为止第一部研究二十世纪两位文化巨人友谊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罗清奇(Claire Roberts),曾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汉语,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在墨尔本大学获中文学士学位和艺术史硕士学位,并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担任墨尔本中澳历史博物馆策展人、悉尼Powerhouse博物馆亚洲艺术及设计高级策展人。2009—2010年在哈佛大学拉克里夫高级研究院担任研究员。自1986年起,策划多个与东亚视觉文化有关的展览,并定期发表文章。
  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视觉文化、艺术史与文化史(尤其是1800年后)、当代中国艺术、中国摄影、有关中国的摄影、中国的纺织和服装艺术、东亚艺术、文化遗产研究、博物馆及策展研究。
  
  陈广琛,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目前正从事比较视域中古物收藏、思想史与文学叙事关系的博士论文研究。研究领域还包括先秦魏晋音乐理论、德语文学中的音乐理论、音乐现象学、中国与捷克文化交流史。致力于发掘傅雷和傅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为《哈佛现代中国文学史》撰写“傅雷”一章,另发表《傅雷与傅聪:阐释的艺术》、《洞察力与同情心:与傅聪谈第16届肖邦钢琴比赛》等。他为《诗书画》杂志撰写多篇比较文学论文,并曾定期为三联书店《爱乐》撰写音乐评论。将出版译作包括史怀哲的《巴赫》(第二卷),以及大卫·戴若什的《如何阅读世界文学》。

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傅雷:上海与巴黎

第二章 傅雷的早期艺术评论
上海,“巴黎新村”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一九三二年
我再说一遍:往何处去?……往深处去!一九三三年

第三章 黄宾虹与傅雷
早期通信
傅雷致黄宾虹,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黄宾虹致傅雷,一九四三年六月四日
傅雷致黄宾虹,一九四三年六月九日
黄宾虹致傅雷,一九四三年

第四章 傅雷策划的黄宾虹首次个人展览
《观画答客问》,原载《黄宾虹书画展特刊》,1943年11月

第五章 艺术对话
傅雷的国际人脉
凝练的笔法

第六章 50年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第七章 黄宾虹的艺术遗产
“文革”
傅雷致宋若婴,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傅雷致宋若婴,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傅雷致黄源,一九五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关于国画界的一点意见
对纪念故画家黄宾虹先生百岁诞辰及编印画册事意见
《宾虹书简》前言

第八章 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
图录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收藏与档案
索引
《墨韵丹青话往昔: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交往与创作》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那些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艺术家群体间的精神连接与艺术传承。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艺术理想的个体,通过梳理他们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及同时代人的记载,力求重构一幅多维度的近现代中国艺术全景图。本书并非着眼于某两位特定人物的个案研究,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考察艺术圈层内部的互动模式、思想碰撞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艺术风貌。我们相信,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将其置于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网络之中。 第一章:乱世中的精神栖所——知识分子群体的艺术交游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重塑。在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一批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无论是身处京沪等文化中心,还是避居于偏远的乡野,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从未中断。本章首先考察了“圈子”的形成机制。这些圈子往往以共同的艺术理念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为纽带。例如,探讨了民国时期几位重要艺术教育家如何通过设立私塾或组织小型画会,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们详细梳理了当时通信网络的构建,分析了信件在传递学术观点、情感慰藉以及物资援助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信函中,艺术理论的探讨往往夹杂着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创作瓶颈的倾诉,展现了艺术家在个体精神追求与时代责任之间的复杂张力。通过对具体通信片段的语境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交流在那个年代,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切磋,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和精神支撑。 第二章:地域性艺术群落的兴衰与融合 中国幅员辽阔,艺术风格和习俗的地域差异显著。本章重点考察了几个重要的地域性艺术群落,例如,以江南文人画传统为基础的群体,以及受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遗迹熏陶的西部画家群体。我们比较了这些群体在艺术观念上的异同。例如,南方画家对“意境”的强调,与北方画家对笔墨“力度”和“筋骨”的执着,是如何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调和或强化的。 通过对特定地域性展览和集会的记录,本章揭示了不同地域艺术家如何跨越地理障碍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并非总是和谐的,有时也充满了对彼此艺术路径的质疑和辩驳。然而,正是这些坦诚的批评与借鉴,促成了中国近现代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与丰富性。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从地域传统中脱胎换骨,最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的艺术先驱们,分析了他们的“在地性”如何转化为“普适性”的艺术语言。 第三章:跨界对话——艺术与评论、收藏的互塑关系 艺术的传播与价值的认定,离不开评论家和收藏家的参与。本章将焦点投向艺术界之外,探讨评论家、鉴赏家和教育者如何通过他们的文字和收藏行为,影响了特定艺术流派的兴衰。我们分析了几位标志性艺术评论家对几代艺术家的评价体系,并审视了这种评价体系背后的时代偏好和审美取向。 此外,收藏家的角色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许多重要的私人收藏,不仅保存了珍贵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艺术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非正式沙龙”。通过分析特定收藏家府邸的聚会记录,我们可以窥见艺术家们在相对私密的环境下,对艺术形式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瞬间。这些互动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市场接受度”和“学术纯粹性”的权衡。 第四章: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艺术本体论的探索 贯穿整个时期的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与融合。本章深入剖析了艺术家们在面对“中西之辨”时的内在挣扎与外在实践。我们不再将“创新”简单等同于“西化”,而是着重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从内部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使其能够承载现代人的情感与观念。 例如,一些画家通过借鉴西方素描的结构感来加强中国画的骨架,而另一些则通过研究古代碑帖的抽象性来回应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几种主要的融合路径,考察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引入新的材料、新的视角(如摄影的影响),来重新定义“写意”与“写实”的边界。这种对艺术本体论的持续探索,是那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学术景观。 第五章:师承与传承——松散体制下的“道统”构建 在学院教育尚未完全成熟和普及的年代,艺术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或松散的学术群组。本章旨在考察这种“道统”是如何在没有明确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得以维系的。我们分析了“入室弟子”与“门外汉”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划定的,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对特定技法(如用墨的浓淡干湿、皴法的选择)的言传身教,来确立其艺术的“谱系”。 这种传承往往是双向的。学生不仅学习技法,也继承了老师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而老师也时常从后学的全新视角中获得启发。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师承体系下的艺术风格演变,揭示了这种松散的传承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比僵硬的官方教育更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艺术的生命力。 结语:回响于当下的艺术精神 本书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重构,试图揭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界所展现出的坚韧、批判性思维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些艺术家在时代的剧变中,通过彼此的交往、争论和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是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交织的产物。了解他们的交往史,就是理解我们文化遗产中那些看似坚实却又充满变数的纹理。他们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在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持续地产生着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细腻考究,印刷色彩饱满而又不失雅致,特别是那些插图的呈现,无论是黑白素描还是彩色画作,都精准地传达出了原作的神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沉浸地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氛围和人物精神世界。装帧上的用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致敬的方式,仿佛在提醒读者,你即将接触到的,是需要被珍视和细品的精神食粮。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既古典又现代,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情感基调,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对“艺术情谊”这类主题的期待。

评分

从图书馆或书店拿起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所暗示的关于“远方”和“相知”的主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立在共同审美和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两位艺术巨匠是如何跨越地域和媒介的限制,维系起一份纯粹而深刻的知己之谊。它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个体,更是关于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自我维系和传承。这种对“高贵友谊”的呈现,给了当代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向往,读完后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真正值得珍视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如同它所探讨的艺术一样,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韵味。它巧妙地融合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抒情性,使得即便是对相关艺术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流畅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措辞精准,用词考究,常常能用几句精炼的语句勾勒出复杂的情感脉络或深奥的艺术理念。特别是当描述到两位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抉择与坚持时,那种饱含敬意与同情的文字,常常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这种文字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事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热衷于猎奇或过度渲染戏剧性冲突,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内敛、更贴近精神交流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作者没有直接去评判或定性,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摹和事件串联,让人物的形象自然而然地立体起来。这种叙述方式,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涟漪,去体会两位大家在漫长岁月中的相互启发与扶持。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友谊记录”,上升到了探讨艺术生命力与精神共鸣的高度,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艺术传承的独特视角。它没有将艺术创作仅仅视为个人天赋的孤立展现,而是强调了环境、师承、以及同道之间的相互激发所构成的复杂网络。通过梳理和呈现这些大师之间的互动细节,作者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知识和情感的传递链条。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往往是“共生”的产物,而非真空中的奇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接受了一堂生动的艺术史课,但它又是如此的富有温度和人情味,让人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性深处的温暖与支撑。这种知识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是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

评分

题目很好,内容一般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还没看,因为傅雷买的

评分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评分

这本书是翻译而来,比较重要,人文阅读,思想沉淀。

评分

书籍如同宝石,它能创造出无穷财富

评分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评分

书籍如同宝石,它能创造出无穷财富

评分

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