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舆情工作流程进行编写,全书共分八章:舆情与舆情信息工作、舆情的监测、舆情的预警、舆情信息的收集、舆情信息的分析、舆情信息的报送、舆情的应对、典型案例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舆情工作者的选派,工作制度的制定,舆情信息的收集、鉴别、筛选、归纳、分类、汇总和储存,舆情的研判与引导,舆情的分级响应与处置等等。 林爱珺 等 编著 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2011年晋升博导。女,1968年10月生,汕头大学法学学士(1990),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7),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2007),2000年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进修。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兼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研究员。 序言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复杂组织内部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组织协同与跨部门协作”章节简直是雪中送炭。传统的舆情工作往往被孤立地视为“宣传部门”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它需要法务、技术、业务等多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这本书非常务实地列举了在不同危机等级下,需要启动哪些部门的响应机制,以及关键信息链条上的接口人应该如何高效对接。它甚至讨论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建立临时的、扁平化的指挥结构,避免因层级过多导致决策延迟。这种对组织架构与流程的细致描摹,展示了作者不仅精通舆情本身,更对大型机构的运行逻辑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舆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组织在压力下如何有效反应”的管理学著作,实用性极强。
评分初读此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多平台舆论场域”的深度解构。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大背景下,单一平台的舆情应对策略显然已经失灵。这本书没有止步于介绍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特性,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舆情信息网络模型。它对新兴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以及垂直论坛的舆论生成机制做了非常精妙的对比分析。比如,书中提到在某些强情绪驱动的短视频平台,应对的重点在于“情绪疏导与引导”而非“事实澄清”,这个观点与我过去仅关注传统媒体辟谣模式的经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具启发性。这种跨平台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格局瞬间打开,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媒介的范畴,而是将舆情视为一个流动的、相互渗透的生态系统。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搭建一个能够实时监测并智能分析多维数据流的综合性工作台,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去应对每一条单独的负面信息。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现代社会沟通伦理的深度反思。它在探讨技术性工具和流程规范的同时,对“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提出了非常高的道德和专业要求。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信息发布中的“透明度与克制力”之间的平衡艺术,这一点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尤为珍贵。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用更强硬的姿态去“控制”舆论,但这本书却推崇“理解与沟通”的策略。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让受众感知到真诚、并愿意参与建设性讨论的沟通话术。这种润物细无声、注重长期公信力积累的理念,在我看来,远比那些短视的“公关战术”要高明得多。它提供了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可持续性的舆情工作哲学,让我深思在信息洪流中,坚守专业伦理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少有冗长铺垫,直奔主题,这对我这种时间宝贵的职场人士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风险识别模型”时所采用的图表化和模块化表达方式。它将复杂的舆情风险分解为若干个可量化的因子,比如“情感倾向度”、“传播速度指数”、“关联事件敏感性”等,并通过图示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清晰的结构感,极大地降低了知识吸收的难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风险分析变得直观易懂。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渲染危机的恐怖,而是专注于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可复用的分析工具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精密的外科手术器械,能够更精准、更有条理地处理信息世界中的各种“突发病变”,而不是盲目地使用大锤去应对所有问题。
评分这本关于“舆情信息工作指南”的书籍,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份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案头参考。它并非那种空泛地谈论网络趋势的理论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日常舆情管理实务的骨髓之中。首先,书中对于“信息捕捉与甄别”那一章的细致剖析,令我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信息源的权重差异,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预警指标体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掌握如何区分“噪音”与“热点苗头”。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沉着冷静的危机处理思路,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快速反应”。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慢一拍但方向正确的应对,远胜于快一秒却火上浇油的鲁莽。这种强调系统性、流程化的叙事风格,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专业与可靠,仿佛拿到了一份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的“标准操作手册”。它不仅告诉我“做什么”,更细致地阐述了“为什么这样做”,填补了我之前在理解舆情传播底层逻辑上的知识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